拗九节
福州十邑汉族民俗节日
农历正月廿九日,是中国福建省福州十邑地区本土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拗九节又称后九节、孝九节和送穷节。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已出嫁的女儿,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还要加上太平面猪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此外,凡是人的岁数逢九,如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称“明九”),或是九的倍数,如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称“暗九”),也要像过生日一样,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因为在福州人的传统观念中,“九”是不好过的 !
拗九节传说
拗九节”主要是从民间流传的《目连救母》故事而来。据传,古印度僧人目连之父常年经商,家中骡马成群,财宝无数。其母青提则反之,她最恨出家人。目连一心向往佛、法、僧。长大后,一次他外出经商,临行时对其母说:“孩儿出外求财,母亲在家要积德积善,对出家人要如同对孩儿一样。”其母应允。谁料目连走后,其母依然如故,凶悍地把登门化缘的僧尼全都赶走,吝啬到一顿饭也不肯布施。半年后目连返家,听说其母对出家人极不友好,遂向其母查问原因,其母一听大怒,斥道:“你竟不信你母亲?我要是对出家人不好,七日之内不得好死,死了坠入阿鼻地狱!”七天后其母果然暴死。目连大恸葬母,随后他抛弃了荣华富贵,归依释迦牟尼,修成了阿罗汉,成了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经打听知道其母死后果真坠入阿鼻地狱。他在地狱找到已变成饿鬼、正受苦刑的母亲,悲哀异常,当即用钵盛饭喂其母。可饭未入口即化成火炭。目连悲号涕泣。如来佛见目连至孝,便对他说:“你虽修成了罗汉,但靠你一人的力量救不了你母亲,须广造盂兰盆会,使天下饿鬼全能吃饱,你母亲才能得救。”于是目连请十方僧众广设盂兰盆会,超度众饿鬼,其母方得脱离地狱。他探监时,经常送食物给母亲吃,但均被看守的狱卒给吃掉了。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用荸荠、花生、红枣、桂圆、红糖等原料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撒一把黑芝麻送去给母亲,看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问道:“这是什么?”目连随口答道:“这是拗垢粥。”(福州话“九”与“垢”谐音)看守信以为真,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连的母亲这年也正好二十九岁,闽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称为“上九”,十九称为“中九”,廿九称为“后九”,所以这粥便叫“后九粥”。以后又以粥的颜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连孝顺母亲,又叫“孝九粥”。
其它说法
《四时宝鉴》语云:“高阳氏之子好衣敝食糜,是日(指正月二十九日)死。世作糜粥破衣,弃于巷口曰除贫,此仍其遗俗也。”给出了不同的起源说,即“除贫”说。《五杂俎》《续通志》《岁时记》亦持此观点。而据明士谢肇淛《五杂俎·天部二》所言,拗九节因“天气常窈晦”,又称为“窈九节”。
拗九习俗
食拗九粥
拗九粥因为目连救母的典故,以及女子回娘家送粥的习俗,又叫“孝九粥”、“孝子粥”、“孝顺粥”;又因为农历廿九日为“下九”,别名“下九粥”。另因目连救母日恰为农历正月廿九,目连母这年也正好二十九岁,所以此粥也称为“后九粥” 。以后又以粥的颜色拗黑,叫“拗九粥”。而根据地域划分,则城区称粥为“下九粥”、“后九粥”、“拗九粥”,外县有的也叫“后九糜”、“乌九粥”。据乾隆《福州府志》记载,榕有俗语云:“食之却病。”这是由于拗九节时值春寒料峭时,喝温暖且甘温补胃脾的拗九粥,可养生健体。
拗九粥在福州的规范煮法是,以糯米与花生、桂圆、红枣、芝麻、荸荠、豇豆等混合煮成,然后加糖。闽侯闽清福清罗源连江长乐平潭古田尤溪霞浦等地也大同小异。现福州拗九粥做法花样更多,既有传统的甜粥,也有创新的咸粥。咸粥用料考究,有虾仁淡菜肉丝目鱼鱿鱼、葱菜等等,并加虾油,更具地方特色。
福州某高中青年志愿者拗九节敬老活动
按传统,拗九粥煮好后,先祭天地、供灶神、祀祖先,后饷亲族,及厝边邻里间互馈送,并备以饷客。出嫁后的女子,将拗九粥上用染成红色的花生,排出“寿”“喜”字,送父母、亲戚以及家人,表孝心。以故亦称为“孝顺粥”、“孝子粥”。届时,其父母亦自制拗九粥,回赠子女。娼门亦煮之,以饷“恩客”,称“咬胶粥”。而现代,福州的部分学校或学生也会在拗九节组织送粥敬老活动。福州十九中举办此活动的老师认为,送粥敬老可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国传统美德”,“了解福州传统的习俗”。福州三中参与此类活动的青年志愿者,亦称这么做是“应该的”,“很有意义”。
过九
“过九”,是在拗九节这天早上吃太平面、太平蛋。在给年有“九”的长辈送“拗九粥”的同时,还要送太平线面与两个太平蛋,以祝愿平安过关,福寿绵长,这一风俗至今在福州地区仍普遍流传。另有习俗,若有岁数符此数者,不仅须吃太平面,还要到九个亲友家中,食其所备拗九粥,以祛恶运。招待者多以贺年制作的糟肉、卤蛋、酱蹄等佐之,以表敬意。《藤山志》等文献记载的习俗则是:拗九粥要被亲友互相馈送,若年逢“九”,又无人送粥,则可以直接向邻里索取,直至索满九家。在拗九节当日,已出嫁女子回娘家送拗九粥时,同时配太平面和一两碗酒菜,统称为“送九”。已分家另过的儿子也要如此做。20世纪初,有的福州本地报纸这样描述彼时过九的场景:“此继送往岳家及戚友,互相馈送,往返不绝,提筐携盒,一荤一粥,家家如是。”按福州民俗,“九”是个不好的数字,潜含不祥。“九”有“明九”与“暗九”之分;“明九”是指年龄中带九的数,如十九、二十九、三十九等等;“暗九”是指年龄中带有九的倍数,如十八、二十七、三十六、四十五、五十四,等等。家庭成员年龄中凡有“明九”与“暗九”的,均要“过九”。
食“九宝饭”
尤溪的一些地方,凡已婚未育或未生育男孩的少妇,往往都在正月廿九前回娘家吃“九宝饭”,以图吉利。娘家也为她们祈求早生贵子。
食“时来运转”
平潭,家家户户都要在拗九节当天做一种叫“时来运转”的小吃。制作“时来运转”首先要擀面皮,在石舂臼中加入磨细的地瓜粉和凉透的熟地瓜,而后加馅料,一般有蟹肉、虾仁、紫菜等。
时来运转”来源于一个传说。相传在平潭有一个渔民,含冤入狱被判死罪,其子心疼父亲,每次探监都为父亲送去可口的饭菜,无奈每次都被狱卒吃个干净。后来他心生一计,将柿饼等捣成泥做成馅,外面包着地瓜粉做的皮,再粘些饭渣,这样外表难看里面可口的食物终于瞒过了狱卒,送到父亲手中。最终熬到正月二十九这天,巡按查明案情,父亲沉冤昭雪。后人为纪念这位孝子,把当天定为“孝父节”。平潭人也形成了家家都有石舂臼的风俗习惯
其他习俗
是日,有清扫屋厝内尘秽之物,并投之水中的习俗,称为“送穷”。是夜,燃放“火炮柴”即将结束的时候,将未燃尽的木柴从火堆里抽出,放到厨房灶膛中,以求带来一年好运。拗九节还有“化灯”的习俗。元宵节的纸灯在室内一直要点到拗九节这天,到晚上灯烛燃尽,才聚于祖先案前焚化,称为“化灯”。盖指“烧”为“化”,以“化”为“发”。并高呼“发采(财)”,以求发丁、发财。此日以故亦谓为“烧灯节”。“化灯”为福州旧俗,现已不流行。
晋安鳝溪以“白马王”为社神。每岁迎年,择于拗九节,以白马王为主体,故乡俗称其“拗九王”。南台大庙山北麓的南禅里至铸鐤环一带所祀社神也被称为“拗九王”,并有“大王出巡”活动。曾有说法称拗九王指北宋王安石,实属张冠李戴。亦有传说称,曾有香匠在鳝溪旁臼香,不慎遇险,却被“白马王”救了一命。此后福州香业中人,例定于拗九节至鳝溪白马王庙,进香祝拜。
自1981年始,仓山城门镇胪雷村胪峰的乡亲,每年都在陈氏祠堂门外自发办“千叟宴”,设筵宴请年过半百的老者,庆祝拗九节。
送穷节
“拗九节”又叫“送穷节”,意送走穷神。传说上古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为穷子,他后正月晦日(即正月初六)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却穷子。旧时以阴历正月晦日为送穷日,后不知如何演变,至改为正月廿九日。早年每逢这天,福州城总是挨家挨户大扫除,清理家中破烂尘秽,并将之作为垃圾倒掉,谓之送穷。
参考资料
下九节、拗九粥及其他.林则徐纪念馆.2012-02-02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05 09:09
目录
概述
拗九节传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