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
无患子科龙眼属的一种植物
龙眼(学名:Dimocarpus longan Lour.),是无患子科(Sapindaceae)龙眼属(Dimocarpus)下的一种大型常绿乔木,又名桂圆、圆眼、羊眼果树等。龙眼小枝粗壮,被微柔毛,散生苍白色皮孔;叶片薄革质,长圆状椭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花序大型多分枝,顶生和近枝顶腋生,密被星状毛;花瓣乳白色,披针形;果近球形,通常为黄褐色或有时灰黄色,外面稍粗糙;种子为茶褐色,光亮,全部被肉质的假种皮包裹。花期在春夏间,果期夏季。
植物学史
物种起源
中国龙眼种质资源丰富,种类多、分布广,主要分布在福建、广西、广东、云南、四川、贵州和台湾等省区。在北纬18°-25°,东经98°-111°的广阔区域内,包括中国云南西南部、东南部,以及广西、海南地区,缅甸萨尔温江流域,越南北部,都是野生龙眼的共同起源地。中国云南西南部和东南部野生龙眼分布面积广、数量多,且地处缅甸、越南江河水系的上游,从而认为云南省西南部到东南部应是世界龙眼的起源中心。
栽培历史
龙眼的栽培历史悠久,中国汉代时期《神农本草经》载“龙眼别名益智,生南海山谷”,这是中国最早记载龙眼原生于华南的史实。左思《蜀都赋》记载,“旁挺龙目,侧生荔枝,布绿叶之婆獎,结彩实之离离,迎隆冬而不调,常眸眸而猗猗”。说明四川种植龙眼至少已有1500年以上的历史。《图经本草》载“龙眼生南海山谷,今闽、广、蜀道出荔枝处皆有之”。由此可见,在一千多年前,福建已有龙眼栽培;而台湾龙眼,多由福建、广东传入,时间则较晚。十八世纪以后,龙眼开始传到其他国家,但除了印度、越南、泰国等东南亚一些国家有少量种植外,其余地区仍然只处于试种阶段,或者只作为庭园观赏林木,尚未形成规模商品栽培。19 世纪以后,龙眼传入美洲、非洲、大洋洲的部分地区,美国、澳大利亚对引种较为重视。泰国的龙眼发展很快,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已成为龙眼出口最多的国家。现代中国的龙眼分布在北纬18°-31°,主产区在北纬22°-25°,以广西、福建、广东、台湾、海南等地区为主要产区。
分类历史
龙眼物种复合群包括5个(或可能6个)分类群,现代分类学将该复合群视为一个物种,其中有两个亚种,分别是发源于亚热带地区的龙眼亚种(Dimocarpus longan subsp. Longan)和发源于东南亚热带地区的马六甲龙眼亚种(Dimocarpus longan subsp. malesianus Leenh.)。Dimocarpus longan var. longan,钝叶龙眼(Dimocarpus longan var. longepetiolulatus Leenh.)和Dimocarpus longan var. obtusus (Pierre) Leenh.是亚种Dimocarpus longan subsp. Longan的变种,Dimocarpus longan var. malesianus Leenh.和Dimocarpus longan var. echinatus Leenh.是亚种Dimocarpus longan subsp. malesianus Leenh.的变种。龙眼的两个亚种在小叶的上表面有明显的凹陷,花瓣发育良好,密被绒状,比萼片长;亚种的变种花瓣更小,花瓣和萼片等长。
形态特征
龙眼是常绿乔木,高通常10余米,偶有高达40米、胸径达1米、具板根的大乔木。
茎和叶
龙眼小枝被微柔毛,散生苍白色皮孔。叶连柄长15-30厘米或更长;小叶(3)4-5(6)对,长圆状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两侧常不对称,长6-15厘米,宽2.5-5厘米,先端短钝尖,基部极不对称,上侧阔楔形至截平,几与叶轴平行,下侧窄楔尖,腹面深绿色,有光泽,背面粉绿色,两面无毛;侧脉12-15对,仅在背面凸起;小叶柄长不及5毫米。
花序大型,多分枝,顶生和近枝顶腋生,密被星状毛;花梗短;萼片近革质,三角状卵形,长约2.5毫米,两面均被褐黄色绒毛和成束的星状毛;花瓣乳白色,披针形,与萼片近等长,仅外面被微柔毛;花丝被短硬毛。
果实与种子
果近球形,直径1.2-2.5厘米,通常黄褐色或有时灰黄色,外面稍粗糙,或少有微凸的小瘤体。种子茶褐色,光亮,全部被肉质的假种皮包裹。
分布范围
龙眼的原生范围为亚洲的热带和亚热带至澳大利亚昆士兰北部地区。原产于泰国、越南、昆士兰、中国中南部和东南部等地,后引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爪哇岛、中国台湾等地。在中国多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海南省,贵州省,广东省,云南省,台湾省,四川省等地。
生长环境
龙眼常生长在海拔1100米以下的低地的常绿林和混交落叶林中,多见于砂岩和花岗岩上。
生长习性
龙眼为亚热带果树,性较粗生、耐旱,幼树稍耐荫,较荔枝耐寒,喜光喜温暖,以年平均温度19~21℃,年雨量1000mm以上为适宜。喜肥沃、湿润、深厚的酸性土,尤以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宜,能在正常的丘陵山地正常生长开花结果。花期在春夏间,果期夏季。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龙眼的花粉可以通过昆虫传播,蜜蜂是主要的传播者,其传粉活动通常发生在清晨龙眼植株分泌花蜜时。适量的雨水有利于植株开花从而利于传粉,但如果开花期间雨水过多,则会减少开花和授粉所需的昆虫活动。
人工繁殖
种子繁殖
在实践中可以采用零上低温湿藏或用含水的细砂混合催芽来提高龙眼种子的发芽力。
嫁接繁殖
以本砧嫁接亲和力最强,正常开花结果和抗逆性最佳。选砧粗在1cm左右的实生苗。接穗要从生长健壮的母树上选择营养充足、芽眼饱满而未萌动或刚萌动的枝条。嫁接时间以3~4月和9~10月最为合适。嫁接前要先施肥浇水,促进根系生长,吸收活跃。砧木接位以下留2~3片叶,以便嫁接后合成有机营养。嫁接操作要求快而平稳。接后用塑料薄膜带绑扎,松紧要适度。
压条繁殖
采用高压法,以树液流动剥皮容易的生长季节最合适。压条时用优良品种,从5~20年生壮树上选2~3年生枝。选好后进行环割,3~5天后用湿润肥土或苔藓壅裹环割切口,外包塑料薄膜,上下两端用绳扎紧即可。也可用软化后的稻草,压入泥浆中与磷肥拌匀,并缠绕在环剥口处,一周后包上薄膜保湿。枝长出1~3次新根时,从泥团下方切断,然后种于苗圃培育或直接种植。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龙眼喜温暖、喜光照,忌寒冷和潮湿。最好选择地势向阳、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强、无霜冻的地块建园。园区内建设主干路、支干路及果园便道等。山地建园应采用等高环山梯田的方法进行整地。另外,为更好改善果园小气候,可在适当位置营造防护林带。
田间管理
定植
选用无病虫害、品种纯正、叶色浓绿、根系发达的壮苗进行定植。栽植时应扶正苗木,让根系自然舒展,分层填土,以埋住根颈为标准,不宜过浅或过深,需使根系与土壤充分接触。之后视土壤干湿情况适时淋水,保持土壤湿润。
中耕除草
杂草会与龙眼争夺水分和养分,还会影响龙眼长势,因此,农户每年至少要结合中耕松土进行3次除草,分别在2—3月、采果前后和11月进行。前2次要浅锄;第3次要深锄,以切断一部分细根,适当抑制冬梢萌发,促进花芽分化。
施肥
龙眼幼树由于根系不够发达,一次不能吸收大量的肥料,所以应坚持 “勤施薄肥”的原则,以增加根量、促梢壮梢为主。成熟结果树施肥要着重注意花前肥、促梢保果肥、采果肥、基肥、追肥。各生长期的施肥量要视树势情况酌情增减。
水分管理
龙眼较为耐旱,忌积水,雨季要注意疏通排水沟,及时排水,避免因长时间积水导致烂根,造成树势衰弱、死亡;在干旱时,需要及时对树体进行适当灌水或淋水,切实满足龙眼树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要求。
整形修剪
龙眼定植后应加强整形修剪,培养开张、密实、紧奏的早结丰产树冠,培养强壮的结果母枝,减少病虫害发生。在修剪上以疏删为主,结合短截。通过整形修剪,逐步培养成良好树形。
修剪时间通常安排在春、夏、秋季进行。以剪除衰弱枝、病虫枝、杂乱枝、下垂枝、过密枝等提高枝条质量。
病虫防治
病害
龙眼的主要病害是龙眼鬼帚病。防治方法应先除去病枝,集中烧毁;严重病株应拔除烧毁;并加强对传毒媒介荔枝蝽蟓的防治。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综合运用化学、生物、物理等防治措施,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害。
虫害
在新梢展叶期、转绿期喷施氯氰菊酯+敌百虫,主要防治亥麦蛾、尖细蛾、角颊木虱等虫害。开花前用瑞毒霉锰锌+溴氰菊酯+敌百虫喷施,主要防治蝽象、角颊木虱、霜疫霉病等病虫害。
龙眼结果树以防治小黄卷叶蛾、爻纹蛾、褐黄卷叶蛾蛀果虫类为主,防止为害新梢、花穗及幼果。爻纹蛾的幼虫蛀入果帚部钻入种脐为害 会导致采前落果,可用敌百虫在卷叶蛾幼虫盛发期、爻纹蛾采前羽化期喷杀,也可用高效灭百可喷杀。此外,稻瘿蚊净是防治稻瘿蚊的新型有机磷杀虫剂。
采收
当龙眼果皮由浅绿色转为淡褐色或黄褐色,表皮由厚变薄、由粗糙变为平滑,果肉味甜且鲜嫩多汁,果核硬化、颜色由红色转为红褐色或黑色时即已成熟。以晴天早晨、傍晚或阴天采收为好,要轻采轻放,避免撕裂枝条和碰伤果实。采后果实应放于阴凉处。
主要品种
保护现状
保护等级
1999年,龙眼被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2013年,龙眼被收录于《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中,等级为VU(易危)。2021年,龙眼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
种群现状
龙眼种群生存良好,且具备一定的自然更新能力,种群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致危原因
龙眼生长的天然林十分靠近人类居住地,人为干扰的强度加大,另外,由于生产开发范围和规模逐年扩大,加之部分村民的非法采挖、毁林开荒,导致龙眼所处的生境片段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种群生境面临丧失。
保护措施
将未遭破坏和分布较多的半常绿季雨林划为野生龙眼自然保护区,同时在附近国营林场建立种子园,为栽培育种提供种质资源。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龙眼果实甘甜多汁,富含糖分、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营养价值高,是中国南方特产水果。龙眼果实可鲜食、烘焙为干果或制成罐装食用,广受国内外人们喜爱。龙眼有多种食用方法,如龙眼红枣茶、龙眼绿茶、龙眼莲子粥等。
药用价值
龙眼几乎全株可作为中药材入药:其叶味甘、性淡、平,有发表清热、利湿解毒的功效,主治感冒发热、湿疹;其肉性温、味甘,有补心脾,益气血,安神的功效,主治虚劳、惊悸、失眠、健忘;其壳味甘、性温,有祛湿、生肌的功效,主治眩晕耳聋、烫伤;其核微苦、涩,有行气散结、止血的功效,主治疝气、创伤出血等;其根微苦、涩、平,能够清利湿热,主治乳糜尿、湿热痹痛等。
其他价值
同时,龙眼虽少被作为木材使用,但提供了良好的建筑木材,并且由于其精细的抛光,也可以用于家具制造。龙眼树寿命长,其树荫茂常绿,花芳香,树冠高大,也可作庭院树种和城乡绿化树种,是中国南方水果中具有特色的重点发展果树。龙眼树花繁蜜多,也是良好的蜜源植物。全球范围内的鲜龙眼及其加工品的消费市场广阔,是中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商品。
相关产业
截止2011年,全球龙眼栽培面积约77.9万公顷,总产约157.4万吨,其中中国总面积为58万-60万公顷、总产量70万-95万吨。中国和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国,其中2017年中国的生产量约占世界的50%,龙眼不需要化学处理来延长保质期,同时考虑到中国不断增长的需求以及潜在的更大的利润,龙眼生产有进一步的商业空间。全球范围内的鲜龙眼及其加工品的消费市场相对集中在亚洲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是全球龙眼消费量最大的国家。2017年,中国龙眼消费量突破220万吨,龙眼消费以鲜食为主,约占消费总量的80%。
相关研究
分类研究
由于龙眼物种本身的长期自然杂交,导致种间类型多,部分品种来源不清,品种亲缘关系不明,同物异名及同名异物的现象十分普遍。龙眼的种质资源分类研究一直是学者研究的话题。研究表明中国龙眼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种质果实性状间变异明显,果穗宽度、单果质量、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实侧径、果皮质量、果肉硬度和果肉厚度等数量性状变异较大。但建立可靠的龙眼分类体系,还需要综合细胞学、生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的实验方法,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药理研究
龙眼肉乙醇提取物能影响大鼠的内分泌功能。向雌性大鼠腹腔注射龙眼肉乙醇提取物,结果显示其能降低血浆中催乳素、雌二醇、睾丸酮含量,提高孕酮、促卵胞刺激素含量。龙眼肉提取液体外实验中抑制小鼠肝匀浆过氧化脂质生成。小鼠灌胃提取液可升高血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及胸腺、淋巴组织中T细胞检出率。在小鼠皮下注射龙眼提取物可抗焦虑,在翻正实验中还显示镇痛作用。
植物文化
中国宋代到清朝时期,龙眼文化蓬勃发展,栽培范围扩大,成为很多农民主要经济作物,从唐宋起,龙眼有关的诗词歌赋大量涌现,传说、民俗、礼俗逐渐出现和形成,还有各种绘画、戏曲等艺术形式也出现了。清朝赵古农的《龙眼谱》,可以看出当时龙眼的重要地位。龙眼名字的来源,有着不同的传说。传说有一位双目失明的老母亲,其樵夫儿子十分孝顺,每天上山砍出卖来侍奉老母亲。就在他上山砍柴的过程中,无意间采摘到一种味道甘甜可口的果实,便带回去给母亲尝。不料,母亲吃过后失明的双眼突然就能看到了,后来为了纪念这种果实的神奇功效,便称之为“龙眼”。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16:08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