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菌痢如何变成
慢性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种。急性菌痢主要表现为病急、发热、
腹痛、
腹泻及粘液便等
症状。若腹泻迁延不愈,病程超过两个月者即为
慢性菌痢。
类型
急性菌痢相当于中医的湿热痢,其主要
症状有全身中毒症状与肠道症状两方面。根据其严重程度,又可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及中毒型四型。
轻型
⑴轻型:多无全身中毒
症状,体温正常或者稍高,腹痛不明显,腹泻每日3~5次,
大便为黄色糊状或水样,带有少量
粘液,里急后重也不明显,可有呕吐。病程约3~6天。易误诊为肠炎或结肠炎,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易转变为慢性。
普通型
⑵普通型:起病急,有中等度毒血症表现,见畏寒,发热,体温可高达39℃。发热的同时或数小时后,出现腹痛、腹泻等消化道
症状,腹痛多为阵发性,位于脐周或左下腹部;腹泻每日10~20次或更多,
大便初为水样,或黄色糊状,后粪质逐渐减少,待肠内容物排空后,转为
粘液脓血便,每次量少,并伴有明显的
里急后重,左下腹部有压痛,
肠鸣音亢进。严重者发生脱水和
代谢性酸中毒。病程1~2周。
重型
⑶重型:多有严重的中毒
症状,起病急骤,高热,伴呕吐,
大便频繁以致失禁,带脓血粘液便,腹痛剧烈,里急后重感显著,失水明显,全腹压痛,尤以左下腹为明显,随后病人极度衰竭,四肢湿冷,意识模糊,谵妄或惊厥,血压下降以至休克。
中毒型
⑷中毒型:大多发生于2~7岁体质较好的儿童,相当于中医的“疫毒痢”。起病急骤,在腹痛、腹泻尚未出现时,即可有高热、
精神萎靡、面色青灰、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而浅、反复惊厥、神志不清、皮肤发花以及甲床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等表现,最终可导致呼吸和循环衰竭。本型以重度毒血症、休克和中毒性脑炎为主要,而腹泻、呕吐不一定严重,出现也较晚,
大便次数不一定很多,性状也未必呈脓血样。呕吐物可呈咖啡色。本型可分为:
①休克型:主要表现为周围循环衰竭,以皮肤发花、唇甲青紫、血压明显下降或测不出以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为主要特点;
②脑水肿型:主要呈
颅内压增高或脑疝的表现,早期见烦躁嗜睡,血压正常轻度升高,频繁呕吐,呼吸增快;晚期可见昏迷,频繁惊厥,血压显著升高 (最后下降),瞳孔或大或小或大小不等,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肌张力增高,肢体内旋,呼吸深浅不匀、节律不整,呈叹气样呼吸,最后减慢以至停止。
病因
“
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
传染病。主要通过饮食传染,病从口入。痢疾病人的粪便污染了食物、水源、餐具;或吃了没洗净的瓜果、苍蝇叮爬过的食物;或用
脏手抓吃食物都可以把
痢疾杆菌吃下去。一般病菌到胃内即被胃酸杀死,可是当体质弱,吞入的病菌量相对多,不能完全被杀死而进入大肠内生长繁殖,产生毒素使大肠粘膜坏死、溃烂而发生
痢疾。痢疾以夏季炎热季节多发,这是因为此时苍蝇的密度最高。急性细菌性痢疾传染性较强,可引起周围多人连续发病。急性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病情危重,短期内可引起死亡,因此不可掉以轻心。
痢疾杆菌引起的消化道
传染病,就是平常所说的“拉痢疾”。这种病的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通过污染水源、食物及手,传给他人,全年均可发生,以夏秋季多见,感染后数小时或一两天发病。主要
症状为:①发高烧,可达38C~40℃,伴全身不适。②肚子痛,多在下腹及肚脐周围。③腹泻。一天数次至几十次不等,为脓血、
粘液便,伴有明显里急后重现象,但有少数病人,开始时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并不表现出来,却出现严重的毒血症症状,甚至突然发生休克,经过24~48小时后才出现消化道症状,这是细菌性痢疾的一种最严重的类型,医学上称为中毒型痢疾,应予以高度重视。凡在流行季节,发现突然高烧、惊厥、或昏迷的病人,不管是否拉肚子,都要考虑到中毒型痢疾的可能,迅速送到医院,尽早予以确诊和抢救,不可拖延。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主要是及时应用抗生素或黄胺类药物,常用痢特灵(即味哺咬酮)、黄连素、党霉素等。
治疗
小儿得了急性菌痢后应该积极治疗,除了注意休息,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之外,还要进行药物治疗,一般可选用复方甲基异恶唑、
磷霉素、
多粘菌素等。
如果治疗不彻底,细菌可产生耐药性,或小儿本身患有
营养不良、免疫低下及有寄生虫病并存等因素,可使病程迁延而变成
慢性菌痢。慢性菌痢的主要表现为腹泻迁延不愈,为
粘液脓性便或成形便常带粘液和少量脓血,时有腹痛、腹胀等
症状。值得注意的是,为
大便次数多,明显的粘液便,但全身中毒症状不明显。
小儿急性菌痢转为慢性后,应注意生活有规律,避免患儿吃得过饱或过少,以少渣、易消化的食物为宜。抗菌药物的疗程应适当延长,对反复或持久不愈者,除全身药物治疗外,可采用局部灌肠治疗。同时可服用
维生素B、
胃蛋白酶、胰酶等。病人与带菌者为菌痢的
传染源。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饮水传播,还可通过生活接触及苍蝇传播。要预防菌痢,首先应隔离患儿,患儿的
排泄物及污染物品必须随时消毒治疗结束后,停药3天再作大便培养,连续3次
阴性,方可解除隔离。此外,要从小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加强环境卫生,消灭苍蝇,保护食品、水源免受污染。
临床表现
⑴有传染的过程,又称潜伏期。接触痢疾病人或污染的食物经1~7天才发病。⑵腹痛腹泻,伴发烧。
大便开始为稀便,很快出现脓
血便、
粘液便,每次拉一点点,刚拉完又想拉,总有
肛门下坠,大便拉不完的感觉,医学上称为“
里急后重”。每日大便可达10~30次。
痢疾时腹痛较重,随着腹痛加重出现大便感觉,排便后腹痛也不能减轻,使病人坐立不安。
⑶病人食欲不振,精神欠佳,少气懒言,腹泻严重者发生脱水征,加重病情。
⑷急性
中毒型痢疾,老人、小儿、体弱者易发生。开始并无腹泻腹痛
症状,而是突然高烧,体温39~40℃持续不降,成人表现嗜睡、精神差,儿童可出现
抽风、说胡话、嗜睡。有的病人一开始就是中毒性
休克,
血压低甚至测不出,面色苍白,皮肤发灰,四肢冰凉,如不及时抢救,成人24小时内,小儿12小时内因休克而
死亡。
诊断
急性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
传染病。除婴儿期较少见外,可见于各年龄期儿童,多发生在夏秋季,其他季节也有零星发病。因此,小儿在夏秋季有腹泻时,应想到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可能。一般患儿在发病前2~3天内有不洁包含史;或家庭成员中有人腹泻,有可能为
传染源。几乎所有患儿首先出现的表现都是发热。发热的高度不定,一般以高热多见。在发热的同时,相继出现胃肠道表现,如腹泻和腹痛。腹泻次数频繁,每日可多达10~30次,但粪便的量不多。典型的粪便为脓性(所谓白痢),或脓
血便(红为痢),也可为
粘液便,婴儿甚至仅表现为消化不良性
大便。腹痛部位多在脐周或左下腹,为阵发性。腹痛出现的同时伴有便意,排便完毕常觉又想排便,总有排不尽的感觉。这种情况称为“
里急后重”,见于年长儿,
婴儿则少见。其他胃肠道
症状还有呕吐、腹胀、吃东西不香,但并不是每个
患儿一定都有。
如患儿有上述表现,特别是有脓便或脓血便时,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基本无疑。但如无明显脓便或脓血便时,还应作粪便显微镜检查,如见到大量白细胞,或白细胞和红细胞兼有时,即可诊断为急性细菌性痢疾。所以,可疑为急性痢疾时,一定要取粪便作显微镜检查,而且仅凭一次显微镜检查无红、
白细胞,往往不能完全否定急性细菌性痢疾的诊断,应再次、甚至多次检查。要确诊为急性细菌性痢疾,还应作粪便细菌检查,因脓
血便还可见于其他
肠道疾病、甚至非肠道疾病。当
粪便培养出痢疾杆菌时,即可最后确诊。要注意用于作细菌培养的粪便是新鲜的,如存放时间过久,会影响粪便培养的结果,当然就会影响正确的诊断了。
救护措施
⑴首先要认真处理病人
排泄的粪便,污染的餐具和用具。餐具等用水煮沸消毒(100℃,5分钟),其他物品阳光直射30分钟即可。将病人粪便与漂白粉按5∶1混合2小时,再冲洗干净便池或便器可达消毒目的。⑵充分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不必过分强调
禁食。只是应进食清淡和易消化的食物,不要进食生冷食物和较粗糙的饮食,待腹泻减轻后,注意补充一些鸡蛋、牛奶等营养品。
⑶应用有效抗生素。如
痢特灵、氟哌酸、吡哌酸、
复方新诺明,以及
庆大霉素、
氯霉素等等。单用一种或联合使用两种药物。如用药后腹痛减轻,
大便次数减少,体温下降,说明治疗效果好。反之应换药
治疗。抗生素应连续服用到大便正常后2~3天,不能吃吃停停,以免治疗不彻底而形成慢性痢疾,迁延不愈。
⑷民间偏方治疗痢疾
疗效好可选用。如新鲜
马齿苋1~1.5千克煮水一大碗口服,
大蒜去皮捣碎用
红糖水浸泡后当茶饮等等。
⑸严重脱水病人鼓励多饮盐糖水或茶水、米汤、桔汁等饮料。必要时静脉输液治疗。
⑹夏季,小儿发高烧、抽风、嗜睡、无腹泻者,要警惕中毒性痢疾,及时送到医院检查。用肛门拭子伸进
直肠内蘸取
大便检查,往往可以确诊为痢疾,得到及时的救治。
⑺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排便后用柔软卫生纸擦净,再用温热毛巾清洗抹干,并涂抹植物油或凡士林保护皮肤。有
皮肤溃烂者,可用1∶2000的
高锰酸钾溶液(水为淡红色即可)坐浴半小时,然后擦干在患处涂以鱼肝油或氧化锌
软膏为宜。
⑻适当用止痛药,但不宜用止
泻药。当痢疾好转时,腹泻自然减少,过度止泻对排除肠内毒素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