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产业园区是指依据
循环经济理论而设计,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的循环途径改造产业系统,建立产业系统的“生态链”而形成
产业共生网络,以实现园区成员之间的副产物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远级利用,
基础设施和
信息资源、园区管理系统的共享,从而建立
园区经济效益和环境方面协调发展的可持续的
经济系统。循环产业园区是由若干企业组成的生产群落,企业之间通过对能源、水、材料等环境资源的综合管理与合作促进环境和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多赢。这类方法包括通过对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和园区企业的绿色设计、清洁生产、污染预防、能源有效使用及企业内部合作。循环产业园区也为相邻社区寻求利益,以确保发展的最终结果是积极的。
特征
循环产业园区的目标是在最小化参与企业的环境影响的同时提高其
经济绩效。同传统工业园区相比,循环产业园区具有以下特征:
(1)具有明确的主题,但不仅仅只是围绕单一主题而设计、运行,在设计循环产业园区的同时考虑了社区;淮确定位园区及其成员的
市场,同时吸引那些能填补适当位置和开展其他业务环节的企业;
(2)通过毒物替代、二氧化碳吸收、材料交换和废物统一处理来减少环境影响或生态破坏,但循环产业园区不单纯是环境技术公司或
绿色产品公司的集合;
(3)通过共生和层叠来实现能量效率的最大化;
(4)通过回用、再生和循环对材料进行可持续利用;
(5)在循环产业园区定位的社区以
供求关系形成
网络,而不是单一的
副产品或废物交换模式成交换网络;
(6)具有环境基础设施,
企业、园区和整个社区的环境状况得到持续改善;
(7)拥有规范体系,允许一定灵活性而且鼓励成员适应整体运行目标;
(8)应用减废减污减碳的经济型设备;
(9)应用便于能量与物质在密封管线内活动的
信息管理系统;
(10)建立了一套训练和教育园区
经理和
工人的有效机制,使他们勇于
接受新方法、新工具和新技术,以提高园区系统绩效。
循环产业园区最本质的特征在于企业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企业与自然环境间的作用。企业通过内部的
清洁生产减少废物排放,甚至达到军排放;通过“原料链”把“非产品输出”转化为原料输入,从而实现
资源的充分利用。
类型
目前,国内外的各循环产业园区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类型,而是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可以从
产业结构、原始基础、区域位置等不同角度对循环产业园区进行分类。
(1)从原始基础看,可以划分为现有改造型与全新规划型。现有改造型园区是对现已存在的
工业企业,通过适当的
技术改造,在区域内的成员问建立起废物和能量的转换关系。突出特征是通过重新利用老工业企业的工业废弃物,减少污染和增进效益。
全新规划型园区是在良好规划和设计的基础上从无到有地进行建设,主要吸引那些具有“
绿色制造技术”的企业入园,并创建一些
基础设施,使得这些企业间可以进行废水、废热等的交换。这一类工业园区投资大,对其成员的要求较高。
(2)从产业结构看,可以划分为联合企业型与综合园区型。联合企业型园区通常以某一大型的联合企业为主体,围绕联合企业所从事的核心行业构造工业生态链和工业生态系统,典型的如美国杜邦模式、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等。对于
冶金、
石油、
化工、酿酒、
食品等不同行业的大企业集团,非常适合建设联合企业型的循环产业园区。
综合型园区存在各种不同的行业,企业间的工业共生关系更为多样化。与联合企业型园区相比,综合型园区需要更多地考虑不同
利益主体间的协调和配合,如丹麦的卡伦堡工业园区和我国浙江衡州沈家生态工业园区是综合型循环产业园区的典型。目前大量传统的工业园区适合朝综合型循环产业园区的方向发展。
(3)从区域位置看,可以划分为实体型与虚拟型。实体型园区的成员在地理位置上聚集于同一区域,可以通过管道设施进行成员间的物质、能量交换。
虚拟型园区不严格要求其成员在同一地区,由园区内的企业和园区外的企业共同构成一个更大范围的工业共生系统。有些园区是利用现代
信息技术,通过园区信息系统,首先在
计算机上建立成员间的物质能量交换联系,再付诸实施,区内企业既可彼此交换也可与区外企业发生联系。虚拟园区可以省去一般建园所需的昂贵的购地
费用,避免建立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和进行困难的
工厂迁址工作,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其缺点是可能要承担较贵的
运输费用。
运管机制
(1)整体协同。循环产业园区是一种自然、社会、经济的综合体,它的存在和发展,是多种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因素相互联系、相生相克、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综合作用的结果。循环产业园区的运行还在于园区在
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通过对园区要素的
整合以及系统功能的优化,从而使整体效益最大化。
(2)
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首要原则是减量化,清洁生产是循环经济园区运行的前提和根本措施,这在园区是通过清洁生产实现的。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环境规划中心(UNEPIE/PAC)对清洁生产的
定义: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地应用于
生产过程和
产品中,以便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性。对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
原材料和
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物和废物离开生产过程以前减少它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而言,清洁生产策略旨在减少产品在整个
生产周期过程(包括从原料提炼到产品的最终处置)中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清洁生产不包括末端治理技术,如空气污染控制、废水处理、固体废弃物焚烧或填埋,清洁生产通过应用专门技术,改进工艺技术和改变
管理态度来实现。
(3)和谐共生。在生物学中,共生是指不同物质以不同的相互获益关系生活在一起,形成对双方或一方有利的生存方式。循环产业园区中的共生是指不同
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这种合作,共同提高企业的生存或
获利能力,同时,通过这种共生实现对资源的节约相对环境的保护。循环产业园区的共生着重用来说明相互利用
副产品和废物的合作关系。在循环产业园区中,由于一个企业产生的废物或副产品又可能成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料,彼此邻近的企业或
公司就可以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循环产业园区中的共生不同于自然界的共生就在于园区内的共生可能是自发形成,也可以是通过人为手段促成,如
规划、
贸易等。
(4)循环再生。循环产业园区中的循环原理其实是
热力学第二定律在调控ESN系统(即
经济-
社会-自然组成的三维结构系统)中的应用。引入熵之后,热力学第二定律又叫熵值增加原理,可以表述为:在孤立系统中进行的自发过程总是沿着熵增加的方向进行,它是不可逆的,平衡态相应于俯最大值的状态。循环原理说明的是能量可在删系统及其子系统之间循环傲功,直到变成熵为止。什么是废物?系统中可转化为功的能量等于零,即不再做功了,此时熵值达到最大。运用循环原理来运行循环产业园区,实际上是把一部分消耗的但还可以做功的“废物”循环起来,继续做功,即等于从环境系统向社会和
经济系统输入负熵流,可延缓熵的增加过程,又等于增长了社会物质财富,提高了系统的自身
组织能力和有序性,也就是提高了系统的可持续能力。循环产业园区中
企业推行的
清洁生产及一系列把资源循环利用起来的工艺和设备就具有向系统输入负熵流从而提高系统可持续能力的功能。如卡伦堡工业园中,阿斯耐斯瓦尔盖发电厂的燃气脱硫设备把燃气中的
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钙,
再生产成为石膏,然后提供给吉普洛克公司生产板材。
管理模式
(1)园区-企业-产品
生态管理。在园区层面上,生态管理战略和措施包括:园区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绿色招商、
绿色基础设施、废物交换系统、地区级紧急事故预警和准备系统(APELL)、园区生态信息公告计划、区域环境开发影响评价。
在企业层面上,生态管理包括:企业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清洁生产、废物最小化、资源可回收利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会计与
审计。
在产品层面上,生态管理包括:产品生态设计、产品环境标志认证、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循环产业园区自身管理与自治非常重要。循环产业园区内的各个企业可以组成一个类似企业协会的组织,以共同承担各项责任和义务。这种
自我管理可以通过会员制或
契约式等形式实现。如果循环产业园区内企业能够在获取各种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和反馈的情况下,自我调整其行为,以适应园区的发展,并从合作与交换中得到环境、
经济利益的话,它们便会有增强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2)区域生态管理。在区域生态管理中,
社会中介组织、社会团体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非常重要。社会中介组织,包括废物回收组织、情报组织、
咨询服务组织等,社会团体包括
行业协会、学会及民间社团等,这是我国推进循环经济的主要的社会力量之一,它在区域
生态管理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要广泛调动社会
公众参与生态管理的积极性,
社区公众要充分参与
决策、参与
监督、参与实际行动,切实从自身做起,倡导
绿色消费,实行一水多用、
简易包装和垃圾分类。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有利于循环产业园区生态管理的监督、
约束机制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