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经济
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新兴市场竞争主体
园区经济是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创新性、人文性、生态化、现代化和国际化而兴起的新兴市场竞争主体,是地域经济主体的现代化、特色化和社会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园区将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承载平台。
要素组成
经济指的是整个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再生产,指社会物质生产流通交换等活动。中工招商网指出,经济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与政治是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一样,是构建人类社会并维系人类社会运行的必要条件。
园区经济一般由以下几个要素组成:
一是园区的理念和创意,即要具有科学的建园理念,新颖、务实、品位高和操作性强的创意。现代经济园区的理念和创意应瞄准现代化、国际化、市场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科学定位,合理建设;
二是园区的政务环境平台,在我国经济转型背景下,应严格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规则和园区特定经济主体的要求,建立新型的政务服务机制,界定新型的政企关系。
三是构成园区竞争力的主体,入园的经济主体或其他构成竞争力的主体,决不是传统的经济主体的简单归并、组合,而是优质主体的优化组合和高质量要素资源的高效益配置,因此,入园的经济主体必须具有较好的运行质量和效益,进园的各类资源也必须是优质的资源,现代化园区经济必须立足吸纳高质量的资金、技术、人才和运行较好的企业,以及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
四是园区硬件环境平台,一方面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立资源永续利用、清洁生产、运行环境优化的园区基础设施体系,另一方面是依照园区主题的要求,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
五是与园外统一大市场进行各类资源和产品输入输出的渠道和机制,就是要建立使园区有效融入统一大市场的市场营销网络、开放式交通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和优质资源快速配置的绿色通道。
类型
从各地园区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园区经济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以创新为主题的园区,如创新园(基地),研发基地。二是以招商为主题的园区,如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台商工业园区、欧美工业园区等。三是以资产重组和规模化为主题的园区,这类专业经济园区和企业集团园区是当前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企业组织结构、布局结构、生产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四是以构建生态经济为主题的生态经济园区,如可持续型经济园区。五是以营造创业热点为主题的园区,如创业乐园。六是以外贸加工为主题的园区,如出口加工园区。七是以科技教育产业化、现代化为主题的园区,如大学城等。
从园区内经济构成的主体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单个企业或集团的经济园区,以生产和经营活动为主,实行标准化的生产经营区同生活区的分离,采用封闭、半封闭式管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则的现代政企关系;二是专业化经济园区,如铝业园区、软件园、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大学城、电子产品工业园等;三是主题型经济园区。依据各种创意主题形成的产业经济布局区,如东莞的松山湖经济园区等。
建设方法
建设现代化经济园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必须有一个比较好的园区主题,既要符合产业创新、环境创新和机制创新要求,又要符合现代理念、市场经济理念、人文理念和科学理念,主题设计、创意、策划和预期效益必须清晰、科学;二是应有相应的政策环境和政务服务题材,足以吸纳符合园区主题的各种资源入园;三是必须树立经营理念,在科学合理规划的基础上,盘活政府可支配的各类资源,拉动进入园区各种资源向符合主题方向配置;四是实行半封闭式管理,使园区经济标准化、高质量运行。
(一)山水型产业园区。围绕由山水要素构成的生态核心园区或生态架构,基于“人地和谐”、“经济和生态共生”的理念;建设圈层结构或多形结构的生态和产业和谐共生的经济园区,如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采用三个圈层式用地结构模式,内圈层为生态核心区、中圈层为生活活动、教育活动、科研活动和产业活动区,外圈层为生产活动区,园区融山、水、园为一体,形成集科技、产业、生态、人文为一体的新区。
(二)大项目园区(企业集团型园区)。围绕营造一流的符合国际惯例的投资环境,按照“大环境优化,小环境标准化和现代化”的要求,以及按照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园区,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星网工业园、GE工业园、北大软件园以及富士康产业园。
(三)主题型园区。包括某国某地区经济园区、创新基地、创业乐园等。营造与发达地区类似的投资环境,或适宜某种资源聚集并得到高效益优化配置的环境,形成新的投资热。构成一个集产业、要素资源聚集、政务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为一体的充满活力的经济园区。
(四)专业化产业园区。立足规模化、集团化和经济协作,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而建设的一类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专业化、标准化,政务服务符合国际惯例,且具有与产业专业化发展相适应的政务服务特色,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产业创新能力强。该类园区应是跨园经营的园区,在国际上占有一定的分工地位。
建设现代化的经济园区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力戒“小而全”或“大而全”,导致新一轮的企业办社会和大规模公共服务设施的重复建设;二是园区规划建设应当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并符合城市详细规划的要求,特别是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同园区的布局衔接起来。
现状困境挑战
中国园区的产生,是改革开放的产物。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特殊经济区域,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需要,也是扩大吸收国外直接投资、促进出口、参与国际分工的需要。中国园区发展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对增加出口、吸引外资、引进高新技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国家和地方经济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园区经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从园区的各项指标上看,其已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中坚力量。园区内产业的不断集中再到集聚,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同时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在经济版图之中起到了“增长极”作用。园区同时也担负了中国技术创新和现代化产业建设的重任,在对外出口、土地开发、吸引就业以及城市化进程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中国园区的发展历程是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内地城市、再到西部整体的全国开花的过程。而园区的类型,由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逐渐向多功能、专业化发展。在中国园区建设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中国园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正面临的巨大挑战与困境:
1.园区经济严重依赖外资企业,却难以实现技术外溢效应
通过引进外资企业,实现技术外溢效应,从而增强所在国生产技术水平,达到技术创新的目的——这是中国外资政策重要的理论出发点。而中国大部分园区的现实情况是,外商企业限制技术引进与扩散,没有在本土进行创新的动机与利益激励,而本土企业在技术和人力资源上又与外商企业差距较大,还不具备吸收技术溢出的能力。
2.高度依赖核心大企业,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
中国多数园区产业群的企业组织结构均明显地表现为对核心大企业的高度依赖,核心企业和外围企业之间实力悬殊,中小企业的发育相对不足。而地方政府又往往在资源和政策上更多地向园区核心企业倾斜,又加剧了中小企业发展的难度。园区企业外资化、大型化,严重制约了培育中国本土国际性企业的空间。
3.园区政策使用不当,造成资源浪费和“候鸟企业”现象出现
90年代以来,园区发展规模急速扩大,地方政府不断规划新的园区。为了吸引投资,许多地方给予企业比国家统一优惠政策更加优厚的招商条件,一再降低土地出让价格、水电等资源费用和其他税收标准,这造成了企业土地开发效率低下和对自然资源的巨大浪费;此外,还出现了企业以追寻最优惠政策而在相邻园区间进行迁移的现象,一旦政策优惠期限过期,这些企业便如同候鸟一般迅速飞向下一个政策温床,这直接导致了财政税收的极大损失和资源的浪费,不利于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4.园区主导产业定位不清,发展前景不明朗
除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园区将服务业作为其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外,其他园区,特别是中西部园区同样以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作为其重点发展领域。但从经济基础、研发环境等条件看,除少数地区具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和优势外,大部分园区提出了与自身条件不相符的产业发展计划,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3 10:27
目录
概述
要素组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