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和(1907年11月26日-2003年9月27日)女,著名
昆曲度曲家(专工清唱的昆曲专家)。安徽
合肥人。父亲是近代教育家
张武龄,母亲陆英,二妹
张允和,三妹
张兆和,四妹
张充和,中国近代著名的“合肥四姊妹”之一。2003年9月27日病逝于美国,享年96岁。
张元和出自
名门世家——“
合肥张氏”,其曾祖父
张树声跟随
李鸿章打仗出身,李鸿章因母亲去世,回乡
丁忧的时候,职务就由张树声代理。
张树声先后任过
直隶总督、
两广总督、
两江总督。她们的父亲
张武龄生于清朝末年,是著名的教育家,但深受新思想影响,决定离开安徽,到上海、
苏州兴办新式教育。他与
蔡元培、
蒋梦麟等著名教育家是好友,1921年为身体力行蔡元培先生的“
教育救国”思想,后来在苏州创办了乐益
女子学校,当时很有知名度;母亲陆英是个戏迷,常带着她的女儿们上戏院看戏,孩子们耳濡目染渐渐也成了小戏迷,张家四姐妹中张元和排行老大,常带着三个妹妹在家自演自乐。张武龄共有十个儿女,其中四个女儿(元和、允和、兆和及充和)在近代文化界非常有名,被称为“
最后的闺秀”。
张武龄为女儿们请来了第一个昆曲教师——苏州昆班全福班的老演员
尤彩云。张氏姐妹很快地爱上了这门在当时已渐趋没落的古老艺术,从中得到了快乐与安慰。
张元和十岁时与家人迁居苏州,后来结识了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
顾传玠,二人遂结为夫妇。1949年夫妇双双去往台湾。1965年,顾传玠因
肝病逝世,1972年张元和移居美国。
晚年的张元和与女儿女婿生活在美国
纽约,半个多世纪以来她虽身处异乡,仍忘不了祖国优秀的
传统文化,她在国外创办曲社,致力于弘扬昆曲,继续培养昆曲人才,并常与曲友一起登台义演,他们的曲社经常受到美国各大学的邀请,深受欢迎。在80多岁的高龄时还客串出演了电影《
喜福会》。
苏州成立
中国昆曲博物馆之际,张元和女士亲笔签名赠送的昆曲身段谱《张元和饰演昆剧〈牡丹亭·游园〉中杜丽娘身段影集》,身段谱封面印有张元和女士年轻时清秀美丽的倩影,内有张元和演示
杜丽娘《游园》身段摄影三十多帧。这些身段摄影是1982年张元和应美国阿利桑那州的曲友刘邦瑞女士之邀,在她授课的大学展演《牡丹亭》时,由刘邦瑞女士精心拍摄的。张元和幼年曾得到
昆剧传习所主教
旦行名师
尤彩云的亲授,她表演的杜丽娘端庄大方,细腻文静,所踏身段颇具昆曲表演之正宗,拍
摄影集时张元和女士已七十多岁,因此该影集的出版可称难能可贵。
顾传玠十八岁时,便有戏曲评论家为他如此作评:“一回视听,令人作十日思。”张元和与二妹张允和久仰其大名,很希望这出自己很喜欢的戏由他来演,便伙同其他女同学便冒冒失失地写了一封信给顾传玠,请他表演《拾画叫画》,那封信是大家集思广益,字斟句酌地写出来的,开头很文气:“叨在同好,兼有文谊……”张元和后来回忆这段往事时说:“多正经,多客气呀,是吧?过了几星期,他真的满足了我们的要求,我们简直不敢相信。”不久竟有了
回音,顾传玠同意在
大世界表演《拾画叫画》。女孩子们不禁又惊喜又害怕,喜的是她们的愿望真能如愿以偿,怕的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
上海大世界是个流氓横行之地,男学生都很少光顾,更何况是女学生呢?为了能看演出,那天,她们特邀了好几位男同学做保镖,叫了出租车浩浩荡荡壮着胆子来到大世界。演出开始了,仙霓社的舞台不大,照明也差,观众也只能容下一百多人。但当
顾传玠踱着
台步款款出场时,所有人屏声息气,都忘却了所有不佳的
环境因素,将注意力全集中在他一人身上,听他婉转流丽、回肠荡气的歌声,看他温文尔雅又不失激情的表演。顾传玠扮演的柳梦梅温文尔雅、
书卷气十足,一出场就紧紧抓住了观众,台下静静的,女孩子们和观众一起屏声息气地聆听着柳梦梅婉转悠扬、回肠荡气的美妙歌声。这次看昆曲,在少女张元和心中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一出《拾画叫画》,令
汤显祖笔下潇洒痴情的柳梦梅宛如复生,而这精彩的戏也让顾传玠在张元和心中留下了
深刻印象。从此后,张元和与
大夏大学的三位女同学结成死党,几乎每个周六和周日都会去看仙霓社的戏,这一年,张元和二十二岁,顾传玠二十岁。
因为后来
顾传玠在
儒商严惠宇的资助下弃伶求学,八年后出任上海大东烟草公司副经理,并且竟和张元和女士携手相伴喜结连理。如此美满姻缘,真该感谢
昆曲这个月下老人为他俩牵的红丝线。张元和与顾传玠的结合,轰动了当时的上海滩,成为各八卦小报的头条猛料,有的的小报甚至以“张元和下嫁顾传玠”为题大炒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