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性是指
生物体能接受外界刺激产生合目的的反应,使生物体能趋利避害和趋吉避凶。应激性与活动性是生物对自然信息的本能反应。
反射是指
多细胞高等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发生的反应。由此可以说明,反射是应激性的一种表现形式,隶属于应激性的范畴。反射是通过
反射弧结构来完成的。反射分
条件反射和
非条件反射。
非可兴奋组织细胞在刺激作用下能发生反应的能力。现在有将体内
组织细胞分成可兴奋组织细胞(神经、肌肉、腺体等)和非可兴奋组织细胞(除神经、肌肉、腺体以外的其他组织细胞)两类,把可兴奋组织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称兴奋性,而将非可兴奋组织细胞的这一特性称为应激性。
可兴奋细胞在刺激作用下引起膜电位下降,可产生动作电位,而非可兴奋细胞在刺激作用下也可表现膜电位下降,但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之一。即心肌细胞对生理的或人为的阈上刺激所发生的反应。所有心肌细胞都有这种反应,但对不到阈值水平的刺激无此作用。所谓阈值(threshold)是指引起心肌细胞反应的最低电流强度的刺激值,又称阈电位(thresholdpotential)。心肌细胞的应激性随阈电位高低而改变,如心动周期的不同时相、体液电解质的变化和某些药物的作用,都可改变心肌细胞的刺激阈值而使其应激性发生改变。从电生理角度看,在使静息膜电位降低(负值多)、dv/dt上升快、〔0〕相振幅升高,以及阈电位降低(负值多)等,均可增强应激性;反之,则减弱。低血钾、高血钙、交感神经紧张性增强,以及使用拟交感神经药物等,亦可使应激性增强;反之,低血钾、低血钙、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以及
心肌缺血缺氧和使用某些抗
心律失常药物,则使应激性降低。
应激性表现在生物的生命过程和功能上,是生理学术语;
适应性表现在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上,是生态学术语。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环境是相互联系的。生物因为有了应激性,便能对周围的刺激发生反应,从而使生物体与外界环境协调一致,形成了适应性。应激性是适应性的生理基础,生物只有在应激性的基础上,调节自身的生命活动及生理行为,以适应环境的变化。生物应激性,在生态学上表现为适应,应激性也可以看成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结果。
应激性与
适应性是相互联系的,应激性包括在适应性之中,但不等于适应性,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另外,应激性是生物体对环境中某一刺激做出的反应,不同生物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应激性反应与施激对象是因果关系。适应性是其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环境大体相适应,不同生物对同一环境的适应表现不一样。
应激性是一种动态反应,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适应性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的。应激性的结果是使生物适应环境,可见它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但生物体的有些适应特征(如北极熊的白色、绿草地中
蚱蜢呈绿色等等)是通过遗传传给子代的。并非生物体接受某种刺激后才能产生,这与应激性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