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植物界,具有
叶绿体的游走性植物中常可发现,诸如游走性
绿藻、各种藻类的游走子,
鞭毛藻、双鞭藻和
红色细菌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在没有
鞭毛依靠滑行运动的
蓝藻、
硅藻和
鼓藻甚至连细胞性
粘菌的移动体也具有这种性质。虽然眼虫等是用
眼点感光,但其缺少眼点的突变体和本来就没有眼点的双鞭藻仍具有趋光性。
这种特性对于植物等
自养生物来说十分重要,因为趋光性可以帮助植物获得更多阳光以进行光合作用。
动物界也有趋光性,在没有感受器分化的动物如
草履虫身上有所表现,但是多数动物是通过眼来感光的,这已成为动物行动的主要因素。有两种光刺激,一种是由光源
散射的光刺激,另一种是有不同
照度梯度的漫散光刺激。而趋
光反应的机制也很不一样,从不定向
趋性到定向趋性等多种形式。在趋光反应的研究中,人们已经获得几种不同的
作用光谱,并发现有些次要刺激因素如温度、亮度和化学物质对很多趋光性有一定影响;另外,有许多动物对光刺激表现特有的趋性形态,如目标趋性,保留趋性、光背反应和光腹反应等等。有些动物(
蜗牛、
鼠妇、
马陆、
赤杨毛虫等)还有
趋暗性,即是对光呈反向趋性(负趋光性)。
现代研究认为,夜行性昆虫的趋光性与其导航方式有关。它们通常是以月亮为导航坐标的,且飞行时不是垂直于月光,而是呈
斜交;因为月亮属于遥远的光源,月光近似为平行光,以斜交固定角度的方式可以实现直线飞行。而灯火会让它们误认为是月亮,但灯火却是近距离光源,形成发散光而非平行光,结果昆虫依然按照斜交固定角度的方式飞行,最后就会以螺旋形渐近线的轨迹飞向灯火(如果飞离灯火,不会被人观察到)。
一般来说趋光性的
昆虫大多数都是夜间活动(这应该是白天活动天敌太多的缘故),而夜间不言而喻地球上是收不到太阳光的;就算有那些不怕死的白天趋光性的昆虫,白天也有其他的光源。另外,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趋光性,其实是生物的一种本能:亿万年来,夜晚活动的昆虫都是靠月光和星光来导航。因为是极远光源,光到了地面可以看成平行光,能作为参照来做直线飞行。那么,所谓的趋光性也就是昆虫将光源借用来参照飞行的工具,类似于我们通常理解的蝙蝠回程定位。
依据已有资料,从行为学、生理学及田间应用调查等方面概述了近几十年昆虫趋光性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其中,行为学与生理学研究较多,且两者结果基本一致,相互补充,为趋光性机制的假说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关于昆虫趋光性机制的假说较多,其中报道较多的是光干扰假说、光定向行为假说和生物天线假说3种,较为普遍接受的是前两者。光干扰假说是指刺眼作用干扰昆虫的正常活动导致趋光,而光定向行为假说则指昆虫趋光是由于光定向行为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