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区
广东省广州市辖区
越秀区,隶属广东省广州市,是广州市的中心城区,位于广州市区中心,东起广州大道,与天河区接壤;南临珠江,与海珠区隔江相望;西至人民路,与荔湾区毗邻;北面到白云山山脚,与白云区相邻,陆地总面积31.29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6月,越秀区下辖18个街道。截至2023年末,越秀区户籍人口117.01万人。
历史沿革
秦,设南海郡,今越秀区域属南海郡番禺县地。
汉初,为南越国建都之地;元鼎六年(前111年),复置南海郡,为郡、县治所。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交州治所从广信(今广东封开、广西梧州一带)迁此地,为州、郡、县同治地。
吴黄武五年(226年),析交州东部置广州,为广州州治,亦属番禺县境。
唐代至南汉,此地先后为岭南道、南海郡、岭南东道、兴王府的治所及番禺县治所。
宋开宝四年(971年),平南汉复称广州,此地为广南东路治所,亦为南海县治,而后东属番禺、西属南海两县,时分时合。
元代,属江西行省广东道广州路,为道、路治所。
明、清,今区域东部属番禺县,西部属南海县。
1912年,废广州府。1918年,设广州市政公所。1921年,广州正式设市,广州城区不复由南海、番禺二县分辖,越秀区域归属广州市。
1949年10月,广州解放。12月,广州市划分为28个区,其中,西山区、德宣区、惠福区、靖海区、小北区、太平区、永汉区、东山区、大东区、前鉴区属今越秀区。
1950年,广州市28个区合并为16个区,其中,越秀区、惠福区、太平区、永汉区、大东区等属今越秀区。
1952年,广州市重新调整城、郊各区,其中,市区划分为东、西、北、中、河南和珠江6个区。永汉区及惠福区、太平区的大部分合并为中区;大东区及白云区的小部分合并为东区;越秀区及永汉区小部分和西华路、德坭路西段中间区域合并为北区;东区、中区、北区属今越秀区。
1958年,珠江区的二沙头划归东区。
1960年,中区8个街道并入北区,北区改称为越秀区。东区改称为东山区。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61年,越秀区的5个街道划入东山区。
2005年9月,东山区并入越秀区,白云区矿泉街道、天河区登峰街道及天河南街道杨箕和中山一路2个社区居委会、沙东街道部分区域、荔湾区人民路和西华路部分地段划归越秀区管辖。
2010年12月27日,越秀区宣布东湖街道更名为东山街道。
2013年1月23日,越秀区宣布对部分街道进行合并。合并之后新成立的4条街道于2013年3月15日挂牌。具体如下:
将原东风街道与原六榕街道合并成新六榕街道,面积为2.04平方公里,总人口10.12万人;
将原诗书街道、原大新街道大德路以北的庆福里、象牙北、魁巷等3个社区与原光塔街道合并成新光塔街道,面积为1.07平方公里,总人口10.58万人;
将原大新街道的石将军、大德中、大新中、南华园、玉带濠、濠畔中、三府前、和宁里、大新西、状元坊、一德西等11个社区与原人民街道合并成新人民街道,面积为1.51平方公里,总人口10.45万人;
将原广卫街道与原北京街道合并成新北京街道,面积为1.27平方公里,总人口9.06万人。
区划详情
地理环境
越秀区,东起广州大道,与天河区接壤;南临珠江,与海珠区隔江相望;西至人民路,与荔湾区毗邻;北面到白云山山脚,与白云区天河区相邻。是广州市的老中心城区。越秀区总面积为33.8平方千米。
人口
截至2022年末,越秀区户籍人口117.43万人。
截止2023年末,越秀区户籍人口117.01万人。全年户籍(城镇人口)迁入越秀区1.32万人、迁出越秀区(城镇人口)0.34万人,在越秀区进行出生登记0.78万人、死亡销户1.31万人(公安口径)。全区常住人口96.0万人(统计口径),常住出生人口5599人,自然增长率0.01‰(卫生口径)。
越秀区除汉族以外,还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少数民族共4277人,占广州市区内少数民族总人数的3.08%,占全区人口的1.25%。
经济
综述
2022年,越秀区GDP为3650.18亿元,列广州市各区第三。2022年上半年,越秀区下滑2.8%;全年增速0.1%。越秀区是服务业大区,第三产业增加值3524.13亿元,增长0.4%。2022年1-11月(错月数据),全区规上营利性服务业实现营收1059.71亿元,增长1.7%。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分别同比增长15.8%、2.6%、4.4%。但是个体户经济和消费则陷入负增长。越秀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3.21亿元,同比下降2.4%。期内个体工商户数为7.53万户,同比减少6.2%;开业户数仅1476户,下滑36.5%。
2023年,越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10.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4.5%。其中,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37.11亿元,增长10.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673.13亿元,增长4.2%。第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3.6:96.4。经济密度112.73亿元/平方公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8.32万元,增长9.2%。
财政
2023年,越秀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7.64亿元,增长7.3%。其中,税收收入增长9.2%,非税收入增长3.1%。全区实现国内税收收入(不含海关代征)488.60亿元,增长15.5%。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7.52亿元,增长0.8%。其中,全区民生类支出107.75亿元,增长1.2%。
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越秀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按项目)增长10.3%。其中,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完成投资增长10.2%;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0.8%。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8.95万平方米,增长9.4%。63个市“攻城拔寨”项目完成年度计划114.5%,南洋电器厂及周边更新改造等7个计划开工项目全面动工,越秀立方等17个项目竣工投用。21个轨道交通站点及区间进场施工,大小马站书院群项目私房签约率95%,直管房腾迁率99%。成功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专项债券等4.37亿元,通过政府投资激发全社会投资活力,社会投资规模占比提升至76.8%。
营商环境
2023年,越秀区商事主体总量增至24.3万户,增长4%。全年新增“四上”企业378家。全年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585.54亿元,增长5.0%。全区建成11个“智税站”提供自助办税服务,入选2023营商环境质量全国十佳县区。获评全省首批综合类信用县,4项信用先进做法成为“新华信用杯”全国优秀。实现107个高频事项一事办成,实现997项政务事项及特色服务进驻“穗好办”越秀专区,成功跻身新型智慧城市百强区全国第五。
第一产业
越秀区为广州市中心城区,无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工业
2023年,越秀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22亿元,增长5.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1.64亿元,增长7.2%;其中,中小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8.26亿元,增长14.9%,占规上工业总产值59.1%。
建筑业
2023年,越秀区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00.79亿元,增长13.9%。全区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05.13亿元,增长6.0%。其中,中小企业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13.33亿元,下降7.4%,占全区建筑业总产值18.7%。其中,房屋建筑和土木工程建筑总产值464.5亿元,占全区建筑业总产值76.8%。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23年,越秀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9.57亿元,增长8.7%。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13.3%;其中,中小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14.6%。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营业额增长34.5%;其中,中小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营业额增长199.7%。
对外贸易
2023年,越秀区外贸进出口总值540.8亿元,下降6.2%。其中,进口329.3亿元,增长5.0%;出口211.5亿元,下降19.6%。
服务业
2023年,越秀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975.29亿元,增长12.5%,其中,中小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621.54亿元,增长5.2%,占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比重为54.50%。
特色产业
2023年,初步测算,越秀区实现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592.43亿元,增长4.7%,增速高于全区GDP0.2个百分点;占GDP比重68.0%,占第三产业比重70.6%。
2023年,越秀区三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1844.05亿元,占GDP比重48.40%,增长6.2%。其中,创新金融业实现增加值893.77亿元,占GDP比重23.46%,增长8.4%;现代商贸业实现增加值527.42亿元,占GDP比重13.84%,增长5.5%;生命健康产业实现增加值422.86亿元,占GDP比重11.10%,增长2.9%。
2023年,越秀区三大特色产业实现增加值532.87亿元,占GDP比重14.0%,比上年(13.6%)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高端专业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33.31亿元,占GDP比重6.1%,比上年(6.2%)回落0.1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213.39亿元,占GDP比重5.6%,比上年(5.2%)提高0.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增加值86.17亿元,占GDP比重2.3%,比上年(2.2%)提高0.1个百分点。
交通运输
主干道:广园东路(中段-西段)、广园西路(中段-西段)、先烈中路-先烈南路、环市西路-环市东路-天河路(西段)、东风西路-东风东路、中山一路-中山六路、沿江西路-沿江东路、康王北路(北段)、人民南路-人民北路、解放南路-解放北路、仓边路-小北路-下塘西路、人民高架路、东濠涌高架路、东华南路-东华北路、东湖路、广州大道中(南段)等。
立交桥:大北立交、盘福立交、小北立交、越秀北立交、区庄立交、天河立交、中山一立交
跨江桥梁:广州大桥、海印大桥、江湾大桥、海珠桥、解放大桥。
快速路:内环路(A线、B线)、机场高速、广州环城高速。
地铁:越秀区内有地铁1号线、2号线、5号线、6号线、8号线经过,在建设中的10号线、11号线、12号线、13号线二期、14号线二期、22号线北延段也途径区内。
1号线:杨箕站、东山口站、烈士陵园站、农讲所站、公园前站、西门口站。
2号线:广州火车站、越秀公园站、纪念堂站、公园前站、海珠广场站。
5号线:广州火车站、小北站、淘金站、区庄站、动物园站、五羊邨站。
6号线:一德路站、海珠广场站、北京路站、团一大广场站、东湖站、东山口站、区庄站、黄花岗站。
8号线:彩虹桥站。
11号线:云台花园站、流花站、彩虹桥站。
建设中:
10号线:东湖站、五羊邨站。
11号线:广州火车站。
12号线:恒福路站、建设六马路站、烈士陵园站、东湖站、二沙岛站。
13号线二期:彩虹桥站、纪念堂站、仓边路站、建设六马路站、农林下路站、梅东路站。
14号线二期:广州火车站。
22号线北延段:彩虹桥站、广州火车站。
政治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越秀区辖内中学、小学、幼儿园共202所。其中,幼儿园122所,小学46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初级中学1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完全中学14所,高级中学1所,职业中学1所。在园幼儿2.82万人,小学在校学生8.13万人,初中在校学生4.08万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2.83万人。全区专任教师1.23万人,正高级教师38人,省特级教师20人。先后入选全国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提升实验区和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新增基础教育学位6774个。
院校:中山大学北校园
科学技术
2022年,越秀区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6家,省级重点实验室57家,高新技术企业562家。新增认定13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55家中小型科技企业申报入库,增2023年广州市越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13长38.3%。中科云图、拿火信息获评全市独角兽创新企业。2022年度,全区实现R&D投入54.01亿元,总量居全市第6,研发投入强度1.48%。全年新建5G基站723个,累计建成5264个。全区共有在运营电动汽车充电站点95个,充电设施1260个。技术合同成交额206.40亿元、增长149.04%。全年发明专利授权5401件,发明专利授权量占比49%居全市第一,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201.6件,9项专利获中国专利奖(1金1银7优秀),金银奖2项居全市第一。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超24亿元,获批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试验区。
体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越秀区拥有体育场馆和体育场地设施8个(含省、市体育场馆),体育俱乐部53个、体育协会25个。全区体彩公益金收入1544.23万元,增长19.91%;全年体彩销售额4.61亿元,同比增长23.59%。
文化事业
截至2023年末,越秀区建有区图书馆1个、专业性分馆1个;区属公共图书馆馆藏纸本文献159.28万册;区文化馆1个;街道文化站18个,均被评为省特级文化站。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22个,覆盖率100%;非遗代表性项目48个、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6位。博物馆和纪念馆6个,区博物馆征集馆藏实物4708件(套),新增实物19件(套)。
国家一级图书馆: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
国家一级文化馆:广州市越秀区文化馆。
医疗卫生
截至2023年末,越秀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398个(其中三级医疗机构19个、占全市的23.46%,三甲医疗机构15个、占全市的33.33%),全区实有床位2.69万张,执业(助理)医师1.60万人,注册护士2.30万人,注册全科医学专业从业者1235人。全区共建立家庭病床4399张,牵头起草全省首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地方标准。全区常住人口签约50.22万人,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93.8%,有偿服务包签约率全市第一。18个社卫中心“优质服务基层行”全面达标。2023年无孕产妇死亡,婴儿死亡率2.72‰,孕产妇“艾、梅、乙”筛查率为100%。
社会保障
2023年,越秀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376元,增长6.8%。
2023年,越秀区城镇新增就业27040人。全年举办各类招聘会175场,提供就业岗位约9.73万个。
2023年,越秀区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从每人每月1196元提高至1238元,按时足额发放社会救助资金1.26亿元。新建成社区颐康服务站96间,累计建成199间。新建长者饭堂24间,累计建成97间。创建5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社区。建成托位3922个,成功创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全年福彩销售额6110.25万元,同比增长96.9%。
2023年,越秀区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505套,新增解决863户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发放住房租赁补贴2180户。
环保
2023年,越秀区环境优良天数比例88.8%,提升9.6个百分点,改善幅度排名全市第一。PM2.5浓度为23微克/立方米,PM10浓度为41微克/立方米,两项指标保持全市中心城区最优,PM2.5浓度连续四年达到国家二级和世卫组织第二阶段标准。
2023年,越秀区建设“无废细胞”180个,超额80%完成市下达目标,区级党政机关率先全市100%建成“无废机关”。新建污水管网24公里,截至年底排水单元达标认定面积约19.04平方公里,认定率达到88.35%。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2023年广州市越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1615.19平方公里,占建成区总面积的45.22%。新增城市绿地1.19万平方米、立体绿化0.35万平方米。全年共组织2418人参与49场全民义务植树尽责活动,折算种植树木7254株。
2023年,越秀区流花湖、东秀湖、北秀湖平均水质均为Ⅲ类,新河浦涌、二沙涌、驷马涌(越秀段)、东山湖、麓湖、南秀湖平均水质均为Ⅳ类,墩头基断面水质为Ⅲ类,景泰涌(越秀段)保持不黑不臭。
2023年,越秀区用电总量53.50亿千瓦时,增长5.3%。2023年,全区单位GDP能耗同比增长0.149%。
历史文化
越秀区是广府文化的发源地,同时也是广州各类资源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文物
方言
越秀区居民的主要方言是粤语。粤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的声调语言,是汉族广府民系母语,含九声六调,较完整地保留古汉语特征,有完善的文字系统,是岭南文化重要的载体。粤语由古代汉语演变而来。秦代以前,居住在广东、广西地区的少数民族被称为“南越”(百越的一种),包括壮族、瑶族、黎族等。秦始皇派兵戍守岭南,开启早期汉语与百越语言融合的先声。李新魁《广东的方言》认为“粤方言最早的源头,应该是楚人南迁、楚语南来所导致的结果”。汉代至唐宋,中原汉人源源不断地迁徙至岭南,促进粤语的发展和定型。元代后,粤语的变化较小。粤语在社会交往和改革开放中的影响力不容小觐,国内外都有不少非粤语区的人士学习和使用粤语。
风景名胜
截至2023年末,越秀区4A级景区10家,3A级景区4家。
由于越秀区基本为广州旧城,所以,广州的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多聚集在区内。据1997年底统计,越秀区内的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的有5处(7个):光孝寺、怀圣光塔、圣心教堂广州公社旧址和秦代造船工场遗址、镇海楼(广州博物馆)、五仙观岭南第一楼、明代古城墙、“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和中山纪念堂纪念碑;市级的有22处;粤王井三元宫大佛寺、濠畔清真寺、城隍庙绍武君臣冢王兴将军墓庐江书院(何家祠)、海员亭、光复纪念亭、黄埔军校校办事处旧址、广东省财政厅大楼永安堂爱群大酒店东亚酒店中央银行大楼、解放军进城式检阅台旧址(市府合署)、广州解放纪念雕像合简氏祖祠,越秀山的五羊石像水塔四方炮台遗址。此外,还有一批内部控制文物保护单位共有155处,而其中约四分之一分布在越秀区9.16平方公里域内。
北京路
北京路(BeijingRoad),地处广州市中心,是广州城建之始所在地,是历史上最繁华的商业集散地。
根据史料和专家考证,北京路、教育路和西湖路周边区域已有或已建成及挖出的历史文化遗地有:秦番禺城遗址、秦汉造船工地遗址、西汉南越国宫署遗址、唐清海军楼遗址、南汉御花园、明大佛寺、明城隍庙、明清大南门遗址、清庐江书院、广州起义纪念馆等十多个朝代的十多个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古迹。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1983年发现的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眜之墓,是岭南地区所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汉代彩绘石室墓。墓中出土文物一万余件,其中“文帝行玺”金印、玉角杯、错金铭文虎节、印花铜板模、平板玻璃铜牌饰等文物具有重大历史、科学、艺术价值,集中反映了两千年前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南越王墓是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大考古发现之一,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药洲遗址
药洲遗址,位于广州市教育路南方戏院北侧。又名九曜园。原是一座南汉御苑。南汉乾亨三年(919),南汉王刘岩在今西湖路、教育路一带,利用原来的天然池沼罚罪民凿长湖五百丈(约合今1600米),史称西湖或仙湖。湖区狭长,北至中山五路,南达惠福东路。湖中建洲,在此炼丹求仙药,故称药洲。湖中有瑰奇怪石多块,美称为九曜石。沿湖有亭、楼、馆、榭,风景甚美。米芾、翁心存、翁方纲、阮元、苏东坡、陈澧等名士曾煮茶景濂堂,泛舟九曜池,为九曜石题诗赋词,刻石立碑,留下了宝贵的石刻。明代列为“羊城八景”之一。
明城墙遗址
明城墙遗址,位于越秀山上。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把宋代广州东、西、中三城合为一,并向北扩展,跨越到越秀山,史称旧城。据明黄佐《广东通志》载,当时广州城“周长三千七百九十六丈、高二丈八尺”。有城门、城楼、敌楼、警铺等。“崇祯十三年(1640年)增筑北城,将城墙培高七尺,增厚墙基,并且每隔二十丈置有台阶,以便在城墙上落”。越秀山明代城墙现存总长度为1137米,除镇海楼外,只剩下高度不等的残垣,其他有关建筑已荡然无存。1987年,镇海楼后面连同东、西两侧的城墙已修缮复原,共长180米,雉堞严整,恢复旧观。此遗址于1989年6月广东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越王井
越王井,又名九眼井,井身全部石砌,直径2.1米,九孔。井盖残石及“九眼古井”石碑尚存,但井底已淤积深达7米。据屈大均《广东新语》称,九眼井“相传尉佗(赵佗)所凿。其水力重而味甘,乃玉石之津液。志称佗饮斯水,肌体润泽,年百余岁,视听不衰。”丘逢甲有诗咏曰:“凿井秦人老塞烟,抱孙雄踞海南天,江山不改遗民尽,独坐秋风自品泉。”《通典》谓南海(广州)有天井门,天井即越王井,门是石门。南汉主刘岩曾独占此井,称玉龙泉。宋番禺县令丁伯桂加九孔石井盖,可同时从各孔汲水,不相抵触。至清初,平南王府霸占此井达10年,并在井四周建围墙,派兵把守,出告示曰“有私汲井水者鞭笞四十”。
中央银行旧址
中央银行旧址,在沿江中路193号,是民国十三年(1924年)8月15日孙中山亲手创办的中央银行。中央银行直属国家财政部领导,属下分支机构先后在广州市内设立3个兑换发行处,在广东省内有11个分行。
1993年广州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广东省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荣誉称号
2018年区政府系统各单位共获得国家省市各级荣誉155项,其中国家级18项,省级35项,先后获评“中国法治政府提名奖”“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国家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区”“广州市基层应急管理‘五个一’工程示范区”等称号。2018年中国百强区,越秀区位列第9名。2018年12月29日,被国家民委命名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
2020中国健康产业百佳县市。2020中国夜经济繁荣百佳县市。2020中国双创活力百佳县市。2020中国慈善公益百佳县市。2020中国县域消费百强榜排名42。2020中国县域电子商务百强榜排名98。2020中国县域潮品消费百强榜排名49。2020中国青年乐业百佳县市。2020中国县域智慧城市百强榜排名77。2020中国最具书香百佳县市。2020中国秋季休闲百佳县市。入选“2020中国县域人口流入百强榜”,排名第18位。2020中国人际信用百佳县市。2020年中国城区高质量发展水平百强榜排名第13位。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
2020年10月27日,被认定为第三批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2020年12月,被授予”广东省双拥模范城(县)“荣誉称号。
2021年8月17日,入选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年赛迪百强区”名单。
2021年9月1日,被中国科协命名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示范期为5年。
2022年7月,入选2022赛迪百强区,排名第11。
2022年9月,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
2023年1月,被立项为广东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2023年1月,入选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县(市、区、旗)。
2023年2月,被认定为第一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
2023年3月,入选2023年赛迪创新百强区,排名第22名。
2023年3月,入选首批广东省儿童友好示范区。
2023年8月,入选2023赛迪百强区,排名第12名。
2023年12月,入选赛迪投资竞争力百强区(2023),排名第11。
2023年12月8日,入围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试验区。
2024年1月2日,入选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公示名单。
2024年3月,入选赛迪创新百强区(2024),排名第25名。
2024年8月,入选2024赛迪百强区,排名第15。
2024年11月,入选竞争力智库“2024中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区”,排名第23。
友好城市
韩国光州广域市东区
泰国曼谷
法国巴黎第八区
德国法兰克福市第三区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31 08:0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