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信文化
岭南地域文化
广信文化,即广信县(今广东封开、广西梧州一带)的文化,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岭南之后,设立广信县,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到东汉时,班固撰《前汉书·地理志》首次使用“粤地”一词称呼作为汉族地域文化雏形的广信文化。
历史沿革
中外文化交流的重心
古广信时,中原的货物由西安经汉中沿汉水南下,至洞庭湖,溯湘水而至粤桂交界,经潇贺古道沿贺江到达广信,后或西南沿北流、南流江至合浦出海,或东南下南江至船步而穿群山,出信宜高州而下徐闻港,并让中原文化学术,由交通孔道,向岭南传播。
专家考证,东汉时,印度佛教,以至海外各国的文化、亦多自越南河内以及广东的徐闻、合浦与番禺等地的港口传入,而扼西江要冲的广信,遂成为中原学术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的重心,从中原迁入的文人学者也在此著书立说,设馆授徒,传播汉文化,开启了岭南文化。
史料显示,秦代统一岭南后,中原汉族的移民通过湘江、漓江和潇水、贺江两条水路进入岭南,并带来了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使岭南大片土地获得了开发,广信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岭南文化荒凉开始改变,广信先后涌现出了一批经学、佛学的大师,开岭南学风之先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岭海儒宗陈钦、陈元父子和中国传佛第一人牟子,以及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等大文人。
岭南与对外交流的通道
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福建五省区交界处的层叠群山被统称为“五岭”,五岭一直是南北交通的天然阻隔,对于古人而言,翻越五岭最好走的是潇水至贺江一线。史书记载,秦朝两水干流之间修筑“新道”,联结湘水、潇水、富江、贺江和西江,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通过“新道”连为一体、为楚越交往打开通道,这条通道也被称为“潇贺古道”。
“汉代时海外及广东的东西要运到京城,封开是必经之地,潇贺古道是唯一路上通道,发挥巨大作用。”封开县文史专家陈楚源对封开历史如数家珍,他介绍当时沿贺江北上,到达贺江源头富川而穿过“潇贺古道”,到达湖南道县之后再沿着潇水北行,入湘江,再过洞庭湖,进到长江,然后溯汉水北上,可以抵达古都西安;沿贺江南下,入西江,再从四通八达的珠江水系,可以抵达两广的许多地方,从徐闻、合浦出海。中原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通过这条通道不断南传,海外文化和贸易进口货物,亦由此道北上。
海陆丝绸之路的结合点
大约从公元前111年到公元280年,也就是西汉“海上丝绸之路”开始至两晋时期,封开成为中外海上贸易最大的集散中心,是货物进出口的最佳对接点。其中《搜神记》讲述的一则卖丝织品的广信女商人苏娥被害后托梦申冤的故事,侧面反映了当时广信商贸活动的繁荣,而苏娥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女商人。
汉武帝统一岭南后,以“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之意在现在的封开一带设置了广信县。1953年长沙子弹库23号汉墓出土的一方“冥印”,印文是“广信令印”。“汉初广信称令,是一个万户以上的大县,更加说明广信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集散地。”陈楚源说。
此外,西江封川河床还出土了大量中外古币,包括东汉古钱币货泉、越南古币洪德通宝、日本古币宽永通宝,以及明代丝绸、来自海外的祖母绿等奇珍异宝。“不过在汉唐之后,从南雄新开古道之后,潇贺古道不复往日辉煌。”陈楚源说。
而在封开县南丰龙湾贺江古水道旁,也留下了那时候繁华的印记。古代船只在河中行驶,常需要纤夫拉船,而在南丰龙湾贺江古水道旁的岩石上,留下了纤绳磨出的道道深沟,南丰镇古码头的石阶还留存着古老的碑刻:“官渡建设不准在此摆卖”。这一切都说明了当时河运的繁忙和商贸往来的频繁。
争议
观点一:广信文化与广府文化并无关系
广府文化是粤方言地区之中的一个地域文化,指广东珠三角广州府地区使用粤方言的汉族居民的文化,以珠江三角洲为通行范围,广府文化形成于广州府地区。广府人主要自唐宋时期经粤北南雄珠玑巷迁入,因此珠玑巷被称为广府人的祖居之地,珠玑古巷是广府文化的发祥地,由中原与江南移民文化所形成,传承了中原汉文化的精髓,在岭南文化中影响最大,在各个领域中常被作为广东汉文化的代表 。
”在岭南的设置最早可追溯到东晋南北朝所设的广州都督府,隋唐时期设置总管府和广州都督府。都督府是官署,是一个机构,不是行政区的名称。因此,这一时期不存在“府”的地方行政区划,不能将一个地区称之为“府”,不存在“广府”的区划概念。宋、元时期的行政区划上也不存在与“广府”名称相关的情况,直到明代开始设广州府。粤方言由古代汉语演变而来,它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汉代至唐宋,中原汉人源源不断地迁徙岭南,促进了粤方言的发展和定型。元明清以来,粤方言的变化较小。
观点二:广信文化是广府文化的根脉
后来一些学者提出广义的广府人应该是泛指以粤方言为母语的汉族族群。近年来,随着对“古广信”的研究,人类学、语言字等领域对广东封开的研究取得了新成果。据此,一些学者以行政区划来解释“广府”,认为“广信县”即“广信府”,提出了“封开是‘广府首府’”,为广义的“广府人”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此提法的依据是:汉武帝统一中国, 在岭南设交州,下辖两广交趾地区,刺史治就设在古广信,即今天的广东封开与广西梧州一带,所以封开是中央政权在岭南粤语区域最早的行政首府。“广信府”历时长达近400年,诞生了辉煌的“古广信文化”。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大帝平定岭南后,以其圣旨“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的怀柔政策,在今封开一带设置“广信县”,并将统领岭南九都的交趾刺史部苍梧郡治均设置在广信县。从此,广信成为了岭南首府,这就是“广府”文化形成之始。
语言学家罗康宁在《粤语的文化价值》中强调:“虽然广州话没有全浊音,但粤西、桂东一带的粤语,是有全浊音的。”今天的“封川话”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古汉语“浊塞音”的声母系统,这是粤语起源于封开的直接证据。同样,很多浊音的读法也存在于梧州话中。
“广信府”的主要区域是粤语区域,其中西江流域是粤语的主要分布区域,其粵语与广州话的共同特征较其他粤语区域明显。可见,“广信府”对粤语的形成与广府民系的形成,影响至深。
2011年,史学文化界对此初步达成共识:“广信(今封开、梧州)亦成为最早的广府首府,岭南古都。”岭南古汉族最早形成的民系——广府民系,并不是人们过去所认为的迟至南宋末年珠玑巷开基的,而应该提早1000多年,已在广信作为岭南文化古都之际便形成了。珠玑巷开基的仅是这个民系后来融入的一部分。否则,无以解释在南宋之前,活跃于两广的、操着今日白话的粤人属于哪个民系或民族。
据此,广义的广府文化应是指广信文化,广泛分布于岭南地区的粤语区域;便于区分在学术层面指代“以广州为核心、以珠江三角洲为通行范围的粤语广府文化”(明清广州府地区)。
汉武帝平定岭南之后,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到东汉时,班固撰《前汉书·地理志》首次使用“粤地”一词称呼作为汉族地域文化雏形的广信文化。据《说文》粤“从寀从于”,是个合体字,寀于即苍梧也,说明其时广府汉族地域文化的雏形是以苍梧郡治广信县为中心的,陈钦、陈元、牟子、士燮等影响全国的著名学者就是出现于其时其地。正因为汉文化巨大的内聚力,与百越文化相结合,这才将岭南散沙状的部族,凝聚成为一个族群。因此,广府民系,广府方言、广府文化于广信的“汉化定型”便由此内聚而成。
广信文化作为广府文化的根脉,具有多元性、原生性、集聚性以及先进性的特质和风格。在2000多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广信文化以其较高的文化势能,不断向外辐射,加速了岭南地区民族文化的融合,促进了广府民系的形成,为两广之间的区域联系以及实现经济和空间优势互补提供了文化支持。
参考资料
广信起源——广信文化园文化神韵之基.肇庆市封开县人民政府网站.2021-08-12
《珠江粤语与文化探索》.肇庆市图书馆-首页.2022-03-18
广州首个“广府文化研究专库”阅览室对外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3-07-18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8 02:0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