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尼翁战役
叙利亚-埃及战争期间的战役
帕尼翁战役,叙利亚-埃及战争期间,安条克大帝率叙利亚军队同斯科帕斯率领的希腊一埃及联军于公元前198年在戈兰高地北端的帕尼翁山进行的一次大战。结果,斯科帕斯的联军被彻底打败。安条克遂占领从亚洲一直到埃及边界的原属埃及的广大地区。
西亚-埃及之争
作为亚历山大东征的主要继承者,以叙利亚为核心的塞琉古王朝和以埃及为核心的托勒密王朝,几乎成功保有了前帝国在欧洲地区以外的所有征服所得。双方的高层源自古老的马其顿世系,中层管理者则主要由希腊裔客卿组成。但两个王朝的帝国战略,都是更古老的西亚-埃及之争在延续。
早在马其顿-希腊军队东征之前,古埃及的各王朝就需要和来自叙利亚方向的对手展开较量。这是由于当时的技术生产水平非常有限,可耕作面积与贸易线路较为集中。任何强权为了力量增涨,都必须尽可能的进行对外征服。尼罗河三角洲与叙利亚平原,本身就是可以供养王朝的大型农产区,却还是需要将隔在彼此之间的巴勒斯坦-黎巴嫩也收入囊中。
这就造成了人类早期文明史上的许多著名战争。包括埃及赫梯帝国卡迭石之战,以及后来亚述帝国对埃及的征服。几乎写满半本《旧约》的早期犹太共同体记忆,也是这些大国战略的一个衍生品。只是在波斯帝国时代,这种地缘对抗被暂时压制下去。但随着希腊化时代的开始,新兴的帝国又会立刻捡起脚下土地所赋予的战略使命。
有意思的是,为了动员本土居民帮自己和同宗对手较量,托勒密与塞琉古双方都在宣传上将对方的希腊属性抹去。稳坐亚历山大港的托勒密法老,就会告诉埃及的本土农民,塞琉古大军实际上是邪恶的波斯入侵者。居于安条克城的塞琉古大王,也会告诉自己的士兵,托勒密王朝就是腐化堕落的埃及人。
托勒密王朝
在托勒密与塞琉古王朝的争斗初期,坐拥大量海洋贸易和尼罗河粮产的埃及,一直具有压制性的优势。他们的领地从尼罗河三角洲向北延伸,顺着海船的航行发展到巴勒斯坦、塞浦路斯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爱琴海群岛和部分本土希腊地区。但这其实反映了托勒密军事霸权的虚弱属性。
尽管历任托勒密君主都在埃及以法老自居,但其统治所需的技术、军事和经济都仰仗于传统的希腊世界。尤其是在至关重要的军事部门,埃及人被视为难以胜任军事行动的群体。当亚历山大时代留下的希腊殖民者开始被本土环境侵蚀,托勒密宫廷就拼命从各希腊城邦引进雇佣兵来替代。除了给予重金军饷和战利品,还会以土地吸引他们成为军事定居移民。
于是,一种很诡异的现象开始在埃及出现。只需要2-3代人的时间,军事移民们的素质和战力水平都会出现明显下滑。但作为王朝的统治根基,往往还会予以保留。只是在激烈的战场上,相当多的任务会被委派给刚刚招募的希腊雇佣军执行。他们的指挥官也更有专业水准,可以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捕捉到稍纵即逝的战机。
当然,为了维持这样烧钱的军政体系,托勒密王朝必须拥有一支规模不小的海军。除了供养大量担任划桨奴的埃及人,还要定期从希腊世界招募各类船长、水手和有经验的水兵。否则,不仅无法控制东地中海的国际贸易,也无法从希腊城邦继续募兵。但这反过来又加重了王朝的财政负担,并非常容易和周围的任何势力产生冲突。在公元前3世纪后期,托勒密的财政就因此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崩溃。在面对塞琉古军队的进攻时,仅仅靠着吃老本和武装埃及本土士兵充数,才勉强获胜。
塞琉古王朝
相比作用海洋财富和运输便利的埃及,塞琉古王朝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昔日波斯帝国的陆权格局,但也因此而被迫背负起沉重的负担。尽管陆上国际贸易和波斯湾航道都位于帝国可以控制的区域,但王朝本身也必须为了控制和保护这些线路,付出类似托勒密维持海军一样的高昂代价。
起初,塞琉古王朝将都城设置在两河流域塞琉西亚。这个城市由亚历山大时代的老兵殖民地扩建而成,并取代因战乱而破落的巴比伦城,成为中东地区的核心。但塞琉古宫廷很快发现,依靠巴比伦本地的农民是不可能组织起强大军队的。因此,在大量按排军事移民拓殖的同时,他们也需要不断从希腊世界引入雇佣兵部队。于是,王朝很快就将都城搬迁到西面的叙利亚境内,经过再三取舍之后,落脚在著名的安条克城。
此后,为了维护自己的叙利亚霸权,塞琉古不断同托勒密发生争霸战争。结果,因为托勒密法老的舰队可以调拨运输陆军和经济援助,让叙利亚方面打的非常吃力。同时,那些分布在外省的希腊总督和军头,也会利用中央王权的失势而搞起独立行动。这就迫使塞琉古人经常与托勒密迅速媾和,转而应付国内危机。在这些希腊军头之外,还有众多臣服于希腊化世界的亚洲本土统治者。他们不会放过脱离叙利亚霸权的机会。这就让塞琉古的王室军队,必须用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应付数倍于托勒密海权范围的陆上战争。
因此,塞琉古帝国总是看上去状态不佳。但每隔一段时间,还会因为激烈的斗争而诞生水平高于常人的新主。先后两次对埃及用兵的安条克三世,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除了需要从叙利亚南下远征,他先后平定了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地区和阿富汗山区的总督叛乱。还忙里抽闲的对帕提亚人开战,并重新将亚美尼亚比提尼亚帕加马王国都拉回自己的藩属行列。长期的战乱,给他留下了一支远比托勒密对手要善战的军队。这就让他比所有敌人都乐于继续发动新的战争。
危机爆发
公元前202年,托勒密四世在亚历山大港病逝,他的长子小托勒密却因为宫斗而失去继承权。王位落入了年幼的托勒密五世之手,实际上由一群希腊客卿在宫廷内控制局势。不甘心就此失败的埃及王子,秘密逃往叙利亚的塞琉古帝国求援。但在当时,安条克三世还没有做好战争准备。
第二年秋天,塞琉古的军队径直从大马士革南下,轻而易举的控制了黎巴嫩与巴勒斯坦地区。长期亲近埃及的犹太王国,也在大军的压力下开城折服。安条克的兵锋最远抵达加沙,控制了从西亚进入埃及的陆上门户。但因为没有强力的海军支援,沿海的港口城市推罗西顿,还处于托勒密守军的控制下。结果,长期为托勒密王朝服务的雇佣军将领斯科帕斯,在冬歇期突然发动反击,又将数量不多的叙利亚守军驱逐出去。
安条克三世自然不愿意善罢甘休,他在冬季已经完成了更大规模的战争动员。由于已经重新控制了帝国境内的全部军事移民区,塞琉古大王从各地招募了规模较过去扩大一倍的部队。除了作为王室近卫军的银盾步兵和伙伴骑兵,还有大量的希腊裔长枪方阵步兵、地方骑兵、属国提供的辅助军和雇佣军部队。50000-70000人的力量,堪称当时亚洲地区的最强武装。
公元前200年夏季,在大马士革完成集结后,安条克三世立刻选择占据了位于戈兰高地北端的帕尼翁城。那里不仅有流入平原的约旦河支流,还可以让部队居高临下的俯视整个沿海地区。托勒密的援军无论从加沙方向走陆路北上,还是继续从西顿等港口完成战略包抄,都不能无视这支庞大的军队。
果然,托勒密的援军分头从南北两路出发,赶往戈兰高地的边缘与安条克三世对峙。虽然遭遇财政困难和希腊裔人口危机,埃及方面还是在上次战争后享受了一段较长时间的和平。所以,年幼的托勒密五世还足以凑出一支不依赖埃及本地征召壮丁的野战力量。
除了数量有限的伙伴骑兵和近卫步兵,主力包括了约有32000人的希腊裔步兵方阵和一些骑兵。他们的指挥官也是一位名叫托勒密的希腊将军。前一年就经踏足战区的斯科帕斯,麾下坐拥依靠埃及财政雇佣的6000希腊雇佣军步兵和600骑兵。这些人大都来自希腊本土的埃托利亚地区,都是依靠做雇佣兵谋生的职业军人。
埃及方面根据之前的战争经验,将作为军队主体的希腊裔长枪方阵都部署在左翼,并在地势较低的平原完成列阵。他们的任务主要是顶住塞琉古军队的精锐右翼,防止整个大军在对方的突击下崩溃。
经验丰富的斯科帕斯,则率领雇佣军居于埃及军右翼。他们的任务是攻击塞琉古军队中较为薄弱的左翼,尤其是那些战斗力较低的亚洲本土部队。但因为动员得较为仓促,托勒密军队并没有带上他们的战象部队。
决战帕尼翁
占据高地的塞琉古军队,在对手抵达后便按照自己的经典模式布阵。相比拥有大量雇佣军的托勒密埃及,他们的军队更依赖希腊裔士兵发挥。
习惯于带头冲锋的安条克三世,率领王室的伙伴骑兵居于全军的最右侧位置。在这些叙利亚军事菁英的边上,还有招募自中亚游牧区的轻装弓骑兵、亚洲地方贵族组成的地方骑兵和叙利亚等地赶来的轻步兵。
包括精锐的银盾步兵在内,有至少40000人的长枪方阵控制着较高的阵地,并准备顺势冲垮下坡的埃及对手。在他们的战线之前,还有不少来自小亚细亚省份的轻步兵提供支援,身后则是安条克从印度带回来的亚洲战象。
至于塞琉古军队的左翼,基本上由雇佣兵和属国仆从构成。由于希腊地区的雇佣兵往往被埃及方面招募,所以叙利亚当局只能使用从比提尼亚、卡帕多西亚、亚美尼亚、波斯米底等地获得的亚洲部队。只有少数人是从希腊城市内强制征调来的。但他们和众多骑兵一起,构成了塞琉古军队里的一个庞大部分。
在战斗爆发的前一天晚上,安条克三世的三子小安条克,还率领一支分队单独活动。他麾下的不少卡帕多西亚人,是被武装到牙齿的具装铁骑,非常适合执行关键性的冲锋作战。
小安条克便将他们提前部署在战场侧翼的黑门山,并在天亮后率先出击。看到时机成熟的安条克三世,也率领伙伴骑兵从正面冲锋,帮助儿子夹击对手的左翼。托勒密军队向来在骑兵方面比较欠缺,根本顶不住亚洲铁骑的冲锋,很快就被塞琉古人逐出战场。好在早有准备的托勒密,也派出了近卫步兵进行增援,成功拖住了大部分塞琉古骑兵。
顺着国王的开启总攻,塞琉古方阵部队也开始从高坡压向低地的托勒密步兵。后者选择留在原地,组成异常密集的队形防御。由于长枪方阵在希腊化时代需要对付大量的同类对手,他们手里武器已经从亚历山大时代的4米,加长到骇人听闻的5-6米。这原本是为了更早攻击到方阵对手,却造成了希腊化方阵的机动力下降。过于沉重的长枪、盾牌和盔甲,不仅限制了希腊裔士兵的冲锋速度,也让他们不容易在崎岖地形上保持缜密队形。
因此,留在原地防御的埃及方阵就反而更有优势。他们不仅逼退了分批冲下来的塞琉古方阵,还顺势发起反扑,将整个塞琉古步兵阵线都扯得支离破碎。
不过,塞琉古军队在进攻不畅的情况下,他们依然按照整团建制坚持,丝毫没有出现溃散的迹象。两伙数量众多的方阵部队,就这样在半坡位置展开了惨烈的厮杀。一些被部署在二线的塞琉古战象,趁机从方阵团的间隙冲下来,将原本准备渗透的埃及人又赶了回去。
在战场的另一侧,斯科帕斯指挥的雇佣军也对塞琉古仆从们发起了猛攻,其中作为主体的埃托利亚人以擅长山地战著称,适合在这样的地形上作战。来自克里特岛的精锐弓箭手,使用着威力更大的箭矢和射程更远的复合弓。至于远道而来的色雷斯标枪手,同样以凶悍而善战著称。
不过,因为骑兵太少,托勒密右翼还是无法形成决定性的突破。塞琉古左翼不仅有一些希腊民兵,还有学习希腊战术的波斯重步兵。在他们暂时顶住佣兵冲击的同时,大量的亚洲弓箭手开始施展火力优势。一些来自意大利南部塔兰托的标枪骑兵,也不断在侧翼骚扰着塞琉古军队的外围,战象也阻挡着托勒密人的步伐。这种局部的多兵种协同包夹手段,让整个左翼没有出现大的溃败。
战役的最后关头,小安条克带着麾下的卡帕多西亚铁骑开始返回主战场。相比习惯恋战的父亲,小安条克(未来的安条克四世)是一位更加具有大局观的将领。正是他的这一举动,让托勒密左翼陷入了重骑兵、长枪方阵和战象的重重包围。
很多托勒密部队因为前后同时受到重压,被逐步压缩到战场中间的狭小区域。士兵们开始因为互相挤压而无法继续使用手中的武器,甚至在混乱中出现踩踏。塞琉古方阵则再次顺势从山坡上冲下来,将大批失去战斗能力的对手撂倒。这一局面也决定了整个帕尼翁战役的结果。
希腊化帝国影响
当托勒密左翼骑兵逃离,他们的中央方阵也开始崩溃,塞琉古军队开始进入了追击模式。一直在右翼奋战的斯科帕斯,意识到自己已经无力回天,率领麾下的佣兵开始突围撤退。途中,几千名从中路溃败下来的方阵士兵,也加入了他的逃亡队伍。整整10000人的残兵,就利用战场的混乱,撤退到沿海城市西顿。
此战,托勒密军队折损过半,约有20000人战死沙场。其余人各自逃跑,纷纷躲入了耶路撒冷撒玛利亚和德卡波利斯等地。但只有斯科帕斯手里的10000人还有抵抗能力,他们在塞琉古追兵的包围下,坚守到第二年为止。但在其他方向上,托勒密埃及已经没有把握守住城池和要道。
安条克三世的军队开始逐一攻陷犹太城市,并成功地将守军全部击溃。接着,他挥师北上小亚细亚地区,进攻托勒密王朝分布在半岛西南的海外领地。虽然在没有海军的情况下,他很难染指塞浦路斯岛,但却成功的将埃及势力从北方驱逐。埃及不仅失去了对爱琴海贸易的控制,也将失去自己最便捷的雇佣兵输入管道。由这次战争造成的经济与军事双重危机,最终让托勒密王朝陷入了无休止的衰退和混乱。
但胜利也没有让塞琉古帝国获得进升。数年后,安条克三世答应了埃托利亚希腊人的邀请,率军进入欧洲地区。在著名的马格尼西亚战役中,整个塞琉古军队的精华被罗马人摧毁。
因此,帕尼翁战役无异于打开了东方希腊化帝国灭亡的潘多拉魔盒。不仅重创了托勒密王朝,也让塞琉古有机会获得本不应该发生的极限扩张。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5 15:42
目录
概述
西亚-埃及之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