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
中药
黄连,中药叶基徨,坚纸质,卵状三角形,三全裂,中央裂片卵状菱形,羽状深裂,边缘有锐锯齿,侧生裂片不等2深裂;叶柄长5-300px。野生或栽培于海拔1000-1900m的山谷凉湿荫蔽密林中。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其味入口极苦,有俗语云“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即道出了其中滋味。
入药部位
性味
味苦,性寒。
归经
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主治
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疗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相关配伍
1、心经实热泻心汤,用黄连七钱。水一盏半,煎一盏,食远温服。小儿减之。(《和剂局方》)
2、挟热下痢脓血:灶突中墨、黄连各一两。为末。每酒下二钱,日二服。(《圣惠方》)
3、脏毒下血:黄连为末,独头蒜煨研,和丸梧子大,每空心陈米饮下四十丸。(《济生方》)
用法用量
2-5g。外用适量。
禁忌
本品大寒,过量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忌用。苦燥易伤阴津,阴虚津伤者慎用。
炮制方法
黄连片除去杂质,润透后切薄片,晾干或用时捣碎。
生理特性
黄连喜冷凉、湿润、荫蔽,忌高温、干旱。一般分布在1200-1800m的高山区,需要温度低、空气湿度大的自然环境。不能经受强烈的阳光,喜弱光,因此需要遮荫。根浅,分布于5-250px的土层,适宜表土疏松肥沃,有丰富的腐殖质,土层深厚的土壤,pH5.5-6.5,为微酸性。生海拔1500-2300米间的高山寒湿的林荫下,野生或有时栽培。
产地
分布于四川、贵州、湖南、湖北、陕西南部。
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泻肝火,去心窍恶血,止惊悸。”
2、《本草备要》:“入心泻火,镇肝凉血,燥湿开郁,解渴除烦,益肝胆,浓肠胃,消心瘀,止盗汗。”
3、《本草经疏》:“凡病人血少气虚,脾胃薄弱,血不足,以致惊悸不眠,而兼烦热躁渴,及产后不眠,血虚发热泄泻腹痛,小儿痘疮阳虚作泄,行浆后泄泻,老人睁胃虚寒作泻,阴虚人天明溏泄,病名肾泄真阴不足内热烦躁诸证,法咸忌之,犯之使人危殆。”
4、《名医别录》:“微寒,无毒。主治五藏冷热,久下泄澼、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治口疮。”
5、《本草纲目拾遗》:“主羸瘦气急。”
6、《本草图经》:“黄连治目方多,而羊肝丸尤奇异。盖眼目之病,皆血脉凝滞使然,故以行血药合黄连治之。血得热则行,故乘热洗也。”
7、《本草衍义》:“今人多用治痢,盖执以苦燥之义。下俚但见肠虚渗泄,微似有血便,即用之,更不知止。又不顾寒热多少,但以尽剂为度,由是多致危困。若气实初病,热多血痢,服之便止,仍不必尽剂也。或虚而冷,则不须服。余如《经》。”
8、《汤液本草》:“气寒,味苦。味厚气薄,阴中阳也。升也,无毒。”
9、《本草蒙筌》:“味苦,气寒。味厚气薄,可升可降。沉也,阴也,阴中微阳。无毒。治诸火邪,依各制炒。”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09:17
目录
概述
入药部位
性味
归经
功效
主治
相关配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