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2009年12月1日由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本书着重总量分析,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开山之作。
内容简介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认为失业除了传统经济学认为的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外,还有一种
非自愿失业,其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是指商品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由于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动,所以失业是因为总需求或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是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的结果。后者又是因为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和对货币的流动偏好三个心理因素的作用。消费需求不足是因消费倾向递减,使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投资需求不足是因为资本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前者是指
投资利润率的下降,后者是指人们保留现金偏好。
因此,凯恩斯主张政府要想办法促进有效需求,办法是:增加工资以增加消费,采用累进税增加穷人收入,实行赤字预算与适度的
通货膨胀政策。他认为,刺激投资比刺激消费更重要。它有乘数效应。在研究方法上,它将传统经济学的供给本身创造需求理论基础上的充分就业均衡看作是特例,而将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看作常态,由此构造能包容原有经济学在内的更具有一般性的理论。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引论
第一章 何谓通论
第二章 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
第三章 有效需求原理
第二编 定义与观念
第四章 单位的选择
第五章 预期决定产量与就业的作用
第六章 收入、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关于使用者成本的附录
第七章 对储蓄和投资的意义的进一步考察
第三编 消费倾向
第八章 消费倾向:Ⅰ.客观因素
第九章 消费倾向:Ⅱ.主观因素
第十章 边际消费倾向和乘数
第四编 投资诱导
第十一章 资本边际效率
第十二章 长期预期状态
第十三章 利息率的一般理论
第十四章 古典学派的利息率理论
第十四章附录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李嘉图《赋税原理》
以及其他著作中的利息率理论
第十六章 关于资本性质的几点考察
第十七章 利息和货币的主要性质
第十八章 对就业通论的复述
第五编 货币工资与价格
第十九章 货币工资的改变
第十九章附录 关于庇古教授的《失业论》
第二十章 就业函数
第二十一章 价格论
第六编 通论引起的几点思考的概述
第二十二章 略论经济周期
第二十三章 略论重商主义、禁止高利贷法、加印货币以及消费不足论
第二十四章 对《通论》可以引起的社会哲学的简要总结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以前在经济学界占统治地位的是以
马歇尔等为代表的传统
古典经济学理论,经济能够借助于市场供求力量自动地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
凯恩斯早年曾受马歇尔和
庇古等经济学家的熏陶,赞同古典经济学派的观点,并一直致力于货币理论的研究。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遭遇了长期的经济失调和严重的失业,凯恩斯指出这是经济紧缩导致的。因而他极力攻击恢复战前的金本位制,认为此举会导致
通货紧缩及国内外相对价格的失衡,从而使英国的出口品价格太高,不利于竞争,而这正是英国经济困境的根源所在。因此,他主张政府采取通货管理政策,通过价格控制(
通货膨胀而非通货紧缩)来调整经济。这时,凯恩斯已开始有点脱离
传统经济学的路线。失业使他觉得自由经济并非完全能够
自我调节,自由竞争市场也不足以带来经济的复兴,但他的这种脱离仍非常有限,其对经济的分析仍是以传统的
古典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不过,面临长期的失业现象,他主张增加
公共工程开支,以此来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失业,这可以说是第一次冒出“
凯恩斯革命”的火花。
创作过程
1929—1933 年爆发了世界历史上最严重、最持久、最广泛的经济危机,
经济萧条,失业严重,传统的经济理论已无法解释大萧条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更不能为摆脱危机提供“有效的”对策。就是在这种状态下,
凯恩斯为了医治经济病症、寻求摆脱危机的措施,潜心于经济理论的研究,并于1936 年发表了《
通论》,此书问世根本动摇了传统经济理论,引起了经济理论上的一场革命。《通论》的出版,标志着凯恩斯完成了从传统的
古典经济学理论向自己创立的新经济体系的过渡,标志着凯恩斯学说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
作品鉴赏
主要思想
有效需求和就业理论
凯恩斯的
就业理论是以实现
充分就业为目标的,他的逻辑起点是
有效需求原理。他首先批驳了以往的经典学派根据
萨伊定律对于充分就业均衡所作的错误假设,指出现实经济生活中不仅存在着
自愿失业、
摩擦失业,而且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这种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是通常存在的,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
有效需求,按凯恩斯的解释,就是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即
总需求函数与
总供给函数相交点之值。总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失 业是由总需求不足造成的。有效需求表现为收入的消费,当就业增加时,收入也随之增加,而且社会实际收入增加时,消费也会增加,但不如收入增加得快,因此经常引起需求不足。这是造成小于
充分就业均衡的原因,为此,就需要增加
社会投资以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并借此扩大就业量。
有效需求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对消费物的需求和对投资物的需求,那么只要找到影响这两个方面
需求的变动因素,就可以探寻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所在,于是
凯恩斯转向三大规律的分析。
三大规律
对于消费物的需求,取决于
边际消费倾向,而对投资物的需求,取决于
资本的边际效率和货币利息率,因此
凯恩斯提出了三大基本规律:(1)边际消费倾向规律,(2)
资本边际效率规律,(3)灵活偏好规律。这是凯恩斯这个
就业理论的支柱。
第一,边际消费倾向规律。凯恩斯把
消费倾向看作是收入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那么边际消费倾向则是指增加的收入量和增加的消费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边际消费倾向规律就是,随着就业和收入的增加,在每一收入的增量中,个人用来增加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用来储蓄的部分的比例却越来越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人性的一些基本动机,如“谨慎、远虑、计算、改善、独立、企业、自豪与贪婪”。这一结果势必带来储蓄绝对额的增加,聚集
需求量与实际消费量之间出 现了裂痕,假如储蓄不及时转化为投资,就会出现“
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减少
国民收入水平。造成失业。但是储蓄能否有效地、全部地转化为投资,这又受另外一个规律的影响。
第二,
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凯恩斯这样来定义
资本的边际效率:我之所谓资本之
边际效率,乃等于一贴现率,用此贴现率将该资本资产之未来收益折为现值,则该现值恰等于该资本资产之
供给价格。实际上,这就是资本家预期的利润率,即
预期收益和供给价格的比率。
资本的边际效率规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随着资本生产物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呈现递减趋势,这必然导致投资的下降,因为资本边际效率是刺激资本家增加投资的动力,加之不肯定性、风险、期望、投资者的态度和信心等因素的影响,更扩大了聚集
需求量和现实消费量之间的裂痕。
在此,按经典学派的主张,唯一的办法便是降低利息率,可是这又遇到了灵活偏好规律的阻碍。
第三,灵活偏好规律。利息率取决于个人和企业持有货币的愿望和数量。也就是说,
货币供应数量影响利息率。那么灵活偏好则是不同利息率水平上人们对持有货币的不同需求,原因在于人们有货币在手比较灵活。
人之所以偏好货币,由三个动机组成:(1)出于交易的目的;满足日常生活需要;(2)出于预防的目的,以备应付意外的开支;(3)出于投机的目的,“即相信自己对未来的看法,较市场上一般人高明,想由此从中获利”。正因为这样,利息率就不可能太低,如果太低,人们就不会放弃这种灵活偏好,而宁愿把货币放在手头随时支用。灵活偏好规律的影响,又使投资不足更为严重了。
总之,凯恩斯认为,在经济社会,商品的需求,受三大心理规律和货币数量调节,对消费物的需求随消费物生产的增加相对减少;对投资物的需求随投资物生产的增加相对降低;投资取决于
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由于资本边际效率的递减和利息率的提高引起的投资障碍,生产就不能扩大到
充分就业的程度;失业必然出现。
所以凯恩斯的结论是:增加消费,引起投资,提高
资本的边际效率,降低利息率,以克服
经济衰退,实现充分就业。
工资与物价理论
庇古的传统
就业理论指出,
工资率的变动可以自动调节就业量,使之实现
充分就业。凯恩斯则认为,工资的削减虽然会对企业发生有利的影响,但货币工资率的全面削减又会影响总需求,使之按比例下降。企业家由于预期成本降低,于是扩大开工率,可是由于需求缩减,生产的产品怎么会卖掉呢?所以从长期看,较大的生产量和就业量只有在总需求增加时才能维持,因此,用削减工资的办法换取好处并非良策。
凯恩斯的物价理论主要分析了总需求的改变与
物价水平的改变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就是货币数量的增加不能直接影响物价。货币数量的增加首先是降低利息率。由于利息率降低,利润率便提高,因此企业投资扩大,投资物的需求增加,随之
国民收入增加,又由于国民收入的增加,透过
乘数作用,对消费品的需求也会增加。需求的增加刺激了生产,供给也将增加。需求增加虽使价格提高,但供给扩大又使价格降低。在需求与供给达到均衡状态时物价不必与货币同比例增加。凯恩斯的物价理论还包括这样的内容:一旦到了劳动供给缺乏的时候,就不应再增加货币数量,否则将引起真正的
通货膨胀。当
非自愿性失业广泛存在的时候,如果不增加货币数量,降低利息率,刺激
有效需求,就会形成失业压力,对生产增加形成障碍。因为
资本主义社会经常存在着一个失业大军,所以,增加货币数量,刺激有效需求,从而提高物价,这就成了凯恩斯实现“
充分就业”的重要方法之一。
危机理论
对于
资本主义的商业循环,即危机的原因,凯恩斯指出,“重要是从资本之
边际效益的变动上产生的”,而
资本的边际效率又取决于两个因素:新投资的资本物所获得的一系列未来收益;资本物的成本。凯恩斯认为,利息率上涨的因素“固然有时可使事态严重化,偶尔也发生恐慌”,但他认为那不是典型的形式,“典型的恐慌, 其起因往往不是利率上涨,而是
资本边际效率突然崩溃”。
未来收益的预期,一部分决定于资本物的丰裕程度,另一部分决定于企业家的悲观或乐观情绪。危机发生在繁荣后期,按
凯恩斯的解释,是由于人们对资本物的未来作了过分乐观的估计,甚至资本物逐渐增加,生产成本逐步提高,利息率上升,也不能阻止投资的增加。当失望来临时,人们对未来收益骤然失去信心,灵活偏好大增,利息率上涨。资本边际效率崩溃加上利息率上涨,会使投资量减退得异常厉害。投资下降的结果,必然会导致总收入和总就业的大幅度降低。
对于危机的周期性,凯恩斯依然用投资、消费和
乘数的关系做根据。他认为危机爆发后,生产收缩,由萧条到复苏的恢复一般需要三至五年。这一来是因为
资本边际效率的提高,要以资本物恢复稀少为前提;二来是由于存货的原因。只有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资本物
稀缺性恢复了,存货收完了,
资本的边际效率随之增加,因此投资扩大。投资的增长引起投机旺盛,
经济周期又转入高涨,直到资本边际效率再度崩溃,危机又开始重演。
为此,
凯恩斯反对用高利息率的办法遏制投资。他认为,正确的医治商业循环的办法不在于取消繁荣,永远处于萧条状态,而在于消灭萧条,永远处于准繁荣状态。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以后,凯恩斯(1936年)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除了有“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外,还存在“非自愿失业”,即指劳动者愿意接受一定市场工资水平的就业但仍得不到就业机会。凯恩斯认为,通过刺激有效需求的增加,从而增加就业岗位,就能消除“非自愿失业”,实现“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并不是指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全部都就业了,而是指在一定市场工资水平下,愿意就业的劳动者都能够就业的状况;此时,因为存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仍会存在供求不匹配的摩擦性的失业。这种情况下的失业率被后来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称为
自然失业率。经济学家们最初认为自然失业率为2%—3%即为充分就业,随着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发生的经济和技术变革,标志充分就业的自然失业率水平也上升到5%左右。当代经济学家们还认为,实现社会充分就业时还有三个特征:一是劳动力供求基本平衡;二是劳动关系相对稳定;三是劳动者素质得到较充分开发,对其就业产生积极作用。
艺术特色
作品观点
在《
通论》中,
凯恩斯否定了
传统经济学的观点,他指出,以往传统经济学中所谓的均衡,是建立在供给本身创造需求这一错误理论基础上的
充分就业均衡。这只适合于特殊情况,而通常情况下则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因而他的就业理论才是一般理论,即通论,既可解释充分就业的情况,也可解释小于充分就业的情况。
凯恩斯指出,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源在于
有效需求不足,而一国的就业水平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有效需求是指商品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而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动,因而就业水平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或有效需求。
凯恩斯指出,之所以出现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
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以及对货币的灵活偏好这三个基本因素的作用。他指出,总需求是消费需求与
投资需求之总和,总需求或有效需求不足是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不足的结果。消费倾向使得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因而引起消费需求不足。灵活偏好及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使预期的利润率有偏低的趋势,从而与利息率不相适应,这就导致了投资需求的不足。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即
资本边际效率的作用在三个基本因素中尤为重要,危机的主要原因就在于
资本的边际效率突然崩溃。
(因而主张政府干预经济,通过政府的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来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
消费倾向在短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因而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从增加
投资需求着手。凯恩斯指出,投资的变动会使收入和产出的变动产生一种
乘数效应,因而他更主张政府投资,以促使
国民收入成倍地增长。
内容提要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共6篇,24章。第1篇是引论部分,重点分析了古典经济学派的理论假设,阐释了有效需求的原则。,第2篇是定义和概念,为全书提供了分析的工具和正确的概念。第3篇讲了消费的倾向,主要论述了引起总需求函数变化的内外因素,并引入了边际消费倾向的概念。
第4篇是投资引诱,强调了资本边际效率对未来的影Ⅱ向,论述了利率和古典学派的概率论。这篇内容还分析了资本的性质以及利息和货币的特性,提出了各种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方法。第5篇讨论了货币工资和物价理论,分析了有效需求的改变与就业垦和物价改变之间复杂的关系。
第6篇主要阐述了一般就业理论在商、叱循环、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方面的应用。
作品影响
《
通论》出版初期曾受到经济学家的批判和质疑,也曾引起广泛的争论,但《通论》的基本观点不久便被经济学界所普遍接受。凯恩斯的追随者对《通论》进行了大量的诠释、修补和发展,形成在理论和政策上具有广泛影响的
凯恩斯学派,或称
凯恩斯主义。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在 50~60年代,凯恩斯主义在经济学界和大学讲坛上占有统治地位。
由于《通论》的
总量分析是在假定现有劳动力的技艺和数量,现有
资本设备的数量和技术、竞争程度、社会结构等都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它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又被称为短期的
比较静态分析。凯恩斯的追随者为了使《通论》在理论上进一步完善,力图使它长期化、动态化,提出了各种经济波动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寻求使经济得以稳定增长的途径。在这过程中,
凯恩斯主义者内部由于对待传统经济学的态度有差异以及分析中运用的概念、前提等不同,又分解为两个分支,一是
新古典综合派或称“后凯恩斯
主流经济学”;一是
新剑桥学派。
《
通论》对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家的经济政策有重要影响,凯恩斯的追随者竭力把《通论》提出的政策建议具体化,并特别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他们以调节
社会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出口、政府对货物和劳务的购买)、实现
经济稳定增长为目标,提出在萧条时期要减低税率、增加政府开支实行赤字预算、增发公债、增加
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等以刺激投资和消费;在高涨时期则提高税率、控制政府开支、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提高利率等,以遏制投资和消费。经过
凯恩斯主义者的鼓吹和影响,战后许多
市场经济国家纷纷把
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作为政策目标,推行上述凯恩斯主义的财政金融政策。这些政策虽然在战后50~60年代对刺激经济增长、缓和经济危机、减少失业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它的实际局限性,
财政赤字、
通货膨胀有增无已,而危机和失业并未消除,终于到70年代初出现了物价高涨和大量失业并存的滞胀(见
停滞膨胀)。对此,凯恩斯主义者既无法作出自圆其说的解释,更提不出可行的对策,连他们自己也发现
凯恩斯理论出现了危机,需要重新加以诠释和修补。《
通论》所阐发的理论和政策的失灵,正是当前社会经济危机改变的一个反映。
《通论》的出版,在经济学界和政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一些经济学家把《通论》的出版称为经济理论上的“
凯恩斯革命”,并把它与斯密的《国富论》及马克思的《
资本论》并列为经济学说史三本同样伟大的著作。此后,凯思斯理论逐渐取代了
传统经济学成为经济学的正统理论,市场经济各国政府也纷纷采用凯恩斯的
需求管理政策,并将凯恩斯的理论及建议作为制订政府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60年代末以前,通过其追随着的不断补充和完善,凯恩斯及其追随者的经济理论已基本上被经济学界着成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同义词。所以,某些经济学家将从《
通论》出版开始直到6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称作“凯恩斯时代”。
然而,自《通论》出版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关于《通论》一书的基本思想及其政策主张的争论,也始终没有停止过。一方面,在
凯恩斯学派内部,以英国罗宾逊为首的
凯恩斯派和以美国萨缪尔森为首的凯恩斯派一直在进行论战,另一方面,
新奥地利学派、
货币学派等不停地从外部抨击
凯恩斯主义;特别是,包括货币
经济周期学派(曾被称为
理性预期学派)和实际经济周期学派在内的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进行了全面的攻击,严重地动摇了凯恩斯主义在
宏观经济学中的统治地位。凯恩斯主义在理论上缺乏微观基础,不能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保持一致。在实践上无法解释经济停滞和
通货膨胀同时并发的现象,在滞胀面前束手无策,因而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为了挽救凯恩斯主义,80年代形成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为凯恩斯主义提供微观基础,并重新表述了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由于新凯恩斯主义的出现,宏观经济学形成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峙的格局。
《通论》一书不仅在历史上对经济学和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且它的理论和政策观点今天仍在发生作用。因此,研究《通论》不仅有历史意义,而且也有实际意义。
作品评价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以及马克思的《资本论》一起构成过去一百年中出现的最重要的著作。 ——美国著名教授哈里斯
这部作品是现代西方经济崛起的原动力,标志着现代
西方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它是一本拯救资本主义的名著,是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著作。有人认为这部作品的理论就是一场像“哥白尼在天文学上,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一样的革命”。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年),英国现代经济学家,
布雷顿森林体制的缔造者之一,开创了经济学的“凯恩斯革命”。他一生都致力于经济学研究,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救星”和“战后繁荣之父”等。他的著作有《就业、利息和货币理论》《货币改革论》《
通向繁荣之路》《怎样筹措战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