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连璧(1928—2003),江苏
丰县人,毕业于江苏省艺术师范美专、
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国家
一级美术师,
江苏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艺术顾问,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师从
傅抱石、
陈之佛等。早年主要从事
版画创作,有《黄金铺地》等作品,由中央文化部对外文化委员会收藏,并在多国展出。中年后主要致力
中国画的探讨,山水深受傅抱石影响,意境清新,笔法秀逸,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大写意花鸟则得益於海派
吴昌硕的滋养,生辣老到,雄浑厚重,大气磅礴。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美术作品展,出版有《尚连璧画集》。
简介
尚连壁(1928—2003),
江苏丰县人,曾毕业于江苏省艺术师范美专、
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5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在睢宁文化馆工作。 1985年开始其作品多次作为国家礼品赠送国际友人,是一位在国内外均有影响的画家。他的山水、花鸟颇具灵性。他早年入室绘画大师
傅抱石先生门下,有幸学得傅抱石大师的笔墨、情致和境界,他的山水画耐看、耐品味、设色清淡,出入于有无之间的特征。他的画作,追求的是一种刚阿不曲的人品精神,反映的是一个人所应有的洁净灵爽的心态。他画的《黄山观瀑》呈出灵逸华滋风采。
青少年时期
尚连璧是江苏省具有非常影响的画家,是睢宁儿童画之乡的开创者之一。他培养了一批有文华的青年画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许多书画爱好者收藏了他的作品。尚连璧1933年出生于苏北
丰县城,幼年时代即酷爱民间美术。1948年一个特殊的机遇,使他离开偏僻的县城来到民国时期的首都南京,考入江苏省立江宁师范学校美术科,初次步入艺术殿堂。该科由水彩画家薛珍任主任,教师有金有文、刘元、仇河清等,开设了美术史、透视学、
色彩学、解剖学、素描、
水彩、国画、油画、图案、工艺等课程。在这里,尚连璧接受了最系统、也是最全面的中西美术教育,他的绘画基础就是在这个时期打下的。在读期间,尚连璧的素描习作便常常出观摩会上,他成绩优异,曾经作为学校的代表,其作品参加了“南京市生产救灾美术义卖展览”。在美术师范科毕业后,尚连璧又考入了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迈进了高层次的美术教育大门。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前身是由
徐悲鸿主持创办的
中央大学艺术系。虽然当时徐悲鸿已离任该校北上主持中央美术学院工作,但他所倡导的不慕时流、稳健扎实的
写实主义学风依然成为该系美术教育的主导思想。而且,以
傅抱石、陈之佛、
黄显之、
吕斯百、
秦宣夫、
杨建侯为代表的当代一流画家仍主持教学工作。尚连璧有幸成为他们的学生,亲炙他们的教诲,终身受益匪浅。
在众多的老师中,傅抱石对他的影响最大最深。作为“毛笔画”课代表,尚连璧与抱石先生有过较为密切的接触,而且其豪爽的性格与傅氏山水的倾吐方式也非常契合。因此,抱石先生每一句话,他都铭刻在心间。如“毛笔画就是用笔蘸水画到宣纸上,这个‘水’很关键、很讲究、很有学问”;“毛笔画用色要薄而透,不能像油画层层加,用厚堆法”;“大画要当作小画画,小画要当作大画画”,等等。迫于政治气候,抱石先生讲课并不多,但私下曾语重心长地对尚连璧说:中国人还是要画中国画,你可以多看
石涛的作品,要研究石涛。在毕业画展上,尚连璧的一幅国画作品《美人蕉》得到了抱石先生的特意赞赏。他鼓励尚连璧:用笔猛狠,敷色泼辣,以后还要在
骨法用笔上再下功夫。高山仰止,尚连璧在他未来的创作实践中无不倾注了他对抱石先生的敬仰,无不遵循抱石先生的教诲,他不能辜负抱石先生曾给予他的鼓励。
青年时期
上世纪50年代,中国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排斥。其最大的根源,便是人们以为这种传统笔墨的陈旧性,已很难反映新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苏联社会主义的
文艺思潮在深刻影响着新中国的文艺发展方向,俄国列宾、
苏里柯夫等反映社会重大主题的
写实主义作品在震撼和吸引着中国一大批青年美术工作者。受到时代的感召,尚连璧也以满怀的热情创作了一大批油画、版画和雕塑作品。他的油画作品《黄继光》、《春晨》、《少先队员》、《追迹》和《
国庆节》等先后在各种展览会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些作品不仅在创作构思上追寻苏联批判的审美理想,而且在油画技巧上也多受苏式画风的影响。那是一种介于印象主义与古典主义之间的风格,既讲求光色,也讲究素描。笔触稳健而洒脱,厚堆与轻涂相结合。除了主题性的油画,他也画了许多所谓习作性的作品,如《八达岭》、《自画像》和《女儿》等,这些作品不受题材限制,画得轻松自如,反而能够显示出他真正的油画水平。从油画实践中,尚连璧掌握了这种中国画全然没有的色彩观念,这为他日后有机地将一些色彩表达融入中国画创造了条件。
“文革”时期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大浩劫,这个浩劫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而历史又神奇地将一些人的命运联结在一起。当尚连璧被关押接受审查的时候,
傅抱石先生的三女儿
傅益瑶被划为内定反革命,恰好也下放到睢宁县
王林公社。当“文革”后期尚连璧稍许获得一点自由之后,他们开始了比较频繁的接触,相与切磋画艺。从某种意义上说,傅抱石女儿,重新唤起了尚连璧对抱石山水的热爱,抱石先生对他的鼓励似响鼓重锣再三回荡在他的耳畔。1973年秋,傅师母罗时慧特邀他到位于南京傅厚岗六号的抱石先生的寓所做客,在这里,尚连璧得到热情的接待。宴席之后,傅师母慨然打开尘封已久的抱石先生的遗墨,让他细细观览了大师生前的创作手稿、片纸碎墨。在这里,尚连璧仔细披阅了先生一些代表作的创作过程,那些没有完成的或正处于绘制过程中的“废纸”给予他的印象尤其深刻,启发也最大。应该说,尚连璧在此后能够很快掌握傅氏山水画的一些技巧,除了他的禀赋和悟性,多半取决于他能够直接看到大师的这些创作手稿。
80年代
上世纪80年代,是尚连璧个人艺术生涯中取得长足发展的十年。这十年里他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研习传统;二是“行万里路”;三是总结和展示他的艺术探索,以得到社会检验。在他真正以此为归宿并对傅氏山水进行深入
摹习之后,他开始产生对隐藏在
傅抱石艺术作品里那些更广阔深厚传统的研习的一种渴求。虽然对传统的认识和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深层次的理解分析与笔墨修炼是必不可少的。鉴于此,尚连璧自觉地沿着
抱石先生的足迹,相对定向地向历史回溯。这是一条艰苦而寂寞的荆榛之路。清代
石涛是这条研习之路上一个最重要的画家。不拘成法,是石涛给予尚连璧的最大思想启迪。足迹曾踏遍半个中国的石涛,对真山真水有着切身的感受,他的笔墨
皴法便不局限于某家法某家皴。“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在这种精神指导下,他提出了“搜尽奇峰打草稿”回到山水中去的创作思想。尚连璧认为,这不仅是石涛成功的重要创作道路,而且也是
傅抱石成功的创作道路。他不仅喜欢
石涛的理论,而且酷爱石涛的画,他后来形成的恣纵飞舞、旋转挫折的线条和干湿浓淡、
飞白枯索的笔墨形态,都得益于他对石涛《泼墨山水卷》和《余杭看山图》等作品的理解。然而中国画仅有恣意纵横的写意是不够的,为了掌握“南宗”画系的发展脉络,尚连璧有意识地转入恬淡清润的格调,以静敛动。对
黄公望圆润松散的线条和笔简意远的皴擦的揣摩,使他后来的作品另一种明润秀拔、温雅平和的氛围。
在这个时期,尚连璧几乎用整块时间去研习山水,皴擦渲染,反反复复,一丝不怠,一天画下来甚是疲劳。后来他改变了这种单一画山水的方式,间以花鸟作为放松和休息,既张弛结合,又快慢互补。由此,他笔墨功夫的锤炼反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他先临遍《竹谱》、《
梅谱》、《兰谱》,在掌握了一些花鸟基本造型之后,重新研习了吴昌硕、八大和
徐渭。吴昌硕致力于金石研究所得的纯朴浑厚之趣给他以很大启发,三十余岁时,尚连璧始以作篆籀的笔法绘画。吴昌硕那外貌粗疏而内蕴浑厚的气度,那纵意挥写而不拘成法的激情、简练概括而意境深邃的笔墨,都极其自然地转化为尚连璧
艺术语言的组成部分。除了
吴昌硕、徐渭和八大山人的艺术个性也深深地影响着他的艺术道路。他们的作品都有一股刚烈之气,在徐渭是惆怅悲歌,在八大是寂寥落寞,但都是性格、
气质、情怀的直接显出。由于“文革”的遭遇,曾经受人生痛苦和绝望打击的尚连璧,正是从
徐渭和八大山人的作品里找到了自己情感喷发的突破口。圆浑苍润的线条、沉郁狂放的运笔、简洁凝重的墨色,这些徐渭和八大山人的个性品质,正成为尚连壁艺术语言的参照物。从
傅抱石到
石涛再到
黄公望和
董源,从吴昌硕到八大山人和徐渭,尚连璧一路寻根求源,回溯传统,既加强了他的艺术创作的历史深度,也增添了他的笔墨世界的文化底蕴。尚连璧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把对于传统的回溯与研习始终和深入勤奋的写生结合在一起。他曾经先后远赴西南、西北旅行采风,行程数万里,踏遍半个中国,饱览了黄山、峨嵋的奇峰峻岭,观赏了泰山、
华山的云涛雾海,卧游了桂林、三峡的激流浅滩,啜饮了雁荡、黄果树的茂林飞瀑。他作品的意境随着足迹的延伸在不断地扩展,他画面的笔墨随着表对象的变换在不断注入新的生机,而他的艺术个性随着视野与胸襟的开阔也愈来愈鲜明。
入于传统,出于生活,使尚连璧的艺术生命发生了一次蜕变,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是他崭新的艺术面貌。
1983年,“尚连壁画展”在南京市
鼓楼公园展出时,首次确立了其继承抱石山水画风的面貌。同年,尚连璧受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部邀请赴京在解放军通信学院举办个展。
北京画院院长
尹瘦石为画展题写展名。《
光明日报》专题介绍了展览盛况。1987年,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牧渔业部主办,国防部长张爱萍题写展名的“尚连璧画展”在京隆重开幕,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北京日报》、《中国农牧渔业报》和《中国农民报》对这次画展均有报道。展出的一百余幅作品,是尚连璧应
农业部邀请专程赴京在一年时间内创作的。国家部委级办公大楼采用一位画家的作品装饰,这在当时尚属首例。多年的艺术探索和由此而形成的个人面目终于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专家的赞许。这次画展,标志着他的艺术水准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90年代
1992年,《尚连壁画集》由
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该画集收入58幅山水、花鸟画作品,集中反映了80年代以来,他进行艺术蜕变之后所形成的个人艺术风貌。在这里,人们很难用山水画家或花鸟画家来简单概括他的绘画艺术,因为他同时在山水和花鸟这两个领域进行了卓越的探索。
在山水画方面,尚连璧沾溉
傅抱石山水特征最多,学得那种恣肆挥洒大气磅礴的气度、那种直捉大自然魂魄的灵性和不拘古法的笔墨情致,但又有所区别,有所发展,形成他个人的一些面目。这些面目在三个层面上,即增强
破墨散锋皴的表示张力、
色彩意象的独立性和构成意识的融入。傅抱石能够“
往往醉后”在画面上纵横挥扫直接显示他的艺术个性,在于他创造了破墨散锋皴的
艺术语言。尚连璧在学得破墨散锋皴之后,大胆地加强了散锋的“骨力”,提高了这一
皴法的强度。毫无疑问,这种被添加了“钢筋”的破墨散锋皴,增强了造型上的建筑感的表达。
所谓色彩意象的独立性,就是色彩在营造意境上的非从属于墨的独特作用。在包括傅抱石在内的古典山水画中,色彩的运用一直处于被抑制的状态,意境的营造主要依托于“墨分五色”的皴擦处理,即使用色,也必定是“以墨化色”。随着西洋画传入中土,西洋色彩观念逐步为中国画家吸纳。但意象色彩的独立性,又必须限制在中国画的范畴中,掌握色与水和墨之间的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水色渗化在
宣纸上产生出的特殊品质,并以此作为大量的铺垫,那么其魅力就逊色得多。水色渗化在宣纸上产生出的特殊品质被尚连璧反复用于山水的渲染中,彩色为尚连壁的山水带来清新、明丽、欢快、蕴藉、饱满的情调和意境,这既是他早期西洋画训练和多年油画创作实践打下的色彩功底的自然流露,也是他融入中国画笔墨之后的创造。
正因为尚连璧走出了“以墨化色”的局限,他的山水画比
傅抱石则更具有的审美心理和审美风貌。所谓构成意识的融入,正是在这个前提下完成的。尚连璧的山水既是对傅抱石山水的发展,又是他作为一个当代画家对当代人审美图式的一种认识与表达。他的花鸟画虽然多得益吴昌硕的老辣生拙、苍浑雄厚,但也不尽一致。毕竟,尚连璧个人艺术历程决定了他艺术面貌的独特性。著名画家和美术评论家
程大利曾这样概括:“尚连璧悟性极好,从版画转入国画取其拙朴而不见呆滞,下笔畅而不涩。以腕力写花鸟,厚重得如纯刀刻石一般,浓墨伴着中锋,敷以重彩,直如重鼓响锣,将大自然的韵致整个儿升高了一个八度。”
和吴昌硕相比较,他的这种独特性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木刻味,二是色彩感。多年的木刻创作历程,在练就了他的一副好腕力的同时,也形成了他的刀趣木味上的审美范式,这种范式几乎直接显示在他在花鸟画上的追求。这就是执刀向木时的一股冲劲、猛劲和狠劲转化为用笔上的果敢、豪放与泼辣;非猛无以果敢,非冲无以豪放,非狠无以泼辣。则敢于铺垫大面积的墨块,强化黑白对比的力度,使形象更富有质感和量感。这种情形多用于叶片的处理上,无论是
竹叶、
桃叶还是
芭蕉叶、
枇杷叶、
荔枝叶,都显示出墨块在画面上的特殊作用,厚重如钝刀刻石。色彩的浓烈、墨块的凝重.
尚连璧猛狠苍辣的运笔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他鲜明的花鸟画个性。这种个性既是他特殊的人生体验和艺术历程的赐予,更是他豪爽性格和刚硬
气质的自然流露。相对而言,山水画以文功胜,其境、其笔、其染皆
须去躁去火、悠悠然翩翩然;花鸟画则以武功胜,其气、其笔、其墨皆得迅雷不及掩耳,大刀阔斧、不拘小节。因此,集花鸟与山水于一身总有相悖处。吴昌硕以花鸟名世,鲜有山水之作;
傅抱石专擅山水,从不涉笔花鸟。而尚连璧恰恰融二者为一身,看似矛盾,却不尽其然。他是用整块的时间画山水,心境恬淡,无忧无虑;间歇,另展一纸横笔挥扫,郁闷豪兴一吐为快。画山水是张,写花鸟是弛,一张一弛正符合生命与生活的节律,这就是他艺术个性中的两面性。清
张庚在《
国朝画征录》记以
没骨花卉著称的
恽南田由山水改学花鸟时说,他“好画山水,力肩复古,及见虞山
王石谷,自以材质不能出其右.
山水而学花卉。”可见,能将山水和花鸟都画得好,并非人人所具备。在当代金陵画坛,不乏画山水的偶试花鸟或专攻花鸟的浅尝山水的画家,但像尚连璧那样两者皆擅皆精的画家却是绝无仅有的。他正是于此另树一帜,别开生面,焕然出新。
画展
2013年3月7日至3月15日,“拙朴风骨—尚连璧画展”将在
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举行,展览共展出作者一生80余幅山水和大写意花鸟作品。该展是关山月美术馆“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课题展览之一,除了展览外,研究人员还将对尚连璧的生平、艺术成就进行梳理和研究,并将成果结集出版。
尚连璧精典国画山水:
社会评价
尚连壁是当代金陵画坛兼具山水与花鸟之胜的名家。生前是国家
一级美术师,
江苏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艺术顾问,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师从
傅抱石、陈之佛等。早年主要从事版画创作,有《黄金铺地》等作品,由中央文化部对外文化委员会收藏,并在多国展出。中年后主要致力中国画的探讨,山水深受傅抱石影响,意境清新,笔法秀逸,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大写意花鸟则得益於海派吴昌硕的滋养,生辣老到,雄浑厚重,大气磅礴。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美术作品展,出版有《尚连璧画集》。
马鸿增(主持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这次尚连璧先生的遗作展,包括这本画册,做得都很精心,使我们一下子见到许多以往很难见到的尚连璧先生的优秀作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更全面地重新认识了尚连璧先生。 1997年,我曾经给尚先生写了一篇评论文章,再看(这篇文章),感到当时对他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因为90年代后期他的画,特别是花鸟画又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所以,希望大家今天能畅所欲言。
卢星堂(
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尚连璧先生是我们的老朋友,但我们对他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这次,我们所看到的他这么多的作品,可以说较为充分地反映了他不懈的追求和高贵的品质。好多作品,都是第一次呈在我们眼前,我感到中国的优秀传统这支笔没有丢。多少年来,像这样的写意花鸟,在江苏不是太多,写意花鸟一直是我们江苏的薄弱环节。这么好的作品,对我们同行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交流机会。其实他的版画也很好,后来又跟
傅抱石先生学山水,通过傅老的手法把生活的积累表了出来,也同样很成功,好多山水小品都充满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他的作品使我们很受启发,也很有教育意义。我相信看展览的人会越来越多。
许祖良(
江苏美术出版社编审):我和尚连璧先生原来就有交往,这次看了展览,觉得这确实是他艺术成就的展示。这次展览应该是非常成功的。而从中我们更感受到他的人品与他的艺术成就可谓浑然一体。这是第一点感受。第二,我们感到从审美的角度看,他的作品不论山水还是花鸟都很大气、大度。尤其是作品笔墨的尽情挥洒,充分地了这种“大气豪情”。他人生的经历是坎坷的,但正如其作品给我们的感觉一样,非常大度,画面气势磅礴,包括花鸟画中出的墨块和浓烈的色彩,都是如此。我觉得尚先生作品有三种突出的美感:灵动的自然美、磅礴的气势美、阔大的境界美。看了他的画,我们的心胸为之一震,酣畅淋漓,赏画的过程也是一次美的陶冶和享受,很有视觉冲击力。这么多的作品,看上去却很有新鲜感,山水和花鸟均既传统又很有变化,所以很耐看。
程大利说这是“力能扛鼎”之作,确实如此。
范保文(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导):今天这个尚连璧先生的遗作展使我很感动。尚先生一直是我的好朋友,更是我的前辈。他的为人非常豪爽,是非分明,心像镜子一样透明,所以你很容易和他交谈、和他交朋友。看了他的画以后,感到很痛快,花鸟画大笔头,功夫蕴藏在这笔头之中。画面的气息和吴昌硕很近,他确实学到了吴昌硕的笔墨精华,但画中更多地体了他的内心世界。所以,我更欣赏他的花鸟画,这在我们省里确实是独树一帜。我想通过这次展览,我们应把他在花鸟画方面取得的成就好好宣传一下。山水画方面,他吸收
傅抱石先生的比较多,但他学的是傅先生的灵气,而不像有的画,貌似傅抱石,再一看什么都不是。尚先生与傅抱石心性很近,襟怀坦荡。所以你看到的远不是画面上的东西,它一下子把你拉到生活中来,这些东西都是他画的精妙之处。这次展览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尚先生的艺术成就,以往我们没机会,而这次我们对他有了更新的认识。
尹石(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值尚先生过世一周年之际,
尚辉策划了这个遗作展,可谓意义重大。很多老画家的作品没有得到广泛的宣传,没有在历史上得到应有的承认,很遗憾。这个展览使尚连璧先生的作品有了集中展示的机会,也使我们对尚老的作品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我和尚老已认识了20多年,我对尚老有两方面的认识:一个是他为人耿直大方,敢于说真话;二是他的作品,山水、花鸟都是
大手笔,敢于超越前人,构图、用笔、用墨都很大,境界开阔,气势不凡,个性鲜明。他的画,既有八大山人的神韵,又有吴昌硕的笔意。比如梅花有杜鹃花那么大,这很少见,可谓艺高人胆大。在尚老过世一周年的时刻,给他举行这样一个展览很得当,他一直是我们光辉的榜样。
黄鸿仪(
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好像尚老还在一样,2002年我们曾一起去上海看了国宝展。当时尚老谈笑风生,身体很好。我最早和尚老认识是在北京看
李可染的画展,那是80年代后期,我们一见如故。当时正是85新潮以后,中国画正处于徘徊期,尚老对艺术的真诚和热情给我留下很深印象,我们交流了许多有关中国画的观点。从早上9点到展览结束,我们一直在那里边讨论边看。对于中国画我们谈了很多。我们感到如果把李可染的画放大,便显得所以我们说中国画的不是照抄西方人的,中国画有属于自己的时代。今天我们看到尚老的许多作品,就是这种可贵的探索精神结出的硕果。同时,我认为尚老的一生做了许多艺术普及工作。他搞了许多展览,如油画、木刻、雕塑,他做了许多默默无闻的事,对于像尚老这样无名英雄我们不应该忘记。
左庄伟(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一进门,看到“大气豪情”四字,我觉得这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尚老的画品、人品。刚才几位先生讲得都很到位,我着重讲一下自己的感受。我对尚老是先识人后识其画,与他交往很早。他给人的印象就是“大气豪情”。他和人交往时,很快就会让人感到非常亲切,非常真诚。尤其是在遇到一些艺术观点和对一些画界问题的看法时,他的话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他为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爱憎分明。总而言之,他对事总能从一定的高度和立场,给予明确的评价,好的赞扬,虚伪的深恶痛绝。豪爽、耿直、爱憎分明造就了他的艺术,用笔、用色,都充分地体他人格的魅力。他的画,就像有的朋友所说的那样:大气、大度、气势夺人。今天我看到他的画比较全面,以前只是局部了解了一点。这次好多画我以前根本就没看过。说实在话,尚连璧并不为世人或同行所更多了解。尚老的山水画,我以前看到的并不多。山水画给人感觉有傅先生的影子,如散锋的运用,但是在构图等方面,很有自己的特点,来自于
傅抱石,又不同于傅抱石。他的花鸟画,我认为更好。大写意花鸟很难,能放能收的很少,像
徐渭、八大山人那样的作品我很难见到。在我们省内的花鸟画界,像尚老这样大胆的艺术处理方式确实不多,比如看了他的梅花,我感到尚老的胆子真大。他并没有把它(梅花)作为具体的物,而是作为一种精神的符号来。所以我看这幅画,并没有仅仅把它当作梅花,而是把它当作一种气势、一种笔与墨的构成所形成的气势来看。这样的作品若在别的展览上,很容易让其他的画黯然失色。
周积寅(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导):看了画展,我很激动,在让人激动的展览已经很少。和在座的各位感觉一样,尚先生为人耿直,没有虚情假意,表里如一。在一次笔会上,我和尚先生一见如故,感到很亲切。当时我只看到了他的写意花鸟,没有看到山水作品。今天有幸看到山水作品,觉得画得也同样精彩。他的山水明显受到傅先生的影响,但是只得其神韵,二者之间差别还是很大的。他吸收了傅先生的神韵,用来表示自己的情感很成功,与那些一味模仿傅先生的作品是不同的。他的山水作品生活气息很浓,不过我更喜欢他的写意花鸟。特别是一进门那幅梅花就把我震住了,气势之大,令人叫绝。“远看得其势”,这种大气势的作品,这样力的美,很难见到;“近看得其质”,有笔墨神韵。 另外,他的花鸟作品表示了自然之美,“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很多鸟和花比较夸张,但给人的美感却很强烈,特别振奋人心。他的作品不用款识,一看便知是尚先生的东西,跟其他人不一样,这很不容易。很多人的画,个性不够,而尚先生则个性鲜明,有突破。在我们江苏,我没看出有第二人能画出这样的花鸟画,即使在全国也很难看到有这样风貌的作品,只因这样,他画的才是自己的东西,正如画册的标题所说大气豪情。尚先生对名和利看得很淡薄,如果没有这个展览,我们很难对尚先生有更全面的了解,而报纸、刊物介绍的也很少。我建议我们大家要好好地对尚老的艺术成就进行宣扬。
欧阳希君(文化部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尚连璧先生是我国知名画家,曾师从
傅抱石、
陈之佛、杨建侯等画坛巨擘学艺,是当代金陵画坛兼具山水与花鸟之胜的名家,是当代中国画界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在山水与花鸟画方面的探索及其取得的艺术成就对金陵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山水画深受傅抱石开创的新江苏
山水画派的影响并有所发展,意境清新,笔法秀逸,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花鸟则得益于海派的吴昌硕,生辣老到,笔狠墨苍,实是他个性最直观的显露。清新与浑厚、秀逸与生辣、稳静与激荡,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与风格兼容于一身,在中国画家中实为罕见。有评论家认为,尚先生大气豪情、浑厚奔放的艺术风格是以婉约柔弱为风气的当代金陵画坛缺少的。他还是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作品曾获第一届中日美术书法交流大展一等奖。尚连璧对当代中国画的贡献,在今天仍然未能得到应有的评价和重视,不能不说是美术界的一种损失。值得庆幸的是,关于他学术贡献的相关研究已经展开。中国的大写意花鸟每前进一步都很难,
齐白石、
潘天寿以后基本就停滞了,1990年代后,
大写意几乎处于退势,而他的大写意又给人以新的气象。实际上,中国花鸟画可以进一步走向抽象或
半抽象,这是在对尚先生作品的解读之后,给我们的新启发。因为尚连璧走出了“以墨化色”的局限,他的山水画比
傅抱石则更具有的审美心理和审美风貌。所谓构成意识的融入,正是在这个前提下完成的。尚连璧的山水既是对傅抱石山水的发展,又是他作为一个当代画家对当代人审美图式的一种认识与表达。他的花鸟画虽然多得益吴昌硕的老辣生拙、苍浑雄厚,但也不尽一致。毕竟,尚连璧个人艺术历程决定了他艺术面貌的独特性。著名画家和美术评论家
程大利曾这样概括:“尚连璧悟性极好,从版画转入国画取其拙朴而不见呆滞,下笔畅而不涩。以腕力写花鸟,厚重得如纯刀刻石一般,浓墨伴着中锋,敷以重彩,直如重鼓响锣,将大自然的韵致整个儿升高了一个八度。”和吴昌硕相比较,他的这种独特性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木刻味,二是色彩感。多年的木刻创作历程,在练就了他的一副好腕力的同时,也形成了他的刀趣木味上的审美范式,这种范式几乎直接显在他在花鸟画上的追求。这就是执刀向木时的一股冲劲、猛劲和狠劲转化为用笔上的果敢、豪放与泼辣;非猛无以果敢,非冲无以豪放,非狠无以泼辣。而在画面构成上,则敢于铺垫大面积的墨块,强化黑白对比的力度,使形象更富有质感和量感。这种情形多用于叶片的处理上,无论是
竹叶、
桃叶还是
芭蕉叶、
枇杷叶、
荔枝叶,都显示出墨块在画面上的特殊作用,厚重如钝刀刻石。色彩的浓烈、墨块的凝重,被尚连璧猛狠苍辣的运笔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他鲜明的花鸟画个性。这种个性既是他特殊的人生体验和艺术历程的赐予,更是他豪爽性格和刚硬
气质的自然流露。相对而言,山水画以文功胜,其境、其笔、其染皆须去躁去火、悠悠然翩翩然;花鸟画则以武功胜,其气、其笔、其墨皆得迅雷不及掩耳,大刀阔斧、不拘小节。因此,集花鸟与山水于一身总有相悖处。吴昌硕以花鸟名世,鲜有山水之作;
傅抱石专擅山水,从不涉笔花鸟。而尚连璧恰恰融二者为一身,看似矛盾,却不尽其然。他是用整块的时间画山水,心境恬淡,无忧无虑;间歇,另展一纸横笔挥扫,郁闷豪兴一吐为快。画山水是张,写花鸟是弛,一张一弛正符合生命与生活的节律,这就是他艺术个性中的两面性。清
张庚在《
国朝画征录》记以
没骨花卉著称的
恽南田由山水改学花鸟时说,他“好画山水,力肩复古,及见虞山
王石谷,自以材质不能出其右……于是舍山水而学花卉。”可见,能将山水和花鸟都画得好,并非人人所具备。在当代金陵画坛,不乏画山水的偶试花鸟或专攻花鸟的浅尝山水的画家,但像尚连璧那样两者皆擅皆精的画家却是绝无仅有的。他正是于此另树一帜,别开生面,焕然出新。
丁涛(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首先我感到这次展览很有特点,从布展到这个座谈会的举行都很特别。尚连璧先生作品本身的大气豪情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连我们内心的豪情也激发了出来。几年前,我曾经在《
美术观察》给尚老写了一篇评论,主要表达了我对尚老作品的一种雄浑旷达的审美感受。我要补充的是,这次看到的作品比我给他写评论时要多得多。相对于目前江苏的花鸟画坛,尚老的画很有特点,个性鲜明,突出之处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外在形式美来看,大气旷达,有一种阳刚之意。这种大气说起容易做起来难。在用笔、用色、构图等各方面他能做到浑然一体,气势夺人。二是从内在精神来看,他的人文意识很浓厚。那些八哥、金鱼等都体了一种精神,表面上画的是花是鸟,其实画的是人。 在这本画册里,我也看到尚老画过《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题材,毛主席像也画了不少。那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我本人也画过不少。尚老的主席像画得很细,几乎等同于照片。若要问这与他在画的花鸟有没有关联,我看是有的。至少,他对人生的认识,对世态炎凉的体悟就比较深。作为知识分子来看,他的作品很有个性,作为普通百姓来看,也很受欢迎。艺术作品本身是干什么的?这正是问题的答案。艺术不是玩弄,不是炫耀,要表一种精神,而尚老内外一体,解决得很好。从内在的人文精神到外在的阳刚之美,充分表了他的独特个性。我想,尚老的作品将在画史上,至少是江苏的美术发展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一页。因为是遗作展,画画的人已离我们远去,但作品所传达出的生命力,所显示出的视觉冲击力是永存的。
傅二石(
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
傅抱石纪念馆名誉馆长):今天看了这个展览,感慨很多。连璧兄大我六岁,我们交情深厚。一年前,连璧兄突然离世,作为他的好友,我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当时尚老的告别仪式比较简单,而今天的遗作展,权且是一个补充,这给了我一次哀悼、怀念的机会。连璧兄的一生确实可以说是献身给了艺术,不管是何种逆境都没有动摇过他对艺术执著地追求。作为画家,这种精神非常可贵,对此我和连璧兄有着共同的感受。说起种种遭遇所带来的回忆,我真佩服连璧兄面对打击仍然保持着极其旺盛的艺术
创造力。还有他始终乐观地面对生活,这正如连璧兄留下的各种照片,脸上总是保持着一种乐观、开心的表情。这正是他性格的,画家的艺术面貌与其性格是分不开的。大家都提到连璧兄的作品充满着大气豪情,这非常确切。他在南师读书时受到我父亲的影响比较大,而且这种影响贯穿了他的一生。我父亲一生追求的也正是大气豪情,连璧兄继承了先辈的艺术造诣,并加以发展。从这点来看,连璧兄走的是一条正确的路。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学我父亲的人并不少,但更多的是从画册上练就了一手仿真术。连璧兄则从我父亲的精神实质着手,在走自己的路,这可以从这些遗作中得到证明,特别是山水作品,追求大气,讲的容易做起难,好多人都想学
傅抱石的大气,并非人人都可以学到,关键是继承方式要对。同时,我也要强调,艺术的风格与艺术家个人风貌关系极大,这勉强不得。而连璧兄的性格与我父亲恰恰是一脉相承。连璧兄乐观的生活态度,坚忍不拔的意志有助于他达到大气豪情的境界。对连璧兄的艺术造诣,我也要向他学习。
张尔宾(十竹斋研究部主任、国家
一级美术师):看了画展,我既高兴又遗憾。高兴的是看到了这么多好作品,见画如见人。尚老的匆匆离去,使我想到这样的画展为什么不在生前办,所以很遗憾。不论江苏还是全国,吴昌硕、
齐白石以后,大写意花鸟并没有什么大家出,而尚老则可以说是异军突起的一位。尚老的笔墨内涵、文化底蕴往往比起同行要技高一筹。遗憾的是尚老生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和地位。好多画家作品的商品化倾向非常突出,有笔墨无性情,而尚先生的作品则不是如此。我想,将来的画史应该给尚老留下一个恰当的位置。
张广才(江苏教育学院美术系主任):我和尚老既是同乡,又是他的晚辈,同样也是忘年之交。十几年来,我经常登门造访尚老,喝酒聊天.从尚老身上我们可以学到许多,他本人就是一本打开的书。尚老的人生可谓历尽坎坷,却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执著追求,这种精神在商品气息浓厚的当今社会尤为重要。尚老又总是那么乐观旷达,个性率真,敢于说真话,这些在他的作品里都有充分的体。另外,尚老艺术功底深厚。大学期间的系统学习,对油画、版画、雕塑等多种艺术品类的涉猎,使他的中国画创作厚积薄发。正是如此,看了他的作品我们才有了一种“大气豪情”的共鸣和享受。我是怀着深深的缅怀之情看完尚老的遗作展的,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想应该把凝聚于作品中的内在精神传达给学生。
张厚存(江苏省油画学会理事、泰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二十多年前,我在南京办画展时认识了尚先生。因为早就听说过尚先生曾在
靖江生祠中学教过书,所以我特地拜访了他。尚先生南师毕业后被分配到了靖江生祠中学,因他破天荒地在中学美术教育中使用模特和石膏像等教具,引起校方领导的反感,并把他打成右派。从此经历坎坷,半生遭受磨难,他的作品正是他生命历程的浓缩,他的所谓大气豪情,正是和命运斗争的精神突显。
罗邦泰(
江苏省美术馆学术部副主任、高级美术师):尚老的画让我们这些晚辈受益非浅。从审美上讲,雄强大气是一种美,精致细腻也是一种美,但我想前者应更重要。因为为了更能迎合商品化的市场需求,后者已成泛滥之势。尚老的画险峻雄强,并不追求过分的完美以取悦世人,但却更能震撼人心,充满视觉张力。当代人的心量往往不够大,所以我们更需要倡导这种画风,我们需要这种率真和朴实。
李芹(江苏省美术馆收藏部副主任):在当代江苏,尚老是令人尊敬的老一辈画家。尚老的作品时代感强,为了适应艺术反应社会实的需要,他曾进行版画创作,从80年代开始尚老则更多地从事国画创作。江苏是中国画传统积淀深厚的地方,尚老的中国画同样也得益于江苏的地域性优势。再者,他个人的豪放性格更有助于他在创作上兼收并蓄,最终形成雄强大气的画风。我想,这些对于我们后学者无疑有着可贵的启发意义。
白光华(江苏丰县宣传部副部长、
丰县文联主席):我受丰县宣传部的指派专门来参加尚老的遗作展。各位专家学者对尚老人品、画品的肯定,使我感到很骄傲,这也是我们丰县人民的骄傲。丰县地处江苏西北部,虽是很偏僻,却人文荟萃,尚老的艺术造诣正是为我们丰县增光添彩。
马鸿增:这个画展和研讨会,给我们提供了重新认识这位艺术家的机会,对于这位我们以前没有足够关注的画家的重新解读,让我们更加感到中国画最重要的审美特征是它的“书写性”,尚连璧先生那张最大的梅花作品,纯粹是红与黑交响的抒写,他的笔墨之中,完全是他人格的自然流露和精神气质的自然释放。中国的大写意花鸟每前进一步都很难,
齐白石、
潘天寿以后基本就停滞了,1990年代后,
大写意几乎处于退势,而他的大写意又给人以新的气象。实际上,中国花鸟画可以进一步走向抽象或
半抽象,这是在对尚先生作品的解读之后,给我们的新启发。
参考资料
中国花鸟画.尚连璧个人官方网站.20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