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区,
山西省太原市辖区,位于太原市东南部,
晋中盆地北端。东与
晋中市榆次区接壤,南与
清徐县毗邻,西与
晋源区隔汾河相望,北至南内环街与
迎泽区相连。地理坐标位于北纬37°36′~37°49′,东经112°24′~112°43′之间,全域面积295平方千米。小店区境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属暖温带
大陆性季风气候。截至2024年6月,小店区
常住人口143.6万人。
名称由来
小店区地处汾东,史属
晋阳,因小店村而得名。北宋初年,宋毁晋阳城后,此地成为新建的平晋县城向西通往晋阳故城之汾河渡口要地,初有小片客栈,后商贾会集成村,因店小且多,故称小店。明嘉靖《太原县志》载:“小店堡,本永安堡,乃四达道也。
历史沿革
秦时,属太原郡
晋阳县,治在今晋源区古城营一带。从
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置晋阳县到宋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毁晋阳城,千余年间,小店区境域历代相袭属晋阳县、太原县,而晋阳县、太原县多为郡治、州治、府治、国都。
汉代,晋阳为韩国国都、代国国都、太原郡治、
并州刺史部;三国为魏太原郡治、并州治。
西晋,为太原国都、并州治。
十六国时,为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并州治或国都;北魏、东魏为太原郡治;北齐置大丞相府,为别都;北周为并州治。
隋
开皇十年(590年),在汾河之东新置太原县,境域属之。
唐
贞观十一年(637年),将汾河西的晋阳城和汾河东的太原城均实行扩建。武则天主政时在汾河上筑有连城,贯通东西二城,城周42里,规模达到鼎盛,成为北方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至此,太原之称逐渐取代晋阳。
天授元年(690年),于太原置北都,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盛唐三都”。
神龙元年(705年),罢北都,
开元十一年(723年),复置北都,
天宝元年(742年),改称北京。太原、晋阳二县又为太原府治所,并称“赤县”。五代太原、晋阳二县有“龙城”之称,为后唐西京、后晋北京、北汉国都。
宋初,
赵匡胤、
赵光义兴兵十数载,“三下河东”,于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灭北汉,占领太原、晋阳二县,纵火烧毁晋阳城。同年废弃太原、晋阳二县,于汾河之东筑平晋城(今境域城西村一带),置平晋县。同时降太原府为并州,移治所于榆次,3年后再迁唐明镇。
嘉祐四年(1059年),改并州为太原府。
熙宁三年(1070年),废平晋县入阳曲县。
政和五年(1115年),复置平晋县。
贞祐四年(1216年),废平晋县,次年复置。元仍称平晋,属太原路,后更冀宁路。
明
洪武四年(1371年),徙平晋县治于汾河之西古晋阳南关(今晋源镇),洪武七年(1374年)废平晋,改称太原县。清仍为太原县,属太原府。今境域杨家堡、狄村以南属太原县,以北属阳曲县。
中华民国初年废府制,太原县属冀宁道。
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冀宁道,各县归省直辖。
抗日战争和
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政权根据斗争形势需要,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成立清(源)太(原)县,县抗日民主政府驻西山杜里坪,属晋绥第八专署。同年6月建立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奉命将清太县政权交由阎锡山第八行政专员公署接管,清太县分治。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太原县属晋西第八专署。此外,日军占领太原期间,日伪太原县政府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将太原县改名晋泉县,属雁门道,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军投降。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月,成立清(源)太(原)徐(沟)县,县抗日民主政府驻清源白石沟村。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清、太、徐3县分治,太原县政府成立,驻地今境内北格镇同过村。翌年10月,再次成立清太徐县。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9月,改太原县为晋源县。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7月20日,晋源县解放后3县分治。同年9月成立太原县人民政府,驻地晋源镇,属吕梁第八专署。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年3月,太原县更名为晋源县,归属晋中第二专署。同年4月24日,太原解放。同年5月6日,太原市新置内、外各4个区,共8个区。境域的狄村乡属外一区;亲贤、杨家堡、黄陵、嘉节乡属外二区;其余乡镇属晋源县。同年9月,改属汾阳专署。
1950年2月8日,太原市并8个区为4个区,外一、二区合并为第四区。
1951年4月2日,晋源县从汾阳专署划归太原市。8月撤销晋源县建置,并于汾河东新建太原市第七区,驻北格镇。是时,今境域分属太原市第四、第七区。
1954年1月2日,撤销第四区建置,原属第四区的狄村、亲贤、小马、郑村、南坪头、黄陵等乡划归第七区,而将第七区改名为第四区,区政府驻地由北格镇移驻小店镇。6月4日,又将第四区改名为小店区。同时,第一区改名为南城区。今境域分属小店区和南城区。
1957年3月12日,撤销小店区建置,成立太原市郊区。是时,今境域北营、坞城、营盘街道属南城区;黄陵、平阳路、小店街道,刘家堡乡、西温庄乡和北格镇属郊区。
1959年3月,撤销郊区建置,今境域属南城区管辖。
1960年3月,恢复太原市郊区建置。同年6月20日又撤销,同时撤销南城区建置。太原市成立9个
城市人民公社,2个农村人民公社(小店、晋祠)。今境域分别属小店农村人民公社和双塔、柳巷城市人民公社。
1961年5月18日,撤销“大公社”建置,恢复南城、晋源等区。
1963年4月1日,撤销晋源区建置,并将太原市所辖农村人民公社合并成立太原市郊区,今境域建成区属南城区,城郊农村属郊区。
1970年3月26日,撤销太原市郊区建置,新置南郊区、北郊区。区政府驻小店镇。
1984年,废除人民公社建置、恢复乡镇村建置。
1997年12月12日,太原市调整辖区行政区划,新设小店区。
1998年1月1日,小店区挂牌成立。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61年5月18日,今境域北营、坞城、营盘街道属南城区;小店、平阳路、黄陵街道,北格镇、刘家堡乡、西温庄乡划属晋源区。
1970年3月26日,今境域小店、平阳路、黄陵街道、北格镇、刘家堡乡、西温庄乡及狄村划属南郊区。
1980年11月12日,南郊区亲贤公社所属程家村、旱西关、水西关、大南关、老军营、牛站、菜园7个生产大队划入太原市南城区。
小店区成立时,由原南郊区的2镇4乡1村(北格镇、小店镇、亲贤乡、黄陵乡、西温庄乡、刘家堡乡及狄村)和原南城区的3个街道(双塔、坞城、北营)组成,下辖3个街道、2镇、4乡,107个社区居委会和98个行政村。
2002年12月2日,太原市政府将小店区平阳路街道殷家堡村、小店街道小马村划归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小店街道城西村、下庄村、圪塔营村和西温庄乡杨庄村、化章堡村、南畔村、南黑窑村划归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
2021年,根据并政函〔2021〕10号,设立学府街道。
区划详情
截至2022年9月,小店区辖9个街道、1个镇、2个乡,区人民政府驻小店街道昌盛西街19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小店区位于太原市东南部,晋中盆地北端。东与晋中市
榆次区接壤,南与
清徐县毗邻,西与
晋源区隔汾河相望,北至南内环街与
迎泽区相连。地理坐标位于北纬37°36′~37°49′,东经112°24′~112°43′之间,全域面积29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小店区境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北部隆起分布黄土丘陵,向盆地倾斜;中西部为汾河冲积平原。境内平均海拔800米以上,最高峰石嘴山海拔1218.6米,最低处南马村汾河滩海拔763米。
气候
小店区境内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0.6℃,极端最高气温39℃,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5℃。年均
无霜期187天,年均
日照时数2391.2小时,年均
降水量462毫米。
水文
小店区境内有
汾河、
潇河及五龙沟沙河、黑驼沙河等季节性河流。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小店区地表水资源丰富,水利灌溉条件便利。
地下水资源总量约4729万立方米,可采量约每年3256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
小店区矿产资源蕴藏较多,已探明有煤、砖瓦黏土、石灰岩、石膏、铁矿、
铝土矿、地热、砂岩矿等8种,开发规模较大的资源有煤、砂岩两种。境内含煤面积8平方千米,累计探明储量49346千吨。
人口
1998年,小店区成立之时,小店区总人口38.4万人,其中
非农业人口24.2万人。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小店区总人口75.0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7.67万人,
流动人口7.34万人。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小店区常住人口为1357242人。
政治
经济
综述
2020年,小店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63.68亿元,同比增长4.9%,其中第一产业完成4.41亿元,同比增长2.8%;第二产业完成492.01亿元,同比增长3.9%;第三产业完成567.26亿元,同比增长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87.14亿元,同比下降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99.83亿元,同比增长3.9%。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345.01亿元,同比增长2.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3.72亿元,同比下降2.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47.16亿元,同比增长2.6%。
2021年,小店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425.15亿元,增长11.6%;服务业增加值完成674.74亿元,增长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07.47亿元,增长1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6.85亿元,增长12.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56.84亿元,增长26.7%。小店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7.19亿元,增长14.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50.28亿元,增长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3496元,增幅8.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724元,增幅9.2%。
2023年,小店区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80.62亿元,增长2.1%。服务业增加值完成727.57亿元,增长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03.86亿元,增长 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3.47亿元。小店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5.78亿元,增长15.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 4.7%和8.1%。
第一产业
2021年,小店区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建设高标准农田1.3万亩,完成粮食播种5.07万亩;加快推进19个农业产业项目建设,新建高科技连片日光温室8个,新增追溯农产品质量安全企业41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0余家。
2023年,小店区建成高标准农田1.15万亩。现代农业加快发展,高标准打造小店区乡村e镇,草莓小镇如期开园。新建山西国冕等3个千亩特色农业示范基地,余美富等10个现代冷链仓储基地投产运营。
第二产业
2021年,小店区主动承接综改示范区13项社会事务,服务保障潇河园区12个项目入园落地、顺利建设。总投资3310.74亿元的205个重点转型项目顺利推进,带动固定资产投资216.95亿元。多个重大项目落地建设。
2023年,小店区打造数字经济重点培育楼宇7栋,注册企业 600 余家,信创产业营收突破35 亿元。
第三产业
2021年,小店区招商引资累计签约431.6亿元,排名全市第一。全区限上商贸企业达到504家,占全市22%。
交通运输
小店区境内集聚武宿国际机场、太原南站、客运东南站等重要陆路航空枢纽;地铁2号线纵贯全区,公路密度位列全省第一。48条国内航线辐射全国。
青银高速公路、
太原绕城高速公路、G108国道、G208国道、G
339国道、大运路、石太线、南同蒲铁路等公路、铁路交通干线纵横交错,连接全省各地,有“一港八路”之称,形成由铁路、航空、公路等多种运输方式构成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2011年,小店区内公交汽车线路73条,运营总里程达997.9千米,公交运营车辆1367辆。小店城镇道路形成了汾东路、人民路、大运路与通达街、昌盛街、康宁街组成的“三横三纵”格局。乡村道路实现村村通油路。运输企业拥有货运汽车5975辆,30201吨位;客运汽车469辆,17195座位;货运量685万吨,货运周转量34850万吨千米。客运量3788万人次,客运周转量2285.6万人千米。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1年,小店区与26所省内高校达成战略合作意向110项。创建“国家级众创空间”6家,成功申报入选“科创中国”山西试点。
山西大学东山校区投入使用,
山西师范大学顺利迁入新址。新改扩建配套学校4所、幼儿园6所,新增学位7290个,“双减”政策进一步落实落地。
2023年,小店区新建公办幼儿园3所,新认定普惠幼儿园 7 所。建成山大附小龙城校区等5 所学校,新增优质学位 1.3 万个。完成 8 所学校“午餐+午休”工程。
科学事业
2021年,小店区启动建设小店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以数智赋能高质量发展。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6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494家,全市占比73.6%、70.6%;培育国家级“小巨人”企业3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1户;国电洁能金科等18户企业上规升级。累计建成5G基站1300余个。
2023年,小店区累计建成5G 基站1962 座,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建设任务。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73 家,占全市72.1%。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45 家,占全市36.8%。新增“四上”企业 175 家、晋兴板企业 8 家、展示板企业5 家。全区专利授权 6589 件、占全市 47%,商标有效注册量4.3 万余件、占全市 35%,企业创新动能不断增强。强化人才政策落实,发放人才补贴 1.24 亿元。
文化事业
2021年,小店区建成10个街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提档升级10个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制定完成全域旅游规划,建设西蒲红色渡口等旅游基地,修缮延圣寺等重点文物。
2023年,小店区举办小店区第一届全民运动会、锣鼓大赛、戏曲票友文化节。
医疗卫生
小店区境内建有区、乡镇、村(社区)三级卫生预防保健网络。2011年,小店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03个,其中:医院49所,卫生院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3个,村卫生所61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452个,专科预防控制中心2所,卫生监督所1所。县乡村卫生机构达标率98.53%。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率67.02%。卫生机构拥有床位数3679个,
卫生技术人员6544人。全区农村卫生所全部达标,并创建省、市星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9个。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14.4万人,参合率98.57%。全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5.74%。
社会保障
2021年,小店区18个城改项目加快实施。通达街、康宁街拓宽通车。改造老旧小区142个,节能改造213万平方米,既有建筑加装电梯71部;建成公厕24座,升级改造集贸市场40个。
2021年,小店区安装太阳能路灯1652盏;“四好农村路”达到295千米。区财政统筹用于民生支出达40.57亿元。城镇新增就业1.6万人。民航社区养老幸福工程和27个社区食堂建成运营。
2023年,小店区全区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投入达44.45 亿元,占财政支出81.15%。
环境保护
2021年,小店区大气综合指数同比下降14.06%,改善率六城区第一。全面推进
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提档升级造林800亩,村庄绿化8个;新建游园5个,绿地5块,林荫路5条,新增绿地2.43万平方米;龙城公园即将开门迎客;全区
森林覆盖率、建成区
绿化率分别达到7.3%、40.3%。
历史文化
非遗项目
太原民歌
太原民歌(并州歌)源远流长,多姿多彩。据史料记载,太原民歌最早源于西周,《
诗经》中的“唐风”以及西汉《
乐府诗集》中的“并州歌”有确切记载。到明、清至民国,太原民歌纳入了新的元素,把从沿海及外地传来的码头调结合本地语言、民俗,编创出新的曲目,形成了太原地区的北方演唱风格,在太原小店区广为流传。
它作为
晋阳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发掘、抢救和保护太原民间歌曲,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太原民歌被列为第四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店牺汤
牺汤习俗始于
周,当时称牺牲祭祖,但只限于贵族享用。
北齐开始,大量的少数民族涌入晋阳,并带来大量的羊及饲养技术,随着民族大融合的进一步深入,羊逐渐用于寻常百姓的祭祀活动中。祭祖、乞雨祭神后,全羊煮熟,连汤一起分给全村百姓享用。
小店牺汤其主要功能有和胃、健脾、美颜、美容、排毒等。小店牺汤习俗被列为第一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店八大碗制作技艺
古时的文化崇拜“八”这个数字,酒家讲究摆八仙桌,每桌坐客八人,上八碟小菜、八碗大菜,这些都蕴含了人们祈盼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
“八大碗”在
唐朝年间便已产生,集中了焖、烧、炖、蒸等烹饪手法,历史悠久,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小店八大碗”的原料主要是猪肉和各种新鲜食材,手法则是由民间传统八大碗制作技艺改进而来。如今的“小店八大碗”包括:方烧、蒸丸子、酱梅肉、蒸肘子、小酥肉、八宝饭、海带、虾米白菜。这些菜肴各具特色、老少皆宜。
2021年,小店八大碗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七批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元宵
元宵这种食物名称,起源于宋末元初,人们习惯在
上元节之夜吃它,所以叫作元宵。“星云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表达了人们阖家欢乐的喜悦心情。小店地处晋阳腹地,是
晋阳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区域,百姓“滚”元宵、吃元宵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元宵是小店最具影响力的民间小吃,继承了太原南部地区民间传统元宵的制作技艺,是中国北方元宵制作技艺的典型代表。元宵的主要原料是面和馅,做工讲究,营养价值丰富,是小店人民春节、元宵节必备的传统佳肴,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被列为第四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鬼摔跤
二鬼摔跤是活跃于太原一带的民间文艺表演形式,千百年来一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以史六儿为代表的小店区
西温庄乡西贾村二鬼摔跤表演队伍,典型地传承了这一古老的民间舞蹈表演方式。二鬼摔跤这一民间文艺形式自诞生以来,就活跃于节日、庆典、祈雨、丰收等民间喜庆、祭祀、祈祷活动中。表演时,有打击乐伴奏,表演场地以广场或舞台为主。表演时,动作时而舒缓,时而激烈,活灵活现地体现出二鬼打斗的热闹场面,让人忍俊不禁,捧腹大笑。两个角色,一个表演者,对峙、撕扯、扭打、翻滚,要求表演者具有强健的体魄、高超的技巧和自控能力。
该项目于2009年6月被列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东蒲舞龙
舞龙兴起于汉代,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常见的表演形式,寄托了百姓期盼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
太原具有2500多年的建城史,民间一般正月初十之后和二月初二祭祀祖先,进行舞龙活动。近年来,太原舞龙这项民间传统艺术逐步发扬光大,2008年2月,素有“三晋第一龙”的小店区东蒲村舞龙队,应邀赴意大利罗马进行表演,国家文化部对该队的罗马之行给予很高评价。东蒲村舞龙还荣获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全国舞龙大赛银奖;太原市“龙年舞龙大赛”金奖等荣誉,被列为第三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吴猪胰子制作技艺
王吴猪胰子制作技艺是小店区
刘家堡乡王吴村吴姓人家传承近三百年的祖传洗洁用品手工技艺。其主要用料为猪的胰脏和其他几种中草药。初期猪胰子主要用于清洁、润肤和护肤,经过后人的精心研制和不断改进,猪胰子又具有软化皮肤、增加皮肤弹性、防冻、防裂和润肤的功能,且去污力强,有改善粗糙皮肤之功效,用后肌肤细嫩、干净、绵软,堪称“冬用皂王”,是冬、春、秋三季洗护佳品。
如今,“王吴猪胰子”凭着它“洗”“护”“润”的三大功效已被列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风景名胜
所获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