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姓
姓氏
寻姓是源自于中国的一个姓氏。出自姒姓。《寻氏族谱》记载:“自羿、浞相继为乱,子孙失官。有以斟为氏者,有以灌为氏者,有以鄩为氏者。后去邑为寻氏。
姓氏源流
斟鄩氏,以国为氏。南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云:“寻,出自姒姓。夏后(氏)同姓诸侯,曰:斟鄩氏,后为寒浞所灭,子孙因为寻氏”。正因亡国,便去邑为寻氏。《寻氏族谱》记载:“自羿、浞相继为乱,子孙失官。有以斟为氏者,有以灌为氏者,有以鄩为氏者。后去邑为寻氏。参之乐府于音叶征”。
夏朝从“太康失国”,“羿、浞代夏”到“少康中兴”的四十多年中,斟鄩氏曾两度失国。先是在河南洛阳后羿所灭;后是在山东潍坊被寒浞之子浇所灭。其后代有以斟为氏者;有以灌为氏者;有以鄩为氏者,后去邑为寻氏。《史记·集解》徐广曰:“斟鄩氏,一作斟氏,鄩氏”。
西周有大夫鄩肸、鄩罗。钦定《四库全书·姓氏谱纂》记载:“斟,斟鄩氏后。汉朝有斟尚,下邽人,四门博士,斟鄩氏后也”。嘉庆七年《元和姓纂》记载:“斟,夏诸侯,斟灌、斟寻氏后,以国为姓”。
世本》云:“斟氏,夏同姓诸侯斟鄩氏之后,以国为氏;鄩氏,斟鄩氏之后;寻氏古斟鄩氏之后”。
万姓统谱》记载:“寻,河南古斟鄩之后,封于寻,与夏同姓。”西晋御史大夫寻曾。斟鄩国灭亡后,后人将鄩氏的“鄩”字去掉“邑”旁后变成 “寻”,以氏为姓,作为本族新的血缘徽志。
“邑”字,据《说文解字》讲:“邑即’ 阝’(今也叫右耳旁)”,在汉字结构理论中,代表着国都、城市、土地、国家。“去邑为寻氏”即表示他们是失去了国家的“寻国人”。从此寻姓便脱颖而出,形成独立姓而流传至今。
迁徙分布
寻开基地点并州(今太原)。其子孙一支迁山西荣河,一支迁往山东梁山县黑虎庙乡寻那里村,一支迁安徽嘉山(明光市)和江苏盱眙附近,一支迁江西吉水”。为山西、安徽、山东、江西、湖南寻姓祖先。
山东金乡、梁山、阳谷、莘县辈分:昌玉文克广之子言(延)传 。 (昌为17世)
山东汶上辈分: 学百德尚俭 万年长如丰,“百”字是19世,2014年已有第26代如字辈人
湖南浏阳辈分:(二世起)志达思颜孟 名贤代继醇 英才逢盛世 道学本先民 孝友传家泽 诗书启后人 用能承祖绪 余庆自长新
95年六修家谱时已经发展到最低派为“诗”字辈,第二十六代。又新增二十派是:前绩昭日月、群豪贯古今、神州辉煌史、奉献报国心
山东费县辈分:(第九代起)思大,嘉春三复克,希化玉景怀,兴明增庆广,中道有之方,宗德延世泽,新绪继盛昌。
安徽明光辈分:一德自 双良果文护 仕本钟林秀 英华翠满庭 金玉和鸣后 尧天舜世长。
江苏淮安盱眙辈分:世德其昌 国家之强 贻善来本 克宝延长
云南宣威辈分:文天开应日 国大自逢良 太(泰)昌盛世顺 伦定必元方
山东曲阜辈分:德士丙建康乐万年
铜川堡子上和张弯子辈分: 从康熙年代排起,传承今已经发展到13世。祖圣乃荣典 克益玉(生)文(振) 建功立业 增创博爱
历史名人
寻曾:(生卒年代待考),字子贡,西晋惠帝时御史大夫。
寻相:(生卒年代待考),隋末山西太原府人,唐大将军。曾随隋末刘武周起义,以将略著时。
寻祥甫:诰封荣禄大夫后唐同光二年甲申二月初二日,由江右吉安府吉水县新江乡十字路枫梓神,徙居湖南长沙府浏阳县北乡玉田湾。为湖南寻姓祖先,迁浏始祖。
寻銮炜:号管香。山西人,清咸丰壬子科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授职编修,国使馆协修,功臣馆纂修。咸丰八年戊午科湖南乡试正考官,(接谱注:既撤棘,我先辈晋谒行辕,殷勤接洽,欣作谱序。赠百氏其昌匾额,领去族谱一册)为浏阳《寻氏四修族谱》谱序。寻掌江南道监察御使,贵州道监察御使,山东道监察御使,礼科给事中任陕西潼关道。著作有《荣河县志》(1--2)共800页。
寻淮洲:红军第7军团军团长。并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
寻先仰:浏阳社港人,长征老干部。曾任西北兵工委员会主任。湖南省高等法院副院长。《寻氏索源》 所谓四野后勤部长和湖南高院院长的记载有误,湖南高院的院长长期由起义的曹伯闻担任。
寻寰中: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党的十七大代表。
社港寻氏
谱载寻氏自有夏斟鄩氏受封诸侯,子孙袭寻为氏。始祖祥甫公,后唐同光2年(924)由江西吉水县新江乡因世乱迁湘,开基于浏阳县莲溪乡玉田湾。传若干世,至元末衍为忠一等八房。惟忠六公世居玉田,衍为志和、志杰、志善、志礼、志益五房,分支迁浏邑东乡、南乡、华容、万载湘阴、长沙、蒲圻新田平江等处。族谱始修不详,续修于清乾隆60年(1795),道光28年(1848)三修,光绪8年(1882)四修,民国9年(1920)五修,1995年六修。族人聚居于社港市等处。至1948年,男女丁口约12000余人。同治元年(1862)建宗祠于社港市,1930年毁于火,1937年重修。今山西荣河、山东金乡、安徽盱眙、江西吉安亦有寻姓,莫不由浏迁去。该族名人寻淮洲,曾任红军军团长。寻先仰,曾任四野后勤部长。派行:(自第二世始)志达思颜孟,名贤代继醇,英才逢盛世,道学本先民,孝友传家泽,诗书启后人,用能承祖绪,余庆自长新。
山东寻姓
聚集在金乡、梁山和汶上一带的同姓人都尊奉寻恭让为自己的先祖,是在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或1408年)由山西蒲州首先迁到山东梁山的。“寻恭让迁至山东后居住在汶邑西北黑虎庙,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寻富,次子名寻贵。后来,始祖带着次子迁往金乡县,始祖母和长子则一直留居在汶邑。根据《金乡县志》记载,宣德庚戊(公元1430年),长子传梁山、汶上一支,次子传金乡一支。”
聚集在费县一带的寻姓大概属于另一支脉,距今也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元末明初的军阀混战,使山东、河南等地成为重灾区,致使当地人口锐减、土地荒芜。为迅速发展生产,增加国库收入,明政府自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实行屯田制(军屯,民屯商屯),推行“移民就宽”政策,把地狭人多的民众迁往地旷人稀的土地上耕种,山西是重要的迁出地,而山东是重要的迁入地。“费县寻氏族中人大多会讲这样一个故事:明朝初期,因连年战争,临沂七署鸡犬不鸣,荒无人烟。我们的祖先和众多百姓一起被朝廷集合在洪洞县喜鹊窝村的一棵大槐树下,扶老携幼,离乡背井,来到费县的石灰埠……“到2006年底,分布在费县方城镇石灰埠村寻姓有2800多人。”
东北三省也有部分寻姓人,多分布在黑龙江的穆棱、呼兰、密山、甘南,吉林省的桦甸蛟河柳河,辽宁省的开源、大连三十里堡等地,“他们大都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到解放初期为躲避战乱从山东迁过去的。在台北也有几户同姓人,他们祖籍就是费县的,改革开放后曾多次回乡探亲拜祖。”
姓氏分布
山东的济南、金乡、梁山、汶上、费县、曲阜、单县、阳谷、莘县、荣成济宁潍坊等地均有寻姓人居住,其中,金乡、梁山、汶山、费县是省内寻姓最多最密集的地区。全国范围内寻姓主要分布于湖南的浏阳,山西的万荣县,安徽的明光,江苏的盱眙、陕西的蓝田、铜川等地。另外,在黑龙江、辽宁吉林、浙江、广西、云南、台湾、香港等各地均有寻姓人分布,其中以湖南浏阳、山东为最多。
人口分布
寻姓在全国的总人数大概有8万左右,分布在各个地市,山东和湖南是寻姓人数最多的省份,“山东全省寻姓总人数超过12000人,其中金乡县寻姓人占全省寻姓人口的1/3还多,是探索研究山东寻姓族史的重点地区,另外梁山、汶山和费县是山东寻姓很密集的地区,其余散居在曲阜、单县、阳谷、莘县、荣成、济宁、潍坊、济南等地的寻姓人大概有4000多。
参考资料
湖南氏族源流.湖南图书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18 14:48
目录
概述
姓氏源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