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的通称。亦指迂腐浅陋的读书人。最早,“学究”一词是专门名称,出于唐代的
科举制度。
1. 科举中的科目名。
唐代取士,明经一科有“学究一经”的科目;宋代称为“学究”,为
礼部贡举十科之一。见《新唐书·选举志上》、《宋史·选举志一》。
2. 读书人的通称。
张洁 《
爱,是不能忘记的》:“好像我不是一个准备出嫁的姑娘,而是一个研究社会学的老学究。”
3. 指迂腐浅陋的读书人。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篇:“﹝《玉娇梨》、《
平山冷燕》﹞二书大旨,皆显扬女子……然所谓才者,惟在能诗,所举佳篇,复多鄙倍,如乡曲学究之为。”
4. 旧指私塾的教师。
明
郎瑛《七修类稿·辩证八·嘲学究》:“近世嘲学究云:‘我若有道路,不作
猢狲王。’”
清
赵翼《大柳驿》诗:“大柳驿边老学究,家塾聚徒拥乌几。”
最早,“学究”一词是专门名称,出于唐代的科举制度。唐代科举有进士、
明经等科,其中明经这一科又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和
学究一经几种。经,指经书。五经就是《易》、《诗》、《书》、《礼》、《
春秋》。应
科举考试的人可以应五经考试的,叫做“学究”。从字义上说,学究一经,就表示学通一部经书。
据《
谷山笔尘》记载,
宋神宗时改革
科举制度,应进士考试经义论策,取中的分为五等:第一等和第二等“赐
进士及第”,次之应“赐
进士出身”,再次“赐
同进士出身”,最后一等“赐
同学究出身”。后来“学究”作为书生的美称在民间得到广泛使用。随着词意的变迁,“学究”一词也渐渐产生了贬意,人们开始把读古书、食古不化的人称为“老学究”、“
村学究”了。在《水浒传》中,梁山泊军师智多星
吴用字学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