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盲,黑睛与瞳神之气色、形态正常,惟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的慢性内障眼病。相当于西医的眼底退行病变,或继发于多种眼病的
视神经萎缩、
黄斑变性,
脑部肿瘤也可引起此病。常以疏肝解郁,
活血祛瘀,益气养血,补肝益肾为治则。
定义
中文名称:青盲英文名称:blueblindness;opticatrophy定义:以眼外观端好,而视力渐降至失明为主要表现的眼病。所属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中医眼科疾病(二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黑睛与瞳神之气色、形态正常,惟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的慢性内障眼病。相当于西医的眼底退行病变,或继发于多种眼病的
视神经萎缩、
黄斑变性,
脑部肿瘤也可引起此病。常以疏肝解郁,
活血祛瘀,益气养血,补肝益肾为治则。
古书记载
“青盲”一名始见于《神农本草经》,隋代《诸病源候论》对此症作了详细描述,认为青盲之证,眼外部及瞳神、气色、形态无异,仅视物渐糊不明。明代《
古今医统大全》认为乃属酒色太过,内伤肾气所致,同时提出应与翳膜遮蒙、瞳神反背相鉴别。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认为青盲病因有二:一是神失,乃属伤于七情;二是,胆涩系属伤于精血。并指出伤于神失,治疗尤难。
青盲多由
肝郁气滞,血瘀,精气不能升养于目;或因禀赋不足,纵情嗜欲,肝肾不足,精血耗损,目失涵养,而致神光泯灭。亦有
命门火衰,以致脾肾阳虚,精微不化,不能运精于目,或头目外伤,脉络瘀滞,目系受损而致者。
青盲初起视物不清,似有薄纱遮挡,以后日渐加重,犹如隔雾视物,终至失明。但黑睛与瞳神的形态、气色皆如常人。眼底检查,可见到视神经乳头色泽变淡,甚至苍白,血管正常或变细,视乳头边界清晰或模糊,或见视网膜黄斑区色泽紊乱,或有渗出。
青盲病因
青盲多由肝郁气滞,血瘀,精气不能升养于目;或因禀赋不足,纵情嗜欲,肝肾不足,精血耗损,目失涵养,而致神光泯灭。亦有命门火衰,以致脾肾阳虚,精微不化,不能运精于目,或头目外伤,脉络瘀滞,目系受损而致者。
青盲诊断
(1)视觉完全丧失,光感丧失。
(2)强光照射或手指突然到达眼前时眼睑闭合反射丧失。
(3)对光反射与辐辏反射存在。
(4)视网膜结构正常,眼底无视神经萎缩。
(5)可伴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失认、记忆和定向力障碍等症状。
(6)脑电图睁闭眼反应消失,视动性眼震无反应。
(7)闪光ERG(视网膜电流图)正常,但视觉皮质诱发电位VEP检查异常。
青盲症状鉴别
①
肝肾亏损。
头晕耳鸣,腰脊酸楚,两目干涩,畏光少泪,视物昏糊,脉沉细,苔薄舌质红,治宜补益肝肾,方用
明目地黄丸加减。
②
气血两亏。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白,眼底视神经乳头色淡,脉细弱,苔薄舌质淡,治宜益气养血,用
十全大补丸加减。
③
脾肾阳虚。纳少便溏,头晕肢冷,眼底见有黄斑区光泽紊乱,或有渗出,脉沉细,苔薄舌质淡嫩,用右归丸加减。
④
肝郁气滞证。证见胸闷胁痛,情志抑郁,苔薄黄舌质偏红,脉弦数,眼底可见视神经色淡,边界模糊,或在黄斑区有光泽紊乱,脉络有弯曲者,宜疏肝解郁,方用
丹栀逍遥散加减。
⑤气血瘀滞。证见眼内作痛,或有头痛,痛有定处,脉涩,苔薄舌边有紫点,眼底可见网膜血管弩张或变细,视神经乳头边缘模糊或苍白,治宜活血化瘀,方用
桃红四物汤加减。
(1)视觉完全丧失,光感丧失。
(2)强光照射或手指突然到达眼前时眼睑闭合反射丧失。
(3)对光反射与辐辏反射存在。
(4)视网膜结构正常,眼底无视神经萎缩。
(5)可伴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失认、记忆和定向力障碍等症状。
(6)脑电图睁闭眼反应消失,视动性眼震无反应。
(7)闪光ERG(视网膜电流图)正常,但视觉皮质诱发电位VEP检查异常。
预防保健
针灸治疗本病,在古籍文献中一般归属于青盲证治之中。现代的早期报道,见于70年代。近年来临床文章较多,且效果甚好,故特附于此,供读者参考。
体针(之一) (一)取穴 主穴:内睛明。 配穴:分3组。1、足光明、风池、头临泣、瞳子篌、三阴交;2、合谷、太冲、承泣、攒竹、肝俞;3、球后、太阳,视区(头皮针穴)。 (二)治法 每次主穴必取,配穴选1组,酌取2~3穴,3组穴交替轮用。内睛明针法:令患儿睁开眼睛,术者持1寸30号毫针,左手固定眼球,于目眦红肉迅速垂直刺入0.5~1.0寸深;或翻开眼睑,针从目内眦红肉上垂直刺入同样深度,不作提插。其余体穴,邻近取穴,捻转加小提插1分钟,不留针;远道穴位,视小儿合作情况留针20~30分钟,施平补平泻手法。视区,双侧进针,至所需深度后,快速捻针(频率180~240次/分)1分钟,留针15分钟,间隔5分钟用同样手法1次。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
体针(之二) (一)取穴 主穴:睛明、球后、风池。 配穴:光明、太冲、四白。脑炎所致者加百会、水沟、大椎;脑血管病所致者加曲池、合谷、阳陵、环跳;脑外伤所致者加膈俞、血海;一氧化碳中毒加足三里、太渊、百会;尿毒症者加太溪、肾俞、关元。 (二)治法 患者取侧卧位,或侧俯坐位。睛明、球后用32~34号针直刺入1~1.2寸,针感应传至眼后方;风池穴向同侧外眼角针刺,使针感放射至前额。余穴用30号针刺入,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针后可在上述穴位按摩,每次10~2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隔间3~5天。 综合法 (一)取穴 主穴:分3组。1、耳穴:心、肾、神门、皮质下、肝、眼、缘中、枕、太阳、额、交感;2、头穴:视区;3、太阳、光明、风池、足三里。 配穴:中枢性面瘫加水沟、迎香、,颊车、地仓;偏瘫加肩篌、曲池、外关、合谷、阳陵泉、三阴交、太冲。 (二)治法 三组主穴同时取用,其中耳穴每次取一侧耳穴,体穴取2穴(一头部穴、一下肢穴),均交替取用。耳穴,用0.5寸之毫针快速刺入,头穴以1.5寸毫针刺入,均留针2小时;体针快速针刺,得气后不留针。配穴据症酌取,亦强刺激不留针。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