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期是指儿童从出生到1岁的时期。疾病指的是有碍于身体正常生长、导致身体机能器官新陈代谢紊乱、危及生命安全的的一系列症状。就育儿的医学科普书籍来说。应该选择重视婴儿喂养与生活护理,疾病预防与疾病家庭护理知识的书,也就是医学写给父母在家里的“这一块”应该怎么做的书。
疾病原因
1.父母或祖辈患有
遗传性疾病。如果父或母是个遗传疾病患者或病态基因的携带者,后代就有可能成为此种遗传病的患者。因此,
遗传病的预防必须从父母做起。
2.孕期或围产期母亲患病。母亲孕期,如患
风疹等
病毒感染,不仅可致畸胎,子女出生后也容易患各种疾病,有些先天性疾病并非一出生就能表现出来。患有严重的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的妇女
妊娠,或在孕期患有严重的传染病,所生的婴儿多体弱,幼儿期间易患多种疾病。
3.
分娩时异常或出生时体重过低。
新生儿重度窒息、严重产伤、早产或出生时体重过低的婴儿,抗病力较低,易患多种疾病。
4.
母乳不足,且
人工喂养不当。婴儿时期如果母乳不足,且喂养不当,易引起婴儿营养不良、
贫血及免疫力低下,易患其他疾患。
5.婴幼儿时期偏食。较长时间的偏食,易引起营养平衡失调和某种
营养素的
缺乏,抗病力可因此下降,而易患多种疾病。
6.不按计划进行预防接种。
计划免疫是预防多种儿童常见传染病的有效措施,如因故未能进行某种疫苗的接种,儿童则易患此种传染病。
7.家庭过分
溺爱、
娇惯。凡受到溺爱与娇惯的儿童,身心健康都会受到不良影响,尤其是心理状态易向畸形发展。
8.家庭卫生状况差。家庭是儿童的主要生活场所,若
卫生状况差,多种病原体就容易在这种环境中生存,从而对儿童健康造成威胁。
9.儿童个人不讲卫生。由于父母不能很好
教育培养,有些孩童自幼就沾染许多不卫生的习惯,这样的孩子也易得病。
10.家庭不和、家庭气氛紧张。有些家庭夫妻不和、婆媳争吵,或父母沾染不良嗜好,家庭气氛经常处于紧张或沉闷状态。在这样环境中生长的儿童,
精神上自然会受
压抑,
心理上受到摧残,故极易引起心身性疾病。
疾病特点
婴儿与成人在
解剖和
生理上有许多不同之处,各
器官、
系统在
发育和功能上不
成熟,免疫力又不同,所以,同一
病原侵入到婴儿与侵入到成人就可以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婴儿生病后在许多方面与成人是不同的。
(1)
败血症:婴儿尤其是新生儿容易得败血症,可由各种
细菌引起。因新生儿及婴儿的皮肤非常柔嫩、血管丰富,假如大人的手上带有细菌抚摸孩子或护理孩子时,就能使细菌从皮肤进入体内到血管,由
血管到全身而形成败血症。大孩子或成人的皮肤
抵抗力强,细菌进不去,即使细菌进入也只在皮肤上形成一个小小的脓疮,顶多形成一个脓包。细菌不只是从新生儿或婴儿的
皮肤进入,还可以从
粘膜进入,新生儿还可从脐部进入而引起败血症,这在成人是少见的。
(2)感冒:
婴儿感冒可发
高热,
病毒性感冒高热可持续7~10天;高热时还可引起抽风;有的婴儿感冒可引起吐、泻;婴儿因感冒引起鼻塞,导致呼吸困难,不能吃奶;大孩子感冒可以引起腹痛象急性阑尾炎。成人感冒时顶多有点不舒服,还可如正常人一样吃、喝、工作。
总之,婴儿的病症往往不典型,变化多样,病情发展快,容易恶化,所以婴儿有病应及时
合理地
诊治,不能延误。但婴儿也有有利的一面,因为婴儿是在
生长旺盛时期,有病容易恢复且不易形成慢性过程,这是令人高兴的,但不是所有病都如此,仍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预防
⒈吃母乳的婴儿,生后2~3个月就可吃菜水、果水;4~5个月可吃少量煮
蛋黄、米汤,也可少量吃些鱼肝油、
维生素C等;6~7个月可吃些软粥、软面片;8~9个月可吃青菜、肉汤、
豆腐、鸡蛋羹;10~12个月可吃软饭、馒头饼干等。
⒉每次最好加吃一种
食物,吃习惯了再加第2种,每次喂量由少渐多,但不要过量。
⒊喂
辅助食物。最好在喂奶以前,这时婴儿胃里是空的,容易接受食物,也易于
消化。
⒋注意小儿消化情况,如消化不良,辅助食物应减量或
暂停。
5.喂奶期间母亲要注意
营养,以便让乳汁
充足。婴儿母亲可以多吃些新鲜
蔬菜、
豆、蛋、
肉类等食物,不可偏食。
6.乳母要经常保持乳头卫生,勤擦洗,勤换衣,喂奶前要洗奶头。
7.喂奶次数,一般隔3~4小时喂1次,夜间最好不喂。每次喂奶20分钟,体弱的婴儿喂奶时间可稍长一些,但不要超过30分钟。
8.每次喂奶后,将小儿放在肩头,轻轻拍打婴儿
脊背,使吞进去的空气从胃里排出来,以免吐奶。
9.白天每喂两次奶的中间喂1次水,但不要过多。每天给婴儿喂水时,可加少量
食盐。
10.婴儿3个月后,应有意识地让婴儿养成吃东西
习惯,为断奶打下
基础。婴儿满周岁时应断奶,最迟不超过1岁半。如果断奶过迟,乳汁稀薄,不能满足婴儿发育的需要,容易发生营养不良或贫血。断奶最好在
秋季或
春季。采取逐渐减少喂奶次数,以辅助食品代替母乳的办法断奶。
疾病手册
婴儿疾病的种类很多,有从胎里带来的
先天性畸形或遗传性疾病,有分娩过程中发生的产伤,但大部分还是出生后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
第1周—第4周
第一周
关注热点:新生儿脐炎
宝宝出生后的第一周,新手父母们就要接受来自宝宝的第一个考验:新生儿脐炎。有些孩子因为家庭护理不当造成新生儿脐带炎症,严重的脐炎甚至可能造成败血症危及生命。
症状:正常情况下,生后3至7天新生儿
脐带的残端就会脱落,护理不好会发生
炎症。轻度发炎时,父母可以在孩子的脱落伤面看见少量粘液或脓性分泌物,周围皮肤发红,在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会出现脐部脓肿,并波及大部分腹壁,同时还会出现发热、哭闹、
呕吐、拒食等现象。父母在发现轻度炎症症状时,就应该及时请求医生的帮助,千万不要以为是小事忽视拖延,最终导致病情迅速发展。
妈咪呵护:
1.保持孩子脐部干燥。新生儿脐带脱落之前,不要把孩子放在水盆中洗澡,最好采用
擦浴的方式,因为将脐带浸湿后会导致延期脱落且易致感染。
3.新生儿
洗澡后涂用
爽身粉时应注意不要落到脐部,以免长期刺激形成慢性脐炎。
4.不要用
脐带粉和
龙胆紫,因为粉剂撒在局部后与分泌物粘连成痂,影响伤口愈合,也增加感染机会,而龙胆紫只能起到表面
干燥作用。
5.
尿布不宜过长。避免尿湿后污染伤口。有条件可用消毒敷料
覆盖保护脐部。同时可以用95%酒精擦脐部,每日4—6次,促进脐带及早干燥脱落。
6.脐带脱落后,如果脐窝处仍有分泌物,可用1.5%
碘酒涂在脐窝处,每日2次。脐周被碘酒涂着处可用75%酒精脱碘,以免妨碍观察周围皮肤颜色。
第二周
正常的生理性新生儿
黄疸一般在出生后的3—5天出现,到10天左右就基本消退,最晚不会超过3周。大部分的新生儿黄疸都会在第二周消退。假如在第二周,父母依然发现孩子出现比较明显的黄疸,这个时候就需要多留心,及时区分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对孩子治疗大有帮助。
症状:
生理性黄疸—黄疸色不深,妈妈会发现宝宝的食欲依然很好,精神也不错,没有过多的吵闹现象。在7—10天的时候就会自然消退。
病理性黄疸—宝宝出现黄疸时间过早,或者症状过重、延续时间长,这个时候就要
怀疑是病理性的黄疸。
病理性黄疸通常有这样一些症状:
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黄疸就非常明显;
黄疸遍及全身,为桔黄色,且在短时间内明显加深;
黄疸减轻消退后又加重或重新出现;
黄疸出现后2—3周仍不减轻甚至更明显;
宝宝的大便颜色淡或呈白色,尿呈深黄色;
黄疸同时伴随有
发烧、拒奶、精神不好、
嗜睡、两眼
呆滞等症状。
妈咪呵护:
1.生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通常是由于婴儿的
肝脏功能不成熟而造成的。随着新生儿肝脏处理
胆红素的能力加强,黄疸会自然消退,所以生理性的黄疸,家长一般不需要额外的护理,在孩子黄疸期间可以适量多喂温开水或葡萄糖水利尿。
2.病理性黄疸:严重的病理性黄疸可并发脑核性黄疸,通常称“
核黄疸”,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导致儿童智力低下等严重
后遗症,甚至
死亡。父母需要仔细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化,当出现特殊情况时,应及时送往医院,请求医生的帮助。
第三周
第三周时,很多新手父母们都会在心里暗暗舒口气:最手忙脚乱的时间过去了。不过要
提醒大家的是,假如卫生工作不够到位,孩子可能会患“鹅口疮”。
症状:孩子的口里,出现白颜色的东西,看起来有点像奶块,开始是一小片一小片,慢慢地融合成一大片。一般的奶块很容易擦掉,但是鹅口疮则不易擦掉。有的父母会用手强制扣掉,被剥落的部位会出血,没有多久,你会发现原来的部位又出现了新的白片。
一般情况下,孩子出现“鹅口疮”,不痛、不
影响吃奶,也不会出现其他症状;但是如果鹅口疮特别严重,整个口里都被覆盖住,这个时候孩子可能会出现呕吐、吞咽困难、
声音嘶哑或呼吸困难等症状。
妈咪呵护:
1.鹅口疮在新生儿中很多见,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婴幼儿抵抗力差,易通过食具、奶头等途径受
霉菌感染。
2.预防鹅口疮的最好方法就是做好
哺乳时的清洁卫生:
对于母乳喂养的孩子,妈妈在让孩子进食前,要做好个人的清洁卫生,用清水轻轻擦洗孩子的入口部分,妈妈的内衣要保持清洁、干燥,注意洗手;
吃配方奶或者是混合喂养的宝宝,要注意奶瓶的清洁卫生,使用前用开水煮一下,一般以20分钟为宜;
宝宝进食过后,可以给孩子喂点清水,使霉菌不易生长和繁殖。
3.发现宝宝已经患有鹅口疮,妈妈应该这样做:
不要用手去孩子的口里硬扣;
可用消毒
棉签沾2%苏打水清洗患处,然后涂点2%龙胆紫,每天大约3—5次。不严重的情况下,2、3次就有明显效果。同时给患儿口服维生素C和
复合维生素B;
如果症状比较严重,最好还是到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处理。
第四周
关注热点:新生儿呕吐
婴儿
呕吐并不是这一周出现的新情况,但是如果一直延续到本周,并且有症状加重的表现,这样的呕吐多半是不正常的,新妈妈需要多加重视。
症状:说起新生儿的呕吐,很多妈妈会将溢乳与新生儿呕吐
混淆起来,两者的差别在于:溢奶一般是从孩子的口角边自然流出,孩子的表情很安详,不会有明显的异常表现;呕吐则不同,通常在呕吐之前可以发现孩子情绪不好、烦躁不安,呕吐时可见到孩子表情
痛苦,呕吐物是从胃中冲出来。
妈咪呵护:
1.仔细观察孩子呕吐物的
性质,如果不是
咖啡色或带血丝的(母亲奶头有伤口的除外),也不是草绿色或粪质样物,孩子表现正常、反应灵活、肤色红润、肚子不胀、没有发烧、大便正常、吐后仍然想吃东西就不要紧。
2.为了减少呕吐发生,一般在喂奶后将孩子竖着抱起来,伏在妈妈肩上轻拍小儿背部让其将吞入的空气嗳出来,再轻轻放平向右侧卧即可。
3.在出现下列症状时,需要带宝宝去
医院:把宝宝竖立抱起后没有明显效果;孩子呕吐时,精神不好,伴有发烧现象,也有些孩子虽然体温没有上升,但是出现拒绝进食,孩子明显消瘦,或者是
腹泻水样大便或血性大便、大便不通等,只要出现任何一种现象,就应该立刻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第5周—第8周
祝贺每一位新手爸爸妈妈们度过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月,经过了第一个月的考验期或者说适应期,许多新手妈妈们已经开始喜欢三口之家的生活。满月之后的宝宝们也开始有更多惊人表现,他们在吃饱喝足之余会把小嘴巴弯成一个小月亮,对着你傻笑;对妈妈的温柔表情也有更多的回应。这个月爸爸妈妈可以享受到更多的
亲子乐趣,不过宝宝依然很弱小,爸爸妈妈应该细心照护弱小的宝宝。
第五周
生理性贫血是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主要是因为胎儿期相对缺氧,
红细胞生成增多。出生后进入正常氧环境,机体生成红细胞减少而造成的,主要表现于婴儿出生后1—8周以内,血红蛋白可逐渐下降到低于正常值,直至8周后停止。婴儿生理性贫血在保证正常营养的情况下,一般不需治疗。等到婴儿满百天后,机体内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增加,骨髓造血功能逐渐恢复,红细胞数和
血色素又缓慢增加,至6个月时恢复到正常值范围内。
症状:初生的婴儿血红蛋白可高达150-230克/升,红细胞计数可达5-7×1012 /升。足月儿
血红蛋白生理性下降极少低于100克/升;未成熟儿由于代谢及呼吸功能较低,体重增长快,所以生理性贫血出现时间早,贫血表现更为严重,生后3-6周内可下降至70-90克/升。
妈咪呵护
1.坚持母乳喂养,母乳中的
铁比牛乳中的铁质生物效应高,易被吸收,只要没有特别的情况坚持给孩子母乳喂养;
2.胎儿从母亲那里接受铁,多在母妊娠期进行,故早产儿从母体中接受的铁很少,过六周就差不多用完了。早产儿,尤其是吃牛奶的
早产儿,
双胞胎或者是
怀孕期间妈妈患有缺铁性贫血的足月儿,从2个月起就要补充铁剂。
第六周
在不会说话之前,哭是孩子自我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哭声不同表达的含义也不同,经验欠缺的父母要弄懂孩子究竟为什么哭,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哭的原因除了常见的饿了、湿了,有时候还是孩子生病的一种表现,比如肠绞痛。婴儿肠绞痛并不是一种病,它只是一种症状,随着孩子的长大,神经生理逐渐发育健全,大约在3个月左右,这样的情况会慢慢减少,有大约30%的婴儿要延续到4、5个月大时,这种情况才消失。
症状:一般接近满月的婴儿比较容易发生肠绞痛,
典型的大约在3周大的时候开始,高发期在6周。它通常的症状是:原本活泼的孩子忽然变得喜欢尖声哭叫,每次发作都在差不多的时间,尤其是傍晚,甚至是黑夜;一般一个星期有3次以上的啼哭,每次哭的时间持续在两三个小时,连续3个星期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哭的时候无论怎样安抚都没有作用。有的宝宝还会出现腹部鼓胀,脸色红胀的症状,大多
宝宝是因为哭的时候,吞下了气体到肚子里面引起
腹胀,而不是由于腹胀不舒服才哭闹;这样的哭闹一般不伴随有发烧、呕吐腹泻的症状,哭过一段时间后又会若无其事。
妈咪呵护
1.孩子哭闹的时候,尤其是有腹绞痛的症状时,家长可以坐着,让婴儿趴在家长的手上或者腿上,轻轻压迫婴儿的腹部和
背部;也可以做
按摩,用湿毛巾或者温水袋敷在婴儿的腹部,这些对减轻
疼痛有一些帮助;
2.如果家长无法判断孩子腹痛究竟是由什么原因引起,是否是单纯的婴儿腹绞痛,最好的方法是带孩子上医院,请医生做全面的
检查。
第七周
湿疹也叫
奶癣,是最常婴儿
过敏性疾病,通常在孩子2个月左右开始出现,一般吃牛奶的孩子身上比较多见,绝大多数孩子的湿疹多起始于生后6个月内。
一般认为过敏体质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外界因素,如
饮食、
花粉等都有可能引发湿疹,甚至有些孩子衣服穿得过多也会出现,湿疹一般在春冬季比较多见。
症状:湿疹好发在婴儿的
头、
面颊、外耳部,皮肤表面出现红斑、米粒样丘疹、
疱疹、糜烂、渗液和结痂,炎症反应明显,局部皮肤有灼热感和痒感。可遍及整个颜面部和颈部,严重的
手、
足和胸腹部可见到。有些孩子可能反复发作从而转为慢性,病程会延续几个月甚至几年。
妈咪呵护
1.母乳喂养的孩子出现湿疹,首先要从妈妈开始,妈妈不要吃过于
辛辣的食物,不要喝酒,一些易引起过敏的食物,例如蛋、
虾等尽量少吃或者不吃;
2.哺乳要定时定量,切勿过饱;
3.孩子患了湿疹后,应尽量避免小儿用手搔抓,将孩子的
指甲剪短;
4.勤洗澡,不要用
香皂或其他
刺激性物品,用温水洗净;勤换内衣和尿布,预防细菌的感染;
5.冬天室内开
空调,温度不要调得太高,不要过度追求暖和每给孩子穿很多衣服。
第八周
关注热点:婴儿大便干结
一转眼孩子已经要满两个月了,将近两个月的孩子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便秘,尤其是牛奶喂养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母乳喂养的孩子则比较少。婴儿便秘与他们的
消化道肌肉发育不健全,对蛋白质消化不完全有关。
症状:2—5天排大便一次,每次排便非常费力,孩子往往一边排便一边哭闹,排便结束之后才会停止哭闹,排出的大便通常很坚硬,有时还有
肛裂的现象。
妈咪呵护
1.在牛奶中添加5—10%米汤;
2.在两次喂奶之间,适量地喂些
果汁、菜水、
蜂蜜等;每次喂奶后,轻轻按摩孩子的肠部;
3.不要随便给孩子吃泻药,实在要服用药物,可以在医生的嘱咐下口服石腊油;
免疫接种
婴儿免疫接种表
出生满24小时后卡介苗(一剂)
出生满3-5天B型肝炎疫苗(第一剂)
出生一个月B型肝炎疫苗(第二剂)
出生二个月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疫苗(第一剂);
小儿麻痹口服疫苗(第一剂)
出生满四个月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疫苗(第二剂);
小儿麻痹口服疫苗(第二剂)
出生满六个月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疫苗(第三剂);
小儿麻痹口服疫苗(第三剂);
b型肝炎疫苗(第三剂);
出生满九个月麻疹疫苗(一剂)
出生满一年三个月麻疹腮腺炎德国麻疹疫苗(一剂);
日本脑炎疫苗(第一剂);
日本脑炎疫苗(隔二周第二剂);
出生满一年六个月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疫苗(追加);
小儿麻痹口服疫苗(追加);
出生满二年三个月日本脑炎疫苗(第三剂)
大多数疫苗接种后是不会引起严重反应的,但是由于每个孩子的体质不同,在进行
预防接种后,可能会出现一些轻重不同的反应。主要的有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发生
过敏反应也是很少的。
为了保证安全,减少反应,各种预防接种必须在孩子身体健康的时候进行。如果孩子有病,就暂时不要接种。例如,发热时不要打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三联疫苗;
腹泻时不要口服小儿麻痹症糖丸;空腹饥饿时不宜打预防针,以免发生低血糖等严重反应。打针前做好孩子的工作,让勇敢的孩子先打,以消除胆小孩子的紧张害怕心理。打针后二至三天内应避免剧烈活动,注意注射部位的清洁卫生。暂时不要洗澡,以防局部感染。
哪些孩子不能接种疫苗。
预防接种不是对所有儿童都能进行的,有些儿童终身或暂时不能进行预防接种,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在预防接种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严重的异常反应,甚至可产生严重的后果。那么到底哪些情况的儿童不宜进行预防接种呢。
一般来说有免疫缺陷病的儿童,如先天性缺丙种球蛋白血症;
有过敏史及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儿童,如风湿热、哮喘等;
有急性传染病接触史而尚未过检疫期的儿童,如麻疹或百日咳接触后来满21天、白喉或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接触后未满7天的;
患有急性传染病和恢复时期未满1个月的儿童;
有发热,腹泻等一般不适的病儿;
有肝,肾、心、肺脏器慢性疾病的儿童;
仍长期服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的儿童。
上述情况没有解除之前,均不能进行预防接种。此外有活动性结核病、皮肤疾患或接种部位有湿疹者不宜接种卡介苗;有严重变态反应及惊厥历史者不宜接种百日咳菌苗。因此在预防接种前家长应说明孩子有无上述情况,以免发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