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蒂(suttee),
梵语为sati(意为“好女人”或“贞洁的妻子”),在
印度传统中是指妻子在丈夫死后的火葬柴堆上(或以其他方式)自焚。这一习俗可能与男人在来世也需要像现世一样拥有伴侣的信仰有关。公元前4世纪以后在印度盛行的将寡妇与亡夫一同火化,或在亡夫火化后不久自焚,有时丈夫预料将死于疆场而先把妻子杀死的陋习。曾成为正统
印度教的一项教规。妇女地位低下是产生此俗的根本原因,寡妇更被视为不祥之物,剥夺了在亡夫后继续存在于世的权利。萨蒂起源于
印度次大陆的战争贵族,公元10世纪逐渐普及,公元12世纪至公元18世纪传播到其他地区,以印度教地区为主。到了近代,这种宗教狂热更为扭曲,人们不仅强制寡妇“自愿”去死,而且把寡妇捆绑起来,投入她丈夫的火葬堆里。这严重损害了妇女的权益,阻碍了印度社会的进步。1829年被正式废除,但仍时有发生,尤其在各
土邦。
萨蒂是
婆罗门教及
印度教所提倡的一种寡妇殉葬制度。寡妇被看作是宗教的祭祀品,信奉萨蒂制的人笃信寡妇是可以与在天堂的丈夫传递信息之人。寡妇登上葬礼的柴堆,把丈夫的头放在自己的膝上,然后柴堆被点燃。通常,寡妇都是与丈夫用同一个柴堆的。如果有几个寡妇,形式则有不同。一般来说,最受宠的那个会享此“殊荣”。如果丈夫是战死于远方的战场,那么寡妇会用丈夫的方巾或鞋子作为丈夫身体的象征与她一同火化。
虽然萨蒂这一习俗从没有广泛实行,但一些
婆罗门种姓却视其为女性献身精神的典范。有时候这个习俗与印度教神话中的女神
萨蒂联系在一起。萨蒂在她的父亲侮辱她的丈夫
湿婆神后,在以其瑜伽之力产生的火焰中自焚而死。但是在这则神话中湿婆并没有去世,而且后来还为萨蒂之死复仇。
梵文中首次明确记载这一习俗是在史诗《
摩诃婆罗多》(现存版本大约在公元400年左右编纂而成)中。公元前1世纪的希腊作家
狄奥多罗斯在记载公元前4世纪的
旁遮普时也提到了这一习俗。无数的萨蒂墓石(以“萨蒂”的习俗自焚而死的寡妇的纪念碑)在印度全境被发现,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公元510年
中央邦的埃兰。公元六世纪开始萨蒂习俗盛行于印度的某些地区,特别是西北部的
拉贾斯坦。有时候女性们预料到丈夫将会在战争中阵亡,她们会在丈夫死前自杀,这种情况的自焚被叫做jauhar。在穆斯林时期(12世纪至16世纪),
拉杰普特人就有jauhar的行为,最著名的一次是发生在
奇托尔,这是为了不让女性们被入侵的敌军强奸——她们认为被强奸比死亡更可怕。寡妇们在传统的印度教社会生活困难可能也让萨蒂这一习俗得以传播。她们被当作经济负担,并被强迫剃发,吃残羹剩菜,穿不好看的衣服。
孟加拉婆罗门也盛行萨蒂习俗,特别是在1680年至1830年。孟加拉婆罗门种姓中发生大规模“萨蒂”行为的间接原因是达亚不哈嘉学派教法(the Dayabhaga system of law,公元1100年)。该教法盛行于孟加拉,而且规定寡妇有继承权。这就鼓励女性为了让自己的其他亲属能继承财产而采取“萨蒂”的这一行为。
16世纪,
莫卧尔王朝的统治者
胡马雍及其子
阿克巴采取措施禁止“萨蒂”习俗。萨蒂成为英国统治下的一个中心问题,英国统治者首先容忍萨蒂,然后通过立法规定可以实行这一习俗的条件,无意中将其合法化。1817年英国统治
孟加拉邦时,平均每天有两名寡妇自焚。1819年孟加拉邦竟有839名寡妇殉夫。最后在1829年,英国宣布萨蒂为非法。其中1828年至1833年任英国孟加拉总督、1833年至1835年任
印度总督的
威廉·本廷克以及印度教改革家
拉姆·莫汉·罗伊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萨蒂习俗直至莫卧尔王朝末期甚至在一些
穆斯林中也存在。但是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的改革运动让这一习俗在
伊斯兰教中消失。
萨蒂习俗有时候是自愿的,但强迫、逃跑以及被救下的案例未知。英国官方1829年宣布寡妇殉葬为非法时,印度妇女还游行要求还以殉夫的权利,殉夫现象屡禁不止,一些偏远村落仍保有此恶习。零星的萨蒂行为还是会出现,最臭名昭著的是鲁普·坎瓦尔(Roop Kanwar)的案例,这位18岁的寡妇在1987年施行了萨蒂。这一事件争议颇大,一些印度的团体捍卫坎瓦尔的行为,另一些则宣称她是被谋杀的。还让印度全境掀起抗议风潮,为此印度政府曾修订防止寡妇殉葬的法律,任何与萨蒂有关的行为最高刑罚可以是死刑或终生监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