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托尔
中古印度梅瓦尔王国的都城
奇托尔,中古印度梅瓦尔王国(西索迪亚王朝)的都城,有天然屏障又有坚固堡垒。为拉其普特人抗御穆斯林的要地。1303年拉其普特领袖在奇托尔抗击阿拉乌德丁·卡吉尔苏丹失败后宁死不屈,妇女亦集体自焚。到1311年他们迫使苏丹军退出。1534年被巴哈杜尔沙围攻占领,不久也被夺回。1568年阿克巴大帝经4个月围困才攻克,全体防守将士壮烈牺牲,妇女自尽。阿克巴为摧毁拉其普特人斗志,拆下城门,并将母神烛台与铜鼓运往亚格拉。后为拉其普特王公贾加特·辛格所重建,但1654年沙·贾汉又令拆毁,奇托尔终至荒芜·仅有残存古城堡,供后人凭吊。
建立
号称“印度长城”的北印度的昆巴哈尔堡并不是当地规模最大的永固工事。倒是同样位于拉贾斯坦邦境内的奇托尔堡,在占地面积、功能属性和知名度方面都更胜一筹。相比公元15世纪才开工的前者,其历史渊源也有更多故事可供挖掘。
从地理格局上看,拉贾斯坦并不是北方军队所惯用的南下次大陆通道。但因靠近印度河流域和著名的塔尔沙漠,所以仍旧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因此,不仅是所有势力都希望控制的区域,也经常成为征服者后裔的自保阵地。例如生活在当地的拉其普特人,就包括古典时代的斯基泰人部族后裔与中世纪早期抵达的白匈奴集团。他们虽然在后来被几波新来者向南挤压,却始终能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公元8世纪,面对已渗入旁遮普信德两地的阿拉伯征服者,就有强势君主巴帕-拉沃尔站出来领兵抵御。他在反攻得手后,顺利控制了位于拉贾斯坦南部的梅瓦尔地区,并随即开始修建初代的奇托尔堡。那里本身就有1座300年前落成的小堡垒,并成为拉其普特人规划自己末日要塞的起始支点。
他特意选择在180米高的小山上建立要塞,以便俯瞰周遭区域,并确保让未来的对手很难轻易攻克。由于这座小山边上就有河流,所以并不担心守军会缺乏水源。再通过当时已传入印度的蓄水池技术,将部分河水与雨水都收集起来,形成非常罕见的军事内循环系统。
但当时的奇托尔堡占地面积偏小,更像是山下普通定居点的卫城。在以加兹尼王朝为代表的新一轮穆斯林突厥征伐中,没有留下什么值得称道的防御表现。
攻防
1303年1月,已脱离古尔王朝的德里苏丹国军队南下,包围了由拉其普特武士守卫的奇托尔堡。之后的7个月内,这些围攻者努力推进到半山腰位置,却还是被雨季天气和守军的顽强挡了下来。德里苏丹不仅派工兵用抛石机轰炸城墙,还出动许多身披重甲的古拉姆战士强攻,终究在至少2次的大规模尝试后面临失败。一直到当年8月下旬,才靠要塞守护者的弹尽粮绝与瘟疫爆发,首次攻克了奇托尔堡。除剩余士兵被害外,还有约30000名上山躲避的印度教农民被杀。但当初的防御工事选址,还是得到了实战肯定。
此后,征服者便返回北方应付蒙古入侵。暂时接受驻军的拉其普特人,也在十多年后发动起义,将留在堡内监视自己的穆斯林士兵全歼。德里宫廷虽然愤怒,却已经无力在野战中获得绝对优势。双方就把这种时断时续的战争,一直进行到近代开始后的16世纪。位于整片区域最南部的梅瓦尔,也逐渐获得壮大和复兴。历代君主都对周遭势力有战胜记录,并将大量积累的财富用于扩建奇托尔堡。
尤其是在中古末期的15世纪,整个要塞除翻新的2公里长主堡外,被增添了多层外围护墙和总计84座大小不等的附属塔楼。这让奇托尔堡的周长达到今人所见的13公里,其中最长的1段就绵延了5公里,将足足700英亩的面积圈在其中。一头是陡峭山崖保护的强侧,身后则是通向平原的缓坡,并最终直通能通过河流的大桥。印度人也在水道中央再构筑1座独立的小型碉堡,以便更好的提供预警并掌控活水源头。
至于陆上通道则是7座被重点防护的城门,其坚固程度也超过了所在墙体的评价水准。许多层护墙之间,还预留了20个可充当护城河使用的大型蓄水池,让进攻者在突破过程中的难度大为增加。加上大部分结构由巨石或花岗岩材料打造,也就不担心中世纪水准的抛石机轰击。甚至不忌惮后世的许多中小口径火炮。
除此之外,奇托尔堡还是当地王公的常驻中心。所以在必要的堡垒工事外,还有历代君主兴修的宫殿与神庙。据当代的考古学家统计,拉其普特人一共在这座印度长城内建起了4座宫殿群和19个寺庙。甚至有2座兼顾纪念意义的石塔,成为整片工事的制高点,方便远观敌情或纵览内部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其他类似的大型防御工事,也在15世纪的拉贾斯坦邦流行起来。虽然占地面积都不如奇托尔堡,但同样是非常宏伟的永固建筑群。例如被许多人误会为印度长城的昆巴哈尔堡,就是仅次于奇托尔堡的第二号。但其实际的防御效果和容纳兵力数量,都不能同初代版本比较。但因为处在相近区域,所以彼此之间也在战略上有了相互促进作用。外敌针对其中的单个目标,便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也就很难拉其普特人的地盘都一口吞下。
然而,时代的演进终究让新来者容易获得更多攻坚手段。1526年,当第一批莫卧儿军队从开伯尔山口进入次大陆,就装备着大量火器。其中不乏能对石制建筑造成破坏的重炮,使所有的拉其普特山城都看上去不再固若金汤。
在莫卧儿人造访之前,古吉拉特苏丹巴哈杜尔沙在1534年率军造访奇托尔堡,依靠火器的帮助攻陷堡垒,并迫使余下的3200名守军冲出来发起绝命突击。另有大量的妇女,因担心破城后遭蹂躏而集体自焚。
好在随着巴哈杜尔沙被葡萄牙人杀害,奇托尔堡和梅瓦尔地区也重新回到当地人手中。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传统防御策略已有重大短板,便在之后的一个阶段内继续予以补漏。除了尝试加固重点区域的防御厚度,还积极从沿海的古吉拉特邦引进火器。等到第三代莫卧儿君主--阿克巴大帝,在1567年指挥数万大军南下,就需要面对有1000名火枪手支援的8000名拉其普特武士。自视甚高的莫卧儿炮兵也发现,自己的武器没法顺利击穿奇托尔堡外墙,被迫重新以围困手段加以威逼。
直到1568年的2月,围攻者才终于看到了胜利希望。新一轮的武器技术进步,让他们铸造了体积骇人的超大攻城炮。火药产量的迅猛提升,也让工兵们分2次挖掘地道,在拉其普特坚城的墙角下成功引爆炸弹。失去全部希望的守军,像几十年前的先辈那样冲出来做最后一搏,几乎全部被蓄势待发的莫卧儿人斩杀。后者出于泄愤和震慑需要,对所有躲入奇托尔堡的平民都大开杀戒,制造了约25000人遇害的重大惨案。大半个拉贾斯坦邦,也在稍后臣服于德里宫廷脚下。
破弃
最后在1616年时,失去大部分军事价值的奇托尔堡,终于被皇帝贾汉吉尔重新交给地方王公管理。作为交换条件,后者也许诺将永远不再进行修复和再武装化。1654年,莫卧儿皇帝沙·贾汉又对奇托尔的防御体系进行了破坏,这座曾见证次大陆千年历史变迁的宏伟工事,便就此成为旅行者要争相目睹的古代传奇,并在当代继续成为当地人赚钱谋生的重要景点。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4-26 15:43
目录
概述
建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