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为“奥塞内尔的蜥蜴”,是种
鸟臀目恐龙,生存于晚
侏罗纪的
美国莫里逊组,年代约是1亿5500万年前到1亿4800万年前。奥斯尼尔洛龙经常被归类于棱齿龙类,一群小型、二足、
草食性或
杂食性的恐龙,但近年的研究对棱齿龙类是否为独立的
演化支提出质疑。
形态特征
在早期的研究中,奥斯尼尔洛龙的
化石分属于不同的物种,其中大部分在1977年以前属于奥斯尼尔龙(Othniela)。就目前为止,奥斯尼尔洛龙的化石包含两个骨骸,但颅骨则所知有限。如同其他棱齿龙类,奥斯尼尔洛龙是种小型二足动物,身长2米左右,体重约10公斤。它们的前肢短,后肢长,后肢有大型骨突,可供肌肉附着。手掌短而宽,有五根手指。从
模式标本的部份颅骨,以及另一个可能标本(名为“芭芭拉”)来判断,奥斯尼尔洛龙的头部很小。奥斯尼尔洛龙具有叶状
颊齿,前后侧有小型锯齿边缘,
前上颌骨牙齿的锯齿边缘则较小。如同
棱齿龙、
奇异龙、
小头龙等棱齿龙类或禽龙类,奥斯尼尔洛龙的
肋骨连接者薄的骨板。这些肋间骨板是由软骨硬化而成。
物种学史
奥斯尼尔洛龙原本是
化石龙的一个种,部分化石则先后属于
侏儒龙与
奥斯尼尔龙(Othniela)。这种混乱的状态,导因于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在19世纪后期的
化石战争期间,建立了过多的物种。奥斯尼尔洛龙的化石,原本属于化石龙、侏儒龙、奥斯尼尔龙(Othniela),它们通常被认为属于
鸟脚下目的棱齿龙类;棱齿龙类是一群小型、敏捷的草食性恐龙,但它们的定义却很模糊。在1990年,罗伯特·巴克(Robert Bakker)等人在同一份研究中,建立了新属
德林克龙,并将奥斯尼尔龙分为两个种,雷克斯奥斯尼尔龙(O. rex)、伴侣奥斯尼尔龙(O. consors),并成立奥斯尼尔龙科(Othnieliidae),定位于比
棱齿龙科更原始的位置。近期的研究多认为棱齿龙科是个
并系群[8][1][9],而所谓的“奥斯尼尔龙科”,被认为比棱齿龙科更为原始,但没有发现新的德林克龙化石,所以德林克龙的地位有些争议。
其他原始
鸟脚类恐龙有时也被认为是
奥斯尼尔龙,尤其是
何信禄龙,何信禄龙曾被一些研究人员归类于多齿奥斯尼尔龙(O. multidens)。
新的研究也认为奥斯尼尔洛龙比其他棱齿龙类而原始,但仍属于
角足亚目鸟脚下目的范围内。
历史与分类学
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在
19世纪晚期的
化石战争期间,建立了许多恐龙,其中属于棱齿龙类的物种包含:敏捷侏儒龙、雷克斯侏儒龙、快速化石龙、伴侣化石龙、纤细化石龙。它们的分类非常复杂,过去有许多研究试图解决这个状况。
在1877年,马什建立了侏儒龙,当时包含两个种,化石都来自
科罗拉多州花园公园的
莫里逊组地层。第一个种是敏捷侏儒龙(N. agilis),化石包含:一个
齿骨、肠骨、
股骨、
胫骨、以及
腓骨。第二个种是雷克斯侏儒龙(N. rex),化石是一个完整股骨。马什认为这两个种都是小型动物,体型接近
狐狸。他并将侏儒龙归类于侏儒龙科(Nanosauridae)。
在第二年,马什建立了化石龙,化石由塞缪尔·温德尔·威利斯顿(Samuel Wendell Williston)发现于
怀俄明州科莫崖。化石龙也包含两个种:
模式种是快速化石龙(L. celer),化石为11节脊椎;第二种是纤细化石龙(L. gracilis),体型较小,化石包含一节背椎、一节尾椎、
尺骨。在1983年,彼得·加尔东(Peter Galton)发现这个标本应该包括13节背椎及8节尾椎,并部份后肢。
在1894年,马什建立了伴侣化石龙(L. consors),化石是一个天然状态的骨骸,以及部分其他个体的化石。这个骨骸的只有部分颅骨,而脊椎只有椎体,意味该个体是成长中的。在1983年,加尔东发现这个骨架在重建时使用了石膏,或是被涂抹在表面。
很少科学家注意到上述物种,直到在70年代到80年代,加尔东重新检验棱齿龙类。在1973年,加尔东与詹姆斯·詹森(James A. Jensen)叙述了一个标本,该化石缺少头部、手部、尾部,当时被归类于雷克斯侏儒龙,而且可能在研究前受到损伤。到了1977年,加尔东认为敏捷侏儒龙与雷克斯侏儒龙、新标本之间有极大差异,于是将雷克斯侏儒龙,独立为雷克斯奥塞尼尔龙(Othnielia rex)。这个1977年的研究,除了重要的
橡树龙分布于各大洲的研究以外,另外也将伴侣化石龙、纤细化石龙,归类于雷克斯奥塞尼尔龙,并提出快速化石龙是个
疑名。而1990年新发现的
德林克龙,一度被认为是奥塞尼尔龙的异名,使这个状况更为复杂。
在2007年,加尔冬重新检验莫里逊组的鸟臀目化石,并认为雷克斯奥斯尼尔龙(O. rex)的股骨无法用来鉴定,而将在1973年发现的完整新标本归类于伴侣化石龙。因为化石龙本身是根据无法鉴定的化石而命名,加尔东于是将伴侣化石龙,个别建立为新属,伴侣奥斯尼尔洛龙(Othnielosaurus consors)。奥斯尼尔龙并不是奥斯尼尔洛龙的异名,因为它们的化石并不一样;但大部分的原本化石已被重新划分为奥斯尼尔洛龙,奥斯尼尔龙的可确定化石只剩下最初的股骨。
综合以上,相关物种目前的状态为:
敏捷侏儒龙(N. agilis),可能是个基础
鸟脚类恐龙。
雷克斯侏儒龙(N. rex),被建立为雷克斯奥斯尼尔龙(Othnielia rex),是种基础鸟脚类恐龙。因化石过于稀少,状态为
疑名。
德林克龙(D. nisti),暂时是个有效属。
伴侣化石龙(L. consors),目前是伴侣奥斯尼尔洛龙(Othnielosaurus consors)。
快速化石龙(L. celer),状态为疑名。
纤细化石龙(L. gracilis),状态为疑名。
古生态与古生物
莫里逊组发现的奥斯尼尔洛龙化石,都来自于第2到第5地层带。莫里逊组过去是个多样化的
动物群。莫里逊组是认为是个半干旱的
泛滥平原,有明显的雨季与旱季。当地的
植被十分多样化,有河边的走廊林、
蕨类、
树蕨、
针叶树,以及疏林莽原。莫里逊组所发现的
植物化石有:
绿藻、
真菌、
苔藓、
木贼、蕨类、
苏铁、
银杏、与数科
针叶树。
动物化石则有:
双壳类、
蜗牛、
辐鳍鱼类、
青蛙、
蝾螈、
乌龟、
喙头蜥、
蜥蜴、陆生与水生
鳄形超目动物、数种
翼龙目、大量的恐龙、以及早期
哺乳类。
奥斯尼尔洛龙被认为类似其他棱齿龙类,是种小型、敏捷的
草食性动物。但在1986年,巴克提出奥斯尼尔洛龙的近亲,侏儒龙是
杂食性动物。巴克的意见得到一些非正式的支持,却很少正式文献支持这个说法。需要发现更完整的颅骨,才能了解这些动物是否为杂食性动物。
该科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