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义书》是2008年由
中国致公出版社森林书之后解释
吠陀奥义的一类书籍。最早的奥义书约产生于公元前10~前5世纪之间。
印度最经典的古老哲学著作,用散文或韵文阐发
印度教最古老的
吠陀文献的思辨著作。已知的奥义书约有108种之多,记载印度教历代导师和圣人的观点。奥义书在很大程度上为后来
印度哲学的基础。在哲学方面,奥义书特别注意实在的性质。关于独一至高存在本体的概念逐渐形成,以知识为求得与之融合为一的途径。
《奥义书》(Upanishad)是印度古代哲学典籍,《吠陀》的最后一部分,数量约有200多种。这里不能不先说一下《吠陀》(Veda)。《吠陀》是印度
上古时期的文献总集,是
印度宗教、哲学、文学、文明的基石,历来被认为是印度教最古的经典。作品产生年代可上溯到公元前1500年前,最晚约在公元前6世纪。“吠陀”本义是“知”、“知识”。有广狭二义:狭义指最古的4部集;广义指4部本集及附加文献。其附加文献主要包括由散文写成的《
梵书》《
森林书》《奥义书》等。《吠陀》包含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史迹和文学创作,为研究
人类文明进程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在印度被尊为圣典。
“奥义书”顾名思义,即具有深刻含义的典籍,是千年不衰的印度圣书。不仅是
古代印度圣贤对弟子进行
传道授业的
秘传,而且是印度人思考自我和宇宙的源泉。印度的
宗教哲学多是从奥义书发展而来,千百年来对
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均产生了巨大影响,因而有印度的《
论语》和东方的《
沉思录》之誉。是
婆罗门教的经典书籍之一。
奥义书在印度宗教与哲学的发展过程中有重大意义。在奥义书产生之前,吠陀时期的
雅利安人崇拜
自然神;梵书则大多是
形式主义的祭祀手册。奥义书最早集中精力讨论宇宙的
终极真理。奥义书中两个最重要的概念是“我”和“梵”。奥义书用各种奇妙的比喻(很多在现代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来说明,梵就是一切,也就是最高存在;人类的我(个体灵魂)来自宇宙的我,即梵(宇宙灵魂)。总之,宇宙就是梵,梵就是我;“梵我同一”这个最高真理就是奥义书主要宣扬的观点。在奥义书的思想基础上产生了
吠檀多派,后来直接影响到印度教大改革者
商羯罗。
另一个由奥义书系统搭建起来的重要观念是轮回业报。轮回业报的观点在梨俱吠陀中根本没有,梵书中偶尔提及人死后可以转生,只有奥义书完整建立了转世者的转世形态取决于他前世的所作所为(业)的思想。广林奥义书说,转世者“因
善业而成为善人,因
恶业而成为恶人”。当然,从无尽的轮回中解脱出来的方法也有,那就是认识到奥义书极力宣扬的“梵我同一”。
本书是继《
沉思录》《
道德情操论》和《塔木德》之后,“领袖必读的100部名著”和“影响人类的十本书”之一,是千年不衰的印度圣书。
美国《领袖周刊》刊载了一篇《领袖必读的100部名著》,排名第三十位的就是《奥义书》。该文认为,《奥义书》是印度哲学的源泉。它首先从巫术、仪式中过渡到哲学性质的问题,并谋求其解答,开辟了印度哲学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