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界寺,位于江苏省
南京市雨花台区雨花西路能仁里,原名大龙翔集庆寺,始建于元代,是明朝京师三大寺之一,与
灵谷寺和
大报恩寺并列,管辖其他次等寺庙,规格最高,列中国
五山十刹之首。
历史沿革
金陵四十八景中,有一个“天界
招提,说的就是天界寺。今天提到天界寺,恐怕南京本地人也会感到陌生。可是,在明代,它却是京师三大寺之一,与另外两大寺即
灵谷寺和
大报恩寺并列,管辖其他次等寺庙,规格最高,公田之利和僧官俸禄,自然也比别的寺院多。连明太祖朱元璋对这座寺庙都情有独钟,隔三差五的,到这个寺里来转一转,用那时的说法,就是车驾巡幸。天界寺在聚宝门外,即今天的
中华门外,雨花西路
能仁里,与
碧峰寺和
能仁寺并列。在元代的时候,它名叫龙翔寺,原址在
朝天宫,明初迁至新址,并改名为天界寺。
规模之大
天界寺,占地面积甚大,“地阔深邃,有三十六庵,还有西阁、
钟楼等,既有自然山林之清幽,又有
壁画的金碧辉煌。
朱元璋早年曾在凤阳
皇觉寺出家为僧,登基之后,不免对僧寺颇为照顾,对天界寺更是另眼相待。
为了管理天下僧道,朱元璋在
礼部之下设
僧录司,管理天下僧寺;又设
道录司,管理天下道观。道录司设在朝天宫,僧录司则设在天界寺。僧录司是
正六品的衙门,下设左右善世、左右
阐教、左右讲经、左右
觉义等员职。曾经担任过左右善世的白庵金禅师、
宗泐、彝简等高僧,都住在天界寺。换句话说,天界寺就是替皇家代行佛教管理的机关。明代有人称天界寺为“方今第一禅林,那实在不是虚夸。
相关典故
在朱元璋时代,外国使者来朝贡,先要在天界寺熟悉
朝仪,最后才能择日朝见。当年不远千里、涉海前来的那位
渤泥国王,想来也应该在天界寺操练过朝见礼仪吧。他死后埋葬的地方
浡泥国王墓,离天界寺也不太远。
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开《
元史》馆,以
左丞相李善长为监
修官,以
宋濂和
王祎为总裁,同时征召高启、
汪克宽、赵壎、
胡翰等人为纂修官,并调集《元经世大典》等诸多书籍史料以备用。
史臣们在修史余暇,也不免登高望远,吟诗唱酬。高启、
孙蕡等人的文集中,就多有诗篇作于天界寺。高启有一首《寓天界寺》:“雨过帝城头,香凝佛界幽。果园春
乳雀,花殿午
鸣鸠。万履随钟集,千灯入镜流。禅居容旅迹,不觉久淹留。还有一首《寓天界寺雨中登西阁》:“片云出钟山,阴满江东晓。幽人阁上寒,风雨啼莺少。红尘禁陌净,绿树层城绕。不为怨春徂,离怀自忧悄。孙蕡《
西庵集》中,则有一首《驾幸天界寺和朱太史芾韵》。可见,
朱元璋来天界寺视察的时候,《元史》馆史臣还以此为题唱和过。朱元璋多次驾临天界寺,有的是来看望寺里的高僧。他曾请一位
法号道成的高僧住此寺,道成推说不能
参禅,朱元璋就特许他不必参禅,恩荣逾常。有时,他是来视察《元史》馆,看望诸史臣,了解他们的工作进度。朱元璋的文集中,还有好几篇有关天界寺的诗文,包括《天界寺花架说》。
天界寺与明代君臣、高僧、蕃使以及文士,早就结下不解之缘。
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天界寺的官方色彩淡化了,但文士们依然喜欢那里的林下风景,直到明代中后期,仍有
顾璘、
文征明、袁小修、
王世贞、
钟惺等著名文人,在这里留下他们的屐痕。袁小修对天界寺环境的清幽,印象特别深刻。寺内“古柏老桧,沉寒逼人,殿阁拟于王居。其余兰若三十六所,文楠为柱,白石为墙,明窗洁案,净不容唾。
竹色腾绿,佳果骈列。有一次,钟惺与几位友人同游天界寺,恰遇下雨,就留宿在寺中,盘桓两日之久。当时寺里有一位
诗僧善权,跟他们相处甚得。后来,当善权编辑自己的诗集时,钟惺便欣然命笔,为他作序。
龙翔集庆寺为
元文宗图帖睦尔(元朝第十二代皇帝,蒙古语称札牙笃皇帝,
元武宗海山次子。
元英宗时出居海南,
泰定帝时召还,封
怀王,居
建康,后迁
江陵。)在南京做藩王时的宅邸。元
天历元年(1328年),元文宗在大都(今北京)即皇位,遣使臣传旨当时在
金陵的御史大夫阿思兰
海牙等,在原来潜邸的基础上修建大龙翔集庆寺。同时召来杭州中天竺寺住持禅师大欣法师,拜为
太中大夫主管寺务。
重修扩建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龙翔集庆寺遭火焚,
朱元璋下令在城南凤山重建,并赐名“天界善世寺。永乐二十一年,寺院又遭火灾,几乎焚烧殆尽,仅存大雄宝殿。天顺二年,有僧人
觉义募捐重建天王、观音、轮藏等殿,未毕而亡,其弟继续募捐修复。天界寺在明代与
灵谷寺、
报恩寺齐名,号称南京三大佛寺。天界寺原有金刚殿、天王殿、正佛殿、左
观音殿、右轮
藏殿、左
伽蓝殿、右
祖师殿、
钟楼、毗卢阁。天界寺不仅是佛教圣地,而且是中国传统史学文化的策源地之一。
明代天界寺“统次大刹二,城内日鸡鸣,郭内日
静海,统中刹十二座,周围还有很多规模较小的寺庙陪衬着它。山门的左右两侧分别为
能仁寺、
碧峰寺。天界寺还统管着
清凉寺、
永庆寺、
瓦官寺、
鹫峰寺、
承恩寺、普缘寺、
吉祥寺、
金陵寺、嘉善寺、
普惠寺、弘济寺、
接待寺等十二座寺庙及二十六庵,成为城南一带的主寺,清代,天界寺与
大报恩寺、灵谷寺都还是著名寺庙。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
雨花台一带成了清军与太平军的主要战场。天界寺等城南诸寺均遭兵燹。
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后,这里已是瓦砾遍地,杂草丛生。
世事沧桑,原悬挂于寺院大殿上方的“天界寺匾额已不见踪影,现仅存“大殿一座。
1983年2月,雨花台区人民政府公布天界寺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风貌
公元1328年,
元文宗即位后,为不忘落魄之时,旨令在
朝天宫秦淮运渎闪驾桥北,建造龙翔
集庆寺,以志纪念。明洪武二十一年,龙翔集庆寺遭火灾,焚毁殆尽。这把火正合生性嫉妒的朱元璋心理,为做出顺应“昭然天意”的姿态,他下令迁出城外,扩大规模,选址重建。几经斟酌,勘定“灵烟缭绕,瑞气氤氲”的凤山,是修造禅院的理想之地,遂大兴土木,择吉动工。钦命在即,未几告竣。建成后皇帝
朱元璋赐名天界寺,敕书“善世法门”匾,额于寺门。并将浙江天台高僧真淳所献
佛牙舍利供置该寺
毗卢阁,足见眷顾之隆。当时,天界寺与
灵谷寺、
报恩寺鼎立而三,号称“金陵三大佛寺”,统管京城全部沙门僧众。其中,天界寺分管次大刹二:
鸡鸣寺、
静海寺,中刹十二:
清凉寺、永庆寺、
瓦官寺、
鹫峰寺、承恩寺、普缘寺、吉祥寺、金陵寺、嘉善寺、普惠寺、弘济寺(即
永济寺)、接待寺,成为城南禅林寺院之主。一时,天界寺胜过大雷音,上自达官贵人,下到黎民百姓,纷至沓来,顶礼膜拜。四方僧徒,求经度牒,
参禅悟道,
佛事极盛。确实是明朝初期名震遐迩的佛教胜地。
旅游胜地
天界寺地处南郊,丘陵环抱,绿树掩映。晨钟暮鼓,庙宇轩昂。环境幽朴,形同世外。墨客骚人,多驻其间。或心旷神怡,留连忘返;或吟诗作赋,了悟禅机。每当大地春回,熏风和畅,万木吐翠,百鸟齐鸣的时候,踏青寻芳的游人,皆以“游牛首,宿天界”为美事,频年不疲。出神入化,令人陶醉。
因此,天界寺自然还是当时的旅游胜地。明永乐二十一年,天界寺复焚于火后,数经涅盘。离离原上,凄凄芳草。断壁残垣,寒鸦枯树。一片衰败,卒不忍睹:“近山凤去花仍碧,遥海人归树独青。玉辇宸游竞寥廓,行人挥泪读新铭。”明天顺二年僧人觉义,募捐化缘,拟重修寺院。无奈心余力蹇,应者寥寥。老逝有期,筹措无人。虽竟数椽,盛况难再。清咸丰元年,兵燹四起,
雨花台不幸沦为主要战场。天界寺首当其冲,在劫难逃。殿宇亭阁,销毁几尽。唯有一殿庑和两银杏,侥幸留存,成为天界寺阅尽沧桑的历史见证。
相关诗歌
明代诗人
高启曾赋《登天界寺》以记之:“雨过帝城头,香凝佛界幽。果园春
乳雀,花殿舞
鸣鸠。万履随钟集,千秋入境流。禅居客旅迹,不觉久淹留。”
明人王向的《游
牛首山归宿天界》诗,形象地描摹出春游人们的愉悦情景:“看山遥在万峰西,归路亭亭江日低。散吏自堪携伴侣,闲心犹得住招提。经坛露净天花落,塔院清风谷鸟啼。长习跏趺入禅寂,亦知虚幻此生迷。”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