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恩寺,原名上茶殿,位于
贵州铜仁市江口县、印江县和松桃县三县交壤的
梵净山新老金顶之间。“佛教五大名山”梵净山的承恩寺始建于明初,2009年在原遗址上重建,2011年完工,是梵净山顶寺庙群的主体
建筑。
承恩寺,是中国重点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原生态圈,在科研方面有重要价值。梵净山,林海茫茫,山花处处,佛光云海,
气象万千,旖旋风光,雄奇壮丽,是旅游观光的胜地。
承恩寺:俗名“上茶殿”,在金顶左侧,正殿面阔13.7米,进深9米,石墙厚0.5米,残墙高2米,殿门尚完好,门额阴镌“敕赐承恩土寺”五字。两侧配殿八间,仅存部分残墙,建筑占地面积1250平方米,始建于明初。现仍未修复。
承恩寺,得名于“梵天净土”的梵净山位于贵州省
铜仁地区江口、
松桃、印江三县交汇处,是巍巍武陵山脉之主峰,滔滔辰河之源泉。这片古陆海拔2572米,方圆500平方公里,年龄大约在10亿至14亿岁以上。
梵净山地处
中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原始
森林覆盖率接近99%,上亿年来保持着自然的生命平衡。1986年,梵净山被列为联合国“人与自然保护圈”成员,是中国十大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被誉为
北半球最古老的
生态公园。区内有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6种,一级保护植物6种,二级保护动物29种,二级保护植物25种。被誉为“世界独生子”的
黔金丝猴全球不到700只,全部生存在梵净山。梵净山,武陵山脉的主峰,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区西面印江、江口、松桃三县交界处,总面积567平方公里。
梵净山,全境山势雄伟,层峦叠嶂;坡陡谷深,群峰高耸;溪流纵横,飞瀑悬泻;古老地质形成的特殊地质结构,塑造了它
千姿百态、峥嵘奇伟的山岳地貌景观。典籍上考证,梵净山唐朝以前称“三山谷”、“辰山”、“思邛山”,明代以后称“梵净山”,“梵净”乃“佛教净界”。梵净山的闻名与开发均起源于佛教,遍及梵净山区的四大皇庵、四十八脚庵庞大寺庙群,奠定了梵净山乃著名“古佛道场”的佛教地位,为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中的弥勒菩萨道场,
佛教文化为苍苍茫茫的梵净山披上一层肃穆而神奇的色彩。
梵净山植物类型多样, 森林是梵净山区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资源是其生物资源的核心。它既是生态系统的
第一性生产者,又是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枢纽;同时因其特殊的层次结构,形成了动物、微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地。森林类型划分 原生性的栲树林、青冈栎林、珙桐林、黄杨林、高山
柏林等以及次生性的响叶杨木、桦木林、枫香林、枫杨林、
马尾松林、
毛竹林等44个森林类型。
在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在80%以上,森林
活立木蓄积为3378000立方米。植物
物种多样性 在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据不完全统计,植物种类有277科、795属、1955种,其中,裸子植物有6科14属19种,占全国种类数的9.5%,种子植物144科460属1155种,占全国种类数的4.6%;苔藓类50科127属245种,占全国种类数的11.1%;蕨类38科85属183种,占全国种类数的7.0%,大型真菌45科123属372种,占全国真菌数的4.7%。
植物区系分比较复杂,是一个相当丰富和相当古老的温带、
亚热带的植物区系。
动物种类的多样, 梵净山区拥有东洋界的
华中、
华南和西南三个区系成分的动物。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已初步记录在案的动物有800多种,其中兽类8目23科68种,占全国种类数的13.6%,鸟类16目39科191种,占全国的6.2%;爬行类3目9科41种,占全国的10.9%;两栖类2目8科34种,占全国的12.2%;鱼类4目9科48种,陆栖寡毛类2科21种;昆虫18目,已知400多种,尚有不断的
新属新种报道。除此之外,梵净山尚有众多低等动物、
无脊椎动物类群的研究还未涉及。
游梵净山,现已经对游客开放的线路有两条,一是江口县方向的东大门,需乘一段观光车至索道站,规定时间内游客可选择步行或索道山上。二就是印江县的西大门,经印江自治县木黄风景名胜区到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西线梵净山旅游线路。车行50公里,只需一个半小时便可到达自然保护区的,目前只能选择徒步登山。
梵净山红云金顶石壁上的碑文明确记载梵净山主峰位于江口县境内,山脉位位于江口、松桃、印江三县交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