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
中国西南地区省级行政区
贵州省,(Guizhou)简称“”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北接四川省重庆市,东毗湖南省、南邻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连云南省。贵州省总面积176167平方千米。省会为贵阳。共有6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2023年年末,贵州省常住人口3865万人。常用语言为贵州川黔方言、黔东南方言和黔南方言。
名称衍变
春秋时期,今贵州省境曾出现过牂柯古国,至战国时,楚国曾在今渝黔一带设置“黔中郡”,贵州简称“黔”从此出现。“黔”这个简称,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黔中地,贵州沿河到榕江一线以东,在战国时期是楚国的黔中地,秦朝统一后在那里设立黔中郡,唐朝贞观年间设立的黔州都督府,和黔中道。
贵州之名始于宋朝,公元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控制的矩州归顺,宋朝在敕书中称:“惟尔贵州,远在要荒”。
历史沿革
贵州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和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距今五六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栖息繁衍,现已发现黔西观音洞、盘县大洞等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40多处。
先秦至唐朝时期
春秋以前,贵州黔东北地区属于荆楚,其余地区泛称南蛮。
战国、秦汉时期,夜郎国崛起于中国西南部,贵州成为夜郎的中心。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在夜郎部分地区修筑五尺道并开设郡县,派官吏治理。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南夷(指夜郎)为牂牁郡”,纳入行政建置。牂牁十七县以夜郎各部落为基础建立,既设太守、都尉、县令等官,又封部落首领为王、侯、邑长,谓之“郡国并存”。为了有效控制边郡,汉朝派兵驻扎要害地方,又移“三蜀”(蜀郡、广汉郡、犍为郡)大姓率民屯田以实边疆。贵阳地区大抵属且兰县,因且兰部落在“平南夷”时已被灭亡,称为“故且兰”,是牂牁郡治所。西汉建立后,汉武帝在夜郎地区继续推行郡县制。前25年至前12年,夜郎国灭亡,郡县制在今贵州地区确立。东汉后,羁縻州与郡县制并行。
三国时分属吴国荆州和蜀国益州。西南大部地区为蜀汉政权所管辖。贵州属牂牁、朱提、兴古、江汉、涪陵5郡。东晋咸原四年(338年)西境属安州,八年改隶宁州。两晋南北朝时期,今贵州境内,除置牂牁郡外,边远地区又分属朱提、江汉等郡。
隋开皇初复置牂牁郡,治牂牁县(今瓮安县境),开皇十八年(598年)置允州(今石阡县境)。隋在贵州置牂州牂牁、明阳2郡。此外,今贵州东北地区分属黔安、沅陵2郡。
唐分属黔中、剑南、岭南3道。天宝中,西部隶属南诏国。会昌二年(842年)建罗殿国(今贞丰县)。五代隶属于楚。
宋朝至清朝时期
宋今贵州地域分别属夔州、荆湖北、潼川、广南西、剑南西、剑南东等路,而主要属夔州路。元今贵州分属湖广、四川和云南3行省,行省下设路,设置八幡顺元宣慰司、播州宣慰司、新添葛蛮安抚司、乌撒乌蒙宣慰司、普定路、普安路、普遍推行土司制度。
宣和元年(1119年)改矩州为贵州。
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贵州设置布政使司,正式成为全国的第13个行省,下设思南、镇远、铜仁、乌罗、思州、石阡、黎平、新化8府,设置普安、永宁(今关岭)、镇宁、安顺4州,普定、新添(今贵定)、平越(今福泉)、龙里、都匀、毕节、安庄(今镇宁)、清平(今凯里)、平坝、安南(今晴隆)、赤水、永宁、兴隆(今黄平)、威清(今清镇)、乌撒(今威宁)15卫以及金筑安抚司(今长顺)。
清康熙年间改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为贵州省。清代几次进行划拨调整,先后将云南省乌撒府(威宁府),四川省遵义府,湖广的镇远、偏桥、平溪、清浪、玉屏、铜鼓 6 卫及天柱县,广西的荔波县及西北部南盘江、红水河以北地区划入贵州;又将贵州的永宁县划归四川,贵州疆界至此基本确定。清代以后,贵州地方行政区划按府、州、厅、县设置,共设 12 府、13 州、11 厅、33 县、1 直属州、3 直属厅。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二年(1913年),贵州地方政区进行了一次调整,以前的府、厅、州,一律改为县,贵州省分为黔中道黔东道黔西道,民国三年(1914年),各道观察使改称道尹。民国九年(1920年),废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民国政府在贵州省设11行政督察专员区,分管各县。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合为8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再并为6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中共贵州地下组织利用“合群体育会艺术部”的合法地位,借“改组”之机派一部分党员和进步群众加入“合群”,建立了中共“合群”支部,将“合群”改造成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业余话剧团体。“合群”在城区、农村以文艺为武器,广泛开展抗日战争宣传,在民众中影响很大。为此国民党当局不顾社会舆论的谴责,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6月初,突然发出“合群体育会艺术部”立即解散的通令,迫使“合群”停止了活动。
与此同时,中共贵州地方组织还领导、发起“贵阳战时社会科学座谈会”,开办生活、读新书店贵阳分店,成立“贵阳邮务工会”等工人阶级救亡组织,从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到1941年1月“皖南事变”,形式多样的救亡运动,社会名流、商人、工人、学生都投入到抗日救亡和行列中。
民国三十年(1941年),设贵阳市和贵筑县。此后,民国政府又设置1直辖区、6行政监督区,并将各县分成三等,县(市)之下设乡镇保甲制。1948年,贵州乡镇1397个、保12940个、甲128435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1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成立。1950年,贵州省设9个地级建制(贵阳市及遵义、安顺、毕节、兴仁、独山、镇远、铜仁、贵阳8个专区),80个县级建制(县级遵义市及79个县)。1951年,撤销县级遵义市。
1952年,改贵阳专区为贵定专区,改独山专区为都匀专区,改兴仁专区为兴义专区,恢复县级遵义市。1956年,撤销贵定、镇远、都匀、兴义4个专区,设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58年,贵州省进行并县、建市、建自治县等较大行政区划调整。至年末,共设7个地级建制(贵阳市,遵义、铜仁、安顺、毕节4专区,黔东南、黔南2自治州),55个县级建制(49县,松桃、威宁、三都3自治县,遵义、安顺、都匀3县级市)。1959年,婺川县更名为务川县,鳛水县更名为习水县。
1960年,撤销郎岱县设立六枝市。1961年8月,恢复遵义、道真、风冈、余庆、江口、玉屏、关岭、贞丰、册亨、晴隆、岑巩、天柱、从江、雷山、麻江、荔波、平塘、紫云、龙里、福泉20县。1962年,恢复施秉、三穗、台江、丹寨4县,撤销安顺、六枝、都匀3市为县。1963年,恢复开阳、修文、青镇、惠水4县;撤销镇宁县,设置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65年,恢复兴义专区。1966年,改盘县、六枝、水城、万山、开阳5县为特区,增设安顺、都匀2市。1967年设置六盘水地区,辖盘县、水城、六枝3个特区。
1970年,贵州省改专区为地区。1978年12月,撤销六盘水地区,设置地级六盘水市。1981年,撤销兴义地区,设置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撤销关岭县,设置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83年,撤销都匀县,整建制并入都匀市;撤销凯里县,设置凯里市;撤销玉屏县,设置并玉屏侗族自治县。1986年,撤销务川、道真、沿河、印江4县,分别设置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7年,撤销铜仁县、设置铜仁市;撤销兴义县,设置兴义市;撤销水城特区,设置六盘水市钟山区和水城县。1990年,撤销安顺县,整建制并入安顺市;撤销赤水县,设置赤水市。
1992年,撤销清镇县,设置清镇市。1993年,撤销毕节县,设置毕节市。1995年,安顺地区修文、开阳、息烽3县划归贵阳市,清镇市由省直辖,委托贵阳市代管;撤销仁怀县,设置仁怀市。1996年,撤销福泉县,设置福泉市。1997年,撤销遵义地区,设置地级遵义市;撤销县级遵义市,改设市辖红花岗区。赤水、仁怀两市由省直辖,委托地级遵义市代管。
2000年,撤销安顺地区,设置地级安顺市;撤销县级安顺市,改设市辖增设贵阳市小河区。2003年,增设遵义市汇川区。2006年,贵阳市人民政府由贵阳市南明区迁移至乌当区。2011年,撤销铜仁地区,设置地级铜仁市,撤销原县级铜仁市和万山特区,改设为市辖碧江区和万山区;撤销毕节地区,设置地级毕节市,撤销原县级毕节市,改设为市辖七星关区。2017年,盘州市由贵州省直辖,六盘水市代管。
2021年,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批复同意撤销黔西县,设立县级黔西市,以原黔西县的行政区域为黔西市的行政区域。黔西市人民政府驻莲城街道迎宾路168号。黔西市由贵州省直辖,毕节市代管。2021年,设立县级黔西市,以原黔西县的行政区域为黔西市的行政区域。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东南方向,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贵州省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总面积为176167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
气候
贵州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区,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富、雨热同季等特点。贵州省年平均气温在15°C左右,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3°C-6°C,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2°C-25°C,为典型夏凉地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境内各地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天,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贵州气候呈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贵州的气候资源丰富。从光能资源来看,虽然绝大部分地区平均云量都在8成左右,日照百分率在25~35%之间,以致年总辐射量仅80~90千卡/厘米,为全国太阳总辐射最少的地区之一,但4—9月,日照时数和总辐射所占的比例较大,基本上能满足作物对光能利用率的要求。从热量资源来看,除西北高寒区热量资源较差外,其余大部分地区,最冷月平均气温都在4℃以上,极端最低气温不到-10℃,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上,极端最高气温在34℃以上,≥10℃的活动积温在4000℃以上,持续期240天以上,特别赤水河河谷及东、南边缘几个低热区,热量资源更为丰富。从水分资源来看,大部地区年雨量在1100—1300毫米之间,4—9月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5%以上。
地质
贵州的地层,从老至新,前震旦、震旦、寒武、奥陶、志留、泥盆、石炭、二迭、三迭、侏罗、白垩、第三及第四系均有发育,其分布具有‘‘中部、南部、西部新,东部老”的特点,可分为黔北、黔中、黔西、黔西南、黔南、黔东南等六个地层分区。
贵州的地层,绝大部分属海相沉积,厚度巨大。其中前震旦系和震旦系地层以碎屑岩为主,类型齐全,普遍变质,发育完整;古生界至三迭系未变质的海相地层分布广泛,层序完好,化石丰富,素有“地层古生物宝库”之称,是建立层型剖面和界线层型剖面的理想地区。贵州泥盆——石炭系界线层型剖面,具有典型意义。
贵州地层出露的总趋势为中部、南部、西部新,前震旦系和震旦系、下古生界地层主要出露于东部及东北部,上部地层常有不同程度的缺失;上古生界及海相中生界地层主要出露于中、西部,尤以南部及西南部发育最为完好。除前震旦系、震旦系及下古生界地层在东南部地区具有活动型及过渡型沉积外,广大地区自古代以来均属于相对稳定的地台型沉积,寒武系生物群以华北型及过渡型为主。前震旦系至下古生代地层沉积的相带主要呈北东向分布,规律性明显,奥陶系中、晚期以后,由于古构造控制,使下古生代晚期至早二迭世沉积相带呈东西向乃至北西向,形成南北向的沉积分异。东吴运动以后,晚二迭世至三迭世阶段,沉积相带再度呈现北东方向。由于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强烈隆升,使贵州高原地貌形态多样,岩溶景观奇特,第四系地层分布广泛而零星,但成因类型又颇为复杂,除富产脊椎动物化石外,尚有人类化石及其活动遗迹。
贵州境内,自元古代的武陵旋回至新生代的喜马拉雅旋回,经历了21次性质不同和规模不等的褶皱运动和升降运动,以升降运动(即造陆运动)为主,明显的褶皱运动仅有3次。最早的褶皱运动为武陵运动,它表现于铜仁梵净山区和黔桂边境的从江地区。第二次褶皱运动称为广西运动,它发生于加里东期末(即志留纪末),结束了组成华南褶皱系基底的下古生代以前的地槽型沉积,在黔桂边境和黔东南的三都、荔波一带,并发生有区域性的变质作用。第三次褶皱运动发生在燕山旋回的宁镇期,它在贵州影响范围最大,使得白垩纪以前的地层普遍发生褶皱,晚白垩世纪早第三纪红层均呈交角不整合覆盖于白垩纪以前的老地层之上。
雪峰运动较为特殊,它具有区域变质作用,使板溪群与上覆的震旦系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自南而北有整合、假整合,微角度不整合。在雪峰山地区具有褶皱性质,贵州境内主要使板溪群或下江群地层非突变式地转变为硬化程度较低的地台基地,在黔桂边境的从江地区,还伴随有基性——酸性的岩浆活动。自此,陆相沉积代替了海相沉积。其它的升降运动,一般规模及影响较小。结合贵州地质构造的具体特征,可将贵州划分为一个I级、三个Ⅱ级、十一个I级构造单元。Ⅰ级构造单元为扬子准地台,Ⅱ级构造单元为上扬子台褶带、江南台隆和四川中台坳,其下分为十一个Ⅱ级构造。
贵州的岩浆岩不甚发育,且以火山岩为主,侵入岩分布零星,范围虽小,但岩类齐全,具有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及偏碱性及多旋回岩浆活动的特征。在地史上,武陵期、雪峰期、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均有岩体产出。贵州境内的各期岩浆岩在空间分布上,有各据一方的特点。
地形地貌
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渝黔要隘娄山关高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贵州省国土总面积的61.9%,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异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贵州省遵义赤水市的赤水丹霞是青年早期丹霞地貌的代表,面积达1200多平方千米,是全国面积最大、发育最美丽壮观的丹霞地貌,赤水丹霞与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等6大著名丹霞地貌景区组合成为“中国丹霞”。遗产地的典型丹霞地貌主要发育于赤水市南部地区,赤水河将核心区分为东西两片。东片是遗产地丹霞地貌分布面积最大、地貌形态最典型的区域。主要包括葫市以南、赤水河以东、习水河以西的地区,主要为流水深度侵蚀切割形成的山原峡谷地貌。西片位于赤水河以西、枫溪河以东的赤水市西南部地区,面积约10142平方千米,河流切割程度小于东片,以高原峡谷为主。遗产地幽深的峡谷、红崖绝壁、溪流飞瀑以及茂森的森林和竹海等要素的有机组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丹霞地貌景观。
贵州省喀斯特的出露区域有128000km2,占贵州省面积的73%,占比位居全国第一,类型尤其全面。相对于高原区来说,峡谷区平均坡度较大,处于大、中河流及地下河的中、下游,地势崎岖,相对高差较大,地表河稀少,河谷深切,多滩瀑、天生桥、伏流。地貌形态以峰丛洼地、峰丛峡谷为主,落水洞和竖井垂直深度较大,溶洞呈多层状分布。贵州喀斯特环境宏观结构由高原区与峡谷区两类地貌单元组成。喀斯特地貌高原区平均坡度较小,一般靠近分水岭附近及河流上游,海拔较高,常由剥夷面构成的高原面所组成。谷宽流缓,阶地广布。地下水埋藏较浅,地下河流量小,明流与暗河相间出现。发育着残积型风化壳,常有浅覆盖型或半裸露型喀斯特类型出现。分布着喀斯特地貌发育比较成熟的残丘溶原、峰林盆地或峰林谷地。河流切割浅。
水文
贵州河流处于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有69个县属长江防护林保护区范围,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重要生态屏障。贵州河流数量较多,长度在1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84条。贵州省水系顺地势由西部、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分流。苗岭是长江和珠江两流域的分水岭,以北属长江流域,流域面积115747平方千米,占贵州省国土面积的65.7%,主要河流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江、洪州河、舞阳河、锦江松桃河、松坎河、牛栏江、横江等;苗岭以南属珠江流域,流域面积60420平方千米,占贵州省国土面积的34.3%,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打狗河等。
土壤
贵州土壤面积159100平方千米,占贵州省土地面积的90.4%,地带性土壤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中部及东部广大地区为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带,以黄壤为主;西南部为偏干性常绿阔叶林带,以红壤为主;西北部为具北亚热带成分的常绿阔叶林带,多为黄棕壤。此外,还有石灰土和紫色土、粗骨土、水稻土、棕壤、潮土、泥炭土、沼泽土、石炭土、石质土、山地草甸土、红粘土、新积土等土类。
地带性自然土壤主要是黄壤和黄棕壤。由于处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氧化铁发生水化作用,故剖面呈黄色或蜡黄色,尤以心土层更为明显。土体较深厚,发生层次明显,剖面上腐殖质层、淀积层和母质层等主要层次一般均有发育,尤其淀积层发育较好,成为黄壤剖面的代表土层。非地带性土壤有石灰土、紫色土、沼泽土、潮土和粗骨土。石灰土分布极为普遍,是仅次于黄壤的第二大土壤类型。石灰土土体与基岩交接面明显,土体颜色较暗,盐基饱和度高,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粗骨土是一类岩石碎屑或砾石含量很高的土壤,分布与微域地形有关,通常在坡度陡峻处,尤其是植被遭破坏的锥形山的山顶、倾斜度大的山腰分布较多;垦殖率高的地段也有出现。
自然资源
水资源
贵州河流的山区性特征明显,大多数的河流上游,河谷开阔,水流平缓,水量小;中游河谷束放相间,水流湍急;下游河谷深切狭窄,水量大,水力资源丰富。
2023 年,贵州省降水量为 1000.7 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少 13.7%,比 2022 年减少 1.6%。全省水资源总量为 647.14 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少 37.9%,比 2022 年减少 29.1%。地表水资源量为 647.14 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为 367.3 毫米,地下水资源量为 240.12 亿立方米。入境水量为 20.10 亿立方米,出境水量为 584.17 亿立方米,其中直接出境水量为 467.85 亿立方米,入省际界河水量为 116.32 亿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为 36.73 万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 1674 立方米。
贵州省水资源总量达1062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为1874.5万千瓦,居全国第6位,横贯贵州省的乌江是水能“富矿”,南盘江、北盘江、清水江等都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土地资源
2021年12月,贵州省耕地347.26万公顷(5208.93万亩)。其中,水田88.39万公顷(1325.82万亩),占25.45%;水浇地0.45万公顷(6.85万亩),占0.13%;旱地258.42万公顷(3876.26万亩),占74.42%。林地1121.01万公顷(16815.16万亩),草地18.83万公顷(282.45万亩),湿地0.71万公顷(10.72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77.25万公顷(1158.77万亩)。交通运输用地33.10万公顷(496.45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5.54万公顷(383.11万亩)。
矿产资源
2022年,贵州自然资源部发布《贵州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21-2025年)》。贵州省矿产资源重点勘查开发区包括贵阳清镇、开阳、息烽、修文,涉及磷矿、铝土矿、地热(温泉)等矿产资源。已发现矿种137种,其中查明资源量有92种,煤、磷、铝、金、锰、锑、重晶石等优势矿产资源量位居全国前列,其中锰矿和重晶石居全国第一,磷矿和铝土矿居全国第三,锑矿居全国第四,煤炭居全国第五,金矿居全国第八。
《贵州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21-2025年)》以煤、磷、铝、金和锑等矿种为重点,建设开阳洋水—福泉英坪(磷矿)等9个能源资源基地,推进资源规模开发和产业集聚发展。优化矿产资源的勘查方向与规划分区,以重点勘查矿种为主,在成矿地质条件有利、找矿前景良好、大中型矿山的深部和外围等具有资源潜力的区域划定46个重点勘查区。
2024年,贵州省矿产资源丰富,煤、磷、铝、锰等49种矿产资源储量排名全国前10位,已发现矿种137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80%。
生物资源
动物资源
贵州省野生动物资源丰富,2020年10月,共有脊椎动物1053种,其中兽类141种,鸟类509种,爬行类104种,两栖类74种,鱼类225种;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动物有黔金丝猴、黑叶猴、黑颈鹤等15种。
植物资源
贵州省植被丰厚多样。贵州植被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组成种类繁多,区系成分复杂。2021年9月,贵州省维管束植物(不含苔藓植物)共有269科、1655属、6255种(变种)。植物区系以热带及亚热带性质的地理成分占明显优势,如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分布、旧世界热带分布等地理成分占较大比重,温带性质的地理成分也不同程度存在。此外,还有较多的中国特有成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贵州植被类型多样,既有中国亚热带型的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又有近热带性质的沟谷季雨林、山地季雨林;既有寒温性亚高山针叶林,又有暖性同地针叶林;既有大面积次生的落叶阔叶林,又有分布极为局限的珍贵落叶林。植被在空间分布上又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从而使各种植被类型在地理分布上相互重叠、错综,各种植被类型组合变得复杂多样。
2023年,贵州省林地面积达1126.67万公顷,森林面积1106.6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3%。草地面积18.93万公顷,湿地面积25.67万公顷。
2023年11月,贵州省共有自然保护区89个,世界自然遗产地4个。
自然灾害
贵州省境内主要自然灾害有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气象灾害有旱灾、水灾、风雹灾、凌冻、倒春寒、秋风低温、绵雨等。
贵州省旱灾有春旱和夏旱两种,春旱一般出现于3~5月,夏旱一般出现于6~8月。最严重的一次旱灾发生在2010—2011年,境内88个县(市、区)均不同程度受灾,其中31个县特旱,39个县重旱。局部旱情达到百年一遇,灾区出现大面积严重减产,造成人畜饮水困难。
凌冻就是雨凇,或叫冻雨,贵州各地又俗称桐油凌,它是由云中的雨雪降在地面和物体上冻结成雨雪冰层而成,长期低温冻结不化,形成雪凝凌冻的灾害天气。贵州境内常发生低温雨雪凌冻灾害天气(简称凌冻),雪凝凌冻灾害天气常常造成长时间道路封冻和电线结冰,大面积停水停电,灾情严重,人民群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雪凝凌冻灾害天气一般3~5年一遇。最严重的一次雪凝凌冻灾害发生在2008年1月13日—2月15日。秋风低温常发生在夏末秋初(8~9月),此时正是水稻、玉米等作物抽穗授粉结实成熟期,往往影响农作物抽穗授粉结实,造成大幅度减产。秋季绵雨(9—11月),正是境内各地秋收秋晒时节,连续5天以上的年平均2~3次,10天以上平均两年一遇。倒春寒、秋风低温、秋季绵雨也是贵州境内最常见的重要气象灾害。
贵州省主要地质灾害有山体滑坡、泥石流、塌陷、崩塌、地震等。境内出现的地震多为弱震,绝大多数属于构造地震,有极少数属于塌陷地震。近些年破坏性地震发生在1948年10月9日威宁石门坎的5.8级地震,震中位于北西向构造带走向断裂与新华夏系北北东向断裂的交会复合部位。其次是1929年11月和1930年9月,金沙连续两年发生4.5级和5.5级中强地震。其震中是位于新华夏系构造带呈S形的拐弯部位,为北西西向断裂与北北东向断裂相交接的复合地带。
2017年8月28日,贵州纳雍县张家湾镇发生山体崩塌。8月30日下午4点,搜救出31人,其中23人死亡,8人受伤。
行政区划
政区
2023年9月30日,贵州省共有6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50个县、11个自治县、10个县级市、16个市辖区、1个特区,共88个县级政区;122个乡、192个民族乡、831个镇、365个街道,共1510个乡级政区。政府驻地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中华北路242号。
重要城市
贵阳
贵阳,因位于境内贵山之南而得名。简称“筑”,也称“金筑”。贵州省省会,是贵州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交通中心,也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工业基地及商贸旅游服务中心。贵阳又称“林城”“筑城”,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纽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
贵阳总面积8043.45平方千米,9个乡,17个民族乡,45个镇,662个社区居委会,912个村民委员会,1611个社区服务机构,72个街道办事处。2022年,全市年末常住人口622.04万人,有汉、苗、布依、土家、彝、侗、仡佬、白、回、满、壮、水、蒙古、黎、瑶族等共55个民族,其中世居少数民族11个,以苗、布依族为主体。贵阳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城市、中国避暑之都、中国最佳表现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全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2021年中国百强城市、2021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2022中国候鸟式养老夏季栖息地适宜度指数第二名、第二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2022—2023年度“中国美好生活城市十大“大美之城”、2023避暑旅游优选地等40多项荣誉称号。
六盘水市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西部乌蒙山区,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一座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1978年12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建市。全市国土面积9914平方千米,六盘水市共辖4个县级行政区(六枝特区、盘州市、水城区、钟山区),92个乡镇街道(27个街道、39个镇、1个乡、25个民族乡),1152个行政村(社区),全市总人口数361.82万人。
50个民族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有布依族盘歌、彝族民歌(彝族山歌)、苗族服饰、苗族芦笙舞、布依族服饰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彝族火把节、苗族跳花节、回族开斋节、仡佬族吃新节等丰富多样的节庆文化。建有亚洲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六枝特区生态博物馆”、中国第一个彝族文化园“海坪彝族文化园”、中国最大的布依族铜鼓“月亮河布依族铜鼓”。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3年末,贵州省常住人口为3865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97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1.15%;女性人口188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48.85%。总人口性别比为104.71(以女性人口为100)。
2023年,贵州省出生人口41.1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65‰;死亡人口30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77‰;自然增长人口11.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88‰。
截至2023年末,贵州省0-14岁少儿人口为86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2.48%;15-64岁人口为250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4.71%,其中16-59岁劳动人口227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8.86%;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660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7.08%,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9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2.81%。
民族
贵州,是中国民族八省区之一,2023年,贵州省有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彝族、土家族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贵州现有少数民族人口1405.03万人,占贵州总人口的36.44%。56个民族齐全,少数民族人口占比高、分布广。
贵州仫佬族由古僚族群中逐渐发展而来。对各民族口碑传说和史籍考证,贵州仫佬族先于苗、汉等族居住在有关地域。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贵州仫佬族有2.49万人,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自治州麻江县、凯里市、黄平县,黔南自治州福泉市、都匀市、瓮安县,地处苗岭山脉北部、清水江上游的重安江和龙头河两大支流流域,地貌复杂,群峦起伏,山大谷深,间有少量的山间坝地。仫佬族村寨多是由同姓的父系血缘关系组成,一姓一寨或一姓数寨。
2023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贵州省苗族有396.84万人,占贵州省人口的11.42%,占贵州省少数民族人口的31.63%,是贵州省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黔东南、黔南、黔西南自治州,松桃、印江、威宁等县。
贵州土家族族源与古代巴人有渊源关系。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人口有143.7万人,占贵州省人口的4.13%,占贵州省少数民族人口的11.45%,聚居在铜仁市的沿河、印江县,黔东南自治州的镇远、岑巩县,遵义市的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贵州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北地区,处于云贵高原东部边缘斜坡向四川盆地和湘西丘陵地的过渡地带,其地势西北向东南倾斜,属武陵山脉西段和大娄山的东北部。
语言
贵州各地的汉语方言都属于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话。从语音、词汇、语法(主要是语音)的特点上可再划分为三个次方言:贵州川黔方言、黔东南方言和黔南方言。各个次言之间一般有融汇各方特点的过渡区;各个次方言之下,还有隶属于次方言的,不同层次的片区方言。
贵州川黔方言分布最广,覆盖贵州省北部、西北部、西部、西南部、中部和东北部,即遵义、毕节、安顺、六盘水、黔西南、贵阳等地、州、市的全部和铜仁、黔南等地州的大部或一部,近60个市、县,该地区人口占贵州省总人口的80%以上,贵州省的绝大部分重要城市如贵阳、遵义、安顺、六盘水、毕节、兴义、铜仁都在这个方言区。
黔东南方言区分布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大部分地区和铜仁地区的南沿玉屏县。黔东南方言区最大的城市凯里,主要由外来人口构成。
黔南方言分布在贵州省东南部都匀、丹寨、平塘、独山、三都、荔波、凯里、麻江等九市、县。多数地方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五个调类,跟贵州川黔方言、黔东南方言多数地方只有四声不同。都匀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是黔南方言的代表。黔南方言的内部差异,可以把黔南方言再分为都平、凯麻、荔波三片。
宗教信仰
贵州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5种宗教。2000年12月,佛教有信徒22万余人,僧、尼860余人,开放寺庙363座;道教有信徒1万余人,道士、道姑3750人,开放道观7座;伊斯兰教有穆斯林17万余人,阿訇680人,开放清真寺144座;天主教有教徒9万余人,教职人员46人,开放教堂67座;基督教有信徒23万余人,教职人员685人,开放教堂532座。
2021年,有合法登记的区域性宗教团体129个,其中贵州省性宗教团体8个。
经济
综述
贵州是西南连接华南华中的重要枢纽,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必经之地,是连通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双城经济圈的重要支点。2023年9月,贵州大力推行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绿色经济占比达到了45%。贵州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带动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做大做强12个农业特色的优势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销售等产业前景广阔。
2023年,根据贵州省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全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20913.25亿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94.28亿元,增长3.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8%;第二产业增加值7311.44亿元,增长4.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5.0%;第三产业增加值10707.53亿元,增长5.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4172元,比上年增长4.7%。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8737元/人,比上年提高4.9%。
第一产业
2023年,贵州省粮食产量1119.68万吨,比上年增长0.5%;油料产量110.97万吨,比上年增长5.1%;蔬菜产量3400.79万吨,比上年增长3.8%;食用菌产量69.17万吨,比上年下降13.3%;茶叶产量28.75万吨,比上年增长8.0%;园林水果产量688.63万吨,比上年增长9.4%。
2023年,猪存栏1533.85万头,比上年末下降0.6%;牛存栏503.62万头,增长2.3%;羊存栏332.89万只,下降7.3%;家禽存栏12742.12万羽,增长4.1%。全年猪出栏2048.00万头,比上年增长3.2%;牛出栏167.82万头,下降3.5%;羊出栏273.32万只,下降2.2%;家禽出栏19126.43万羽,增长3.8%。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245.32万吨,比上年增长2.6%;禽蛋产量38.76万吨,增长15.5%。水产品产量28.15万吨,比上年增长4.9%。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27.72万吨,增长5.0%。
全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面积193.3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9.7万亩。
2023年12月11日,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2023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2023年贵州省粮食播种面积2773.8公顷,总产量1119.7万吨,单位面积产量4036.6公斤/公顷。
第二产业
贵州省依托丰富的磷、煤、重晶石、锰矿、汞等矿产资源,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以磷化工、煤化工、钡盐、汞回收、橡胶加工等为主体的产业基础;以磷矿采选、磷酸、磷肥、合成氨、乙二醇、醇醚、钡盐及其下游加工系列产品为主的产品结构体系。磷化工产业在国际国内具有重要影响,为国内磷化工行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煤化工产业在中国南方地区具有重要地位,煤气化装置在中国内处于领先水平;钡盐、汞回收和橡胶加工是贵州省特色化工产业,产业规模均位居全国前列。
2023年,贵州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9%。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5.0%,股份制企业增长6.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5.3%,私营企业增长7.2%。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2.6%,制造业增长6.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1%。
19个重点监测的工业行业中,15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其中,金属制品业比上年增长22.8%,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1.7%,非金属矿采选业增长17.9%,医药制造业增长13.8%,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10.9%,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增长9.9%,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7.6%。
生产集成电路31382.88万块,比上年增长87.5%;中成药6.96万吨,增长35.3%;智能电视机333.28万台,增长23.0%;电子元件62.23亿只,增长18.9%;乳制品24.70万吨,增长16.1%;橡胶轮胎外胎763.92万条,增长15.8%。
发电装机容量8564.31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5.9%。其中,火电装机容量3820.17万千瓦,增长0.7%;水电装机容量2286.90万千瓦,增长0.2%;并网风电装机容量616.27万千瓦,增长4.1%;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1645.97万千瓦,增长15.9%;并网储能装机容量195万千瓦。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085.6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1072.7亿元,比上年下降14.0%。全年营业收入利润率为10.6%,比上年下降2.0个百分点。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2.5%,比上年末提高0.6个百分点。
贵州省建筑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6.7%。年末贵州省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2726个,比上年末增加306个。其中,特级和一级资质建筑业企业160个,增加16个;二级资质企业1248个,增加191个;三级资质企业及其他资质企业1318个,增加99个。
第三产业
2023年,贵州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下降5.7%。其中,第一产业投资下降31.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1.1%,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0.6%。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19.8%。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1.9%,工业投资增长10.7%,基础设施投资增长8.6%。
2023年,贵州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5.9%。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6.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4.3%。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增长6.0%,餐饮收入额增长5.0%。
限额以上法人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9.4%。其中,烟酒类零售额增长63.5%,日用品类增长22.7%,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2.5%,金银珠宝类增长11.3%,通讯器材类增长3.6%,汽车类增长0.9%,中西药品类下降2.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4.6%。
限额以上法人企业(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额比上年增长14.8%,零售额比上年增长77.6%。
2023年,贵州省进出口总额759.7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出口总额520.5亿元,增长22.6%;进口总额239.1亿元,下降6.8%。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397.8亿元,增长30.4%;加工贸易90.7亿元,增长7.6%。进口总额中,一般贸易148.0亿元,下降0.5%;加工贸易69.1亿元,增长17.5%。
2023年,贵州省新设外商投资企业409户。外商投资企业期末投资总额2142.01亿美元;期末注册资本1672.23亿美元,其中,外方认缴1548.24亿美元。
2023年,全年完成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11.15亿件,比上年增长19.1%。全年完成函件业务2083.62万件,比上年下降13.5%;快递收寄量6.61亿件,增长34.4%;快递业务收入89.57亿元,增长23.3%。电信业务总量(按2022年不变单价计算)完成463.2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年末移动电话用户4508万户;互联网出省带宽4.53万Gbps,增长19.2%;光缆线路长度197.4万公里,增长18.2%;5G基站数量累计达到12.02万个(含逻辑站)。
2023年,全省财政总收入3665.12亿元,比上年增长14.8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78.37亿元,比上年增长10.2 %。其中,税收收入1221.87亿元,增长19.6%。
2023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203.70亿元,比上年增长6.0%。其中,交通运输支出467.16亿元,增长25.4%;农林水支出775.88亿元,增长12.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24.50亿元,增长11.7%;卫生健康支出632.26亿元,增长8.3%;节能环保支出128.85亿元,增长9.2%;住房保障支出207.17亿元,增长6.2%;教育支出1202.79亿元,增长4.1%。
2023年年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6066.64亿元,同比增长10.1%。其中,住户存款18329.44亿元,增长12.3%。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5063.45亿元,同比增长12.0%。其中,住户贷款13490.25亿元,增长11.2%。
经济功能区
2023年,贵州省拥有63家经济开发区,其中省级经开区61家,国家级经开区2家(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
贵阳经开区成立于1993年,2000年升格为贵州省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人口数约40.51万人,管辖面积99.43平方千米,地处贵阳市半小时核心圈,东接双龙航空港经济区,西连贵安新区,北与南明区相接壤,是贵州省“1+9”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之一。荣获国家军民融合(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全国大数据安全认证示范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绿色园区、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区等18项国家级示范、试点称号。2013—2019年,小孟工业园连续8年在贵州省产业园区综合考评中排名第一,2020—2022年均被列为贵州省一类开发区综合测评第一档。
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汇川区)位于遵义市中心城区,1992年7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经开区,是贵州省首批成立的3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200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汇川区;2010年6月,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汇川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员”的运行机制,是长江经济带国家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贵州省重点打造的“1+8”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省列经济强县之一,是遵义市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中心和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是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土面积1515平方千米,2023年常住人口62.87万人。
社会事业
教育
2022年,贵州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0372所,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9992585人,比上年增加1683336人,增长1.71%;专任教师593676人,比上年增加15655人,增长2.71%。2023年末,贵州省普通小学6156所,在校生394.53万人;普通初中学校1870所,在校生197.45万人;普通高中505所,在校生94.50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84所,在校生68.74万人;普通高等学校77所,在校生90.72万人;研究生培养单位11个,在学研究生4.10万人。
医疗
2023年,贵州省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072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898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59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01个。贵州省医疗卫生机构床位315372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295322张。贵州省卫生技术人员35.54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2.63万人,注册护士16.37万人。
2024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提升卫生健康服务水平”“让更多老百姓就近看好病”。全力推动整体提升卫生健康水平攻坚行动计划,深入实施“七个专项行动”,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逐步形成覆盖省、市、县、乡、村的五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媒体
贵州广播电视台于2011年由原贵州人民广播电台和原贵州电视台合并组建,是贵州省最大的省级广播电视综合传媒机构,拥有电视、广播、网站、客户端、微信、微博、平台号“七位一体”融合传播平台。贵州卫视全国覆盖人口超过12亿,排省级卫视第8位,是对外宣传重要窗口、重要平台,贵州IPTV用户覆盖贵州省半数以上人口。贵州公共频道、交通广播长期位居本地收视、收听排名榜首,贵州卫视及所有地面频道均已实现高清化播出。
2021年,贵州广播电视台两件作品荣获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三件作品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大奖,推出的建党百年主题节目《第一线》《思想的田野·贵州篇》获评广电总局创新创优节目;以出色表现获评广电总局TV地标、全国优秀广播电视公益广告、第十四届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广播电视总局智能创新应用奖等系列奖项。
科技
2023年末,贵州省拥有国家级科技合作基地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全年登记技术合同11536项,比上年增长34.9%;合同成交金额491.10亿元,增长25.7%。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登记171项,下降11.4%。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贵州省共评选出250个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49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2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5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39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120项。
水利
贵州河流的山区性特征明显,大多河流上游河谷开阔,水流平缓,水量小;中游河谷束放相间,水流湍急;下游河谷深切狭窄,水量大,水力资源丰富。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使贵州的气候和生态条件复杂多样,立体农业特征明显,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区域性较强,适宜于进行农业的整体综合开发,适宜于发展特色农业。
2024年6月25日,中国重大水利工程宣威水库在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宣威镇开工。这是继贵州省大型水库铜仁市花滩子水库开工后兴建的第二座大型水库,也标志着贵州省实现了大型水库全面开工的目标。水库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沅江上游清水江干流,工程任务以防洪、供水为主,结合灌溉、兼顾发电,是Ⅱ等大(2)型水库。建设内容包括首部枢纽工程和供水灌溉工程两部分。
文化事业
2023年末,贵州省拥有演出场所经营单位72家。文艺表演团体121个,博物馆157个,公共图书馆99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1704个。年末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8%,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7%。全年图书出版量1.19亿册,期刊出版量1373.02万册。
2023年7月,中共贵州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召开,全会决定,大力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工程”。贵州省委宣传部起草了《关于统筹实施多彩贵州重大文化工程的工作方案》,制定了“四大文化工程”实施方案,已于2023年9月26日正式印发实施。
贵州省图书馆,为国家一级公共图书馆。成立于1937年5月,前身为贵州省立图书馆,1956年正式定名为贵州省图书馆。其中,南馆(北京路)为1997年12月18日开工新建,北馆(林城东路)在2018年11月3日奠基开工。
2021年12月底,全馆馆藏总量300余万册,数据库资源总量超过200TB;拥有贵州省公共图书馆馆藏最多的外文原版文献,《大英百科全书》《美国历届总统手稿》(影印本)《达人迷》系列等。
2023年3月,贵州省图书馆馆藏古籍11.7万册,所藏《兵镜》《八阵合变图说》等古籍兵书属全国稀有的珍本和孤本。
  
体育
2023年,贵州省体育场地数量11.81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51平方米。全年贵州运动员在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中获奖167项。其中,获得世界冠军13个,获得国内最高水平赛事金牌41枚。
贵阳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位于中国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占地面积为1715亩,总建筑面积为257000平方米,可容纳6万余人。是贵州省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大型体育综合场馆。
社会保障
2023年,贵州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98元,比上年增长6.2%。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772元,增长4.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17元,增长8.1%。
全年贵州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161元,比上年增长12.4%。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7693元,增长14.3%;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260元,增长8.3%。
2023年,贵州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941.83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3%。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94.34万人,增长3.2%。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49.16万人,增长3.1%。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181.34万人,下降0.9%。工伤保险参保人数626.12万人,增长5.4%。
2023年,贵州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7.69万人;月人均保障标准734元,比上年增长8%。年末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71.46万人;年人均保障标准6086元,比上年增长15%。
2023年,贵州省共有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1017个,其中,养老机构924个,儿童福利和救助保护机构34个。年末提供住宿的民政机构床位9.24万张,其中,养老机构床位8.17万张,儿童福利和救助保护机构床位4267张。
环保
2023年末,全省共有自然保护区88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84.7万公顷。全年完成营造林面积21.4万公顷,年末全省森林覆盖率63%。
2023年,全省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6%;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城市(县城)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到98.63%和99.68%;初步测算,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6%。
交通
综述
贵州是西南联结华南、华中的重要枢纽,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必经之地,是联通粤港澳大湾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节点。率先在西部实现县县通高速,高速公路通车里程8331公里,位列全国第5、综合密度全国第2;高铁运营里程超过1527公里,与全国主要城市形成了2—8小时高铁交通圈,位居中国前列;通航机场实现9个市州全覆盖,贵州省民航旅客吞吐量突破3000万人次;北上长江、南下珠江的水运主通道正在加快形成。贵州已成为中国大西南交通中心和出海大通道,现代立体快捷交通网络正在全面提升贵州在西南地区的区位优势。2023年1~7月,贵州省新建成高速公路141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8472公里、排全国第四位。
公路
2022年底,贵州省公路总里程达20.96万公里,其中,农村公路17.51万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8331公里,与周边每个省份形成至少3个省际通道。在近126万个山头里累计建成21万公里公路,桥梁超过2.8万座。
2023年,贵州省完成省管公路路面改造469公里、安全精细化提升992公里、灾害防治222公里。贵州省共实施路面预防养护28公里、修复养护219公里,打造普通国省干线“畅安舒美”示范路143公里。完成长大桥梁结构健康监控系统建设5座,桥梁检修通道建设22座,服务区快速充电设施10处。首次开展边坡技术状况评定,完成边坡评定4141处。省管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市场化养护里程达8056公里,占比86%。其中区域化养护5836.5公里,占比62.5%,较增加1593.5公里。
2023年末,贵州省公路通车里程21.98万公里,比上年末增长4.9%。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8784公里,比上年末增长5.4%。
铁路
2022年底,贵州省铁路里程达到4019公里,其中高铁1608公里,贵州省与周边省会及全国重要城市实现了高铁联通,全面融入全国“八纵八横”高铁网。贵南高铁全线贯通,以贵阳为中心的贵州高铁“十”字型主骨架将更加稳固,贵州省“北通、南达、东进、西联”更为便捷,实现了从“西南地理枢纽”到“西南陆路交通枢纽”的历史性跨越。
2021年1月,贵州境内共有74个铁路客运站(其中43个高铁站),高铁站包括:白云北、清镇西、黔西、大方、毕节、龙洞堡、龙里北、贵定县、都匀东、三都县、榕江、从江、贵定北等。普铁站包括:六枝、安顺、草海、龙里、贵定、贵定南、福泉、都匀、凯里、独山、麻尾、施秉、桐梓、镇远、玉屏、普定等。
 贵阳站位于中国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是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一等客运站,是沪昆铁路、川黔铁路以及渝贵铁路交汇的重要枢纽。贵阳站于1959年建成投用,2014年完成站改升级。施工改造后的贵阳火车站,舒展的弧形网架及大面积的玻璃幕、铝板幕墙构成的船身,展现出现现代交通枢纽建筑的特点。车站总建筑面积3.38万平方米,候车面积为8676.76㎡,最高聚集人数约9800人。
贵阳北站总建筑面积25.5万平方米,相当于36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2023年,贵阳北全站共有15个站台、32条到发线,引入贵广高铁、沪昆高铁、贵开城际铁路、渝贵铁路、成贵高铁、贵阳市域环城快铁以及贵南高铁等线路。2024年春运最后一天,在为期40天的春运中(1月26日至3月5日),贵阳北站发送旅客316.6万人,同比增长23.6%。
航空
2023年11月,贵州机场已形成以贵阳龙洞堡干线机场为核心,以兴义万峰林、遵义新舟、安顺黄果树、毕节飞雄、黔东南黎平、黄平、黔南荔波、六盘水月照、铜仁凤凰、遵义茅台机场为支线的“一枢纽十支线”11个机场布局。
2024年春运期间(1月26日-3月5日)共起降航班1.86万架次,旅客吞吐量258.86万人次,同比2023年春运分别增长28.06%,41.85%。
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位于贵阳市东郊,距市中心11公里,交通便利,是西南地区一个重要的航空枢纽。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E级机场,机场主跑道长3200米,宽60米,平行滑行道与主跑道长度一致。新航站楼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建设规模为11万平方米的,按照满足年旅客吞吐量155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2万吨、飞机起降量14.6万架次需要设计,并改造现有航站楼;新建停机坪26万平方米,货运站2.1万平方米,停车场(楼)10.5万平方米。
遵义机场位于遵义市新蒲新区新舟镇境内,距离遵义市中心城区东部35公里。遵义机场于2012年8月28日正式建成通航,飞行区等级指标为4C,共有10个C类停机坪,跑道长约2800米,可满足B737-800、空客A319、A320系列等机型飞机全载起降。现有航站楼面积11500平方米,其中国内区域总建筑面积约7700平方米,国际区域总建筑面积约3800平方米。
2015年,遵义机场荣获全国50-200万级别民用机场服务质量优秀奖。通航以来,遵义新舟机场累计开通91条国内、国际航线,完成旅客吞吐量1400余万人次,保障航班起降14余万架次。2015年获批开放临时航空口岸,成为继贵阳龙洞堡机场后贵州第二个开通国际航班的机场,2018年完成游客吞吐量203万人次,成为贵州省第一个跨入中型机场的支线机场。
水运
2022年,贵州省共有9个港口、507个泊位(无危化品泊位),其中500吨级泊位达62个,设计年货运吞吐能力约3800万吨。省级层面运用市场化手段加强港口建设、运营和管理,拓展仓储、现代物流等业态,更好发挥港口枢纽功能。2024年,贵州内河通航里程已达3954公里。贵州建成乌江四级高等级航道、南北盘江—红水河、清水江四级高等级航道近1000公里,位居全国14个非水网省(市)前列。
贵州省主要航道由西向北、东、南呈扇形分布,贯穿矿产资源密集区、经济社会中心区。乌江干流上游连接毕节煤炭资源密集区,中游贯通遵义、贵阳、黔南经济中心区,下游携武陵山区入长江,可通达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南北盘江、红水河上游连接六盘水和黔西南矿产资源区,中游贯通滇桂黔石漠化区,下游通两广达珠三角经济发达区。
2023年2月,贵州有港口码头208个,乌江水运要力争完成既定的120万吨运量。乌江水运已投入500吨级货船近130艘,运力达6.5万吨。
乌江是贵州北上长江的重要出省水运主通道,于2021年全线复航;2022年6月,思南港区邵家桥码头正式开港,这是乌江复航后,贵州投入运营的首个“港口园区化”项目。乌江水运复苏两年多来,共发出货船近1500航次,运送货物超过65万吨。
红水河上连滇黔桂,下连粤港澳,是西南地区通江达海距离最短的一条水运通道,流域内的望谟港是贵州规划建设的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港口之一。立足资源优势,当地正大力打造精品果业产业园、红色旅游景点、港口观光设施等。
公共交通
2021年2月,贵州省公交运营线路总里程突破2万公里,较“十二五”末增长近一倍;2016年实现“县县通公交”。轨道交通从无到有,9个市(州)中心城区、30个县(市、区)实现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累计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9个、省级示范县47个。
贵阳轨道交通是服务于中国贵州省贵阳市及贵安新区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其首条线路于2017年12月28日开通试运营。
2024年2月,贵阳市城市公交累计运送乘客696.15万人次,日均运送乘客77.35万人次,其中,城市公共汽车累计运送乘客295.19万人次,日均运送乘客32.80万人次;城市轨道交通累计运送乘客400.96万人次,日均运送乘客44.55万人次。
文化
综述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在这片丰沃的土地上,有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有图腾崇拜、佛道巫术、祭祀乐舞的宗教遗留;有创世神话,讴歌祭调、谣谚传说一直到各类迁徙、叙事、自娱的民间歌舞艺术得以流传的心态环境;也有从远古岩画、古黔青铜器、寺庙雕刻、蜡染刺绣、鸡卜星历、地戏、阳戏、傩戏、花灯一直到民族服饰、民族曲艺、民族图案及工艺品得以存在的精神氛围,表现出贵州这片土地上特有的自然形态和文化形成,显示了在复杂历史时期形成的文化,以其“十里不同天,一山不同族”的多元民族文化。贵州也被誉为“史前文化的第一乐章”。
饮食
黔菜是指具有贵州本土风味特色的菜肴。即和、醇、辣、酸。这四个方面构成了黔菜的个性、风味和特质,也成为黔菜的竞争优势。和与醇,代表着黔菜的风味、风格;辣与酸,则集中体现了黔菜味道味型的特征。黔菜分传统黔菜、时尚黔菜、新派黔菜和贵州小吃四类。代表性美食有雷家豆腐圆子、织金宫保鸡丁、六盘水烙锅、辣子鸡等特色美食。贵州省有句俗谚说,“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窜窜”。酸味在贵州饮食的传统里,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当地乡民制酸,颇保留着一些传统的办法,譬如白酸,即以清米汤置诸坛中,经发酵而得,并不需要加入食盐。
习俗
贵州是多民族省份,居住着17个世居少数民族,民族之间节日众多且带有很大程度的地方性各有差异。贵州民族节日可概略为季节性、纪念性、祭祀性3类,贵州民族节日活动主要有对歌、跳芦笙、射箭、斗牛、斗鸟、摔跤、登山、划船、耍狮、舞龙等数十种,一般一个节日有多种活动内容。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大凡节日集会都有青年男女社交活动的内容,更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
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黔西南的兴义、安龙、兴仁、贞丰等县布依族民众都要聚集到查白场唱山歌,这个传统节日就叫“查白歌节”,又称“赶查白”。查白场是距兴义市26千米的一个小山村,传说查郎和白妹反对头人压迫,双双以身殉情,便是查白场和查白歌节的由来。每年过节,各方歌手先后登上歌台,相互对歌、盘唱,有集体对歌,也有一对一的比赛,应情而答,随唱随和,气氛活跃,以对答如流、歌声优美者为胜。“赶查白”是布依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日子,也是村民们相互交流生产、生活经验,赶场购物的日子。由于节日内容不断增加,影响日益扩大,查白歌节已成为各民族团结欢聚的日子。2006年5月,查白歌节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鼓藏节又称为“吃牯脏”,是苗族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有的书籍称之为“鼓臧节”,常在秋收后举行。祭鼓以“疆略”为单位进行(一个“疆略”是一个祖宗传下的血族兄弟),共同敬奉一面木鼓,“祭鼓”其实就是“祭祖”。
祭鼓仪式第一步是斗牛,每个苗族村寨都喂养一头专用于比赛的大水牯牛,此牛经过精心打扮,斗牛时铁炮震天,锣鼓齐鸣。获胜牛一方村寨要给牛披红挂彩,以示庆贺。斗牛之后即行祭鼓,各寨将早已备好作为祭奠的牛当场宰杀,由主持人诵念祭祀祖先恩德的唱词,然后礼邀亲朋和过路行人、观光客等,一同享用酒肉。祭鼓来历各地传说不一,或说由苗族始祖姜央确定,或说与诸葛亮南征时教化苗民有关。2006年5月,苗族鼓藏节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祭萨是黎平等县南部侗族地区纪念民族英雄的传统活动,常在春节期间举行。据传侗语“萨”的意思为祖母,“祖母”是侗族崇奉的女神,原是一位率众反抗官府压迫而英勇献身的女英雄,因此侗族人民世代以“祭萨”缅怀她。
祭萨仪式从除夕夜开始至正月初七,也有的村寨从正月初七至十五,内容包括祭唱“祖母”功绩,踩歌堂,扮演“款兵”等。祭唱有隆重的礼仪和程序,由寨老主持进行。踩歌堂是青年男女围成圆圈载歌载舞,“款兵”则由青壮年男子束腰包头,手持弓箭、刀矛、火药枪扮演,号炮一响,“款首”率“款兵”向“祖母”敬茶、献歌,然后铁炮三声齐向寨外冲去,朝天放枪,演示一番御敌征战的场面。最后,每人在武器上挑起一束稻草,表示割取敌兵首级得胜归来。“征战”结束后,进行文娱、体育活动,气氛十分热烈。2006年5月,侗族祭萨节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节是黔南都匀、三都、荔波等县水族民众盛大和历时最长的节日,节期自水历十二月至新年二月上旬(相当于汉族农历的八月至十月上旬)。相传,水族祖先兄弟数人分居各地,只有到了谷子成熟入仓后才彼此走访。由于“亥日”是其远祖逝世的日子,就从这个期间第一个亥日开始依次往后推算,按地域分期分批过端节。
端节主要活动是祭祀祖先、赛马和击打铜鼓,祭祀必以素鱼作主要祭品,辅以酒饭瓜果。赛马会在传统的端坡上进行,男女青年则在场地边跳铜鼓舞和斗角舞。获胜骑手和马匹,披锦戴花,放炮庆贺。节日期间,人人盛装,户户欢宴,共同庆贺丰收,辞旧迎新。2006年5月,水族端节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贵州的少数民族热情好客、礼貌待人,各有自己的待客礼俗。苗族历来以好客著称,尤其是对远方来客更是盛情款待,有“一家客人全寨亲”的习俗;侗族素有讲究礼仪、团结友爱的传统美德,凡过往客人不管相识与否,都尽量给予旅行、食宿方便;布依族待客热烈诚恳、直爽大方,凡有客人进家,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都视为嘉宾。其他各兄弟民族也都大同小异。在善待客人时,各民族还有各自的酒礼,无论是唱歌劝酒,还是奉菜敬酒,无不想使客人快活等。
贵州各少数民族的婚恋习俗也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如苗族的游方、布依族的浪哨、侗族的行歌坐月等,各有不同的社交方式。由于地区和支系的不同,同一民族的同一恋爱方式也有不同,内容亦各有变化。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又常常伴以唱歌、跳舞、奏芦笙、吹木叶、丢花包等文体活动。
苗族的“抢客”与“圆场”
苗族热情好客,有客人来就东家请,西家迎,俗谓“一家客人全寨亲”。客人进寨第一天住在主人家,如果带来有“礼品”,当天就请来众亲友一起分享。第二天,众亲友就来催请客人了,有时几家同时来,因而发生“抢客”现象。请客大都以鸡、鸭、鱼、肉和木耳、豆腐,以及富有民族特色的腌鱼、酸汤鱼等为菜肴,往往是第一家还未吃,第二家就来请,并把第一家主人拉去作陪,第三家接着又来请,又把第一、二家主人拉去作陪,如此好似滚雪球,人愈请愈多,直到遍及全寨。全寨轮完以后,主人又把各家代表请去“圆场”,欢聚一堂,开怀畅饮。酒宴过程中,既用酒杯又用牛角盛酒(俗称“牛角酒”),还唱酒歌、古歌、飞歌,以助酒兴,增添欢乐。
2006年,贵州省的雷山县与湘西州的凤凰县合报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苗族百鸟衣,是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刺绣而成,其色彩艳丽、图案奇特、工艺高超、款式繁多,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被誉为“穿在身上的苗族史诗”。
艺术
音乐
贵州各民族都有自己独具风格的民间音乐,尽管音乐的品类多,但曲调的主体风格,都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同时又具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特点。
居住在清水江、都柳江流域的苗族,主要有飞歌、酒歌、游方歌(或叫“马郎歌”)、理俗歌、祭祀歌、儿歌等种类,歌声高亢,热情奔放。其音乐既有刚毅、率直、粗犷、豪放的一类(以飞歌为代表),又有柔情、委婉、细腻、深沉的一类(以游方歌为代表)。苗族民间乐器,有各种型制的芦笙(高1尺~2丈)、芒筒、地筒、唢呐、大号、直箫、姊妹箫、高中音笛、低音芒笛、口弦、木叶、古瓢琴、二胡、四胡、铜鼓、木鼓、皮鼓、大筛锣、大锣、包包锣、大镲、小镲、竹柝等。在风俗仪式活动中演奏乐曲时多为组合演奏,而在日常生活中娱乐时则多为独奏,芦笙和鼓类演奏时一般都以舞蹈结合,形成传统的乐舞形式。
其音乐的特点是在使用和演唱时常按民俗性分类,为宗教音乐、喜庆音乐、友情音乐、曲艺戏剧音乐等。主要山歌调有“大调”、“大歌”(多用于酒宴、婚嫁、建房等隆重场合)、“小调”、“小歌”(多用于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细声轻唱);笔管歌、勒尤歌、姊妹歌、四弦胡琴歌;浪哨(玩表)歌、布摩歌、古歌、酒歌;种棉歌、种麻歌、立房歌、染织歌等。伴奏的乐器有锣、鼓、铜锣、镲、月琴、牛骨琴、二胡、箫笛、嘞尤、笔管、长号、唢呐等。较有名的为兴义“八音”音乐,在全国颇有影响,被誉为“民间宫廷音乐”。2006年5月,八音坐唱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舞蹈
由于贵州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不少民间舞蹈均流行在不同民族中。芦笙舞主要流行于苗族中,但在侗族、仡佬族等民族中也较为盛行;鼓舞(铜鼓、木鼓、大小鼓等)则流行于苗、布依、侗、水、瑶、仡佬、毛南和汉族中。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凡节日或婚丧大事都离不开歌舞,故苗谚有“芦笙响,脚板痒”之说。苗族舞蹈有固定的名称,并配有芦笙和鼓类乐器,自成传统乐舞形式。苗舞起源于古老的祭祀活动,以群起舞之蹈之的威势驱除瘟疫恶鬼,保护善神求逸消灾。苗族各方言区的舞蹈多达200多种。2006年5月,苗族芦笙舞、苗族铜鼓舞、苗族木鼓舞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布依族舞蹈可分为宗教舞和娱乐舞两种,其最大特点是比较生活化,原始古朴,易于理解和接受,深受本民族喜爱。布依族民间舞多与祭礼有关。《铙钹舞》最早是人亡入棺后绕棺奠灵而跳的舞;《响篙舞》《刷把舞》是守灵时跳的舞;《粑棒舞》《粑槽舞》《舂碓舞》《纺织舞》《做饭舞》等,均是送别亡灵至极乐世界前,特为饯行备办饮食衣物而跳的舞;《香花舞》则是在灵堂之夜熄去灯火,祈先灵保佑子孙,燃着香跳的舞;《散花舞》则是为超度亡灵、祭祀先祖而跳的舞。
戏剧
侗戏是中国民族戏曲中的一个独立剧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戏剧,它诞生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发源于黔东南州黎平县腊洞,其创始人是贵州黎平县茅贡区腊洞寨的戏师吴文彩(1798~1845)。明末清初,汉族戏剧中的湘剧、桂戏、辰河戏、花鼓戏、花灯、彩调、阳戏等剧种开始流入贵州侗族地区,吴文彩根据汉族流传小说,改编出第一部侗戏《梅良玉》,完全采用侗语和侗歌曲调演唱,深受不懂汉语的侗族观众喜爱。这是侗族地区用侗语演唱的第一出侗戏,而后逐步传播到六洞一带,又传遍黔东南及湖南、广西毗连的侗族聚居区。
布依戏的雏形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娱乐活动,布依语称为“敬奶”,是布依族青年在农历七月初到十五夜间进行的一种说唱活动。演出时没有脚本,全凭演员即兴创编,由青年男女扮演各种人、鬼、神等角色,角色人数不定,任何人都可充当,在唱白时伴以简单形体动作。作为表演艺术的布依戏形成于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流行于黔西南一带布依族聚居地区。布依戏分南北两路戏,北路戏戏曲味浓、重武,南路戏生活气息浓、重文,有木偶戏的某些特点。
其他文化
(一)雷山郎德上寨
郎德上寨位于雷山县城北17千米的丹江河畔。始建于明初。全寨皆为苗族。为清咸同年间苗族农民起义将领杨大六诞生地。郎德上寨依山傍水,坐南朝北,南面有松杉繁茂的“护寨山”,山上遗留有杨大六反清抗暴的碉堡和战壕。民居依山而建,为木质结构吊脚楼。由于历史文化独特,民族风情浓郁,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二)镇宁石头寨布依寨
石头寨位于黄果树大瀑布以北约6公里处,是贵州省文化厅批准的“布依族蜡染之乡”。整个寨子沿一山坡迤逦散开,层层叠叠的石屋,井然有序地排列着,石阶、石墙、石拱、石瓦。家中的用具,如碓、磨、钵、槽、缸,全是用石做成。石头寨就是具有这种典型石头建筑的布依族村寨,以伍姓为主体。传说600年前,有一姓伍的布依人到此开发逐步繁衍而成寨的。现在全寨共有200户人家,1000多口人。
2023年3月,贵州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项、国家级非遗名录99项159处、省级非遗名录628项1025处,各市州政府陆续公布的市州级名录将近2000项,县级名录4500多项。
2023年,贵州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6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575处,其他一般不可移动文物14000余处。
安龙铜鼓山菩萨洞遗址
在安龙县城南约3千米的铜鼓山,南侧半山一石洞中,俗称菩萨洞。1983年,贵州省博物馆考古人员在菩萨洞外陡直坡表面发现零散打制石器数件,在洞内堆积层中出土石器和化石骨片数十件,并发现堆积层中有灰烬、炭屑等用火遗迹。其打制石器棱角锐利,有单面、双面及复面刃,造型别致,骨、角化石为牛、鹿、豪猪、犀牛、羊、猕猴、大熊猫等动物,灰烬层厚,有烧木等炭屑。经初步鉴定,其文化时代与安龙观音洞遗址属同一时期,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距今约12000年左右。1985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铜鼓山菩萨洞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夜郎坝
桐梓县属夜郎镇所在地夜郎坝为唐代夜郎县城故址。其间因大诗人李白流放于此,更使夜郎声名远播。后虽夜郎县的建置不复存在,但夜郎之名依旧。明代杨慎(1488~1559)在《丹铅录》中,亦有“夜郎在桐梓驿(今新站)西20里,有夜郎城碑尚在”的记述,杨氏为亲见所录。故《遵义地区文物志》,列夜郎为全区唯一可考的古县城遗址。
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城南南明河畔,为甲秀楼、浮玉桥和翠微园古建筑群,占地约4000平方米。198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甲秀楼坐落在南明河中鳌矶石上,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贵州巡抚江东之、巡按应卿于此垒台筑堤,并在鳌矶石上建阁名“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后人改为3层楼阁,且续修9孔石桥1座于楼下,贯通南北两岸,名曰“江公堤”,后改称“浮玉桥”。甲秀楼屡遭毁损,明天启元年(1621)毁于大火,清康熙、雍正、乾隆、光绪、宣统年间,多次增修或重建,至1981年时前后大规模的修复有6次。今所见之甲秀楼,是1981年贵阳市人民政府拨款,按1909年原样修复。甲秀楼为3层3檐4角攒尖顶木结构建筑,高20米,一层楼飞檐为4条龙尾,2层楼飞檐为4尊童子拜观音,3层楼飞檐为4条龙头。整座建筑,雕梁画栋、碧瓦金角,底层4周以12根白石巨柱托檐,雕花石栏相护,另配上下“水月台”,使楼阁更增华丽宏伟。浮玉桥横卧楼下,贯通南北两岸,桥头有一“城南胜迹”牌坊,石雕精美,为20世纪90年代补建。
弘福寺坐落于贵阳市黔灵公园内杖钵峰、宝塔峰、象王岭相交处,占地20000平方米,为贵州省佛教活动中心,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142座重点寺观之一。198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弘福寺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四川僧人道领(号赤松)云游至大罗岭(今黔灵山),因羡慕山势风光,遂征得本地人士同意,求得山间隙地一块建寺。赤松和尚四处化缘募捐,于第二年建成寺庙,原名“宏福寺”,又经过20余年的苦心经营,建成弘福寺主体建筑。其后,赤松弟子陆续增建其他殿宇,使弘福寺渐具规模,形成殿、堂、庑、廊齐备的建筑群落,香火极盛时,赤松曾亲订《丛林清规八条》。清乾隆四年(1739),清廷颁赠《大藏经》一部,计7000余册;雍正年间,特许开期传戒。民国年间,该寺成为贵州省佛教协会所在地。
地区象征
杜鹃,贵州省花,因喜酸性土壤,在贵州广泛分布。4至5月是杜鹃花盛放的季节,杜鹃花科杜鹃花属常绿乔木,高可达7米;叶多密生于枝顶,花朵美丽,具有较高的园艺价值。杜鹃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被誉为“花中西施”,寓意新春美满、繁荣昌盛、吉祥如意。
红腹锦鸡贵州省省鸟,锦鸡类中,雄性的羽毛富有光泽,如同锦缎,因此得名。雄性红腹锦鸡的羽色以红、黄为主,加以棕、栗、绿、紫等色,煞是好看,在阳光照耀下竟似放出金光一般,也得到了“金鸡”的俗名。
风景名胜
综述
2023年末,贵州省拥有5A级旅游景区9个,4A级旅游景区152个。年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1个,等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镇)559个,等级以上乡村旅游标准化单位8548个。年末客房数88.41万间,客房床位数143.62万张。
重要景点
黄果树瀑布位于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是珠江水系打邦河的支流白水河九级瀑布群中规模最大的一级瀑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这片土地造就出一个个风格迥异的童话世界。据说,黄果树瀑布名字的由来,缘于一场美丽的误会。黄果树瀑布,古称白水河瀑布,因本地广泛分布着黄桷榕,当地口音将“桷”读成了“果”。久而久之,这样的“音译版本”就被保留并流传开来,黄果树瀑布也因此得名。
黄果树瀑布属喀斯特地貌中的侵蚀裂典型瀑布。它的成因要上溯至2亿多年前的中三叠纪,那时黄果树一带沉积了一套巨厚的碳酸盐岩。白水河先是形成了一个喀斯特侵蚀裂点型的落水洞型瀑布,后来随着河流侵蚀、溶蚀、侧蚀作用,在地壳间歇抬升及晚更新世后期温湿气候中,水动力逐渐加大等因素影响下,落水洞的洞顶逐步坍塌,黄果树瀑布终于呈现,已经有5万年的历史。
小七孔景区位于荔波县西南部,是樟江风景名胜区的四大风景片区之一,地处贵州高原南缘地带,总面积约46.4平方千米。景区集林、洞、湖、石、水等多种景观于一体,玲珑秀丽。景区以精巧、秀美、古朴、幽静著称,移步换景、令人耳目常新。
小七孔古桥建于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古为黔南通往广西商旅交通要道,横跨响水河。桥下潭水幽蓝,两岸古木萌绿,衬出桥的雅静恬美。桥长40米,宽2.2米,高5.5米,桥体取拱形,结构玲珑,工艺精妙。
梵净山位于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的过渡地带,群峰高耸,千沟万壑,有高山石林峰群,诸如“蘑菇石”“老鹰岩”“万卷书”“将军头”“太子石”“红云金顶”等,堪称鬼斧神工。其山名来源于佛家的“梵天净土”,这里曾是弥勒佛的道场,香火鼎盛。梵净山也是“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的成员之一,动植物种类丰富。
梵净山的标志——蘑菇石,是由风化、侵蚀后残留的层积岩所成,它既像天上飞来之物,也似地下生长而出,傲然矗立着。红云金顶海拔2336米,晨间红云瑞气常饶四周,因此而得名,山峰拔地而起,垂直高差达百米,上半部分一分为二,由天桥连接,两边各建一庙,一边供奉释迦佛,一边供奉弥勒佛。
对外交流
2021年12月,贵州省正式建立的国际友城共21对,其中省级友城14对,市州级4对,县市区级3对。
2024年10月,俄罗斯梁赞州政府发布消息称,该州与中国贵州省建立伙伴关系。
著名人物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4 12:35
目录
概述
名称衍变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