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始教》是
战国时代的文章,讲述的是古代京城培养贵族子弟和成绩优秀的学生的“大学”里的情况。其主要观点是做官从上学开始。
作品原文
大学始教(1)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2),示敬道也。宵雅誓三(3),官其始也(4)。入学鼓箧(5),孙其业也(6)。夏楚二物(7),收其威也(8)。未卜谛不视学(9)。游其志也(10)。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11)。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12)。此七者,教之大伦也(13)。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14)。”
其此之谓乎!
作品注释
(2)皮弁:礼服。菜:用作祭品的芹藻之类。
(3)宵雅;即《诗经》中的《小雅》。肄(y1):学习。三:《小雅》中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诗。
(4)官:这用指做官的道理。
(5)鼓箧(qie):击鼓召集学生,打开书箧取书。
(6)孙同“逊”,恭顺。
(7)夏(jia)楚:体罚学生用的木条。
(8)收:约束。威:仪容举止。
(9)卜:占卜。 谛(di):大祭。
(10)游:悠闲。
(11)存其心:使其用心思索。
(12)躐:超过。
(13)大伦:大道理。
(14)宫:做官。事:办事。士:做士人。志:立下志向。
作品译文
大学开学的时候,士子穿着礼服,用藻菜祭祀先圣先师,用以表示敬师重道。然后让学生学习《小雅》中的《
鹿鸣》、《
四牡》、《
皇皇者华》三首诗,使学生从懂得做官的道理开始。入学授课时,先击鼓召集学生,然后打开书箱取书,让学生对学业恭顺。学校有供体罚用的木棍,用来使学生有所畏惧,仪容举止有所收敛。
夏天大祭之前,天子不视察学校,可以让学生按自己志向从容学习。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的学习,但不能叮咛告诫,为的是使学生用心思考。年幼的学生只能听讲,不能提问,学习有先后次序,不能越级。这七项是教学的重要方面。古书上说:“凡是学习,做官要先学办事,做学者要先立下志向。”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作品读解
按今天的标准,这种学校虽然算不上高等学府,却是培养特权阶层的贵族学校,自然与一般别的学校不一样。看上去制度、措施都很严格,甚至还有体罚。对学习的内容作明确规定,目标和方向是十分明确的:培养政府官员,性质属于政治学院。这和后来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政府官员的做法,有所不同。
现在很难想象坐在这种贵族政治学院中学习的感受。不过,可以推测那种滋味多半不好受。一切都按部就班,成天是子云、诗曰,超越规定要受体罚,不知道有没有寒、暑假,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多半是没有的,因为它们同做官当老爷没有什么关系。教材大概是圣贤们的著作,似乎读了这些之乎也者就全懂了天下的方方面面的事情,就可以参与操纵国家机器和治理民众了。
不过,那时的政治大概比较简单。只要人民不造反,外国人不来人侵,官位不被野心家夺走,就算是基本合格了。如果能再为人民做点好事,就算很伟大了。如果能得到天子的赏识并提拔,加官晋爵,封妻荫子,也算是功德圆满了。这样的官,恐怕我们很多人都会做
作品出处
《大学始教》出自《礼记》
《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
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
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
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
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
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
著作逐渐成为
经典,到唐代被列为“
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
礼制、
礼仪,
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
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
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
政治、
法律、
道德、
哲学、
历史、
祭祀、
文艺、日常生活、
历法、
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
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
气势磅礴、结构
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
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
格言、
警句,精辟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