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基础经典。北传四部阿含之一。前秦
僧伽提婆译。51卷(一作50卷)。因经文按法数顺序相次编纂,故名。相传原由前秦
昙摩难提诵出梵本,
竺佛念传译,昙嵩笔受,后经
道安、法和考正,僧契、僧茂助校漏失,尽录偈颂。但译文未能尽善,故由僧伽提婆加以修订。据《精刻大藏经目录》(支那内学院编)记载,别译零本现存30种。《增一阿含经》与南传《增支部经典》大体相应,后者收经比前者为多。此经原为四分八诵,但现行本除“牧(放)羊品”下标有“第四分别诵”外,其余各分均不标诵。全经共有52品,472部经。其中《序品》一经,以
颂文概叙本经意旨,以及嘱付流布等事。其余各品次第系一法至十一法。
内容
《增一阿含经》,五十一卷,苻秦
建元二十一年(385)兜佉勒国沙门
昙摩难提译。此经是印度北方所传《
四阿含经》中的一种,所说多为渐次趋入佛法的施、戒、生灭、
涅槃等道理。随世人的根机不同,常从各方面来演说一法,随事增上,以
数相次,从一法增至十一法,并说有种种因缘故事,所以叫《增一阿含经》(见《弥沙塞五分律》卷三十,《
分别功德论》卷上)。最初是由
昙摩难提口诵出梵本,
竺佛念译传,昙嵩笔受,共得四十一卷(现行本成五十一卷)。其后半十五卷每卷或大段末尾原有的录偈,因
译人忘却未译,经
道安与法和加以补订。但全经译文未能尽善,后来曾经
僧伽提婆此经的内容结构,旧传有四分八诵(见
僧肇《长阿含经序》),但现行本只有十一法的《牧羊品》名下标注第四分别诵,其余段落不明。全经五十二品,四百七十二经。即:一、《序品》。二、一法,有十三品,一百零九经。三、二法,有六品,六十五经。四、三法,有四品,四十经。五、四法,有七品,六十一经。六、五法,有五品,四十七经。七、六法,有二品,二十二经。八、七法,有三品,二十五经。九、八法,有二品,二十经。十、九法,有二品,十八经。十一、十法,有三品,二十六经。十二、十一法,有四品,三十九经。各品主题如次:
一、《序品》第一,
弥勒菩萨告
贤劫中诸菩萨及诸
天等流布此经;又阿难因优多罗曾受持七佛之法,故以此经嘱累优多罗。
二、一法,《十念品》第二,说念佛乃至念死是为十念,共十经。《广演品》第三,广说十念法门,共十经。《弟子品》第四,说弟子中阿若拘邻等百比丘各人专长一法。《比丘尼品》第五,说大爱道等五十比丘尼各人专长一法。《清信士品》第六,说三果等四十位优婆塞的功德。《清信士女品》第七,说
难陀等三十位优婆斯的功德。以上四品合为一经。《阿须伦品》第八,以阿须伦不能触犯日月比喻波旬不能坏如法比丘,乃至一佛出世无与等者,共十经。《一子品》第九,如母爱独一子女,教使成人,佛诫诸比丘善念专心求于果证,乃至说用不净想灭五盖等,共十经。《护心品》第十,说心无放逸能灭三漏,乃至常当专精
一心念佛,共十经。《不还品》第十一,说灭欲、恚痴、悭一法能成阿那含,乃至有一比丘心疑佛说,佛告以利养心重能败善本,
如来所教不虚等,共十经。《一入道品》第十二,说依专一心,入贤圣八品道,能证
泥洹,乃至利师罗比丘以
贪利养致生地狱中等,共十经。《利养品》第十三,说修罗陀比丘因贪利养而堕
恶道,若灭味欲即能成道,得尽诸漏;乃至帝释问须菩提病,闻法法生天之道而悟无我等,共八经。《
五戒品》第十四,说杀生等堕
三涂,不杀广施人天得道等,共十经。
三、二法,《有无品》第十五,说应舍有无二见。次说法财二施、二业、二思、愚智二相、思惟二法,礼佛、礼法、礼佛寺等,由受法教化及内思止观二种
因缘起于正见,共十经。《火灭品》第十六,说
难陀由觉淫坑火得度四流,次说有余无余等二涅盘,鸟猪等二喻,善不善,正邪法、
贪瞋痴三毒尽为烛明,
八正道业,忍与思惟二力,阿那律说天眼不如慧眼,
佛记罗云具足禁戒当渐得道等,共十经。《安般品》第十七,佛告罗云修安般法,能证罗汉。次说如来与轮王出世甚难,辟支、罗汉出世亦难,作恶与不造善二法烦恼,邪见不可贵,正见可贵,阿难念欲无厌,佛为说顶生王因缘,说善恶二种知识,周刘盘特及舍利弗化世典
婆罗门,提婆达兜劝太子弑父,佛说尊者应行正法等,共
十一经。《惭愧品》第十八,说惭愧二妙法,说二无厌足,法食二施,断结即梵志,
阿阇世王以
醉象试佛,佛降伏醉象,训诫
难陀,使游天、地狱二境,平等视众生为佛,佛赞大爱道第一广识多知,非法言法法言非法,此二种人为谤如来,应称誉者加以称誉,不应称誉者即不称誉,此二种人获福无量,共十经。《劝请品》第十九,说梵天请说法,为
释提桓因说舍苦乐二行,断爱欲解脱法,师子王与阿罗汉二无怖,漏尽罗汉应学,有慧与无慧二法,贫贱与富贵二法,生贫贱家与豪族家二法,以及须深女发大乘心,二住地人,二难遇人,小恩不忘况复大者等,共
十一经。《善知识品》第二十,说亲近善恶二知识,次说昙摩留支入
禅三昧观见前身,供佛与
谤佛二因缘,得食染著不染著二喻,近佛远佛,懈惰与
精进,修
止观二法,发欢喜心不懈慢,信施二法难与二种人说,供养父母及菩萨,以慧断结,除爱离二苦等,共十三经。
四、三法,《三宝品》第二十一,说归三宝之德,施等
三福业,受胎三因缘,心于三宝安住不动,身、口、意三善业,
诸根寂静等三法得漏尽,三病三药、
三患、三恶行,欲、色、痛三法有味著,敬、戒、施三牢要,身、命、财三不牢要等,共十经。《三供养品》第二十二,说
三应供养,于三宝所种善根,灭三毒使,三事宜复不宜露,三事宜露不宜复,生、死、老三有为相,愚智各有三相三法,戒定慧三成道法,少壮等三不可保法,贪欲等三堕恶趣法,贪饮睡三无灭足法等,共十经。《地主品》第二十三,佛为
波斯匿王说作福无灭当如过去王,次为尊者二十亿耳以调琴适度喻比丘学道,提婆长者过去
因缘,戒闻施三妙香,佛不与恶提婆达兜相见,并戒阿难莫与愚人从事,不著利养得戒定慧三法,三善趣
三恶趣,等、邪、不定三聚,欲恚害三观,出要、不害、不恚三想等,共十经。《高幢品》第二十四,说念三宝得无畏,念三幢得无怖,次说度那优罗,释种请佛为王,佛说法胜于轮王,佛为五比丘说法,说
惠施慈仁自守三法,度
三迦叶及弟子等入道,三斋日受八关斋法,三事获福无量法,长寿王让国
因缘,跋耆国有阿那律等三族姓子,得大善利,
三结系缚人不到彼岸,
三三昧不久住生死等,共十经。
五、四法,《四谛品》第二十五,说觉知四谛出苦。次说亲近善知识等四法,如来出世四未曾有法,持舍等四担,胎卵湿化四生,有无结等四人,生而似熟等四果如四种人,舍戒如四种鸟为风所坏,四鸟四云喻四比丘等,共十经。《四意断品》第二十六,说四意断为一切诸行所依,最为第一。次为
波斯匿王分别先明后暗等四种人,戒、定、慧、解脱四应觉知法,老、病、死、无常如四山,无常等
四法印,义法等四辩,世界等四不可思议,四法本末,四种人应起塔,婆迦梨得四谛能尽漏等,共十经。《等趣四谛品》第二十七,说舍利弗
目犍连能广演四谛义。外道不能分别欲等四受,如日初升等喻布施四法,四无所畏,
四众成就,四等心,知时等四施功德,四写敬人等,共十经。《声闻品》第二十八,说
四大声闻化跋提长者等入道。次说欲恚等四结复心,卑、天、梵、佛四座,四大无常,四大广演义,世出世间四事,四果譬喻等,共七经。《苦乐品》第二十九,分别先后苦乐等四种人。次说身乐心不乐等四种人,
四梵福,四食,四辩,
四不可思议,
四神足,四起爱法,四姓同名释种,慈悲喜护四等心等,共十经。《须陀品》第三十,佛印可须陀所说许为比丘。又老比丘无恭敬心,当生龙中,修摩那当见
四谛,以及他过去的因缘等,共三经。《增上品》第三十一,为生漏婆罗门说以四禅得
三明。次说恭敬三宝及持戒四事,四种行迹,四法本,四无量,四三昧,四毒蛇,四恩生天,依戒定慧解脱四贤
圣道成佛,觉休息等四乐得四谛之法,比丘当修无常想,断欲、色、无色爱,多诵经呗不如思惟四缘之法,行法得道等,共十一经。
六、五法,《善聚品》第三十二,说信等五根为善聚,五盖不善聚。礼佛有五功德,比丘当灭五结修五根,多耆奢造偈第一,说天子
五衰相证道因缘,又五事不可得,病人及瞻病人五易瘥法与五不易瘥法,惠施五功德,应时施五事等,共十二经。《五王品》等三十三,为
波斯匿等五王说眼等五欲法。次说尸婆罗与五百童子出家因缘,五破欲比丘,不净观能除欲缚,扫地五事,扫塔五事,长游行人五难事,不多游行人五功德,一处住五非法,不一处住五功德,宁投身猛火亦不破戒,应修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共十经。《等见品》第三十四,说当思五阴无常、苦、空、无我,述流离王灭释种事及其过去因缘。诸天有五衰相。出家有五毁辱法,鸡头梵志证果因缘,世间有五事不可得,五种人不可治疗,阿须伦被五天所系缚,比丘也同样为魔所缚,五阴为灭法等,共十经。《邪聚品》第三十五,说五事邪聚、五事正聚。如来出世五事,有五种施无福,有五种施得大福,人无放逸则破魔五缚,比丘应有五想,有五时不向人礼,毗舍罗因五道大神证果因缘,女人有五种恶,五阴不牢固,僧伽摩知五阴无常降魔证果等,共十经。《听法品》第三十六,说随时听法有五功德。次说造浴室五功德,施杨枝五功德,屠牛等人必堕
恶道,佛因帝释五因缘请为母说法,五王为佛造大神寺等,共五经。
七、六法,《六重品》第三十七,说舍利弗神力,目连神足各皆第一,身口意三业慈与同利、同戒、同见等六重法,令毋忘失。次说六界、六入、六识、六比丘快乐法,咒愿六德,求六通等当念戒德具足,六法入地狱,六法生天,六法至涅盘,观六入
因缘生灭,不护六根为不修梵行,及记萨遮尼犍子见佛当尽苦际等,共十经。《力品》第三十八,说凡常六力,比丘当学佛以大慈为力,弘益众生。次说鸯掘魔贼值佛得阿罗汉道因缘,三恶道与三善道,灭六尘六入等内外六事,施等六法无厌足,灭六见法,乃至喜益王成
辟支佛因缘,观六情法,思惟六情无主,波斯匿王增六事功德,佛以六事应受礼拜,输卢降伏六师外道,佛说六情染著则流转等,共十二经。
八、七法,《等法品》第三十九,说七法受乐漏尽。次说发心出家乃至成无漏七时,七事喻无善、退善、不进及四果,七事喻比丘净戒乃至魔不得其便,七神识住处,如来出世有七觉意现,比丘不必慕轮王
七宝,应修梵行现身证果,童真迦叶解譬喻义因证罗汉,七车喻戒清净乃至得涅盘等,共十经。《七日品》第四十,说七日出时世界无常。次说比丘有七不退转法,七觉意能治贪欲等七使,七人可事可敬,毗罗先长者七日应命终堕落,阿难度令出家乃至生天,七断诸漏法,七事增益功德,于出入息修死想,欲存七日乃至一日皆放逸行,七尼犍子七倮形人等非梵行人,迦旃延广演七使义等,共十经。《莫畏品》第四十一,说断三结名不退转义,七死七生尽苦际。次劝梵志死七男儿勿为无常苦恼,观七善处,修七法得七觉意,佛以八种道及七觉法宝付嘱迦叶阿难,共五经。
九、八法,《八难品》第四十二,说三恶道等八难。次说
八正道离
八大地狱,佛度君荼罗比丘尼等,佛八未曾有法,以八因缘而天地动,八大人念,佛以八法胜
八部众,赞八处惠施,说惠施八德,八邪趋泥犁,八道向涅盘等,共十经。《马血天子品》第四十三,为马血天子说八正道得尽世界边际。次说八关斋法,以八事至海喻人至涅盘,贪著利养则离八正道,由八正道度生死难,度阿阇世王虽不得八正道,而得无根信,当除随世回转八法,不著世间八法,四果四向等八种人不著生死等,共十经。
十、九法,《九众生居品》第四十四,说当离九众生居处。次说施愿九德,恶比丘成就九法不成道,孔雀九法以喻比丘颜貌端正等九善法,当舍女人系缚男子九法,不著四大乃至涅盘为诸法本,九种人离苦患,九种人可贵可敬,为满呼王说朱利盘特比丘的德行,予知人情等九种人,善知识为全梵行人众生性行不同想念各异,故知有九众生居与九神所止处等,共
十一经。《马王品》第四十五,说女人有不净等九恶,过去商人堕罗刹国商主乘马王脱难因缘。次说比丘有九法不得长大,于
四事供养当念
少欲知足,世出世等
九食,修慈当得尽漏,空三昧为王三昧等,共七经。
十一、十法,《结禁品》第四十六,说有
十事功德,如来为比丘说戒。次说圣贤所居有十事,如来十力,十念法,比丘亲近国家有十非法易招讥嫌,国王比丘各有悭贪等十非法,持戒等十法,一论一义一演乃至十论十义十演,比丘当修白骨等想,令一著欲比丘重修十念证果,共十经。《善恶品》第四十七,说十恶堕落,十善生天,十念到涅盘。次说杀盗淫妄等十
恶报,诫比丘等当思十功德论,罗云无身口意等十过,施主夺还施物与人非平等施,十善除邪见,众生百岁中其行性异等共十经。《十不善品》第四十八,说十不善业果报。次说过去七佛广略二戒
因缘,弥勒下生成佛时教众修十想事,师子长者供养舍利弗等,佛为罗云说供养十人多福,等寿比丘入
金刚三昧故事等共六经。
十二、十一法,《牧牛品》第四十九,说牧牛有得失各十一法,比丘亦有得失各十一法。次说比丘应成就十一法,佛因
十大弟子及提婆各将徒众经行,因说善恶各以类相从,莫与恶知识共事,五通与六通不同,阿罗汉十一法,佛为比丘释
十二因缘法,十一种人不得
八正道,赞一座食法,
息心为沙门,清净为梵志,提婆达兜成辟支佛因缘,修慈心得十一果报等,共十经。《礼三宝品》第五十,说礼佛等当行十一法。次说礼法当念十一事,礼僧当专十一法,大天王等以世法相续,如来今以
出世法累嘱阿难,说四大泥梨之人罪报相,佛知五趣五趣道与涅盘涅盘道,雪山大树五事长大,人亦以信戒等五事长益,诵十二部经须知义依行,众生因无明长夜受苦,大小二劫,共十经。《非常品》第五十一,说众生流转生死,堕泪流血多于
恒水。次说须菩提思惟无常成辟支佛,应除五弊断五结,精进比丘当具足戒律等,宁睡不造恶业,记阿那邠祁四子将来出家证果,阿那邠祁闻法生天,为阿那邠祁说四种妇,五阴身不可甘处,当求方便降伏于心,共十经。《大爱道般涅盘品》第五十二,大爱道等涅盘,佛自供养大爱道以报养育之恩,婆陀过去供佛求作女身,生死劫长应生过患。次说闻法有五功德,施主有五功德,施心宜平等,三业以意行为重,生死等四苦难免,十
恶报剧,为
波斯匿王释十恶梦等,共九经。
声闻乘各部所传之《阿含》,各各不同,《增一阿含》秦译本究属于何部所传,旧时已有一致的意见。因此经有《序品》,又有十一法,显然非一切有部所传。所谈义理有些近乎大众部的主张,大众部为大乘所自出,经中又多处赞叹方等大乘,谈到六菠萝蜜,还记载了第一次集结之窟外方等大乘经典的“大众部”集结。所以一般认为此经是大众部的传本。
《增一阿含》全部梵本已佚,近年在新疆地方发现的梵文断简中,仅有一种,相当于《增一阿含》第三十三《善聚品》第五经《岁经》。
本经全部译出的前后,有不少零译本,现存者有《阿罗汉具德经》三十种(详见
支那内学院编:《精刻大藏经目录》)。另有杂经四十四篇一种,后汉安世高译,系部分《增一阿含》的译本(与全译本的原本不同)。从前杂在《七处三观经》一起,经今人考订才分别出来。
西藏大藏经中无《增一阿含》全译,仅有零本三种。一、《增一阿含》第二十四《高幢品》第一《幢经》。二、《增一阿含》第二十五《四谛品》第一《谛经》。三、《增一阿含》第四十九《放牛经》第十经。
《增一阿含》与南传
巴利文《增支部》对勘,四百七十二经中,仅有一百三十五经相同,不足三分之一。其余勘同巴利文《长部》的约二经,同于《中部》的约三十三经,同于《相应部》的约四十六经(详见赤沼《对照目录》)。
研究
林崇安(《内观杂志》27,2004)
一、前言
北传《增一阿含经》共472经,从第1到第446经,依次是一法、二法、三法至十一法,明显呈现出「增一」的形式,第447-472经则不如此规律。南传《增支部》是一法、二法、三法至十一法。由於传承的不同,北传《增一阿含经》和南传《增支部》所编列的经有不小的出入。以下分析北传《本事经》的「经型」,进而探讨第一结集时《增一阿含经》的雏形以及其後经文的增补和演变。
二、从《本事经》到《增一阿含经》的雏形
释尊四十多年的教化,因材施教,开示深浅不同的佛法,为了便於忆持,有时将依法数增加的方式来传扬佛法,此有二类:A《本事经》,B後期《契经》中的一些经,例如,後来编入《长阿含经》中的《众集经》、《十上经》、《增一经》、《三聚经》。分别说明如下:
A《本事经》
《本事经》除了依「增一」的形式往下编排之外,它的经型是:无因缘(尼陀那),有重颂(=应颂=祇夜),其内容泛括戒、定、慧。所编的法数只到三法或四法而已,便於初学者去记诵。因此《本事经》在释尊教化的中期便开始传出。这种增一的讲经方式,便於初学,在弘扬佛法上,甚为方便。先举《本事经》的一经作说明:
《本事经》第126经
(01)吾从世尊闻如是语:
(02)
苾刍当知!世间略有三种寻思,有学苾刍未得心者,欣求无上安樂法时,能令退失。
(03)云何为三?一者、亲里相应寻思,二者、利养相应寻思,三者、妒胜相应寻思。
1
(04)如是略說三种寻思,有学苾刍未得心者,欣求无上安樂法时,能令退失。
(05)是故汝等,应如是学:我当云何不起亲里相应寻思、不起利养相应寻思、不起妒胜相应寻思?
(06)汝等苾刍,应如是学。
(07)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說颂曰:
依耽嗜寻思,略說有三种,学求无上樂,为障必无疑, 依亲里相应,利养及妒胜,去大樂大净,结尽甚为遥, 舍亲属利养,及妒胜寻思,摄止观勤修,速能尽众苦。
由上一经可初步看出《本事经》的经型特色是:
1.依照
法数编列:由一法编到三法,此处所引之经属三法(亲里相应寻思、利养相应寻思、妒胜相应寻思)。
2.没有
因缘(尼陀那):没有「一时,佛在某处」等说法之因缘。
3.有重颂(=应颂=祇夜):经尾有释尊重摄经义而说颂。
4.是佛对弟子们所要求的学处:经文最後有时出现「汝等
苾刍,应如是学!」,表示是一种学处。
特色是,出现相对的二法时,先以流转门,後以还
灭门来叙述,例如:
《本事经》第58经
(01)吾从世尊闻如是语:
(02)苾刍当知!世有一法,於生长时,令諸有情愚痴增益,颠倒坚固,垢秽随增,惡趣成满,与多众生为不利益,为不安樂,令諸世间人天大众,无义无利,增长忧苦。
(03)云何一法?所谓邪見。…
《本事经》第59经
(01)吾从世尊闻如是语:
(02)
苾刍当知!世有一法,於生长时,令諸有情愚痴损减,颠倒除灭,净法随增,脱諸惡趣,善趣成满,与多众生为大利益,为大安樂,令諸世间人天大众,有义有利,增长喜樂。
(03)云何一法?所谓正見。…
以上相继的二经,先以流转门,後以还灭门来叙述,这是《阿含经》
2
编集时常见的经型。
总之,《本事经》是配合经型,由一法到三法的增一方式集成,法数只到三,又有重颂的提纲契领,便於初学者忆持佛法。《本事经》的集成是在释尊教化的中期,并经由
佛弟子传诵於印度各地。
B《长阿含经·众集经》等
释尊晚年令舍利弗为诸比丘说法,舍利弗仿增一的形式来说法,《长阿含经·众集经》说:
諸比丘﹗如來說一正法︰一切众生皆仰食存。如來所說復有一法︰一切众生皆由行住,是为一法,如來所說,当共集之,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所饶益,天人获安。諸比丘﹗如來說二正法︰一名、二色。復有二法︰一痴、二爱。…(T1,49c)
此经由「一正法」一直说到「十正法」,同样,在《长阿含经·十上经》中,释尊亦令舍利弗说法,舍利弗依增一的形式,由「一成法、一修法、一觉法、一灭法、一退法、一增法、一难解法、一生法、一知法、一证法」一直说到「十成法、十修法、十觉法、十灭法、十退法、十增法、十难解法、十生法、十知法、十证法」,最後并经佛印可。同样,在《长阿含经·十上经》中,释尊亦令舍利弗说法,舍利弗依增一的形式,由「一成法、一修法、一觉法、一灭法、一退法、一增法、一难解法、一生法、一知法、一证法」一直说到「十成法、十修法、十觉法、十灭法、十退法、十增法、十难解法、十生法、十知法、十证法」,最後并经佛印可。这种由一到十的增一方式,便於归纳大量的佛法,其出现是在释尊教化的後期。
以上所说A《本事经》和B《契经》中的《众集经》的结合,便是後来《增一阿含》编集的雏型。
三、第一结集时的《增一阿含经》及其经型特色
王舍城第一结集时,《增一阿含经》便以增一的方式编出,有一定的经型。它的主要经型是:有因缘(尼陀那),无重颂(=应颂=祇夜),有「当作是学」=学处,所编的法数由一法到十法,内容泛
3
含戒、定、慧。以下引符合「标准经型」的三经来说明。
《增一阿含100经》 (01) 闻如是: (02)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03) 尔时,世尊告諸比丘:「於是众中,我不見一法修已,多修已,成地狱行,成畜生行,成饿鬼行。若生人中,受命极短,所谓殺生者也。
諸比丘!若有人意好殺生,便堕地狱、饿鬼、畜生中。若生人中,受命极短。所以然者,以断他命故。
是故,当学莫殺生。如是,諸比丘!当作是学!」 (04) 尔时,諸比丘闻佛所說,欢喜奉行!
《增一阿含101经》 (01) 闻如是: (02)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03) 尔时,世尊告諸比丘:「於此众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证,所谓不殺生也。」 (04) 佛告諸比丘:「若有人不行殺生,亦不念殺,受命极长。所以然者,以彼不娆亂故。
是故,諸比丘!当学不殺生。如是,諸比丘!当作是学!」 (05) 尔时,諸比丘闻佛所說,欢喜奉行!
《增一阿含112经》 (01) 闻如是: (02)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03) 尔时,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施。云何为二?所谓法施、财施。諸比丘!施中之上者不过法施。
是故,諸比丘!常当学法施。如是,諸比丘!当作是学!」 (04) 尔时,諸比丘闻佛所說,欢喜奉行!
以上列出三个例子,可明显看出《增一阿含经》的经型特色是:
1.依照
法数编列:上列前二经是编属法数「一」,这一法依次是杀生、不杀生。第三经是编属法数「二」,这二法是「法施、财施」。
4
3.没有重颂(=应颂=祇夜):经尾释尊没有重摄经义的重颂。
4.大都是佛对弟子们所要求的学处:「诸比丘!当作是学!」
5.如果出现相对的二法时,先以流转门(如杀生),後以还灭门(如不杀生)来叙述。
可知《增一阿含经》与《本事经》的经型虽有些类似,但《增一阿含经》有经的
因缘,法数增至十法,经文变长而没有重颂。
王舍城第一结集时,以上述条件,集出《增一阿含经》,今举出符合标准经型的一法和二法(经号依大正藏,佛光藏与内观教育版也相同)为例:
A1符合标准经型者:
属一法的有1-10,11-20,43-52,53-62,71-72,77-81,84-89,91,93,100-109经。(共65经)
属二法的有110-119,121-124,127,129,133-135,141-142,149-150,152,154-157,160,162,165-172,174经。(共39经)
A2量少而短的其他经型:
属一法的有21-42,属「第一弟子」类,为第一结集所编入;
63-70,73-76,90,92,94属「本事经」类,为後期补入。
其他属二法的有:125-126,131-132。
第一结集时,除了
上列的一法、二法,其他三法到十法的集出,也大多是符合标准经型者。
小结:现存《增一阿含经》一法有109经,二法有65经,共174经。由上所列可以看出,符合A1标准经型者,显然占多数:属一法的共有65经,占65/109。属二法的共有39经,占39/65。其他三法到十法也是标准经型者居多。至於属十一法的经,则是後期的增入。
四、北传《增一阿含经》的演变及长文经典的编入
第一结集後,北传系统的《增一阿含经》未参与第二、三结集,因而经文没有被重编移到其他《中、长阿含经》内,但是後期的「持增一阿含者」将其他《阿含经》的经文移入,以补充内容。现存北传《增一阿含经》经中,属於後期所补入的有二类:
一类是依法数,从《中、长阿含经》移入者:
属一法的有82,83,95-99。
5
6
属二法的有120,128,130,136-137,139,143-148,151,153,158-159,161,163,173。
另一类是将原有符合标准经型的经文,补上长的因缘部分,使内容更为详尽:属二法的有138,140,164经,这些经内长的因缘是後期所增入。
後期北传的《增一阿含经》经文份量之变多,一个主因便是由於「持增一阿含者」将许多《长阿含经》、《中阿含经》的经典移入。为何要移入?一方面想使《增一阿含经》本身内容完备(含摄其他阿含),一方面想使原有《增一阿含经》的
因缘部分完备。「持中阿含者」也有相同的倾向:将其他《阿含经》的经典移入,使《中阿含经》本身内容更完备。
五、结语
以上指出,释尊时期所传诵的《本事经》和後期的《众集经》、《十上经》、《增一经》、《三聚经》,依法数增加的方式来忆持佛法。王舍城第一结集时,便以增一的方式编出《增一阿含经》。这些《增一阿含经》有一定的经型,主要经型是:有因缘(尼陀那),无重颂(=应颂=祇夜),有「当作是学」=学处,所编的法数由一法到十法,内容泛含戒、定、慧。至於为何北传的《增一阿含经》和南传的《增支部》所编入的经有大的差异?主要是传承不同。南传的《增支部》属上座系,额外经历第二和第三结集,将四阿含重新编整,因而有不少的经由一阿含移到另一阿含,而不同於第一结集。北传的《增一阿含经》不属上座系,未经历第二和第三结集,所以保留不少原先标准的经型与内容。後期「持增一阿含者」虽对经文文句略有增补,并将一些《长阿含经》、《中阿含经》的经典移入,但就整体而言,北传的《增一阿含经》实更多保留了第一结集时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