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是一种关于一系列事件的记录,通常由参与其中的人撰写,与正式的历史不同,回忆录更为灵活和个人化。它可以是一本描述特定人物、事件或时代的自传体文章,也可以是口述回忆录、画册回忆录或视频回忆录的形式。回忆录的主要价值在于记录、演绎分享、感恩怀旧、重现传承和见证。通过撰写回忆录,人们可以表达自己对伟人的崇敬之情,并为后人提供宝贵的历史资料。
释义
回忆录∶(1)关于一系列事件的记录,通常由参加者所写而不像历史那样拘于形式和完备,如 凯撒的《
高卢战争回忆录》
(2) :一种
自传体描述,其口吻常闲逸而亲切、注意的焦点通常在作者所知的人物、事件或时代上。
出处
在西方,很早就出现了回忆录这种文体。公元前四世纪,
古希腊哲学家
苏格拉底的学生克塞诺封写了一本书,比较完整而忠实地记载了苏格拉底的言论和经历,书名就叫《回忆录》。这可能是历史上最早以回忆录题名的一本书了。
在我国,撰写回忆录的历史也十分悠久。
儒家经典《
论语》,就是一部带有回忆录性质的著作。西汉史学家
司马迁的《
太史公自序》,可以看作是一篇回忆录文章。古人撰写的一些吊唁文章和
墓志铭,也带有回忆录的性质。
到了近代和现代,回忆录这种文体有了很大的发展。对人民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人民将永远纪念他们。因此,同这些伟人共事过的、接触过的人,就撰写回忆录来表示自己的崇敬心情,同时也为后人贡献宝贵的文献资料。
它是一段历史的真实写照,是全面研究
断代史、学术成果不可缺少的资料之一。
例句
我身边的朋友们啊,你们快点出名吧,这样我的 回忆录 就可以畅销了。
主要价值
记载·演绎
不管是精英,还是草根,我们几十年不同于他人的风雨人生,一路上无数的妙闻趣事,都需要倾诉,需要记录。
一部回忆录,尽融您一生的精彩,一部回忆录,演绎您事业的理念与追求。炫动的舞台,您当然的主人公,最佳的主角,尽可倾情演绎。
分享·感恩
您生命过往之轻、之重,化为相对独立的一本可供分享的精神读物。您可以将它放在桌上、沙发边或者书房,可以展示橱窗,亲人朋友可以随时翻阅、分享。当家中的年轻人出门在外时,回忆录是家中老人最好的陪伴。
在回忆录中,您还可对亲人对朋友表达您的关怀,您的爱心;对那些曾给您坚定的陪伴、慷慨的帮助的人表达您真诚的感谢;对那些您曾经愧对的人,您也可以送上您的深深歉意。
怀旧·重现
多年之后,当您看到自己过去的美好时光重现眼前,长驻书中,将是多么的感动和欣慰。
传承·见证
大家一般都知道自己的爷爷,但有多少人知道爷爷的父亲或爷爷呢?雁过无痕,花落随泥,三代之后,谁还认识谁?有了真正属于自家的回忆录,正可以家传永远,三代之后子孙依然相识。
书写并留存回忆录,可以说是家庭
文化建设、家风传承的一大重要而有效的方式。
古谚:“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普通人家不能留下一经,但可留下回忆录。
写作方法
回忆录的写法,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详细地写出一个阶段的生活,也可写一个侧面。
写作回忆录要注意真实、广泛、突出六个字。真实,就是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广泛,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串连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突出,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
代表性,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个性,不是平平淡淡的叙述
写作方式
回忆录有“公撰”、“私撰”两种。
公撰
“公撰”是有组织的集体写作方式。撰者一人的叙述,有一班人马帮助记录整理,查找核对资料,分头撰写成章。因是
组织行为,资金宽裕,档案材料使用比较方便,在事件叙述上具有
原始资料的权威性,同时叙述方式上最讲政治,也比较拘谨。但这类回忆录,忌讳最多。一旦牵扯到事主的历史作为,则都是相当敏感的,往往不免隐恶扬善,文过饰非,挟加私笔。这是读者不得不格外留心的地方。
私撰
“私撰”完全是个人化的写作。因是撰者亲历亲为,
文责自负,忌惮较少,思想放得较开。而且因为所述之事,情感真切,印象深刻,可以提供具体的细节,所以在叙述上多是以情节生动、描写细腻见长。
坊间流传热销,多为此类。但由于当事人缺乏原始资料的参考,记忆的错讹之处在所难免,且
个人写作动机各异,
表达能力高下不同,所以质量差距很大,存史的价值高低有天壤之别。
存史与写作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薪火传递的文化使命。中国当代史虽然历时不久,但期间所发生的
社会变迁,却是“三千年未有”的大格局。置身在这个
社会历史变迁过程中的人们,所经历的人生起落之大,悲喜情感之强,俱是后人难以想象和体会的;同时,由于这是一段在跌宕起伏中疾行的历史,历史场景变动频繁,过程激烈,也不免会给后人留下许多空白。所以,中国当代史的存史活动极为重要。
当代人要写当代史,首推应是回忆录的写作。作为历史的当事人,将亲身经历的历史,所见所闻的人
与事,所感所受的情与理,以回忆录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是丰富我们民族记忆的极有意义的事情。每个历史的经历者都有为后人存史的
道德责任。
公器意识
各种回忆录中,作者的撰写动机如何,直接决定其存史的价值。那些旨在塑造自己生前身后名的回忆录,功利性极强,涉及历史必然是
曲笔,涉及自己必然是溢美。如果相关的几部书对照起来看,当下就会发现其中诸多矛盾,遑论后世人们还会自有公论。所以,这种个人功利
目的性极强的回忆录,并不能承担传世的
历史价值,日后随着
社会生活透明度的不断提高,公共话语范围的不断扩大,必然最终是要淡出的。
存史方式
即使是从对历史负责的愿望出发,作者也会有意无意地出现撰述的误区,仍会有涉及人事上的避讳之处和对自己当时言行的撇清之举。历史的大关节处清楚,未必在小关节上也清楚。这种事情在回忆录中是非常普遍的。甚至一些文情并茂、真实可信的佳品,也是在所难免。
韦君宜的《思痛录》,是笔者认为近年来写得最好的回忆录之一,但个别细节也有不实之处。书中所述1943年延安整风的
抢救运动中,“
李锐和
范元甄、
黄华和王龙宝、
魏东明和
冯兰瑞”三对夫妇因运动离异。冯兰瑞著文说,这三桩家庭变故,恰恰全不是因为运动,而都另有
隐情。由此可见,求真不易,存史亦难。就回忆录而言,要如实地记录自己,坦露一生心路历程,这是把自己放到一个公共的手术台上,当众自己解剖自己的事情,很是不易。像卢梭《
忏悔录》那样,具有严酷的灵魂拷问能力的大彻大悟者,古今中外能有几许?
平心而论,各种各样的回忆录,多少都会有当事人自我合理化的成分在里面。这种自我合理化的要求,是人性使然。人们对曾经历过的尴尬事,为摆脱懊恼和忏悔的长期煎熬,求得心里的安宁,是需要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相对
合理性的解释的。差别仅仅在于,这种自我合理化产生的撰述误区,是有心为之,还是无心为之。有心为之,长此以往的自我蒙蔽,就会把谎言当作事实。无心为之,能够在事实面前保持住一份自我反省的清醒,能够在真假美丑的边界上把持住是非曲直的
道德底线。所以在存史中出现误差时,两者的态度判若云泥。
在回忆录中表现出来的自我合理化的因素,在主观上有自我解脱的需要,在客观上有着时过境迁的记忆误差。从横的方面看,我们所经历的历史现场,都是整体过程中的一个断面,印象深刻的是一些具体事件和个别情节,所以在回忆往事之中还必须具有一种历史整合的能力,否则我们个体记忆的历史印象是支离破碎的。从纵的方面看,随着我们时代的发展,社会的
价值体系已经与过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是非
评价标准也有了截然不同的改变,这些变化随着我们的生活同步发生,在改变我们头脑中思想观念的同时也往往会改变着我们的
历史记忆方式,把合理性移植到过去的合理性上,产生一种“合理”的历史遗忘。因此,能否以认识高度,重新回到当时的语境中反省事实,也是维护历史真实性,客观记录历史的思想能力。
撰写要求
不能虚饰
撰写回忆录,是一项恢复历史记忆的工作,需要对历史负责,不能虚饰,不能挟私。不仅需要有实事求是地审视自己和审视他人的客观态度,还需要借助当时的日记、笔记和文件等原始资料恢复历史的记忆,特别是需要有其他历史当事人的交流、印证和相互补充。例如
周海婴回忆说,1957年毛泽东在上海,曾回答知识界朋友提出的
鲁迅活着会怎样的问题。学界立刻有人对此事提出质疑。随后又有
黄宗英等人证实确有其事。这种“质疑——询证”的往复过程,其实并不带来难堪,而恰好是还原历史本然的要求,体现了探求真实的科学精神。当然,许多史实或许经过这样的过程仍难求证,但是经过这样的过程人们一定会向真实又靠近一步。可以这样说,人们的个体回忆都是不可避免地有着记忆上的误差,但如果在启发大家共同回忆的群言环境中,可以最大限度地修正这个误差。
客观、公正
在存史的问题上,我们不能期望每个人的回忆都是客观、公正和准确的。实际上人们记忆上有意无意的疏漏、讹误,是回忆录中非常普遍的事情。但是,只要大家都能参与到存史过程中去,个体记忆上的错讹就会
最大可能地得到矫正。
存史态度
对复原历史的活动而言,不怕众说纷纭的嘈杂,只怕“
舆论一律”的孤鸣;不怕百家争鸣的质疑,就怕鸦雀无声的寂静;不怕百花齐放的繁芜,就怕一花独放的单调;不怕当事人的回忆出错,就怕连出错的回忆录都没有了。历史的经历者,特别是经历过一些重大历史现场中硕果仅存的当事者和知情人,无论是为了对自己有所交代,还是为了对世人、对后人有所交代,都不应带走一段历史,而应有更为积极的存史态度。
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对回忆录的撰写态度上,有些历史当事人并不太积极,甚至多有顾忌。主要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怕揭伤疤。已经愈合的伤疤不愿再触动,痛苦的往事不堪再回首,承担不了回忆过去的沉重,只想静静地安度晚年;一种是怕影响不好。事情已经过去了,再翻出“旧账”会刺激一些当事人,担心会产生不好影响,不如安于现状。
亲历者
在当代人要写当代史的问题上,笔者非常赞赏
阎长贵先生的态度。阎先生是一位曾在中央
核心部门工作过的老同志,很有
历史责任感,退休以后笔耕不辍,写了许多研究中国当代史的文章著述。他给笔者论及当代史的存史问题,讲了一番道理,非常精辟,可谓经典。他说:“中国有‘当代人不修当代史’的说法,这有合理性,也有很大的片面性。就评价当代人和当代事件来说,当代人往往难做到客观、公正,而就弄清事件本身来说,非当代人、当事人或亲历者做不到。就现有的很多回忆录中的一些事实,其正确,其错误,或不足,非当事者、亲历者谁能甄别、分辨?也正因为这样,应该动员和组织更多的当事人、亲历者写回忆录。当然,就当事人、亲历者来说,这也是一种历史责任、历史觉悟。”
阎先生的话是
觉者之言,揭示了当代史研究的一个学术规律。我们看国外史学领域的发展,凡是当代史研究开展得比较好的,有学术传统的
国家和地区,都是当代人写当代史的情况比较开展,回忆录出版比较多的地方。在历史的见证人都还健在之时,历史的当事人、亲历者就能坦率地写出自己的回忆录,接受公众的审视批评,这是很难挟加
曲笔的。这才是常态的历史。这样的历史,才不会再让历史背负本不属于它的政治包袱,不会附加上其他别的其他符号,能够保持本来面目的客观和公正。所以,莫道存史的过程只是回忆过去,回忆过去也是在开拓未来。
优缺点
优点
回忆录要求“三亲”原则:亲闻,亲见,亲历,是为
第一手资料;
缺点
时间久,记忆力衰退,记忆不清带来误差;
有个人利害在其中,有意夸张或缩小历史的真实情况;
受政治
环境影响,带着某种政治偏见或偏激情绪写的回忆录,内容不真实;
受地位局限,不可能全面,结论不一定准确;
有些回忆录,记忆不清,凭借回忆者的印象和想象写出来的,有的条理化了,有的拔高或贬低。
分类
根据文字
记录方式的不同,回忆录可分为亲笔回忆录和口述回忆录。亲笔回忆录即回忆录主人公亲笔撰写的个人回忆录。口述回忆录,即回忆录主人公不是亲笔撰写,而采用自己口述、他人记录整理的方式。
随着回忆录写作热的出现,根据表现形式和保存载体的不同,回忆录发展为以下三类:
口述回忆录
口述回忆录有其久远的文化溯源,那就是人们通过口头转述将历史流传下来的
口述史,如
古希腊的《
荷马史诗》,中国
藏族的《格萨尔王传》等即是。不一样的是,口述回忆录,是口述个人史;并且在现代科技社会,它必将以现代载体形式存在,与亲笔回忆录一样,因其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包含着原生态的历史,而成为官方史学的一大补充。
画册回忆录
画册回忆录,是以图文并收,以画为主的方式,对自己或他人一生的总体记录,或是对一段重要岁月的精彩回顾。在画册回忆录中,一张张精美、珍贵的照片,配以简洁精炼的文字,承载着一段段过去的岁月,一次次难忘的经历。
视频回忆录
视频回忆录,在对主人公进行回忆访谈的同时进行视频拍摄,之后经专业的影视编辑、剪辑技术,结合主人公以前的照片、影像以及其他值得珍藏的资料,通过添加音乐、专业的播音人员解说而制作成的
视频格式文件的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