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藏区位于四川省西部,地处川、藏、青、甘、滇五省(区)结合部,包括
甘孜藏族自治州、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
木里藏族自治县(属
凉山彝族自治州),共32个县(市),是中国第二大藏区,是
康巴文化的核心区,亦是内地连接
西藏的重要通衢,自古就是“汉藏走廊”。
藏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长期生活在
西藏、
四川、青海、甘肃、
云南五省区广大的地区。藏族在传统上将
拉萨视作中心,将拉萨周围大部分地方称为“
卫藏”,把西藏北部和青海境内大部分藏区称为“
安多”,把西藏的
昌都地区、青海
玉树州,云南
迪庆州、四川的
甘孜州、
阿坝州大部分地区这一大片地区称为“康”或“
康区”,或“
康巴”,“康”在藏语中有“边疆地区”之意,“巴”在藏语中是“人”的意思。因此康巴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藏区的一个独立的
地理单元,二是指康区的藏民。旧时藏区流传这样一句话:“卫藏的法,安多的马,康巴的人”。可见康巴人的聪明顽强,豪爽尚武,骠悍难驯。清王朝对西藏的边疆政策有一个关键要点:“治藏必先安康”,一是因为康区的
战略地位重要,是我国五大藏区的结合部和
交通枢纽。二是因为
康巴藏族对整个藏民族的影响极大。
四川藏区指四川省境内的藏族人口聚居区,基本上都在康区范围之内,而且是康区最重要和主要的组成部份。
四川藏区位于
川西北高原,北接青海、甘肃,西连西藏,南邻云南,东南接
四川盆地及川西南山地,地处东经97°26′~104°27′,北纬27°57′~34°21′,面积24.97万平方公里,占四川省总面积的51.49%。其行政区划分为:
甘孜藏族自治州18县,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13县和
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共32个县。部分藏族散居于凉山彝族自治州
盐源、
冕宁、
甘洛、
越西和
雅安市的
宝兴、石棉、
汉源以及
绵阳市
平武、
北川等县。
四川藏区有藏、汉、羌、彝、回、
纳西等6个世居民族,总人口超过200万人,藏族占本区人口的64%。四川藏族
人口数仅次于西藏,是我国第二大藏区。四川藏区地域辽阔,
人口密度小,
人口分布极
不平衡。平均每平方公里8个人,地旷人稀的特点非常显著。同时
人口地域分布极不平衡。藏族主要聚居在甘孜藏族自治州
折多山以西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西北部地区。藏族聚居区人口密度低于藏族与其他民族杂居的聚居区,并且人口分布随着
海拔高度的递增而递减,随气温的降低而减少,大多集中于河谷平原或小块
平坝。
2012年至2016年,成都、
攀枝花、
泸州、
德阳、
绵阳、
乐山、
宜宾等7个市,每年按上年度地方
公共财政收入的0.5%以现金方式投入,对口支援藏区20个困难县,构建起“7+20”
结对帮扶机制。2016年起,四川省将省内对口援藏由“7+ 20”扩展为“9+32”,新增一批支援方,覆盖所有藏区县。据介绍,2012-2017年,成都20个支援区(市、县)投入援助资金19.8亿元援助四川藏区,其中80%以上用于
脱贫攻坚和民生改善。
2017年5月8日,从省委藏区办获悉,省内
对口帮扶藏区32个
贫困县的五年规划(2017年—2021年),已全部出炉,经帮扶市(区、县)人民政府会同受扶县(市)人民政府共同审核后,已在2017年4月底前由受扶地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2020年2月18日,四川省政府宣布:批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黑水县、
壤塘县、
阿坝县,甘孜藏族自治州
雅江县、
炉霍县、
色达县等16个藏族聚居区(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加上此前已经退出贫困序列的16个藏族聚居区(县),四川藏族聚居区实现了全域脱贫摘帽。
四川藏族聚居区包含甘孜州、阿坝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32个贫困县,2013年底有2063个
贫困村、36万
贫困人口,贫困
发生率为20.1%。到2019年底,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063个贫困村退出,贫困人口减少到0.24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1%。
四川藏区是中国第二大藏区,因海拔高、气候恶劣、地质条件复杂,许多年来
交通条件相对滞后。
新中国成立后,十万筑路军人修建的
川藏公路从成都直通拉萨,拉开了四川藏区
交通建设的序幕。特别是21世纪以来,多项重大交通工程的建设完工,让四川藏区“天路”通达四海,逐步迈入“高速时代”。
截至2018年底,四川藏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超4.7万公里,
建制村通达率超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