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市
西藏自治区辖地级市
昌都市(Qamdo),隶属西藏自治区,古称“康”或“客木”,别称康巴、藏东明珠,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澜沧江上游,地处三河一江地区(昂曲、扎曲、色曲、澜沧江),藏语意为“水汇合口处”,是西藏自治区的东大门,总面积为10.983万平方千米。昌都市属高原亚温带亚湿润气候,西北部、北部严寒干燥东南部温和湿润;日照时间长,干湿分明。2022年,昌都市总人口759312人,其中男性人口389735人,女性人口369577人。截至2023年6月,昌都市辖1个市辖区、10个县,市政府驻卡若区。
历史沿革
昌都市坐落在群山怀中,它被称作从四川和云南入藏的门户。昌都是藏语,其意为“水汇合处”。扎曲和昂曲在昌都相汇为澜沧江,这也是昌都这一名称的由来。
昌都古称“康”或“客木”,以区别于卫、藏、阿里等地区。昌都具有悠久的历史,1977年和1980年相继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昌都卡若遗址和昌都小恩达遗址表明,早在五千年以前,昌都就已有人类繁衍生息,并已形成了初级村落。当地的居民已开始种植易于生长的谷子,饲养适应性广泛的家畜猪,同时也以狩猎狐、青羊、马鹿等作为补充。昌都的察雅一带是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中《桨巴》所记述的格萨尔与“炯巴”人为争夺食盐而发生交战的地区。按照藏族传统的地理概念,这里同时是“朵康六岗”中的察瓦岗,系有名的产盐之地。考古发现与实地调查,也可以发现不少当地居民传说是“炯巴”人留下来的石墙、石阶等建筑遗址。
吐蕃时期(7—9世纪),昌都是“东女国”和苏毗王国的所在地。据《旧唐书》第一百九十七卷《南蛮西南蛮传》记载:“东女国,西羌之别称,以西海中复有女国,故称东女焉。俗以女为王。东与茂州、党项接,东南与雅州接,界隔罗女蛮及百狼夷。其境东西九日行,南北二十二行。有大小八十余城,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为船以渡。”中国藏学家任乃强先生考证也称,今昌都一带为东女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昌都还可以看到吐蕃东女国和苏毗王国文化的痕迹。
13世纪,元朝将西藏归于中国版图后,在昌都和四川甘孜设置了朵甘思宣慰司都元帅府。
明朝时西藏佛教格鲁派兴起,其影响逐渐深入康区,在昌都形成若干呼图克图——大活佛转世系统。明朝政府在此设置了朵甘都指挥使司,委任各地的部落酋长和各大头人与寺庙的大喇嘛管理。明末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白利土司后,昌都也受固始汗的统治。
清朝(1616—1911年),在这个地区封委了一些大活佛和土司各辖其地,受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的管理。清朝还在昌都设立了粮站,委派粮台、游击等文武官员驻守昌都,并从四川、云南派有制兵130名驻扎昌都,传递谕旨奏折,保护昌都寺大活佛和粮台。清末赵尔丰在昌都地区的一些地方实行改土归流,昌都地区改称川边。
民国元年(1912年)以后,是西康省的一部分。
民国七年(1918年),西藏地方政府将其改称为朵麦地区,设立了“朵麦基巧”,划昌都为25个宗。
1950年10月19日,成立了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并下设3个管辖区,即昌都解放委员会直辖13个宗、三十九族地区第一办事处所辖10个宗和波密地区第二办事处所辖3个宗及盐井、察隅共28个宗,直属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管辖。
1955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后,昌都地区则划规其管辖。
1960年初,设昌都地区行署。地区行署驻昌都镇。 
2014年10月,国务院批复撤销昌都地区和昌都县,设立地级昌都市和卡若区,以原昌都地区的行政区域为昌都市的行政区域。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50年10月,昌都解放,昌都直属的宗有昌都、察雅、八宿、类乌齐、左贡、桑昂曲均由宗直接改为县。昌都专区下辖共计13个县,专员公署设在昌都县。
1959年9月,波密和嘉黎划归塔工(即林芝)管辖。此时,昌都专区辖12个县。
1962年9月,昌都专员公署办公会议对各县行政区划作了调整。全地区12个县划为94个区一个镇(昌都县城关填),472个乡。
1964年5月,西藏自治区筹委会在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时,考虑到不同地区群众的居住习惯、人口数量、辖区面积及交通运输等因素,决定将林芝专区所属的波密县划归昌都专区管辖。此时昌都专区所辖县又恢复为13个。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后,为尊重群众原有的习惯称呼,11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宁静县改名为芒康县
196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将桑昂曲县改名为察隅县
1970年昌都专区改为昌都地区,地区驻昌都县。洛隆县由洛隆迁孜托;边坝县由边坝迁驻草卡区的东马司(距草卡区6千米)。昌都地区辖昌都、贡觉(驻莫洛)、左贡(驻亚中)、察隅(驻吉公)、洛隆(驻孜托)、丁青、波密(驻扎木)、江达、察雅(驻烟多)、芒康(驻嘎托)、八宿(驻白马)、边坝(驻东马司)、类乌齐等13县。
1971年,左贡县由亚中迁驻汪达。
1975年,类乌齐县由类乌齐迁热扎卡。昌都辖昌都、贡觉(驻莫洛)、左贡(驻汪达)、察隅(驻吉公)、洛隆(驻孜托)、丁青、波密(驻扎木)、江达、察雅(驻烟多)、芒康(驻嘎托)、八宿(驻白马)、边坝(驻东马司)、类乌齐(驻热扎卡)等13县。
1986年1月,林芝专区恢复后,经国务院批准将昌都专区的波密、察隅两县划归林芝专区。
根据1973年12月30日,中共昌都地委、昌都地区革命委员会《关于芒康、江达、昌都、丁青等县行政区划调整与成立新县的报告》。
1979年6月16日,西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本着有利于领导,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边防稳定和加强建设的原则”,兼顾群众的历史习惯和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同意在昌都地区新增设盐井、生达、碧土和妥坝4个县,报经国务院批准。这时,昌都共辖15个县。上述4个县虽经国务院1983年10月批准新建,但因故到今尚未建立,故昌都地区实有11个县,90个区镇。
1987年3月始,实行撤区并乡,调整乡镇行政区划,保留13个区,昌都辖159个乡,9个镇,1622个行政村。
1997年,地区行署驻昌都县城关镇。辖昌都、芒康、贡觉、八宿、左贡、边坝、洛隆、江达、类乌齐、丁青、察雅11个县。
1999年5月,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昌都再次对部分乡镇的行政区划作了调整。撤消原保留的13个县辖区,共设立24个镇、118个乡(含民族乡1个)。
2013年11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正式上报《关于撤销昌都地区设立昌都市的请示》,撤地设市工作顺利推进。
2014年10月,昌都市设立卡若区,以原昌都县的行政区域为昌都市卡若区的行政区域,卡若区人民政府驻城关镇昌都中路259号。
区划详情
截至2023年6月,昌都市辖1个市辖区、10个县,包括24个镇,118个乡。市政府驻卡若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昌都市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澜沧江上游,是西藏自治区的东大门。昌都地处三河一江地区(昂曲、扎曲、色曲、澜沧江),藏语意为“水汇合口处”。昌都位于东经93°6′—99°2′,北纬28°5′—32°6′之间,东与四川省的德格、白玉、石渠、巴塘四县隔江相望,东南与云南省的德钦县接壤,西南与林芝市毗邻,西北与那曲市相连,北面与青海省的玉树州交界。总面积为10.983万平方千米,占西藏自治区总面积的8.9%。
地形地貌
昌都市总地势西北部高,东南部低,最高海拔为5460米,最低海拔约3100米,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不少山峰耸立于雪线以上,其中念青唐古拉山主峰高达7111米。
昌都市西北部山体较完整,分水岭地区保存着宽广的高原面。东南部山体被切割成星罗棋布状。谷地由北向南逐步加深,岭谷栉比,河谷深切,仅有零星残存的高原面。高原主要分布在他念他翁山北段和宁静山,海拔在4000—4500米以上;在北纬30°以南,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区,河谷底海拔2500—3500米,最低处是芒康县的金沙江河谷,海拔仅2296米。
昌都市山脉为南北走向,三条大江与三列山脉相间分布,平行骈走。从西向东依次是伯舒拉岭、怒江;他念他翁山、澜沧江;达玛拉山—宁静山、金沙江。山脉海拔多在4000—5000米左右,山脉之间有深邃的河谷,山岭与河谷的高差达1000—2000米。
气候
昌都市属高原亚温带亚湿润气候,西北部、北部严寒干燥东南部温和湿润;日照时间长,干湿分明,年平均气温在7.6℃,年降雨量在400—600毫米,由于山高谷深,地形复杂。故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高原气候特征。
水文
昌都市水系属外流水系,主要河流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支流,是中国及亚洲东南部主要河流的上游集结区之一,河流众多。大小河流分属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两大水系。怒江为萨尔温江的上游,该流域属印度洋水系。澜沧江、金沙江两条大河属太平洋水系,其中金沙江为长江上游,最终注入东海;澜沧江为湄公河的上游,流经横断山脉地区,最后注入南海。位于昌都市西南部的然乌湖是帕隆藏布江的源头,属雅鲁藏布江水系,它最终流入印度洋。昌都市的水系格局受到地质构造和外营力因素的控制,但在各河的不同河段表现出明显的差别。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源自青藏高原腹地,它们进入昌都逐渐转变近南北走向,这3条亚洲南部最大的河流汇聚本区,形成了“三江并流”奇观。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昌都市土地资源的总体比例是:五分草地三分林,暂不宜利用的有二分。全区土地总面积为16301万亩,其中牧草地面积8433万亩,占全区土地资源总面积的51.74%,人均占有草地面积156亩。虽然草地面积大,但质量差,主要是天然草地。好的和比较好的一、二等草地仅占草地面积的52.5%。林地面积4464万亩,占全区土地资源总面积的27.4%,人均占有林地面积82.7亩,其中灌木林占37%。人均占有耕地1.5亩,其中分布在海拔3700米以下河谷地带的只占31%,而分布在海拔3700—4300米高原上的占69%。二、三等耕地占25.7%。昌都还有暂不宜农牧林的土地,占全区土地资源总面积的19.7%。其中有裸岩地、砂地和砾石地;还有的土地海拔太高,开发难度大,无法改良利用。
矿产资源
昌都市矿产资源种类繁多。位于横断山脉、三江流域的昌都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构造,形成了丰富的有色金属和非金属成矿带。主要矿产有金、银、铜、铁、铬、钼、铀、锡、砷、煤、水晶石、冰川石、宝玉石、大理石、石灰石等矿种近百个,以有色金属矿为优势。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达37种,矿产地96处,有大型矿床23处,中型矿床24处。位于江达县的玉龙铜矿属国家两个特大型铜矿之一,储藏量达650万吨,是中国第二大斑岩铜矿。玉龙铜矿不但储量大、品位高,且伴生有相当数量的金、银、钼、铁、铅等有色金属,易于露天开采,开发前景广阔。
森林资源
昌都市森林资源丰富,是西藏第二大林区。
2023年,昌都市林地面积501.8万公顷,森林面积382万公顷,森林蓄积量2.61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4.78%。
植物资源
昌都市地区药材资源丰富。拥有各类药材1200多种,其中可利用药材750多种,被誉为“藏医药的故乡”。当地产药虫草、贝母、红景天、黄连、藏红花等。
昌都市暗针叶林主要有云杉、冷杉、高山松、油松、大果红松、鳞皮杉等。针阔混交林主要树种有青杠、山杨、桦木、川滇高山栎、大果园柏、槭树、核桃、云杉、高山松等。此外,还有高山柳三棵针、锦鸡儿、杜鹃金露梅、爬地柏等灌木林。除建材林外,还有药用植物1200多种,主要有冬虫夏草、贝母、大黄等。贝母有川贝母、梭砂贝母、高山贝母、喜马拉雅黄芪贝母等五种。大黄又有掌叶大黄,喜马拉雅大黄、心叶大黄、塔形大黄、藏边大黄等品种。其中掌叶大黄被药典记载为药用正品。此外,还有知母、胡黄莲、天麻、三七、雪莲花、当归、党参、秦艽、雪山一枝蒿等。在林区和草原,还有丰富的菌类资源。如香菇、猴头、獐子菌、松茸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
动物资源
在昌都的草原、森林,繁衍生息着种类繁多动物,被动物学家誉为“雉类王国”。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17种,二级保护动物54种。兽类动物主要有猕猴、滇金丝猴、豺、獐子赤狐藏狐、黑熊、棕熊、马来熊石貂、水獭、小灵猫、金猫、豹猫、豹、方豹、猞猁、狐狸、狼、白唇鹿、马鹿、水鹿、普氏原羚、藏原羚、岩羊、盘羊。乌类动物主要有彩鹳、黑鹳、赤麻鸭、金雕、鹰、雕、蛇雕、草原雕苍鹰、秃鹫、松雀鹰、藏雪鸡、藏马鸡、血雉、雉鹑、大徘胸鹦鹉。鱼类主要有怒江裂腹鱼、光唇裂腹鱼、裸腹重腹鱼等品种。其中鲤科的裂腹鱼亚种,不仅种群数量多,而且分布范围广。
人口
数量
2019年,昌都市总人口为798067人,其中:农牧区人口为691143人,非农业人口为106924人。人口出生率为13.92‰,死亡率为6.22‰,自然增长率为7.69‰。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昌都市常住人口为760966人。
截至2021年底,昌都市常住总户数164838户,总人数785220人,城镇人口87633人、乡村人口697587人。
2022年,昌都市总人口759312人,其中男性人口389735人,女性人口369577人。
民族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昌都市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5%以上,是主体民族,此外还有汉族纳西族侗族苗族黎族白族土家族瑶族布依族等民族。
政治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历任昌都市委书记:阿布普布顿珠
历任昌都市市长:陈军
经济
综述
经济史
1959年前的昌都,长期处于政教合一的僧侣和贵族专制的封建农奴制社会。这种封建农奴制度是以土地等生产资料归地方政府、贵族、僧侣占有和农奴对他们的人身依附关系为主的一种封建剥削制度。广大农奴没有丝毫的人身自由,被农奴主当做私有财产任意处置。在这种生产力状况下,加之农奴主的过分掠夺,广大农奴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生活,世代挣扎在死亡线上。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特别是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昌都各行各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昌都从封建农奴制社会飞跃到现代文明社会,经济从单一的原始农牧业发展为现代工业、农牧业及第三产业等并举的多元化经济结构。
地区生产总值
2018年,昌都市地方生产总值191.4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84元,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7.5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03亿元。
2019年,昌都市生产总值完成220.96亿元,同比增长8.3%(可比价),其中第一产业完成29亿元,同比增长5.9%,第二产业完成91.57亿元,同比增长5.2%,第三产业完成100.39亿元,同比增长11.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5%。
2020年,昌都市生产总值完成252.89亿元,同比增长7.8%(可比价),其中第一产业完成31.09亿元,同比增长6.4%;第二产业完成114.05亿元,同比增长17%;第三产业完成107.75亿元,同比增长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1.12亿元,同比增长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2.67亿元,同比增长-1.4%。民间投资完成14.24亿元,同比增长26.5%。
2021年,昌都市实现生产总值279.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2.92亿元,同比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10.25亿元,同比增长1.0%;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36.07亿元,同比增长13.3%。人均生产总值36574元,同比增长6.6%。在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1.8%、39.5%、48.7%。2021年,昌都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7.18亿元,同比下降25.6%,其中民间投资完成11.28亿元,同比下降20.8%。
2023年,昌都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4.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47亿元,同比增长16.2%;第二产业增加值134.98亿元,同比增长9.7%;第三产业增加值156.59亿元,同比增长8.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3948元,同比增长12.2%。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2.7%、40.4%、46.9%。
财政收支
2023年,昌都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51752万元,同比增长18.6%。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72892万元,同比增长56.7%,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68.7%。增值税完成101570万元,同比增长125.3%;企业所得税完成6153万元,同比增长9.1%;个人所得税完成9229万元,同比增长23.7%。
2023年,昌都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148785万元,同比增长3.7%。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43632万元,同比下降12.5%。公共安全支出180759万元,教育支出577127万元,科学技术支出2554万元,文化体育传媒支出44593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27462万元,卫生健康支出257802万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74203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650980万元,交通运输支出232462万元,住房保障支出115058万元。
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昌都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5.19亿元,同比增长31.7%,其中民间投资完成8.64亿元,同比下降2.5%。
人民生活
2023年,昌都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为17941元,同比增长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为45190元,同比增长6.5%。
2023年,昌都市居民消费价格较2022年上涨0.5%。调查的八大类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同比呈“四涨一平三降”格局,其中,食品烟酒、衣着、教育文化和娱乐、其他用品和服务分别上涨0.8%、1.8%、0.8%、5.3%;医疗保健与上年持平;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分别下降0.1%、0.5%、1.2%。
第一产业
昌都是西藏重要的农牧业区之一。
2023年,昌都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9.04亿元,同比增长17.8%。其中:农业产值25.70亿元,同比增长7.4%;林业产值4.18亿元,同比增长64.2%;牧业产值37.84亿元,同比增长22.7.%;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产值1.32亿元,同比下降0.1%。昌都市年末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7433.14公顷。其中:青稞播种面积37686.73公顷;油菜籽播种面积3040.0公顷;蔬菜播种面积4344.1公顷。全年粮食产量20.55万吨;油菜籽产量4733.3吨;蔬菜总产量90493.7吨;虫草产量15948.8公斤。
截至2023年末,昌都市牲畜存栏总数为243.83万头(只、匹),比上年末减少23.24万头(只、匹)。其中:牛181.88万头,增加25.2万头;羊38.25万只,增加0.55万只。全年猪牛羊肉产量达8.31万吨,同比增长5.2%;奶类产量14.39万吨,同比增长16.2%。
第二产业
2023年,昌都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13.93亿元,同比增长14.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01.88亿元,同比增长3.9%;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完成12.05亿元,同比增长198.3%。从产品产量来看:铁矿石原矿产量70.76万吨,同比增长172.7%;水泥产量286.50万吨,同比增长25.3%;精炼铜(电解铜)产量5389.2吨,同比下降10.4%;啤酒产量22249.70千升,同比下降5.9%;铜金属含量产量11.45万吨,同比下降8.9%。
2023年,昌都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92.43亿元,按可比价同比增长9.4%。
第三产业
2023年,昌都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60亿元,同比增长19.9%。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70.20亿元,同比增长16.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9.40亿元,同比增长33.0%。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12.07亿元,同比增长39.1%;商品零售77.53亿元,同比增长17.4%。
2023年,昌都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77.34万人次,同比增长61.0%,实现旅游总收入22.74亿元,同比增长61.0%。
2023年,昌都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11.95亿元,同比下降1.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48.33亿元,同比增长17.3%。
2023年,昌都市邮政局(所)141个;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收入66740.4万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收入5120万元,电信业务总量收入19230.7万元,移动业务总量收入39584.7万元,联通业务总量收入2805万元。年末昌都市固定电话用户达到9.06万户(电信固定电话用户达到8.3万户,移动固定电话用户达到0.7万户,联通固定电话用户达到0.0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8万户(电信移动用户19.2万户,移动移动电话用户26.9万户,联通移动用户1.9万户)。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3年,昌都市有中等职业学校2所,学生数5137人。中学23所,其中高级中学6所,高中生数17311人;初级中学17所,初中生数31797人。小学204所,学生数84676人。幼儿园439所,在园幼儿24845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68人。昌都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3%,初中毛入学率101.1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67%。
文化事业
截至2023年末,昌都市共有群艺馆1个,博物馆2个,公共图书馆1个,11个县级民间艺术团,11个县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乡镇文化站138个,村级文化活动场所1142个;专业文艺演出团体1个(昌都市康巴文化艺术团),行政村文化演出队1116个。市及县级以上(含县级)广播电视转播台33座,乡级广播电视转播台3座(江达县、芒康县、八宿县),中波转波发射台4座,市广播电视台1座,县广播电视台10座;10县县级应急广播平台10个,乡镇前端数量116个,村居前端数量956个(卡若区尚在建设中,暂无数据),昌都市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9.49%和99.64%。
医疗卫生
截至2023年末,昌都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388个(含村卫生室)。其中:市级医疗卫生机构5个,县级医疗卫生机构30个,乡镇卫生院132个,诊所130个、疾控中心12个、市级卫生监督所1个、村卫生室1077个。医疗机构开放床位数4257张,每千人拥有开放床数5.6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数4955人,每千人拥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6.5人。
社会保障
2023年,昌都市城镇新增就业7467人,开发就业岗位21092个,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5.06万人,开展农牧民技能培训人数1.95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2023年,昌都市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59431人,城乡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691770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4.2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8.63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5.20万人。昌都市城镇居民共有5473人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居民有78802人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昌都市有特困人员集中供养中心11个,公办儿童福利院2所,集中收养孤儿767人,寄养小孩337人。有意愿的特困人员、孤儿集中供养率为100%。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5060.76万元。
生态环境
2023年,昌都市主城区大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有效监测天数365天,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率100%。昌都市主要江河干流、流经各县(区)城镇地表水体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及以上水质标准。
交通运输
综述
2023年,昌都市完成货运量692.50万吨,同比增长39.31%;全年客运总量完成34.02万人,同比增长45.58%。航空运输全年完成航班4514架次,同比增长41.2%;实现旅客吞吐量42.35万人次,同比增长59.5%;完成货邮吞吐量1698.20吨,同比增长98.7%。
公路
昌都市已形成以川藏(南、北)、青藏、滇藏为骨架的公路网,国道317、318、214及省道303、302线横跨境内。通车里程6408.7千米,其中国道1634千米,省道671.2千米,县道4103.2千米。
2023年,昌都市公路通车总里程20128.334公里。
航空
昌都市有可起降波音大型客机的昌都邦达机场,辟有昌都至成都、昌都至拉萨航线,每周有五个班次往返三地。
历史文化
综述
昌都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这里的藏族常以“康巴人”“康巴汉子”称谓。由于居住地域和社会交往的因素,自古以来,昌都康巴人就较早的接受了来自青海、甘肃等地的黄河文化,来自四川、重庆的巴蜀文化、长江文化和来自云南白族、彝族、纳西族、傈僳族等多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在语言、服饰、宗教、民俗、民居建筑、民间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其明显区别于其他藏区地域文化的特殊表现。
康巴汉子性格中的豪放粗犷、热情奔放、坚毅勇敢、忠诚信义与这种多元文化相融汇,逐渐形成了既有多方位、多民族文化复合、又有康区独特个性和凝重宗教色彩,具有丰富内涵和底蕴的康巴文化。
昌都民居有农牧区之分。牧区一般住帐蓬,这种帐蓬多用牦牛绒线编织而成,并饰以传统图案,不仅美观大方,而且遮风挡雨,冬暖夏凉,搬迁便利,深得牧民喜爱。农区的房屋多为土木结构,一般为两层,下面一层放杂物,上面为经堂、厨房、寝室和存放粮食的库房,牧草和粮食则在阳台上晾晒。这种房屋也有高三、四层的,安排自然会更细致一些。
昌都的康巴文化艺术、民俗风情,不仅古朴独特,而且多彩多姿,充满了神秘色彩。著名的热巴艺术多流传于昌都民间,有热巴铃鼓、热巴弦子、热巴杂技等,其中以丁青的热巴、芒康的弦子舞最为有名。除热巴杂技外,卓舞(俗称锅庄)则在昌都十分普及,每逢喜庆和节日,人们围成圆圈,脚踏舞步,挥臂高歌,无论城乡,到处都能见到这种最为大众化的歌舞。昌都还是藏族著名史诗《格萨尔王传》产生和流传的主要地区,有许多著名的说唱艺人和艺术大师。绘画雕塑艺术,昌都更是流派众多,各具特色。唐卡绘画艺术中,以昌都“嘎学噶志”画派最为著名;泥塑艺术以昌都、边坝、察雅、贡觉最具功力;石刻艺术则以昌都、察雅、芒康、江达令人叹服;江达县波罗古泽木刻经版闻名全藏,是名符其实的“木刻之乡”。这些地方民间艺术家们创作的艺术品,既是康巴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藏族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地名由来
昌都市清朝时期按藏语音译为察木多。四川都督尹昌衡将察木多改名昌都,即保留了藏语的读音,同时取他名字中的“昌”字,带上他大都督官职中的“都”字,又有昌盛之都的含义。
传统服饰
昌都康巴人的传统服饰以裙袍为主。这种裙袍多用自制的氆氇和羊皮缝制而成,冬天则穿皮袍。旧时,贵族和富有人家多穿用虎皮、豹皮、水獭皮制成的皮袍,内着丝绸服装,或以丝绸镶边做为装饰。康巴人的藏装讲究,不仅华贵精美,而且颇具欣赏价值。康巴汉子多带有腰刀、护身盒等物品,并将用黑色或红色丝线与头发相辫的“英雄穗”盘结于头顶,显得刚武勇猛。康巴女子的服饰更以雍容华贵而著称,其内衣多用丝绸料,外衣讲究用水獭皮缝制,并拼合传统图案予以修饰。康巴女子都有头饰、胸饰、背饰、腰饰和其他饰物,这些饰物往往是代代相传的宝物,如用九眼石、玛瑙、翡翠、红珊瑚制作的项链、头饰,用绿松石、蜜腊石和纯银制做的各类饰物等,这些服饰价值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成为其家庭财富的标志。
民间文学
昌都的民间文学,种类众多,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从品种上讲,有民歌、故事、谚语、谜语等。
说唱《格萨尔王传》
说唱《格萨尔王传》是昌都广大农牧民群众最喜爱的文化活动之一。在昌都广袤大地上,到处都有与格萨尔王有关的遗迹和传说。其中主要有江达县波罗吉荣峡谷中格萨尔王与王妃珠姆下棋的四方形巨石骰子、丁青县格萨尔王射穿山峰的二个大窟窿、贡觉县格萨尔手下巴拉大将的宫堡遗址、芒康县江岭之战的城堡遗迹、类乌齐县传之为格萨尔的铁制雕龙马鞍等。其次,昌都市是说唱《格萨尔王传》艺人最多的地区之一。1986年,西藏全区共发现39名说唱艺人,其中19人在昌都。被称为“国宝”级说唱艺人的扎巴,其祖籍就在昌都边坝。昌都市也是格萨尔王版本流传最多和《格萨尔王传》壁画较多的地区之一。强巴林寺第二大活佛谢瓦拉的夏季别墅里有一幅大型彩色壁画《格萨尔凯旋归宴图》;江达县瓦拉寺也有长达几十米的反映格萨尔及其部将征战的大型壁画。
歌谣
歌谣是昌都民间文学中,深受群众喜爱的娱乐艺术之一。无论在牧场、村庄,人们都始终与歌谣相伴。歌谣演唱不拘一格,随处而歌,即兴创作,其内容有歌唱山川自然、追求幸福美满的爱情生活、歌颂生产劳动、反对压迫剥削等。在艺术上,以比喻生动、想象丰富、形象鲜明、语言清新流畅为特点。流传在昌都境内的歌谣较为丰富,1984年,昌都地区文化局仅从26岁的民间艺人泽仁达吉处就搜集到700余首民歌,从中筛选了500余首,编辑成一本《昌都地区民间歌谣集成》资料。
传说与故事
民间传说与故事是昌都藏族群众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经过集体创作和不断加工,用心浇灌出来的一束鲜花。流传在昌都境内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很多,神话故事有《泽玛姬》《鹰和蛙》等;《热巴起源的传说》说的是热巴舞道具中鼓架、鼓皮、鼓槌和网状穗服饰的来历,较形象地解释了热巴舞产生的全过程;人物故事中《文成公主的传说》最为著名;机智人物故事中除阿古顿巴的故事家喻户晓外,还有《然多阿桑的故事》等。
民间歌舞
勤劳、勇敢、智慧的昌都群众,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刚毅豪放、质朴粗犷、豪爽乐观的性格,而康巴人这种性格在热巴、弦子、卓舞三大舞蹈品种上得到了最生动的体现。昌都的这三大舞蹈品种,在西藏舞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丁青热巴舞:热巴舞是融说、唱、舞和杂技气功为一炉的综合性表演艺术,起源于昌都的琼布丁青,故丁青有“热巴之乡”的美称。
在西藏众多的热巴流派中,历史最长、久负盛名的首推琼布丁青的窝托热巴。据说13世纪,在修建类乌齐查杰玛大殿时,曾特邀丁青窝托的7名热巴艺人前往献艺。
窝托热巴的特点是技巧性很强,如爬杆技巧、腹上破石、夹刀旋转等,都是窝托热巴的绝技。康沙热巴是昌都境内至2014年活跃于舞台的重要热巴流派之一,这是一种典型的家族热巴,其传统节目有一点鼓、三点鼓、六点鼓、九点鼓,同时穿插一些弦子、卓舞以及男女对辩(相当于滑稽相声)。在昌都境内还有察雅热巴、色扎热巴、八宿谢安热巴、类乌齐嘎妥热巴、边坝国青热巴、洛隆雄男热巴、左贡察瓦龙等热巴流派。
昌都卓舞:卓舞,俗称锅庄,是指藏族在远古创作的以脚的动作产生的一种民间集体舞蹈。它不受时间、地点、人数限制,广泛分布于昌都各县。昌都卓舞一般分为三大类,即农区(包括集镇)卓舞、牧区卓舞、寺庙卓舞。卓舞的音乐以淳朴明亮、奔放流畅为特点,歌词内容比较丰富。从动作上讲,一首卓舞是由序舞、慢板、快板卓舞构成的。快板卓舞最能体现康巴人粗犷奔放的性格特征,它时而舞成一团,时而撒开腾旋,时而快速腾挪,时而衣袖挥舞,豪放不羁,显示出一种力量的美,一种群体的气势。
芒康弦子舞:芒康弦子,藏语叫“谐”,意为歌舞的意思,跳“谐”时,须由一名或数名男性领舞,边舞边拉牛角二胡弦子,故后人形象地称其为“弦子舞”。实际上,弦子只是其中的一种乐器而已。跳弦子舞时,男女分别列队绕圈而舞,男子拉弦子,女子舞长袖;男方领唱,女方复诵,舞姿优美舒展、刚柔兼备,旋律欢快流畅,节奏鲜明。除了流传在芒康、左贡等地的牛角弦子舞外,昌都还有丁青、类乌齐、察雅、八宿的热巴弦子舞以及芒康盐井的扎聂琴等弦子舞。
绘画雕塑艺术:昌都一带有三大画派:“美宁”画派,主要流传在丁青、察雅、贡觉等地;“美莎”画派,主要分布在昌都县才维一带;“嘎学噶志”画派,主要流传在昌都县的噶玛乡和四川的德格等地。
节日
藏历新年
藏历新年——“洛萨”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从藏历十二月初,各家便忙碌着准备过年,包括准备过年时吃、穿、玩、用的东西,农民们在一个装满肥土(此土是从地里挖出的最好的肥土)的瓦盆里种上早已浸泡好的青稞、小麦种子,置于温度较高的地方,育出青苗。牧民们准备一个象征吉祥如意的羊头,并用酥油修饰装点。从藏历十二月下旬开始,各家准备酥油、青油、白面,并陆续油炸成果子,同时制做装“琪玛”(酥油、糌粑、糖拌成的粉)用的五谷斗。此斗从中间隔开,一半装“琪玛”,一半装炒好的小麦颗粒,上面再插上饱满的青稞和小麦穗头(祝愿来年丰收),象征吉祥。
仲确节
仲确节”是类乌齐一带最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藏语中“仲”即“供奉”,“确”即“修习”的意思。从字面上解释,“仲确”即“修行仪轨节”,每年藏历六月十五日举行。1320年,噶举派的高僧乌金贡布亲自主持修建了达垅噶举派主寺“查杰玛”(意为光彩耀目)大殿,并于1326年竣工。为了酬谢当时修建“查杰玛”大殿的广大僧众、外来工匠和教徒,寺院选定藏历六月十五日为吉日,举行隆重的宗教颂赞仪式,从此这一天定名为“仲确节”。人们传说,谁要是能在“仲确节”期间拜佛许愿,则做买卖就能如愿以偿。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生活的需要,尤其是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这个单一的宗教节日逐渐演变成为既有宗教仪式,又有现代民间物资交易的综合性节日。因此,如今也有人称“仲确节”为物资交易节。参加节日交易的除本县、本地区的个体商人外,还有来自西藏其他地方的商人。
丧葬习俗
从昌都市的丧葬习俗上看,主要有塔葬、火葬、天葬、水葬、土葬、二次葬、墙葬、合葬和雪葬九种。
礼仪
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嫁娶、民俗节庆、拜会尊长、拜佛,迎送宾客等等场合,通常都要献哈达。哈达是一种生丝制品,长短不一,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
敬语和称谓
藏族非常注意使用敬语,这种风气拉萨人更为讲究。在拉萨甚至整个西藏,每句话都有3种讲法,一是普通话,一是敬语,一是最敬语。无论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是这样。地位相同的人相互用敬语,地位低的人对地位高的人也用敬语,对地位悬殊的人用最敬语。不会敬语的人被认为缺少教养,而敬语用错了,便会闹出笑话。藏族人非常重视称谓,称谓不准确,往往被认为不懂礼貌。在对方名字后面加一个“拉”字,表示尊敬。例如称格桑为“格桑拉”,扎西为“扎西拉”;教师称为“格拉”,厨师称为“玛青拉”等。
敬酒茶
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便会敬酒,一般是青稞酒。青稞酒是不经蒸馏、近似黄酒的水酒,度数十五度至二十度。敬献客人时,客人须先啜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要掺满,最后再喝干一满杯。
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客人进屋坐定,主妇或子女会来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客人面前才接过去喝,这样,才算懂得礼貌。
馈赠
藏族重视馈赠,凡有喜庆必送致贺。一般是有送必有还,且还礼的数目往往要加一倍,否则即为小气和失礼。
敬老
见面礼
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要脱帽置于手上,弯腰45度;见到平辈,头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有时合掌与鞠躬并用,合掌要过头,表示尊敬。
宗教礼节
僧人见到自己的老师要行叩拜礼,如觐见堪布或活佛时,要行三叩头礼。坐垫子是根据地位的不同而有高低之分。宗教节日时,达赖、班禅给朝拜者摩顶也有分寸,对大官员行碰头礼和用双手摩顶,对中等官员用一只手摩顶,对一般平民则用一条丝穗子在其头上拂一拂以表赐福。
风景名胜
综述
昌都市位于整个康巴地区的核心位置,保留有最纯朴的康巴风情,素有“康巴腹地”之称。昌都境内澜沧江、金沙江、怒江并驾齐驱,奔腾南下,形成著名的三江并流。同时,在昌都还有壮美的雪域风光,一望无际的高原牧场,众多的古刹古迹,多彩的民族文化。
2023年,昌都市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5个,自治区级湿地保护区1个。
主要景点
地方特产
综述
地处雪域高原的昌都,山高谷深,河流纵横,动植物资源丰富,盛产冬虫夏草、雪山雪莲、红景天、藏红花、草红花等高原名贵中草药,昌都的瓜、果、梨、桃等高原水果,品种繁多,其中以八宿的醉梨,最为有名。此外,昌都市的各种民族服饰、手工艺品等,色彩艳丽,图案精美,民族风情浓郁。有锋利铮亮,制作精美的各式藏刀。昌都市有名的土特产主要有虫草、贝母、雪莲、核桃、藏刀及高原畜产品等。另外,昌都市的民族手工艺品也富有特色,其制作精美,结构多样。由于昌都地理位置的特殊,受到藏、汉、蒙、纳西以及尼泊尔、印度等民族工艺的影响,所以其本地的手工艺品便逐渐形成了昌都市独特的民族风格。
主要特产
荣誉称号
2019年11月14日,昌都市被生态环境部正式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
2020年9月29日,昌都市被交通运输部、财政部确定为“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地区”。
2021年1月,昌都市入选2018-2020周期国家卫生城市(区)命名名单。
2021年7月,昌都市入选“西藏自治区双拥模范城(县)”拟表彰对象。
2022年2月,昌都市拟入选2021年西藏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4 16:5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