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工业学院(Chengdu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是
四川省人民政府主管的公办
全日制普通本科学校,由
四川省教育厅、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厅委共建”。入选全国
“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应用型本科建设院校、首批
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四川省首批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四川省“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单位。
历史沿革
中华民国时期
学校创办于1913年,其间使用过甲工校、工科高中、高工校、西南二工校、工业学校、无机校、电子高专等12个校名。校址则从包家巷到
学道街,到
多宝寺,到茶店子,到花牌坊,到
郫都区,共计5次搬迁。其办学历史反映了辛亥革命以来国家
实业教育、
中专教育、
专科和
本科教育的不凡历程,是中国实业发展、工业振兴的参与者、见证者。
1913年8月,学校更名为
四川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
1924年8月,学校更名为四川省立第一职业学校。
1925年10月,学校更名为四川省立第一工科高级中学校。
1934年8月, 学校更名为四川省立
成都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开设机械科、电机科、中等机械技术科电机技术科,电讯科、航空机械科,航空机械技术科,应用化学科、染织科、制革科。图书室收藏此类图书2000多册。
1935年7月,学校由
多宝寺迁至
学道街原四川省立工学院(1931年四川省政府决定,将原
公立四川大学的工科改办独立学院定名为四川省立工(科)学院,1935年四川省立工学院合并至
重庆大学。)并接收了四川省立工学院遗留的全部房舍(约20亩)与教学设备。增添航空机械和电讯专业。
1938年08月 染织科移交四川省立女子职业学校(后发展为四川省高级染织职业学校,现为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1939年春,成都遭受日本侵略飞机的狂轰滥炸,学校被迫疏散至多宝寺临时校址授课。
1939年12月 资属联立职业学校并入设立车委管理班。
1946年,学校由多宝寺迁至成都茶店子,占地54亩,学校的专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陆续开设了电机、电讯、电机技术基础、机械技术、航空技术等专业。
1947年08月 四川省立
成都高级制革职业学校并入设置制革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0年11月,学校更名为川西成都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51年7月,经校方多次努力,教育厅批准,学校迁至成都市
花牌坊街。
1952年06月 学校的土木科调出组建成都交通技术学校(现发展为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1952年7月,学校划归川西人民行政公署文教厅、工业厅管理。
1952年9月,学校划归四川省工业厅管理。
1952年11月,学校更名为四川成都工业学校。
1953年8月,学校划归
第二机械工业部二局西南分局管理;9月,划归第二机械工业部二局管理,更名为西南第二工业学校;12月,划归第二机械工业部管理。
1953年08月 西昌技艺专科学校开设中技班调入学校编为机33四班
1953年08月 学校应化科调出与其他三校的应化、化工科组建四川化工学校(现为
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1954年11月,学校按照二机部的指示,按1200人规模扩建工字形教学楼和学校实习车间。1956年6月全部竣工。
1956年4月,更名为成都机械制造工业学校。
1956年9月,学校划归
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十工业管理总局管理。
1958年3月,学校划归
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十工业管理总局管理。
1958年07月 成都干部学校并入学校
1958年08月 成都工业专科学校建校工作组设置在我校(现发展为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组织由我校党总支领导,一个学校两块校牌。
1960年9月,学校划归
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十工业管理总局管理。
1968年10月,学校更名为成都无线电机械学校。
1987年9月,学校划归四川省人民政府电子工业厅管理。
1993年2月,学校更名为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2000年5月,学校划归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厅管理。
现名:成都工业学院
2012年3月,学校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教育部考察批准升格为成都工业学院。
2016年5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8年5月,
四川省教育厅、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签订了“厅委共建”成都工业学院协议。
2019年7月,成都工业学院与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全面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暨“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揭牌仪式在学校举行。
2021年1月,成为
宜宾高校联盟第一届理事会成员单位。
2023年4月28日,
成都工业学院晏济元书院正式揭牌。
2023年12月4日,“
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软件测试)”在成都工业学院正式挂牌运行。
2024年学校获批四川省新增
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设有二级院(系)14个、本科专业44个,涵盖工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文学和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门类。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有教职工1220人,其中,专任教师1015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2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具有国家、省部级人才称号的拔尖人才50余人次,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3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3人次、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30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9人,“天府学者”特聘专家1人,四川省“四有”好老师1人,四川省“五一巾帼标兵”1人。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有教职工1220人,其中,专任教师1015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92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55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有国际慕课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6门、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14门、省级一流课程46门、省级高阶课程1门。
教学建设
截至2019年3月,成都工业学院有5个专业先后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教改试点专业”,其中“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教育部2001年评审批准的“全国
高等工程专科示范专业”,四川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7个,四川省精品专业2个,四川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有
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教指委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课程22门。
截至2023年2月,学校有省级“三全育人”试点学院2个、省级思政精品项目4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4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2门;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6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四川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6门、省级首批应用型示范课程14门、省级一流课程46门,3个国家级实训基地,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4个校外实习基地,其中6个为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6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
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四川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6门、省级首批应用型示范课程14门、省级一流课程31门。
截至2023年9月,学校省级教育成果奖实现新突破,牵头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参与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一等奖获奖数量名列全省本科院校前十。
截至2017年5月,学校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创新能力。学校成立了下属无人机公司、科技园公司并启动运营,与富士康合作建设的工业4.0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基地已成立股份制经营实体。该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比赛中,获得国家级一、二等奖数十项;2013年该校学生荣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冠军荣誉——“高教社杯”。
截至2023年9月,学校学生获得2019、2020、2022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本科组全国一等奖,省级“互联网+”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020年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特等奖,2020年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一等奖,2021年金相技能大赛一等奖,2022年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一等奖,2022全国高校数字艺术大赛一等奖等。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4月,学校与英国、加拿大、西班牙、法国、德国、爱尔兰以及“一带一路”沿线俄罗斯、波兰、匈牙利、泰国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2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招收来自俄罗斯、泰国、印度尼西亚、摩洛哥等国留学生来校进行学历教育及汉语学习。
学校与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电科、国家电网、中国电信、中粮集团、中国水利水电、华为、京东方、长虹、九洲、重庆平伟、迈普、上海莫仕、德州仪器、富士康、通威太阳能等知名企业保持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产业学院
产教融合
学术研究
科研团队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4月,学校现有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应用与技术实验室、电加工实验室、
四川省产业大数据应用研究院等8个省厅级科研平台,建有性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无人机产业发展研究中心2个四川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有57个建制实验室,2021年以来,获批“四川省电子终端产品制造智能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半导体功率模块封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智能机电传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科技类转化服务平台。
应用技术研究院
特种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院
研究成果
截至2014年1月10日,学校完成教育部“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和科研多项,曾获得全国教育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四川省哲社优秀成果二、三等奖等奖项2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43项。
2009年至2014年1月,学校科研经费累计达到1500余万元,纵向科研立项累计达20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600余篇,被SCI、CSSCI检索的上百篇;撰写出版著作20余本;主编教材111部,其中31部为普通高校国家级规划教材,《
工厂供电》教材的发行量超过120万册。
学术资源
截止2017年底,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总量达到113万余册,中外文期刊1200余种,订报纸34种,有本地镜像的数字图书现有40万种,包括“超星数字图书”、“书生数字图书”、“中国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 “金图国际外文数字图书馆”等;通过“超星数字图书馆教育网镜像站”远程访问的电子书有100万种。
《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双月刊)前身为《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创刊于1996年,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5383,国内统一刊号CN 51-1747/TN。
学报是《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web)、波兰《哥白尼索引》(IC)等科技数据库的收录期刊。
学报被教育部
科技司评为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被
四川省教育厅评为四川高校优秀科技期刊。
2022年10月起《成都工业学院学报》刊期由
季刊变更为
双月刊,出版时间为单月月末。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成都工业学院校徽的最大特点,是把黄炎培当时提倡的职业教育思想和职业教育办学理念集中体现在了图案中。象征工业、工人的“工”字和象征农业、农民的“
谷穗”是“劳工神圣”的体现;展开的“双翅”如同“双手”,寓意着“双手万能”、“振翅高飞”;而“手”和“眼”则是“用我手,用我脑,不单是用我笔,要做,不单是要说”教学方法的形象体现。总体而言,校徽将黄炎培等人提倡的职业教育思想“劳工神圣、双手万能”和职业教育办学理念“手脑并用、学做合一”完整融入其中,是校“学做合一”办学特色的最好诠释,也是“独一无二”的艺术杰作。
·校徽释义:成都工业学院徽志是由图形和文字构成的双圆套圆形徽标。徽标中心图案由向内伸展且掌心有一只眼睛的右手掌、向两侧展开的双翅、地球、麦穗、“工”字和学校建校年份构成。外环上方是学校的中文校名,下方是学校校名的英文全称。校徽图案中的“工”字体现学校工科特色;“手”、“眼”代表 “手脑并用、学做合一”;双翅寓意“双手万能”;“麦穗”、“地球”彰显胸怀世界而又脚踏实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理念。
精神文化
手脑并用、学做合一
释义:“手脑并用、学做合一”是由中国近现代爱国主义教育家
黄炎培提出的职业教育思想,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校训“Mens et Manus”(拉丁文)其中文意思也是“手脑并用创新世界”,学校办学百余年历史,也一直坚持“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校训。在建校之初的历史特殊时期,它倡导和要求的是职业教育注重实用,注重技能,要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当前学校应用型转型发展时期,“手脑并用、学做合一”仍然适用,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共同发展,在学中做,做中学,加强教学实践性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达到知识的第二次飞跃。在实际动手的过程中真正的领会知识,解决问题,达到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成都工业学院曾派人遍访西南西北数十家企业,以听取对学院培养人才的质量评价和使用情况,各单位普遍反映学院毕业生“工作上手快”、“动手能力强”,这充分表明“学做合一”始终是学院一以贯之的育人特色,也是学校成功的一大优势。学院提倡学生“用我手,用我脑,不单是用我笔,要做,不单是要说”,教育中强调“动手与动脑”的同样重要性,“掌握知识”与“掌握技能”的同样重要。
严谨、朴实、勤奋、创新
释义:“严谨”,指科学规范,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严格要求的科学态度,也指严于律己,从严治学,从严执教等职业道德;“朴实”,指质朴诚实,即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良好品质;“勤奋”,指勤于学习,勤于钻研,勤于思考,勤于实践,“业精于勤”,勤奋是成功的必备条件;“创新”,指敢为人先的创新气魄,勇于超越的创新理念,崇尚科学的创新态度。创新是民族的精神,也是时代的精神。学校的校训语言平实、辞约义丰,既反映了全校师生为人做事、从教求学的态度、作风,也是持之以恒的品行追求。
学风:勤奋、敏思、励志、笃行
释义:“勤奋”指勤于学习,勤于钻研,勤于思考,勤于实践,“业精于勤”勤奋是成功的必备条件。“敏思”,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倡导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独立的见解,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来适应时代的要求;“砺志”出自于苏轼《晁错论》:“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指磨砺意志,志向专一,坚韧不拔,要求学生注重陶冶坚强意志和人文精神;“笃行”出自于《礼记•中庸》:“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即实事求是,崇尚实干,忠贞不渝,执着追求,身体力行,学问思辨贵在笃行,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教风:厚德、博学、敬业、爱生
释义:“厚德”,出自于《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指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理想追求,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博学”,出自于《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和《论语》:“君子博学于文”,指学识广博,即宽厚的基础理论、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娴熟的基本技能,文理兼容,百科兼纳,专业领域游刃有余,高质量、复合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敬业”是教师的事业发展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价值准则之一。作为教育工作者,敬业与爱国、爱校、爱专业、爱学生、爱岗位连为一体,“敬业爱生”与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连为一体。“敬业爱生”是教育工作者的事业基础和事业前提。教师当以教书育人为根本事业,品德和学业同修,才学与美德并茂,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科学素养。
迎110周年校庆,成都工业学院发布2022版校歌《
学做合一 卓越担当》
2022年9月成都工业学院2022版校歌《
学做合一 卓越担当》正式发布。学校于2020年末启动了校歌改编工作,历经多次歌词征集和曲谱征集,在学校师生、校友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新版校歌的创作工作。
发展目标定位:建设一所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
办学类型定位:培养应用性工程技术人才的教学型普通本科院校。
办学层次定位: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兼顾专科教育,适时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成都、服务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
学科专业定位:以工为主,理、管、文、经、艺等学科协调发展。以电子、机械为主要特色,重点面向“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和“现代服务业”领域。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素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基层应用性工程技术人才。
总体表述:立足成都、服务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依托行业优势,以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素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基层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致力于建设一所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
精炼表述:地方性 应用型 开放式
释义:办学定位是依据学校办学指导思想,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学校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找准学校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位置,确定学校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体目标,包括办学类型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学科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校章程中已明确办学定位的总体表述为“立足成都、服务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依托行业优势,以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素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基层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致力于建设一所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
“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教学型普通本科院校”,从“应用型”和“教学型”两个方面明确了学校的办学类型定位。一方面是依据《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我国高等学校总体上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其中应用型高等学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产生联动,对接区域和行业对人才的需要,主要从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及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由此学校确立了“应用型”定位;另一方面,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界对高校的传统分类方法即根据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将高校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三类,结合学校的办学历史基础和实际情况,确立了“教学型”的定位,也是学校一切工作以教学为中心的明确体现。
“学校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开展继续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和与社会其他单位联合办学等适应社会需要的多种形式教育”是学校的办学层次定位,明确了学校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是以本科生为主,即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度保持成人教育,积极拓展国际合作教育及社会开放办学,也是学校“开放国际发展战略”的体现。
“立足成都、服务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的服务面向定位,是学校基于百年办学历史积淀和办学经验形成的历史和现实定位,也是学校必须长期坚持立足成都、背靠行业的发展定位,体现了学校立足成都区域,与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行业领域共育人才、协同创新的办学特点。面向西部、辐射全国也体现了学校开放合作的办学视野。
“以工为主,协调发展理、管、文、经、艺等其它学科。以电子、机械为主要特色,重点发展智能制造学科专业群、电子信息学科专业群、现代服务业学科专业群”的学科专业定位,决定了学校以工为主,以电子、机械为主要特色,适度发展理科和经济管理学科、人文社会学科等,形成理、管、文、经、艺多学科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同时围绕行业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打造特色专业、学科及学科群。
“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素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基层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了学校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职责使命。其中“基层”二字强调了学校培养面向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第一线工作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定位,“工程技术”也体现出学校“实业兴国”的建校宗旨,以及百年办学历史沉淀出的办学优势是工程技术类专业。
“建设一所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是学校在当前时期的发展目标定位。整合资源、打造特色,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特色也是立校之本。要坚持面向地方行业需求,强化办学特色,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不断从办学指导思想、校风校训、优良传统、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去寻求和凝炼特色,以特色服务“地方”,以特色创建“高水平”,以特色体现“应用型”。
根植地方,魂在应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释义:办学思路是为了明确办学定位,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具体路径和做法。“根植地方”强调了学校长期以来办学扎根于地方、服务于地方的基本思路;“魂在应用”表达了学校坚定走应用型办学道路的决心;“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指出了学校走应用型道路的主要途径,即主动围绕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面向市场需求,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导向,以培养川渝地区电子、机械行业生产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实到学校管理、教学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积极推动企业、高校之间的开放、合作、协同、共赢,促进产教融合深化纵向发展,形成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艰苦奋斗、严谨治学、崇尚实践、追求卓越
释义:“艰苦奋斗”是学校的发展之源,是国家民族的发展之源,任何战略目标的实现、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艰苦奋斗,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应该要提倡和发扬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精神;“严谨治学”是指教师在求知和传授知识和学问的过程中要做到严密谨慎、严格细致,对科研和学术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精神;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克服浮躁,继承发扬学校师生潜心教育教学,追求真理真知的优良传统;“崇尚实践”就是要在历史发展的新时期,秉承和发展我校教育教学突出实践环节、注重能力培养的传统特色;“追求卓越”就是精益求精,工作高标准、业务创佳绩。包括始终保持勤奋敬业的精神、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朝气和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锐气,追求卓越是成工人敢于竞争、勇攀高峰的如山誓言,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更是一种坚如磐石的决定和行动。
学校建有2000平方米的弘毅广场,广场内世纪大道上的11块浮雕展现了学校的风雨历程;陈毅雕塑场景汇聚传承元帅精神。学校还建有具有“甲工校”旧址建筑风格的
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陈毅纪念园)和面积达1500平米、实物藏品丰富的校史展览馆,展教一体的模具科技馆、机械博物馆等场馆和以陈毅学名、建校首任校长和建国后首任(也是建国前最后一任)校长名字命名的“允明”、“德五”、“文澄”楼,此外该校还有百年呤诗碑、
九洲湖、长虹会堂等景观和场馆。
社团文化
截止至2023年6月,学校共有羽毛球协会、心理协会、七维动漫社、智控协会、文苑书法协会、吉他声乐协会、风华国乐社、知爱社、机器人协会、X-dance炫街舞协会、求是共进社、数学建模协会、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演讲与口才协会、西门子爱好者协会、创业精英社、成工跑者协会、民族文化协会、英语协会、衍昕文学社、机械创新协会、物理协会、金相协会、青创成工协会、学创社、自由天空轮滑协会、自行车协会、台球协会、乒乓球协会、排球协会、Sk8er滑板协会、足球协会、军事兴趣协会、游戏开发协会、电子竞技协会、曳步舞协会、日语协会、E时代协会、环境监测协会、Wa-o视觉创意协会、图书管理委员会、知行研学社、茶文化与茶艺协会、街头健身协会、棋牌协会、3D打印协会、物流协会、Focus摄影协会等48个社团。其中电子协会、心理协会、wa—o视觉创意协会是四川省百佳社团。
学校常年举行有风筝艺术节、主持人风采大赛、K歌大赛、Miya设计大赛、服装设计大赛、年度风云人物评选、厨艺大赛、学习之星、陈毅杯篮球赛、素质拓展、益暖中华”――谷歌杯中国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等学生活动。
校区情况
截至2024年4月,学校占地总面积1845亩,有郫都、宜宾、花牌坊、大丰等4个校区。学校本部位于成都市郫都区,地理位置优越,校舍建筑面积约33.9万平方米。
郫都校区
该校区位于成都市郫都区中信大道二段1号。
宜宾校区
该校区位于宜宾市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路三段9号。
花牌坊校区
该校区位于成都市金牛区花牌坊街2号。
大丰校区
该校区位于成都市新都区大丰镇蓉北路3段442号。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宜宾校区博翠湖
博翠湖位于仲弘楼右侧,图书馆正后方,宿舍楼知行苑前,博翠湖水清绿秀,两岸树木垂映湖中,安逸恬静,小椰子们可以在闲暇之余,漫步湖边,感受清风拂面的惬意与宁静。博本意是大,引申指学识丰富、宽广、渊博;翠是碧玉、颜色苍翠。博翠意指宜宾校区师生在青山绿水之间,潜心研读、博览群书。
陈毅纪念园
陈毅纪念园位于成都工业学院中心广场东南(图书馆东侧)。纪念园的建筑主要参照陈毅元帅当年读书时(1916年-1918年)的四川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现成都工业学院)旧址复建,外观设计上采用川西民居建筑特色为主。
校徽广场
宜宾校区正门进入,正对着的即是校徽广场,庄严肃穆,恢宏大气,是宜宾校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校徽上象征工业、工人的“工”字与象征农业、农民的“谷穗”是“劳工神圣”的体现;展开的“双翅”如同“双手”,寓意着“双手万能”、“振翅高飞”;而“手”和“眼”则是“用我手,用我脑,不单是用我笔,要做,不单是要说”教学方法的形象体现。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