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是
四川农业大学下属研究所。
历史沿革
动物营养研究所前身是四川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家畜饲养教研室,1962年建立四川农学院畜牧兽医系饲养营养研究室。
1986年,成立动物营养研究所,为正处级建制。
1963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1989、2001、2007年,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科三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2011年,研究所迁入成都校区,形成以成都校区为主体,延伸管理雅安校区教学科研的格局。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根据2020年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有教学科研人员57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17人,讲师及教学科研辅助人员19人;博士生导师17人、硕士生导师4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高级专家10人,霍英东教育基金获得者3人,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1人,四川省杰出人才奖获得者1人,“天府万人计划” 杰出人才、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各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8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6人。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吴德、陈代文、冯琳、周小秋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吴德、冯琳
国家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周小秋
国家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陈代文、
张克英、周小秋、
王之盛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吴德、陈代文、周小秋、冯琳(名单不全)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周小秋
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冯琳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吴德、陈代文、张克英、周小秋、余冰、
贾刚、
方正锋、冯琳
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张克英、王之盛、冯琳(名单不全)
四川省首届杰出人才奖获得者:周小秋
科研部门
根据2020年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各1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四川2011协同创新中心各1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农业部创新团队、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各1个。2017年,获批四川省属高校首个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动物抗病营养生物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动物抗病营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创新团队:“猪抗病营养分子机制”教育部创新团队
农业部(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动物抗病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创新团队:“动物抗病营养”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
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猪营养”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动物营养与饲料工程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鱼类营养与安全生产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牛低碳养殖与安全生产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四川2011协同创新中心:西南区生猪优质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猪营养”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团队
合作交流
截至2019年11月,研究所在四川农业大学校内与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命理学、食品工程等相关学科合作,在校外与中国农大等20多家院校长期保持交流合作关系,与美国
阿肯色州立大学、
美国康奈尔大学、
美国马里兰大学、
加拿大圭尔夫大学、英国农业食品与生物技术研究所、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
比利时根特大学、
瑞典于默奥大学、
韩国檀国大学、
日本广岛大学等国际著名大学交流频繁,有些建立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关系;制定实施《动物营养研究所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计划》,支持和资助研究生参加国际、中国国内学术交流活动,每年派出研究生近200人次参加国际、中国国内学术交流,大会报告近30人次;与企业共建博士工作站、研究中心和专家大院,实现学科和企业对接,被教育部收录为人才培养产学研模式的典型案例;校企共建研究中心6个,和5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联合开展大量国际国内合作项目;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实施、学术交流、科学普及、政策咨询等多种途径,90%左右的成果得以推广转化。
设施保障
根据2020年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拥有科研基地占地面积70余亩,房屋建筑面积为15000多平方米,装备了价值3000多万元的设施和设备。拥有动物营养代谢设备、自动环境调控系统、自动称重采食记录系统、呼吸测热室、水生动物营养环控系统、动物营养外科系统和成套饲料加工与生产系统,能开展高水平的动物饲养、代谢与环境调控、动物抗病营养、饲料加工等方面的研究。
截至2018年9月,研究所拥有拥有与国际同类学科相当的教学科研实验条件,实验室面积5500余平方米,其中成都校区4000余平方米,雅安校区1500余平方米,拥有价值4000多万元的各种现代化仪器设备,能够满足动物营养、分子营养、抗病营养、饲料安全、畜产品品质等多方面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需要。
根据2020年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拥有IVC小动物房、超高效液相色谱、流式细胞仪、活细胞工作站、微生物药敏鉴定系统、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原子吸收光谱等主要仪器设备,微波消解仪、动物活体取样系统、制备色谱、GPC凝胶净化系统、氮吹仪、平行浓缩仪、真空冷冻干燥仪、喷雾干燥仪、超高速离心机、旋转蒸发仪、超低温冰箱、超纯水系统等样品处理设备,全自动凯氏定氮仪、全自动纤维测定仪、脂肪测定仪、氧弹式热量计、物性测定仪、多功能蛋品分析仪等常规仪器设备,原子吸收仪、荧光分光光度计、近红外光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等光谱仪器,气相色谱仪、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液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等色谱仪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等生化仪器,化学发光成像仪、蛋 白纯化系统、荧光定量PCR仪、核酸蛋白分析仪、酶标仪、双向电泳仪等分子生物学仪器在内的仪器设备。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截至2019年11月,研究所在动物抗病营养、母猪系统营养、淡水鱼健康营养和家禽营养代谢与需要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成果;近10年,到账科研经费两亿多元;发表SCI收录论文758篇;主持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2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2019年申报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年均获得横向科研经费820余万元。
科研获奖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根据2020年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于1963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89、2001、2007年三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有二级学科博士、硕士点各一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1个,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1个;1个学科入选四川省和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A-,位居全国第三;与国内30多个大中型企业联合建立了博士工作站。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畜牧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
国家重点学科: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四川省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教学建设
根据2020年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7项,其中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3篇。
国家级教学团队: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国家级教学团队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动物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精品课程:动物营养学、饲料学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所徽由核心图案、背景图样“A”及其中文所名中西合璧而成。
背景图样“A”动物营养研究所英文名“Animal Nutrition Institute”的首字母,中间嵌入了象征着化学元素的酒精灯图形,图案上书“四川农业大学”代表研究所归属单位,下方是研究所中英文简称。
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奉献、协作、求实、创新”
所获荣誉
2019年9月,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2021年6月28日,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党委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院所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