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贺
喜事的馈赠礼物。制作并陈列喜蛋,为中国各地民间的一种礼仪
风俗。流行于全国多数地区。
婚嫁或者生小孩用的喜蛋,“鸡”字也同“吉”字同音,按照中国古代
传统文化,我们把鸡蛋煮熟,用红色颜料将鸡蛋染成红色或者
玫瑰红,在婚礼结束后,回礼给婚礼宾客的礼物中应该用两个
红鸡蛋,叫做喜蛋。寓意新人红红火火添子添孙。
新人生小孩后,将喜蛋向亲戚邻里分发,分发的范围往往极为广泛,一般的朋友与邻居也都要送到。凡被分到喜蛋的人家,不用问就知道,分喜蛋的人家添了子孙,于是便要纷纷前去祝贺。
一些商家根据
市场需求以及当代家庭大多锅具小,制作喜蛋条件有限的实际情况,专门加工制作了一些剥去
蛋壳的鸡蛋,用真空包装的方法在外面套上一个印有大红喜字的塑料
食品袋,在超市应时供应。
随着喜蛋市场的蓬勃发展,传统喜蛋的
大批量生产逐渐代替了家庭
手工印染,这种喜蛋往往
保质期都在一年以上,传统喜蛋的安全隐患逐渐成为市场的发展阻碍。
据调研,在上海、北京、
苏州等一
二线城市,受
食品安全及每年春秋季
流感的影响,传统喜蛋在发给亲朋后往往未被食用,67%的受访者表示收到传统喜蛋基本上不会吃。
一线城市的年轻夫妇生了孩子后通常会选择安全性更高的
西点喜蛋来代替。
我国地域辽阔,还有些地方称鸡胎蛋为喜蛋,各地对它的称呼不一。如“
鸡胚蛋”、“鸡胎蛋”、“
凤凰蛋”、“
旺鸡蛋”、“寡蛋”、“
毛蛋”等,有
歇后语云:“二十一天孵不出鸡——坏蛋”。“坏蛋”一词令人生厌。上海、浙江、江淮一带人则称它为“喜蛋”,听起来文雅些。由于名称较多、较杂乱,现将喜蛋区分一下。刚前面说的上海、浙江、
苏中一带人称它为“喜蛋”,
苏北一带叫“毛蛋”,山东一带叫“鸡胚蛋”,福建
闽南一带叫“
鸡仔胎”,河南一带叫“毛蛋”,江西、
湖南、贵州的一些地方叫“寡蛋”等等…
传统喜蛋最直观的可以分为“死
鸡胚”和“活胚”,就是一般的喜蛋和活喜蛋的区别,孵化21天不能出壳的死鸡胚的一般喜蛋叫做
毛蛋、坏蛋、黑寡蛋、
旺鸡蛋。专门定向孵化13—15天的活胚蛋叫做
活喜蛋,或者叫
活珠子(江苏叫法)。还有种叫混蛋,混蛋是指未受精的蛋经孵化后形成的
散黄蛋。
民间认为,喜蛋具有补气之功效,常食用可使面色红润,食欲增加,身体强壮,并
延缓衰老等。这是因为鸡蛋在孵化期间,营养不但没有受到破坏,反而经孵化有所增强。另外,它含有类似“人体胎盘”的某些成分,含有大量的钙、磷和
血红素铁、其特有的
维生素E、牛黄酸能改善胃肠功能,有增进食欲和抗衰老作用。
传说很久以前,天上有个
瘟神,每到端午都要溜到下界害人。
受害者多为孩子,轻则发烧厌食,重则卧床不起。母亲们纷纷到
女娲庙里烧香磕头,祈求消灾
降福。女娲找瘟神
论理:“今后不允许你伤害我的嫡亲孩儿。”瘟神自知不是女娲的对手,便问道:“不知娘娘下界有几个嫡亲孩儿?”女娲一笑:“每年端午,我让我的嫡亲孩儿在胸前挂上一只蛋兜,不许你胡来。”从此,端午挂蛋的习俗逐渐流传开来。这天,母亲们将
咸蛋煮熟挂在孩子胸前,祈求平安。后来,挂蛋习俗发展为相互送蛋,寓为送蛋送福气。民间还有结婚、生小孩、满月送“红喜蛋”,上岳母家送皮咸蛋等习俗,都是图个吉祥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