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胥铁路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
标准轨运货铁路。
光绪五年 (1879年)
清政府允准
开平矿务局出资修建一条自
唐山至
胥各庄的运煤铁路,并聘
矿务局英籍工程师金达 (C.W.Kinder) 监修。因守旧势力反对,未果。次年矿务局复请修建获准。当年建成,为单轨
轻便铁路,约7.5公里。开始时用
驴马拖拉跑车,第二年开始使用机车曳引。光绪十一年 (1885年) 开始从胥各庄向芦台庄附近的阎庄延展,次年完成,长30余公里,称
唐芦铁路。又次年延至天津,增长80余公里,称
津沽铁路。
基本信息
清
光绪年间,“
洋务运动”中,清政府在
唐山市大城山南侧的乔屯镇开办了
开平矿务局。为了把煤炭运往最近的北塘海口装船运出,解决煤炭运销问题,开平矿务局于1881年6月9日,动工修建了胥各庄至唐山之间的一小段铁路——唐胥铁路。这段全长仅9.67公里、但采用了国际通用1.435米
标准轨距的铁路,成为中国铁路
建筑史的正式开端。
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起自唐山,止于胥各庄(今河北省唐山市
丰南区),长9.3公里。现为北京至沈阳铁路的一段。于1881年5月开工兴建,11月完工。轨距为1435毫米,采用每米重15公斤的钢轨。唐胥铁路建成伊始,清政府以机车行驶震及皇帝陵园为由,只准许以骡、马曳引车辆,次年(1882年)改用机车牵引。这条铁路有利于当时开平煤矿的煤运。1887年唐胥铁路延修至芦台,1888年展筑至天津,全长130公里,命名为“津唐铁路”。
工程介绍
开始施工
1881年6月9日,中国第一条铁路——唐山至胥各庄铁路,历经磨难终于动工兴建。7月1日,开平矿务局总工程师、英国人白内特的夫人在唐山钉下了第1枚
道钉,11月工程告竣。唐胥铁路全长9.3公里,每
米轨重15公斤,共耗银11万两。由于这段铁路用
骡马牵引货车,所以被世人称为“马车铁路”。
1881年开始修建的唐山至胥各庄铁路,真正成功并保存下来加以实际应用的第一条铁路,从而揭开了中国自主修建铁路的序幕。
标准铁路
中华铁路,师夷之技,源唐胥始,于龙号起,几多艰难,历经风雨。如果说如今纵横在中华大地上的
铁路网是中国的龙脉,那么这条曾经只有9.7公里长的唐胥铁路就是这龙脉之源。
历史翻到了19世纪中叶,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改变了整个世界。曾经不可一世的
清王朝被这场暴风雨卷向了无可挽回的衰落。这个飘摇的王朝已然成为一条被蛀空的朽木,即便如此,它却承载着太多“不可承受之重”。
西方的船坚炮利,一种陌生而遥不可及的
意识形态,让沉迷于大烟泡幻境中的中国人久久心悸。复兴,成了那时一批先锋者竭力作为的动机。虽然,他们的行为曾被史学家评价为“物”上的复苏,但是不可否认,历史正是在那些实实在在的“物”上开始转弯。
而当我们翻开史料,去触摸那些或明或暗的“物”的符号时,却恍然发现,竟然有一些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就像唐山机务段火车头纪念碑上镌刻的一行文字中所言:“中华铁路,师夷之技,源唐胥始,于龙号起,几多艰难,历经风雨。”而这些“物”的符号已经在我们的漠视中作为历史转弯的坐标沉默了百年……
一波三折
唐胥铁路一波三折
鸦片战争后,
中华民族丢失了
眼角的一抹自信。世界原来这般大,双眼看不到的空间原来还生存着那么多强盛的人群。“放开眼来看世界”成为当时一句叫得很响的口号。而真正放开了眼,现实未免残酷,实际的一切与往昔头脑中的一切竟然是天壤之别。
岌岌可危的王朝中,一批先锋人物开始懂得自救,兴起了一场“
师夷长技以自强”的
洋务运动。
新式工业企业的建立与发展,对煤炭的
需求量空前增加,清廷洋务派积极筹办新式煤矿来保障煤炭的供应。
实业家唐廷枢
1877年,中国早期
实业家唐廷枢,奉力主洋务的
直隶总督李鸿章之命,筹建了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采用近代采煤技术的煤矿———开平矿务局,改写了中国近千年的
土窑采煤史。
开平煤矿的建立,煤炭产量的逐年递增,直接需要建立适应煤炭外运的便利交通。1879年
李鸿章奏请清政府修建一条唐山至北塘的铁路,以便用铁路将煤炭运至北塘后,再经水路外运。
但修建铁路的设想,立即遭到清政府顽固派的强烈反对。开平煤矿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于1880年开凿了一条从芦台到胥各庄长达35公里的“煤河”来解决煤炭的外运。
当煤河开凿到胥各庄时,凸起的地势使继续开凿无望,李鸿章只好再次上奏,把铁路缩短,仅修唐山到胥各庄一段,与煤河相连接。为避开清朝顽固派的反对,在筑路奏请中特别声明只修以骡马为牵引动力的“快车马路”。几经周折,清政府才勉强同意,允许修建唐胥铁路。
1881年6月9日,自唐山起至胥各庄(今
丰南县)一线的唐胥铁路开始铺轨,采用1.435米的
轨距和每米15公斤的钢轨,这条铁路是在清政府洋务派主持下,由开平矿务局负责集资修建。9月,全长9.7公里的唐胥铁路竣工,开始试运行。11月8日正式通车。1886年,成立中国自办的第一个
铁路公司———开平铁路公司,收买唐胥铁路后开始展筑,并独立经营铁路业务。1887年,唐胥铁路展筑至芦台,1888年展筑至天津,李鸿章等巡视并主持通车仪式。路方特备花车一辆供来宾乘用。1894年天津至山海关间通车,改称
津榆铁路唐胥铁路,及由唐胥铁路向东西两个方向延伸形成的唐芦(台)、唐津(天津)铁路、唐古(冶)、唐滦(滦县)铁路以至最后形成的
京山铁路,至 今已走过了120个春秋。
铁路建成
唐胥铁路的建成,在洋务派与顽固派的纷争中,虽然经历了一波三折,但最终还是伸向了远方。只有9.7公里长的唐胥铁路结束了中国没有铁路的历史,同时也拉开了中国铁路建设的序幕。
龙号机车
命运多舛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闭关锁国的清王朝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于铁路这等
新鲜事物,懵懂中夹杂着些许偏见,机车也跟着有了一些新的称谓诸如火轮车、火轮还有轮车。1881年6月9日,“
龙号机车”也是
中国制造出的第一辆
蒸气机车喷气运行了。
然而,由于
清廷在谕旨中明文规定,不准在铁路上使用
蒸汽机,以免大声呼叫。于是便出现了运输工人用驴、马拉着
煤车在铁道上滑行的可笑之举。不久之后,胥各庄铁路
修理厂的技术人员
自己动手设计,利用废弃锅炉大胆进行改造,试制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为堵住顽固派之嘴,工人们在机车头上刻了
一条龙,称之为
“龙号”机车。这台蒸汽机的引力仅有100多吨,体形也不大,全长只有5.73米,每小时只能行驶5公里,并不比驴马车快多少,但它宣告了铁路和火车这件
新生事物在中国大地上的出现。
1882年由于开平煤矿的产量由1881年的3600吨猛增到38000吨,马拉驴拖实在是力不胜任。金达又重新设计和指导制造了另一台机车,这台机车设计较前辆要规范得多、制作也比较全长5.69米,只有三对动轮而没有
导轮和从轮。牵引能力为100吨,时速30公里。
外国技师
当时的
开平矿务局英籍总工程师薄内之妻仿照斯蒂芬森1829年设计的著名机车“火箭”号为之命名为“中国火箭”号。参与制造的中国工匠并不太喜欢这个名字,他们希望这辆由他们打造的机车能带有中国的味道,便在车头两侧各镶嵌了一条金属刻制的龙,又给它起了个极富东方色彩的名字“
龙号机车”。
在人们的簇拥中,“龙号机车”一声长鸣,拉响了中国铁路史上的第一声
汽笛,划破了中华大地几千年的沉寂。“龙号机车”行驶了几个星期,起初并没有引来什么麻烦。但不久便被清廷命令停驶,一停就是几个星期。原来消息终于传到了北京,“都中言官复连奏弹劾,谓机车直驶,震动
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奉旨查办,旋被勒令禁驶”。
事实上,
清东陵在距唐山50公里外的
遵化马兰峪,所谓震动
无从谈起,无非是
保守派反对修铁路的借口。所幸制造和让机车行驶的金达是个英国人,再加上
清政府刚刚建立的
北洋海军舰艇急需燃料煤,因此经过开平矿务局和
李鸿章的疏通斡旋,“龙号机车”停了些许日子,又可以喷气运转了,以后便一直使用,直到从英国运来了两个车头。
“龙号机车”退役后曾存放在北京
府右街交通陈列馆,当时还可以生火行驶,以供观瞻。1937年
日本侵略者占领北京后,将该馆迁移到和平门内的一条胡同里,以后这台中国制造的著名机车便离奇地失踪了。
源远流长
伴随着“龙号机车”拉响汽笛在唐胥铁路上奔向远方,
唐山机务段依傍而生。如今的唐山机务段,再也触摸不到任何属于历史的尘封。找到120年前唐胥铁路的一条枕木,一个
铆钉都只能是一种奢望。而眼前纵贯南北的数排铁道上,每一根钢轨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簇新的
电气机车在铁道上风驰电掣,规范化操作的现代化
铁路运营让人很难想象曾经那吐着
白烟的“龙号机车”是怎样在只有9.7公里长的唐胥铁路上奔跑的,但是“龙号”已经融化在每个职工心中,成就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
新中国成立之初,
中国铁路千疮百孔,能通车的铁路总里程仅为11000多公里,而且46%分布在
东北地区。当时,
唐山机务段的前身古冶
机务段所处的
京山线,是连接我国东北和关内的唯 一铁路,是东北入关的咽喉要道。重要的
地理位置决定了唐山机务段承担责任的重大。
无论在建国初期的抗美援朝战争中,60年代的抗美援越战争中,还是在70年代支援
坦桑尼亚和
赞比亚以及“十年文革”中支援外局恢复运输秩序,唐山机务段都秉承“龙号精神”以“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为口号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这期间也涌现了一大批
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援朝职工中最著名的要数“三打三拉”的英雄机车组特等
战斗英雄刘恩忠。1951年3月19日夜,刘恩忠架载满
战略物资的机车在铁道上飞驰,敌机穷追猛打,一节车厢被击中起火,冒着油罐车随时可能爆炸的危险,他毅然下机车从列车上分离下起火的一节,再次运行。就这样,车连续被击中三次,他也冒着丧命的危险摘下了三节车厢,最终保证了列车大部分物资的安全到达。这样的故事,这样的英雄人物,每个唐机人都能随口说出一大串,先辈树起了“龙号”精神,是这种精神使唐机人克服了经济困难、唐山大地震的冲击和压改搬迁转线等重重困难。 如今的每个普通职工,更是力争把“龙号”精神发扬光大。“在唐机工作了五年,从老同志那了解了龙号精神,我理解的这种精神就是自尊自强,热爱这份工作,钻业务、技术过硬、踏实肯干、规范作业、高质量的完成任务!”正在检修机车的职工王巨龙对记者说。
时间已经流转到21世纪,属于历史的坐标已经随时间在眼前灰飞湮灭,或许只有这种化为精神传承在每个职工心中的龙号方能渊远流长……
车站历史
胥各庄站
天津至山海关之间的铁路线上,有个不起眼的小站———
胥各庄站。每当我来到这里,就会勾起许多思绪。
清朝末年,
洋务派创办了开平煤矿(
开滦煤矿的前身),并于1881年
修通唐山一号煤井至胥各庄约10公里长的铁路,史称唐胥运煤铁路。次年,
唐山站建成,铁路才开始兼营客运。因此,胥各庄站享有我国运营历史最长的火车站之美誉,至 今已有127岁的高龄了。
相邻两站
当初,胥各庄站与
煤河(运煤的人工
运河)码头相连,
唐山原煤在该站倒装船只后,
再经水路运至天津等地,故胥各庄站也是我国最早的铁路、水路货运中转站。1883年,唐山产煤达75000多吨,国产原煤已取代进口煤炭,占领了天津市场。小小的火车站,每日车船如梭,为世人瞩目。1884年6月27日的《捷报》
刊文赞道:“满载的煤船向天津进发……胥各庄,是目 前中国最有趣的地点之一。”
我国的第一个铁路工厂也诞生在这里,当时称
胥各庄修车厂,1888年才迁至唐山,发展成为今 天的中国北车集团唐山机车车辆厂。1881年,该厂的工人凭借英籍工程师的一张图纸,利用开矿机的旧锅炉,制造出我国第一台
蒸汽机车,名为“
中国火箭号”,运行于唐山至胥各庄之间的铁路线上。从此,小站又多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地震影响
1976年,唐山、
丰南一带发生了大地震,胥各庄就处于震中的丰南县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胥各庄站是我国铁路遭受地震最强的一个小站。当时,整个车站瞬间变成废墟,线路、信号、通信、
电力设备全部瘫痪。然而,小站是摧不垮的。10天之后,震后第一列火车从这里进站、发出,一展小站战天斗地的风采。
1996年,全路千余座小站停办客运业务,胥各庄站也位列其中。此时的胥各庄站仍在使用震后临建站房(见图),已使用了20年之久。它那起脊式全木结构的造型,格外古朴坚固,成为铁路地震
临时建筑中的一个典范。
历史的轮回是如此巧合。如今的胥各庄站又回到了建站之初———一个小小的货运站。然而它是中国铁路史上冠有众多“之最”的小站,一个久远、神奇、隽美的小站。
修建背景
修建原因
1874至1875年间,直隶总督兼北洋事务大臣李鸿章先后派人到直隶
磁州和湖北
兴国勘探矿藏。1876年11月,他又派唐廷枢到唐山开平一带勘察,发现了蕴藏丰富的煤,于是首先开办煤矿。
1878年8月,开平
矿务局正式开办,“未出数月,出煤极旺”。为了把煤从矿区运到最近的海口装船运出,
唐廷枢在1879年禀请李鸿章准许矿务局修筑唐山到北塘口的运煤铁路。李鸿章对修筑铁路很感兴趣,他早在1874年上奏清廷的《筹议海防折》中,就认为“南北洋七省,自须联为一气,方能呼应联通”,何况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一日数百里,则统帅当不至于误事。”可惜他的主张,“其时文相目笑存之,廷臣会议,皆不置可否”。
筹建初期
接到唐廷枢的禀奏,李鸿章机敏地感到这正是实现他筑路计划的好机会,于是便立即上奏朝廷,请修铁路,以便运煤。清政府也深知中国的机械船只,以煤为命,所以很快就批准开平矿务局自修铁路。李鸿章便聘请开平矿务局工程师、英国人金达负责督修。谁知正在筹办之时,突然又奉旨收回成命,筑路计划再次流产。
铁路不让修筑,开平矿务局只好开掘运河运煤。可是运河只能挖到胥各庄,因为胥各庄到矿区那段路地势高陡,河水上不去。矿务局再次请修铁路,这次奏明只修胥各庄到唐山之间的一小段。因清廷怕震惊了东陵的先王神灵而禁止使用机车,所以特别声明,路成之后,火车用骡马拖拉。清政府才算批准了这个奏请。
修建计划
铁路既修,首要的问题是确定轨距。为了省钱,有人主张采用2英尺5英寸,有人主张采用日本式的3英尺6英寸,但是英国工程师金达力主采用4英尺8英寸半的标准轨距(1.435米)。他认为这条
矿山铁路日后一定会成为中国巨大铁路系统中的一段,如果采用
窄轨,虽然省钱,却会对以后修路带来不良影响。经过一番争论,金达的主张占了上风。金达之所以坚持采用英国标准,自然是为今后英国与其他国家争夺中国筑路大权而打下基础。
名字由来
胥各庄站在
北京铁路局所辖的七滦线上据《
丰润县志》载:相传明朝
永乐年间,
赵氏先祖由
玉田县彩亭桥迁至王禾庄,后兄弟分家,其弟被王禾南边的人家招赘为婿,后来这里形成了村落取名为婿嫁庄,即男嫁女娶之意。又因谐音演化成了“胥各庄”。1881年开滦运煤河道通航至此。接着,这里修筑了我国第一条
标准轨距铁路———唐(山)胥(各庄)铁路。
胥各庄修车厂制造出我国第一台蒸汽机车“龙号”机车。清光绪八年在
胥各庄镇修建了胥各庄火车站,胥各庄站由此而得名。
1994年11月10日,
京山压煤改线开通后,胥各庄站由过去京山线上的
中间站,变成了七滦线上的
区段站,主要承办货运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