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咏史四首》是唐代诗人
卢照邻的
组诗作品。这
组诗歌颂了汉朝的
季布、
郭泰、
郑泰(太)、朱游四个著名人物,借以表现了作者的志向,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不良政治风气的揭露与批评。
第一首写的是能屈能伸忠直孤正 、不畏强权、正气凛然的大丈夫
季布。
百金孰云重,一诺良匪轻。廷议斩
樊哙(
季布议斩阿谀吕后欲发动对外战争的
樊哙),群公寂无声。处身孤且直,遭时坦而平。丈夫当如此,唯唯何足荣!
这里借
季布的“孤且直”来嘲笑了封建社会里的那些“唯唯”“无声”的群公,
季布俨然是一个无畏的勇士。
全诗可分为四层,每层四个句子。“季生昔未达,身辱功不成。髡钳为台隶,灌园变姓名 。”概括了
季布沦落为奴时的悲惨经历。他跟从
项羽起兵失败,又被
刘邦悬赏捉拿,当作刑徒卖给朱家为奴。朱家把他隐藏保护起来,还给他置办了田舍,他隐姓埋名以种田为生 。“幸逢滕将军 ,兼遇曹丘生。汉祖广招纳,一朝拜公卿 。”此处为二个段落,既写
季布幸遇伯乐时来运转,同时也是赞赏
夏侯婴举贤不疑、
刘邦不记私仇的贤德。按史书记载,朱家为
季布向
夏侯婴澄冤,以“臣各为其主用”的道理说明季布不但不应被问罪,实为贤能之士,并请他向
刘邦上疏赦免季布。
刘邦赦季布为郎中,又得到
曹丘生替他宣扬令德,于是名声传了开来。第三段是写
季布耿直忠正,当众怒斥哗众取宠、
邀功请赏的樊哙,
义正辞严,人皆震动 。“百金孰云重,一诺良匪轻 ”,出自楚谚“得黄金百,不如得
季布诺 ”,意思是季布的一句承诺比百两黄金还重。为下两句诗“廷议斩
樊哙,群公寂无声”作铺垫。
据《汉书·季布传》记载,单于呈书轻视
吕太后,太后怒,召来大臣商议对策。
樊哙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群臣大多敷衍表示赞同,只有
季布反对说 :“
樊哙可斩也!夫以高帝兵三十余万,困于
平城 ,哙时亦在其中。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谩。且秦以事胡,陈胜等起,今疮痍未疗,哙又面谀,欲动摇天下 。”此话一出,举座皆惊,群臣
面面相觑,不知所措。有人为
季布冒“
逆鳞”而担忧,有人为季布的胆识而惊异。
吕太后从此也没有再提报复匈奴的事了,一场一触即发的战争被制止。最后以四句议论作结,赞扬
季布的耿直英勇,抒发诗人敬仰倾慕的心情。
全诗仅用了80 个字 ,就使一个亦刚亦柔、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形象跃然纸上。其中既有他的身世经历概括,又有生动传神的典型事例的细致刻划,表现
季布为国家为民族甘愿牺牲自己的大无畏精神,诗歌夹叙夹议,表明了诗人对高洁志士,忠良贤能的敬慕与赞赏,对
阿谀逢迎之人的鄙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政治精神。
初唐时期,战争频繁,皇帝
好大喜功,臣属
报喜不报忧,献谀之风抬头。诗人的《咏史》诗就是对这种社会政治风气的揭露与批评。
卢照邻(约632—695),唐代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卢照邻工诗,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