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蚜酮,分子式为C10H11N5O,分子量为217.227,无色
晶体。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害虫取食造成的
直接损害以及植物
病毒的传播,控制
刺吸式害虫就显得极为重要。在马铃薯中,吡蚜酮对所有重要的蚜虫都有很高的活性。Harrewijin等通过试验评估了吡蚜酮在减少
持久性马铃薯叶卷叶病毒(PLRV)和非持久性马铃薯Y型病毒(PVY)传播方面的
有效性。在蚜虫分别接触感染了PLRV的马铃薯
植株24小时或者感染PVY的植株1小时后,将蚜虫转移到喷洒过吡蚜酮药液的无病毒马铃薯植株上。结果发现吡蚜酮可以减少97%的PLRV和75%的PVY传播。虽然吡蚜酮对非持久性病毒PVY的获取没有
抑制作用,但确实减少了对后续健康植株65%的传播。这就说明在吡蚜酮处理过的植株上,蚜虫刚开始表现出正常的口
针刺探行为,但是当吡蚜酮发挥效果后抑制蚜虫取食植物
韧皮部,这就导致通过植株韧皮部传播的PLRV现象明显减少。在另一项研究中,将饥饿过的桃蚜
成虫接触非持久性大豆常见
花叶病病毒(BCMV),然后把蚜虫转移到喷洒过吡蚜酮的植物上。未经吡蚜酮处理的蚜虫可以有效感染87.5%健康的植株,然而经吡蚜酮处理的蚜虫分别对正常植株和喷洒吡蚜酮植株感病率分别是64.6%和38.3%。该结果表明在病毒的轻度压力下,吡蚜酮可以减少
非持久性病毒的传播。
利用电穿透图(EPG)技术进行研究表明,无论是点滴、饲喂或注射试验,只要
蚜虫或
飞虱一接触到吡蚜酮几乎立即产生
口针阻塞效应死亡率气候条件有关。试验表明,药剂处理3小时内,蚜虫的取食活动降低90%左右,处理后48小时,死亡率可接近100%。
●用药量:防治
蔬菜蚜虫、
温室粉虱,亩用药5克;防治
小麦蚜虫,亩用50%吡蚜酮WDG5-10克;防治水稻飞虱、
叶蝉,亩用50%吡蚜酮WDG15-20克;防治
棉花蚜虫,亩用50%吡蚜酮WDG20-30克;防治果树
桃蚜、
苹果蚜,可配成2500-5000倍液喷雾。
●施药方法:亩用药量兑水30公斤作常规喷雾或兑水10公斤用
弥雾机弥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