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瓢虫
瓢虫科瓢虫属一种昆虫
七星瓢虫(学名: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又名半边豌豆虫子、盖子儿虫等。身体椭圆形,体长5.2~7mm,体宽4.0~5.6mm,头黑色,触角深棕色,头部两侧前角各有一个四边形的淡黄色斑点。小盾片为黑色,鞘翅上有7个黑点,两侧基部各有一个三角形黄白色斑点;腹部和腿部都为黑色。
动物学史
在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期间,北美多次引进七星瓢虫以控制对农作物构成威胁的蚜虫。七星瓢虫于1973年在美国新泽西州哈肯萨克梅多兰建立了种群。据报道,七星瓢虫被发现的地点距离其最初释放地点数百到数千公里远。1990年,七星瓢虫的生存范围扩大至落基山脉的高海拔地区,以及美国最西端的蒙大拿州和华盛顿州。
形态特征
七星瓢虫卵粒梭形,长1.26mm,宽0.6mm,卵与卵汇聚在一起,整齐排列成卵块,单个卵块卵粒数在30~70粒,刚产下的卵为浅黄色,后逐渐变为杏黄色,即将孵化时为黑褐色。
幼虫
七星瓢虫幼虫共有4个龄期,体表的表皮坚韧,较难伸展,每生长一个阶段,就会蜕掉旧皮,换上新皮,一个龄期蜕一次皮,共蜕三次皮。
各龄期幼虫主要特征:
七星瓢虫蛹的长度为7mm,宽度为5mm,初蛹期为杏黄色,随后颜色逐渐加深,变为黄色、黄褐色或浅橙黄色,通常以尾端连接在蜕下的皮上,虫皮附着在其他物体上。前胸背板前部有4个黑斑,位于中央的2个黑斑为三角形,前胸背板后部的中央有2个黑斑,两侧角有2个黑斑,有一个硬化的外骨骼,从第四龄发育而来,大小大约是成虫大小。温度会影响七星瓢虫蛹的颜色,高温环境下成长为浅橙色蛹,低温环境下成长为深棕色或黑色。当幼虫老熟时,体形变粗,最后以尾端固着在植株等附着物上,准备化蛹,蛹期是瓢虫体内组织剧烈改变时期。
成虫
七星瓢虫身体为椭圆形,体长为5.2-7mm,体宽为4.0-5.6mm,体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各部分均由若干个体节组成;黑色头部上长着一对黑褐色的触角,触角比额宽长些,锤节紧凑,侧边平直,末端平截;有一对黑色复眼,上唇的口器也为黑色,唇基前缘有窄黄条,上颚外侧部为黄色;额部有2个白色斑点,内部凹入处两边各有1个浅黄色斑点;背部呈现拱起的水瓢状,无毛光滑;胸部有两对翅,前翅角质坚硬,后翅为半透明的膜质,平时折叠,匿于前翅之下鞘翅有翅缘折,刚羽化时呈嫩黄色,较软,3到4小时后逐渐由黄色变为橙黄色,同时两鞘翅上出现7个黑斑点,黑色的小盾片两侧各有1个近于三角形的白斑;小盾斑被鞘缝分制成两半;前胸背板为黑色,两前角上各有一个近四边形的淡黄色斑;胸部和腹部侧边有气孔,腹部有八个体节,但在腹面只能看到6-7节,腹部末端有外生殖器和肛门,前胸背板缘折仅前缘白色,中胸后侧片白色,而后胸后侧片黑色,腹面其他部分及足黑色;雄虫在最后一个腹节上有少量的毛;胫节有两个刺距,爪具基齿,有三对足,足黑色,足有四个附节,第三节藏于第二节间,较小。
七星瓢虫雌雄外形较难分辨,雌虫体型比雄虫大些,可通过雄虫和雌虫的第六腹节平坦度来区别雌雄,雄虫的后部平截,中部有横凹陷坑,上部有一排长毛,而雌虫后部凸出,表面平坦。
栖息环境
七星瓢虫的栖息地多种多样,凡是有食物的地方,特别是蚜虫多的地方,都能够找到它,分布最低为海平面,最高为1500米,主要栖息于叶鞘、穗部和苞片,幼虫喜欢生活在间作小麦和苜蓿中。七星瓢虫卵适宜温度为15℃-35℃。幼虫期的适宜温度为15℃-26℃。
为了越冬,七星瓢虫会择优选择日照时间长的较为宽阔的地带作为栖息地,越冬栖息地一般为湿润的土块下、石缝、草丛、岩洞、树皮裂缝等处。
分布范围
七星瓢虫初始生活在欧洲、北非和亚洲,例如有印度、中国、法国、挪威等国家,后因引进计划,分布于欧洲、北非、北美和亚洲。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七星瓢虫为杂食性昆虫,主要食物为蚜虫和其他类似的介壳虫,偏好菜蚜、麦蚜、棉蚜等,会捕食少量棉铃虫、菜青虫等其他小型昆虫,也会取食菜青虫的卵粒,初春时期,七星瓢虫还会取食细小土粒、真菌孢子;秋季会取食花粉。当在食物缺乏的情况下,七星瓢虫会食用同种的卵和幼虫,幼虫在缺乏食物时会表现出相互残杀的行为,此外,高龄幼虫也可能捕食低龄幼虫。
七星瓢虫主要的触觉和嗅觉器官为下颚须,幼虫和成虫因虫态不同,口器结构不同,取食方法不同,成虫在捕食蚜虫时,通常会将虫咬住、咀嚼后吞下,初龄幼虫因口器小,较难吞食,通常会在虫体上咬一个洞,吸食体液,只留下躯壳。一只成虫每天大约可摄食120-150头蚜虫。
防御行为
七星瓢虫翅鞘上对比度很高的橙色和黑色斑点起到了警示敌人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扰乱捕食者的视线。七星瓢虫遇到危险会假死,被攻击时,股骨和胫骨之间的腺体中喷射出黄色臭液,分泌这种臭液是七星瓢虫保护自己的主要方式,臭液含有几种有毒的N-氧化物和生物碱,占其体重20%。
节律行为
七星瓢虫喜在白天活动,而在夜间活动较少。在阴雨天气和天气炎热时,它们更倾向于在植株下部或土缝中潜伏;在夏秋季凉爽的早晨和傍晚,它们会在植株的上部叶片上活动并取食。
成年七星瓢虫是迁飞性昆虫,飞行能力较强,它们可以飞向较远的距离觅食或越夏;有迁移到气候凉爽的山丘越夏的习性。当环境条件如温度和食物供应等不适合其发育时,成虫大多会选择接近地面、稍微有遮蔽的位置过冬,在气温低于5摄氏度时,它们可能会选择小麦、油菜、秋菜的根际、较湿的土块下、石缝、草丛或岩洞等地越冬。在越冬期间,如果遇到光照和温度条件良好的天气,它们仍然可以活动并取食。一旦气温回暖,它们也会重新爬出越冬场所进行活动。
七星瓢虫对高温不太耐受,因此在7月中旬后,随着气温升高、光照减少和蚜虫数量减少,食物供应不足时,它们会开始越夏。主要的越夏地点包括玉米田、棉田、树林、芦苇田等凉爽的地方,也有一些个体会迁移到高山凉爽的地方越夏。
聚集行为
越冬期间七星瓢虫喜欢聚集在一块,在矮小的草丛或含有大量树叶的石头间聚集为10~15个个体的群体。
社会行为
七星瓢虫会释放出一种化学信息素(2-异丙基-3-甲氧基-吡嗪)来引诱同类,化学信息素可给个体指示出安全的越冬群体位置,还可以让七星瓢虫停止滞育状态促进种群繁殖;七星瓢虫还可通过化学信息素分辨出卵的来源,这种能力可降低后代被同类取食的概率。此外,七星瓢虫可分辨出蚜虫的警报信息素,从而搜寻到它们的位置。
滞育行为
七星瓢虫的成虫期会有不同程度的滞育现象。滞育是指雌虫性腺停止发育,处在滞育状态的雌虫,其卵巢不发育或退化。滞育现象受到光照长短、温度高低、食物丰富度等综合影响。春季气候潮湿,温度适宜,光照时间长,食料丰富,利于解除滞育;夏季气温高,秋季日照缩短,是诱导产生滞育的主要因素。
亚种分化
七星瓢虫有2个亚种。
生长繁殖
七星瓢虫一年通常会发生4到5代,它们经历完全变态的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不同世代的七星瓢虫寿命不同。越冬时期成虫的寿命更长,可达8-10个月,而不是越冬时期的成虫寿命只有2-3个月。
交尾与产卵
一旦羽化,七星瓢虫会在2到7天内开始交尾,每次交尾持续时间约为50分钟,最长可达2.5小时。
繁殖季节,七星瓢虫雌雄个体有多个交配对象。求爱时,雄虫尽量离想要交配对象靠近1厘米以内,靠近后会开始观察雌虫;然后雄虫会蛹触角和口器来检查雌虫;如果是适合交配的对象,雄虫会绕到雌虫体后,并爬到鞘翅上骑在雌虫身上开始交配。通常没到性成熟时期的雌虫以及刚交配的或即将产卵的雌虫会拒绝雄虫的求爱。24h内,一个七星瓢虫大约会交配4~6次,这种多次交配的策略提高了繁殖力、卵的存活率以及卵的孵化率。
七星瓢虫成虫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育现象,其中雌性七星瓢虫的性腺停止发育是一个特征。滞育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光照时间、温度和食物丰富度等。通常在9月下旬,天气渐凉,七星瓢虫会逐渐解除滞育并开始活动和繁殖。
交尾后的雌性七星瓢虫通常在5到7小时后开始产卵,多在干杂草及有蚜虫的作物上产卵,产卵时长为5~10分钟,并倾向于避开其他同种卵的区域。七星瓢虫的卵期为3-8天,每雌平均产卵量为1342粒,最高可达2816粒。初春时期,大多数卵会产于阴凉的土块、玉米茬、炉渣等物体上;小麦拔节时期,大多产在农作物的叶子上,尤其喜欢产在黄绿叶上。
孵化与发育
七星瓢虫发育时期容易受到食物和温度的影响,在野外环境,七星瓢虫卵的孵化期为4天,15℃孵化期为10.3天,而在35℃时仅需要1.8天。温度一定的升高有助于幼虫的发育。15℃环境下,幼虫期为44.1天,而在24-26℃只需8-9.4天,但一旦温度高于30℃后,发育速度会呈下降趋势。温度还会影响取食速度,研究发现,25℃时,四龄幼虫一天可取食一百多头蚜虫,而在15℃时,取食数量大大下降,只取食十几头。
刚孵化出的幼虫外壳颜色为灰褐色,孵化出来后就会取食周围卵壳和尚未孵化出的卵,3~4小时后,初孵小瓢虫会分散开来捕食周围的蚜虫。幼虫有4个龄期,有3次蜕皮行为,在3龄和4龄期幼虫会互相蚕食,不同龄期的时间不同,发育完全一共有14.7天。
接近化蛹期的七星瓢虫幼虫倾向于附着在叶背面、茎秆、枯枝落叶等处化蛹,化蛹前至少一天不进食,并且会分泌黏液,将腹部的尖端粘在在植物基质上,保持静止以及弯曲状态,蛹期幼虫的皮肤会蜕至附着点。当食料不足时,高龄幼虫会提前化蛹。预蛹期为1.4天,预蛹期虫体会变短,变粗,蛹期持续5到7天,最长可达10天以上。成虫羽化后,它们会从蛹壳中爬出并开始活动觅食,刚出蛹的成虫翅膀和鞘翅都较为柔软,而鞘翅的红色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深。
人工饲养
七星瓢虫主要采用天然饲养蚜虫的方法来进行人工饲养。在温室里可种植蚜虫喜欢食用的植物,繁育蚜虫,用其来喂养七星瓢虫。繁育七星瓢虫时需控制室内温度,须保持温度在20-25℃,而相对湿度需保持在70-80%。产卵期需严格控制温度,通常固定温度为25℃,饲养幼虫的环境温度为20℃。
种间关系
寄生
七星瓢虫的寄生虫有瓢虫茧蜂、飘虫跳小蜂、桑木虱、棉蚜、麦蚜等。瓢虫茧蜂会寄生在成虫体内并产卵,
捕食
七星瓢虫是很多动物的食物,昆虫类有蚂蚁、螳螂、肉食蝽象、草蛉幼虫和某些甲虫等。两栖类有青蛙、蟾赊等;鸟类有麻雀等。
攻击
蚂蚁是七星瓢虫主要天敌之一,因为蚂蚁与蚜虫为共生关系,所以蚂蚁会保护棉蚜。在蚂蚁数量多的区域,七星瓢虫的幼虫经常会被蚂蚁攻击。
生态价值
七星瓢虫捕食蚜虫、介壳虫、枸杞木虱、粉虱等农业害虫达到了控制它们数量的目的,也是农田和果园生态系统中各种蚜虫的主要天敌,利用七星瓢虫防治棉蚜不仅能够很好地控制蚜虫的数量,降低对棉花的危害,还可以为棉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渡提供良好的条件。
物种危害
随着七星瓢虫种群数量的激增,可能会对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产生损害。七星瓢虫被视为一种入侵物种,尽管它并未被列入全球、国家或任何州的保护名单。这种虫类对葡萄酒行业也带来一定的危害,因为它们有时会被误捕并混入酿酒过程中。这些虫类产生的化学物质可能会污染葡萄酒的味道和质量。
物种对比
幼虫
参考资料
七星瓢虫.《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1 21:46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