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兴镇
扶阳古城景区
2007年2月,德江县发现“古城”遗址。该遗址位于合兴乡旋厂铺村,距县城47公里,东与思南交界,南与凤冈毗邻。据省地文物专家考证,遗址规模宏大,设施完备,有馆舍衙署城池兵营,练兵场,哨亭,集市马场,马道子,监狱刑场园林戏台,占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加上永盛寺、书院惜字亭古墓群等共计22.8万平方米。
基本情况
从遗址的总体布局来看,衙署和驿站为遗址核心,顺缓面坡地而建,横向排列6道巷院。每道巷院面阔20米,纵向延伸3-5重庭院,由一道石门进出。巷院之间,纵向砌两道高大坚固的石墙相阻隔,同时形成五尺宽的巷道。整体建筑有明暗排水系统、内外城、城门、院门、巷道、庭院,外城墙设有东西南北四门卡子,南北方各设一座护城池,驿站和衙署外围,设置集市戏台、岗哨亭、兵营监狱
、练武场、园林等,不仅设施完备、布局合理,同时还体现了很强的防御意识和消防意识。
古城留下的是一座气势壮观的石头城,保存较为完好。遗址内遍布石围墙、石甬道、石官路、石龙门、石阶檐、石院坝、石地基,令观者惊叹不己。一座长三间或长五间房屋的石阶檐,通常只用三五块石料铺成。这些石料通常长4米,宽1米以上,厚20公分,每块石料重3吨以上。其中最大一块石料长600公分,宽110公分,厚25公分,重量达4.5吨。
古城留下了匠人们精湛工艺。一块块料石加工精致,四棱方正,四角垂直,安装严丝合缝,线条平直,虽经千年风雨,火灾兵灾,山崩地震,一壁壁石墙仍然坚稳壁立,一道道石阶檐仍然平整笔直,一座座石龙门依旧岿然不动,一方方石院坝依旧平坦如砥。镇守城池的高大石狮工艺古朴,气度不凡;庭院内草木鸟兽石雕图案精美生动,寓意吉祥;整齐平直的石地基上一条条匀称的錾路组成一组组整齐的几何图案,其石工工艺、形制与德江县煎茶镇宋代古墓群极为相似。
古城石墙遗址的做工用料也非常考究。一壁壁石墙全为双层料石构造,墙体中间不用泥土全用河沙填充;不仅石墙如此,石院坝下方亦全用河沙铺垫。河沙是理想的填充和铺垫的材料,它渗水,少损耗,受力均匀,可保持墙体及石院坝的清洁和增加其稳定性。泥土填充不仅污墙体和庭院,而且年久还会造成墙体的中空和庭院石块的位移。
古城建造规模宏大,须有众多的工匠艺人和充裕的人力物力财力。仅这6万平方米的主体遗址,石墙石院坝石阶檐所需填充和铺垫的河沙就在12万担以上。古城靠近扶水河上游的河床全是硬底石山,且落差大,很少有河沙沉积,大量取沙须从2-3公里外的扶水河搬运。12万担河沙,需要100个劳力搬运1年,即需要3万多劳动日。6万平方米的古城主体建筑加附属设施从开挖平整地基到石料的开采搬运加工安装到房屋亭台的修造,按当时的生产工具和技术,约需100多万个劳动日,按每天使用500劳力来计算,约需持续修建6-7年;其所耗财力折合粮食当在20万担以上,折合当今人民币需要3000万元以上。
如此巨额的财力和众多的民力及庞大的工匠队伍,根据隋唐时期扶阳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民力资源及技术力量,建造这座古城不知需要多少年。
《旧唐书》载,费州在唐代贞观四年(630年),有2709户,6950口,天宝年间,有429户,2609口。费州领四县:涪川,扶阳,城乐,多田。史料对扶阳县户口没有记载,但可推测其在隋唐时期的人口也就一二千之数,且散居于现德江县境大部分地区。要建造如此规模的县城,当时的百姓将要承受何等重负?
费州建于北周宣政年(578年),据史料记载,推测废于北宋末年,建置500多年,其治所在今该县潮砥镇官宅村官宅村濒临乌江,亦有石料,为何不见州城遗址?不仅官宅村没有留下费州古城遗址,在全省范围内还未有发现唐代的任何一座州县城遗址。这6万平方米的遗址,到底隐藏着多少历史玄机?
唐代贵州在文化方面非常落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唐诗风靡中原时,贵州还“俗无文字,刻木为契”。贵州南部西部的50多个羁縻州,朝廷列为化外州地。在唐代长安城一片繁华之际,贵州的百姓仍住山洞,或“依树为屋巢而居”(《旧唐书-南蛮传》);州城无固定治所,因部落而置,寄治于山谷之间;农业生产刀耕火种,原始畲田,不知施肥,岁岁易土而耕。在黔北和黔东北地区,因靠近川湖,间接受到中原影响,经济文化比黔南黔西要进步,唐朝廷将该地区一度设为正州,但其经济文化的总体水平与中原相比,仍很落后。费州被列为正州中的下等州,其治下的扶阳列为中下等级县,要建造如此规模和工艺水平的县城,需要历时多久?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古城遗址上现有居民300多人,多为朱姓,现住房屋多为清代晚期及民国时期建造,先前祖居房屋在清代咸同年间全被号军烧毁。现有居民房屋占据遗留宅基地不到三分之一,古城空置的宅基地及废弃的集市戏台、兵营、监狱、练兵场、护城池、马道全用着庄稼地。庄稼地里,石龙门、石阶檐、石级梯、石排水沟、石马槽布列其间,破碎的陶片瓷片,锈蚀残损的古钱,苔痕斑驳的瓦砾,随处可见。
文献记载
据史料记载:扶阳县建于隋朝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初属庸州、后属思州,唐宋属费州,废于宋代。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三页载:“扶阳在扶水之北。”
《元和郡县图志》载:“扶阳县,中下。东南至州(费州)八十五里。武德置,属思州,贞观四年属费州。”
《旧唐书》载:“扶阳。隋仁寿四年庸州刺史奏置,以扶阳水为名。”
《新唐书》载:“费州涪川郡,下。贞观四年析思州之涪川、扶阳,开南蛮置。土贡:蜡。户四百二十九,口二千六百九。县四:涪川,(中下。武德四年析务川置。贞观四年以黔州之相永、万资隶费州,十一年省。)扶阳,(中下。)多田,(中下。武德四年置,隶思州,贞观元年隶务州,八年来属。)城乐。(中下。武德四年招慰生獠置,隶思州,贞观元年隶务州,八年来属。)”
嘉靖《思南府志》载:“废扶阳县。 《元志》云,在府西北八十里。隋于扶水之北置县,属庸州。唐属费州,宋废。”
《中国古代地名大辞典》载:“扶阳县,隋置,唐初因之,后废。故治在今贵州思南县西北八十五里”。
此外,《旧五代史》《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 、《武经总要》《读史方舆纪要》、 《贵州通志》 、 《贵州古代史》等史籍均有扶阳县的记载。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扶阳县城距离东南方的“州”城八十五里,(该“州城”指思州呢还是费州?)扶阳县在历史上隶属于思州只有短暂几年时间,自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至宋废一直隶属于费州。李吉甫所指“州”应为费州无疑。费州城址在今德江县潮砥镇官宅村(见德江县志)。“东南至州八十五里”,即扶阳县城在费州城的西北方八十五里。按费州城西北方官路八十五唐里(1唐里等于180丈,1丈合今制307厘米)测算,该城址在今煎茶镇合兴乡一带。
嘉靖《思南府志》说扶阳县城位于思南府城的的西北方,相距八十里。按思南府城西北方官路八十明里(明代1里为180丈,1丈合今制326厘米)测算,该城址在今合兴乡一带。
查看《中国古代地图集》 ,扶阳县城的图标位置,处于今煎茶镇合兴乡一带。
以上史料指出了扶阳城址所在的大体范围,那么,城址的具体地点在哪里呢?
《旧唐书》说扶阳县城“以扶阳水为名”,《通典》和嘉靖《思南府志》明确指出扶阳县城在“扶水北”.“扶水之北”。只要在煎茶镇合兴乡一带先找到名“扶阳水”或“扶水”的河流,再从“扶水”的北面去找寻遗址,答案就会找到。
遍察煎茶镇至合兴乡地境,只有合兴乡朝阳村有一河流旧称“扶水河”,亦名“浮水河”,在河流北面一个名叫中寨的村寨,正好有一座古城遗址。据当地老人传说,古城遗址旧称“扶王城”,或称“浮王城”“福王城”。这些称谓也与“扶阳”谐音暗合。由此看来,合兴乡朝阳村中寨的古城遗址当是扶阳城址无疑了。
工作计划
前期工作情况和下步工作打算:
(一)前期工作情况。
扶阳古县城遗址发现后,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重视下,县政协与地区政协地工委取得联系,组织了文史委、方志办、党校、报社、摄影家协会等部门,对遗址进行了考察。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一是成立德江县旅游局、扶阳古县城管理局。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资900多万元先后修建了管理办公楼,水泥路和镶边公路、自来水等工程。组织有关人员挖掘整理古城的文化遗产,组织了民间文艺表演队伍和傩戏表演队伍,对古城及周边范围内进了勘测,绘制了地理详图。三是按照“科学
规划、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原则,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范围,保持古城原始风貌,下发了通告,在该旅游区内的通道上,新建建筑必须与古城风貌保持一致。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制作了古城风光片,在国内新闻媒体网络中都有一定的宣传力度和宣传覆盖率。五是县建设部门对古城遗址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详规测控。六是文化及公安部门联合下发了古城遗址文物保护公告。
(二)下步工作打算。
德江扶阳古城遗址
1、高标准规划景点设施。按照地区《旅游业发展意见》,该县将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进一步挖掘整合旅游资源,使之与周边旅游区联动,邀请省内外专家来德江为旅游产业把脉,制定旅游发展战略,策划开发模式和相关政策的配套,高起点编制古城详细规划,着力建设“隋唐扶阳古县城遗址”、“中国傩城”精品线。
2、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一是要整合宣传人才,整合宣传资金,组织专门的写作队伍,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宣传工具,大力宣传旅游精品产品、特色商品。二是要邀请省内外专家来德江考察论证,制定“傩文化节”“艺术节”“旅游节”和民族节日,制定一日游、三日游或七日游路线。通过举办艺术节、旅游节、民族风情节日方式,利用一些宣传面广、影响力大的招商会、博览会或新闻发布会进行宣传推介。三是要编制短期、长期的旅游精品画册旅游线路图、旅游服务功能图,制作旅游风光片,强化旅游资源宣传推介工作。四是继续完善通往景区的公路和景区内人行道,努力把“扶阳古城”打造成A级或AA级旅游景区。
3、加强保护,合理利用。按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要求,制定保护措施,对古城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树名木,进行登记造册、编号、竖保护标志、明确保护责任、公布传承人,在建设控制范内不得修建与保护区不协调的建筑,积极申报省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保护的前题下,进行开发利用。
4、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修建古城至复兴旅游公路,完善步道、逐步形成旅游网络。加大力度完善古城环境治理,一是改进卫生条件,如公厕停车场、餐饮用火、垃圾处理、给排水等系统,二是对古城内农民进行旅游知识培训,逐步提高旅游意识。三是培育农家旅店15户以上、农家餐馆12户以上,并建成民俗风情表演场所一处。以及开发旅游商品,开展旅游促销系列活动,逐步引导向产业化系统化、精品化旅游方向发展。
相关问题
德江扶阳古城所在村寨大部分人家都姓朱,在考察完后,有的学者提出这里可能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后裔所修建,因为古时只有皇室后裔的大户人家才有这样的经济实力,但是无法解释的是,大户人家也不可能修建如此大规模的城来,而且明显有规划、设计的痕迹。
有的专家则认为,根据《贵州古代史》载:“唐、宋代扶阳县,在德江西南煎茶溪(朝阳村古时为煎茶区)”,以及元代《元和郡县图志》和《中国古代地图集》记载和图标,这一城址有可能是唐宋代时费州治下的扶阳县遗址,同时,据《嘉靖、道光思南府志》记载,该处是思南府通往务川县、龙泉坪长官司(德江龙泉坪)古官道上“旋厂铺”之古驿,在古驿道上修建县城完全合乎当时实际情况。
但让人不解的是,在如此完好的遗址上既没有文字记载又没有相关的民间传说,因此有的学者怀疑在这里有一个文化衰落区,是后来的入侵者人为地割断了历史,留下悬念。
德江县有关领导在听取了考察人员的汇报后,高度重视,当即表示将首先采取保护措施,待条件成熟时再进行开发。
同时,该县一方面将继续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对古遗址进行考察论证,并利用杭瑞高速公路将从扶阳古城附近经过的机遇,提前搞好规划,把扶阳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挖掘出来,打造成该县乡村旅游的典范。
旅游信息
扶阳古城遗址游客突破两万人次
2008年9月28日,德江县举行隋唐扶阳古县城遗址景区旅游首发仪式,拉开了该县隋唐扶阳古县城古遗址一日游旅游活动的序幕。据统计,国庆长假期间,隋唐扶阳古县城遗址景区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
据悉,德江隋唐扶阳县城遗址于2003年被发现,经论证,该遗址为隋唐扶阳县治所,迄今1400余年。遗址占地面积22.8平方米(古城遗址占地8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在贵州境内发现规模最大的隋唐县城遗址。
2008年5月,该县将古城遗址作为德江县乡村旅游的典范来抓,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硬化了进遗址的进村公路,并对古遗址景区进行规划,设置了旅游线路指示牌、文艺演出大厅、饮食馆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进一步拉动隋唐县城遗址旅游业的开发,推动该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县委、县政府与贵州省海外旅游公司德江分公司联合推出了隋唐县城古遗址一日游活动。
德江扶阳古城遗址
据贵州省海外旅游公司德江县分公司冯总介绍,截至10月6日,隋唐扶阳古县城古遗址已接待游客20082人次。
德江扶阳古城亳州扶阳古城移花接木,用作宣传
2008年5月3日,德江县委常委、副县长陈健,政协副主席张治昭召集有关专家对此进行专题研究。经会审及图片原作者证实,这些图片均来自德江县2007年2月发现的千年扶阳古县城遗址,图片原作者为德江县旅游局干部、文物勘察设计师李登佳和《今日德江》编辑部主任高应清等。
德江扶阳古城遗址地处德江县合兴乡旋厂铺村,距县城47公里。据省文物专家考证,该遗址规模宏大,设施完备,有馆舍衙署城池兵营、练兵场、哨亭、集市马场、马道子、监狱刑场园林戏台、寺庙、书院古墓群等,占地面积22.8万平方米。遗址内遍布石围墙、石甬道、石官路、石龙门、石阶檐、石院坝、石地基等,令人惊叹不已。该遗址于2007年2月被发现,新华社贵州日报》、《贵州都市报》贵州电视台等媒体对这一重大发现进行了报道
德江县许多网民发现,中国通用旅游网“亳州扶阳古城”网页图片为德江扶阳古城遗址的“衙署”院墙遗址,而图片说明则为“(亳州扶阳古城)位于涡阳县张老家乡……此城在老子故里太清宫西北之古福宁镇附近。是涡阳境内最古老的一座故城”。
游易天下中国旅游网“安徽省亳州市扶阳故城”网页的“景区图片”则盗用了德江县扶阳古城衙署”石雕栏、前官道、镇城石狮和“馆舍”石阶檐、青石龙门等5张遗址图片。
德江县有关领导表示,这种移花接木的虚假宣传,对德江扶阳古城遗址及摄影作者造成侵权,希望两家网站停止侵权行为,并公开向德江县有关部门及摄影作者道歉。
德江扶阳古城遗址
靠文件扶不起“扶阳古城
2008年贵州铜仁市德江县某居民在工作日前往县商务局办事,竟发现全局上下都“倾巢旅游”去也。在媒体追问之下方知,这个看似“无组织无纪律”的占用工作时间组织的公费旅游居然还是德江县委、县政府专门发文件硬性要求的“硕果”。
这样看似不可能发生的怪事却活生生地出现在公众视野。这份“德党办发【2008】128号”文件要求全县干部职工从9月29日起到11月18日分51个团次,每团195人到“扶阳古城”旅游,而且要求各部门主要领导“亲自抓,总负责,严格按照通知时间和人数安排,要确保组团人数不减”。这是去干什么?还有点旅游的味道吗?这个“扶阳古城”真的能靠这一纸文件扶起来吗?
德江的这出闹剧源自2007年2月在当地发现的一处古城遗址。从稍早前《贵州日报》的报道看,自被发现之日起,当地政府就定下了以“隋唐扶阳古县城”为支撑开发旅游的高调。至于是否真的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其实从那时起就在所不计了:德江县四大班子领导十几人已然“浩荡进驻”,名为“乡村旅游开发办”的机构也已正式成立,相关文物专家的鉴定也就很容易地为我所用了——先不说专家之间关于朱明后裔与隋唐遗迹的关系到底有没有定论,谁曾见过花钱请专家论证到最后的结论是“没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先例?领导拍板了,钱也砸了进去,就连扶阳古城所在地的朝阳村办公楼都沾光新建成仿唐代的建筑……万事俱备,只欠游客蜂拥而至了。
既然现在需要靠县委发文件组织“游客”,那大概可以从“开发还不到位”中闻到一些“自发的游客看来是不怎么买账”的味道。在某些地方官员眼中,没有什么是组织不来的:论证的专家意见大可以剔除反对的(甚至剔除年代不远的观点),没有足够的遗迹可以仿造古迹址……只是貌似也没什么职工愿意浪费自己宝贵的节假日去旅
德江扶阳古城遗址
这个游(哪怕是单位出钱),还得占用工作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旅游本来就是一项县委发文件安排、“主要领导亲自抓”的工作而已。总共51个团次、每团195人、每人150元、近150万元的公款就这样以一个文件的形式冠冕堂皇地成了职工的“福利待遇”,既人造了“游客络绎不绝”的假象,又给那“开发还不到位”的所谓“旅游经济”一尺遮羞的破布,真是皆大欢喜!其实,这种被德江县有关部门称为“行政主导下的特殊开发模式”一点也不特殊。周遭这样被行政指令生造出来的人工景点还少吗?被行政权力看重的所谓“旅游经济”已经越来越无暇顾及“是否真的有旅游价值”这个基本的市场开发前提,靠行政命令来运作景点、生造景观直至组织游客,实在是劳民伤财!
尽管政府推动旅游发展其心可鉴,但是靠文件强制扶不起“扶阳古城”,更扶不起被寄予厚望的所谓“旅游经济”。唯一被扶起来的,恐怕只有那从来没有听到过“不”字的、不自量力的、已经习惯随心所欲的行政权力!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9 23:04
目录
概述
基本情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