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拼音gōng jiàng,有工艺专长的匠人,现代被称为大师傅,
技术员。专注于某一领域、针对这一领域的产品研发或加工过程全身心投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完成整个工序的每一个环节,可称其为工匠。
英文
1、smith
2、artisan
距今七八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分离出来。出现了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工匠,有手艺有技术,可称为匠,在现代被称为大师傅,技术员。
彼得是一个著名的工匠。
Peter is a famous craftsman.
蹩脚工匠总说自己的工具差。(谚)
A bad workman finds fault with his tools.
拙工匠抱怨家什不好使。
An ill workman quarrel with his tools.
The craftsman taught his son and heir how to make pots.
种类
厨师
蓝田有“
厨师之乡”之称。该县厨师数量之多,分布之广,
烹饪技术,今古闻名。明朝崇祯皇帝、清朝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御厨房中皆有蓝田籍人。蓝田名厨师王承恩、李芹溪、侯治荣等曾名噪北京城。蓝田县因而流行着“要找蓝田乡党,大小衙门厨房”之谚。建国后,蓝田人技艺相传,发扬了“厨师之乡”的传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有技术的烹饪人才。
厨师在每年旧历新年(春节),有“封刀”的习俗。他们一年到头为人操刀掌勺,非常辛苦。过年期间,用红布包上案刀,休息几天,叫“封刀”。
画匠
木匠
木匠的工具很多,有斧、锛、锯、曲尺、墨斗、刨、凿、钻、锉、羊角锤等等。墨斗,是
木匠用来打直线的工具。从墨斗中拉出墨线,放到木材上,绷紧,提起,墨绳趁着弹力就打上了墨线。木匠的工具箱,忌他人乱动。
在汉阴县,木器行分大墨、小墨。大墨从事修房建屋,架设桥梁;小墨从事家具、农具制作。或分为平墨、弯墨、圆墨、寿墨等。平墨从事家具制作;弯墨以事工艺雕刻、农具制作;圆墨从事
木桶、木盆等生活用具和粪桶等生产工具制作;寿墨专门从事棺材(亦称寿方、寿木)制作。小墨、弯墨技术较精;大墨虽作工较粗糙,但必须识图,墨线尺寸清楚;圆墨流动性较强,四方奔走制作。
木匠最重斧、锛的操作,有“千日斧子万日锛”之说。木匠做活有“留尾巴”的习俗,至少也要在干完活后留点刨花,让主家自己收拾。据说是取“还有活干”的意思。但在做棺材活时,一定要收拾得干净利落。否则,会被认为是咒主家再死人,是犯大忌讳的。
木匠行业中,徒弟拜师学艺时,三年之内,师傅只供徒弟吃饭,不付工钱。三年期满,师傅给徒弟赠送一套工具。
石匠
石匠打钻眼时,忌打空锤,认为空锤不吉利。如果采的是盖厕所用的石板,忌说出“盖厕所”之类的话。他们认为,否则山神会发怒,会惩罚石匠。凿石料时,忌说话。
陕西省富平县的石雕工艺,源远流长,久负盛名。相传西安碑林中的石雕品,不少出自富平石工之手。富平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画家难画天花板,木匠难做转角楼,石匠难雕凤凰头。”此外,蓝田县的
玉雕、子洲县的墨玉、清涧县的石板、绥德县的石头狮子,都是陕西省的名产。
泥水匠
自河县的泥水匠做完活后,忌用水冲洗工具,而是干擦洁净。他们认为,洗工具意味着活干完了,以后就不会有活于了。泥水匠盘炕时,炕的长与宽,尾数都不能离“七”,寓意为“炕不离妻(七)”。建灶时,忌孕妇、产妇和戴孝的人观看。俗以为这些人“不洁净”,让他们观看,会使灶神不高兴。
铁匠
铁匠营业的地方叫“
铁匠铺”。
铁匠都擅长看“火候”,否则便是外行。
旧时,铁匠也有外出寻找活路的。有的铁匠打带钢的工具,他们进村后吆喝道:“谁—修一铡子(铡刀)?”,“谁一打一镢头、锄头?”声调上扬,结尾无拖音,显得紧凑、刚硬。人们认为,这是由于他们打造的工具中带“钢”的缘故。遇到顾客,便在村中砌炉子打铁。数日后,活干完了,再到其它村子寻活干。另外一些铁匠,打生、熟铁器具,他们的吆喝声为降调,结尾有拖音,如:“谁打铁锅、炒勺、铲子——?”“谁打钉子——?”不够刚硬。人们认为,这是由于他们打造的器具中无“钢”的缘故。铁匠们外出寻活时,还带着家里打造的产品,沿途出售。
染匠
旧时,陕西省各地都有许多染坊。仅就耀县而言,1940年前后的近20年间,一度有13家染坊同时开业,其中城内9家,乡下4家,都用靛青染布。这些染坊的从业人员,最多的为5人,最少者只有2人。店主如果亲自参加操作,叫“蓝手掌柜”;如不参加操作,叫“白手掌柜”。每年三四月为染坊的黄金季节,有实力的店家于此时广开靛瓮,招徕顾客,最多每天可以染100丈布。有的店家专做“庄活”,就是为买卖人染整匹布,从而赚取更大的利润。四十年代以后,店家在采用靛青染布的同时,开始用硫化物染料。建国后,随着印染业的现代化,旧式的染坊完成了历史使命,陆续停业了。
屠宰匠
旧时,人们在佛教思想影响下,把杀生看作一种“罪孽”。因此,屠宰匠下刀之前,为了安慰猪羊,并把杀生的责任推卸给别人,要念几句咒语:“不怪你,不怪我,只怪你的主家把你卖给我。早死早托生,来世变成人。”杀猪时,忌一刀杀不死,认为那是来年财运不顺的预兆。
民间认为,长有五爪的畸形猪是“五爪龙”,是神物,忌宰杀。必须杀时,不能在自己院子里杀,而要拉到路口。这样,五爪龙死后,灵魂会顺路飘离,而不留在院内作祟。有些地方,屠夫担心五爪龙记下自己的相貌,便用锅灰将脸擦黑,披上蓑衣,倒穿着鞋,一刀将猪刺死后转身奔向院内。半个时辰后,估计猪的灵魂已经远离,再把猪运入院中。
旧时,有些日子禁止屠宰牲畜。例如:
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
二月十五日,是道教始祖太上老君生日;
四月初八,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生日;
八月二十七日,儒教始祖孔子生日。
旧时,每逢久晴不雨,或久雨不晴时,政府为了祈雨祷晴,常有禁止屠牛宰羊的规定。
裁缝
裁缝一年到头为人操剪裁衣,极辛苦。春节期间,为了好好休息几天,便用红布包住剪刀,表示暂停营业,叫“封剪”。
剃头匠
旧时的剃头匠,除了理发以外,有的还兼有正骨、按摩、掏耳朵等技艺。他们夸耀自己的职业道:“虽是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可是世俗的看法却认为,剃头属于侍候人的贱业。旧时流行着这样的谚语:“不学吹手不学戏,不学剃头刮毛羽。”
建国前,剃头匠给人理发,讲究“僧前道后,官左民右。”也就是说,给和尚剃头,第一刀应先剃前面;给道士理发,第一刀却要先剃后面;给官员和老百姓理发,第一刀得分别剃在左面及右面。
剃头匠也有游街串巷的。他们挑着担子出行时,一头是炉子,另一头是其它器具。常言道:“剃头担子一头热”,即指此而言。
骟匠
安康地区习惯在农历六月初六日阉牛。阉割对象,主要是即将役使的犍牛(公牛)。其方法,有勒阉与砸阉两种。骟匠从事的行业,被认为是一种“臭行”。常言道:“臭行有个臭道理。”宝鸡一带的阉匠在一起时,如果甲得了好顾主,乙不发施,甲必须照顾乙的生活。
油漆匠
白河县,
油漆匠不论给公家或私人漆家具时,照例不漆背面。就是用户要求他们漆,他们也拒绝。如果万不得已,也要将最后几刷子留下来不漆。
油漆匠忌说:“油漆干了”,而要说“离手了。”
船工
旧时,紫阳等县因交通不发达,主要靠木船运输。船工最乐于走下水,常停泊码头“打神福”(聚餐)。上水最辛苦。肩负纤单(纤绳)攀岩而行,脚登石头手抓藤,走一步哼一声。春秋两季尚属轻松,冬季往往手足开裂,盛夏则脱皮数层。如果搁浅,船工还须下水掏沙或顶船,无论刺骨冰水还是险滩峭石,均无所回避。船工们挣得多,吃的也多,故有民谚说:“船工屁股一个眼,只兴吃,不许攒。”又说:“驾船佬一棍棍,尽给饭碗子挣。”所以驾船终生,到老还是贫穷。船工有“忤逆挣来和气吃”的习俗。行船中,精力集中,哪怕亲生父子,一篙点错,也会跳起来破口大骂。但船一停下,又都和和气气,有说有笑,毫不计较。船工们讲江湖义气,只要同行上船,吃饭坐船都不收钱,如同家人。
白河县,船起航时,都要烧香表、放炮,祭祀“扬泗老爷”,要求扬泗保佑自己一帆风顺,平安到达目的地。同时备有一顿酒饭,叫“烧开头”。
府谷县,黄河为其主要航道。这里以农历七月初二为“河神节”。每逢此日,由沿河跑航运的船工们集资祭祀河神,希望得到河神的护佑。供品为整猪、整羊。河神节前后,要一连唱三天戏,其中初一必须演唱整夜。陕西省其它地方,一般在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夜问放河灯。府谷因七月是黄河汛期,水急浪高,因而改在正月十五日上元节晚上放河灯。(十三)背运工
陕南巴山地区,山大林深、坡陡道曲,搬运物资,历来皆为“背”和“抬”两种。旧时,称背运工为“背脚子”、“脚夫”、“背老二”,群众尊称他们为“背二哥”。背运工上路,都是结队而行。他们弯腰弓背,肩负重压,艰难地往来于山涧、密林、悬崖、峪谷,步步艰难,时时有危险。他们虽是自由结合的“运输队”,但在路上需要团结和协作。因之,每当启程前,都要推选一人为“背头”来领队,负责路上安全。由于山道崎岖狭险,后边的人多被前面的人所背货物遮住视线,看不清道路,这就要“背头”在前面观察。不时向后边报告所遇到的路障和险情。如遇上坡、下坡、过桥、急转弯和路有障碍物时,“背头”及时报告,后面立即应答。这一报一答的对喊,天长日久便形成了有规律的《报路歌》。例如:
有一堆粪便在路上,怕后边人看不到。前边就喊:“路心一朵花!”后边即答:“咱们不采(踩)它!”意思是知道了。
路边有一条蛇,前边报:“路边有条绳!”后应:“绕个弯弯行!”
上坡时,前报:“步步高哟!”后应:“用劲攀嘛!”“前是弓啊!”“后是箭哟!”“脚踏稳哟!”“腿不软哟”……
下坡时,前报:“脚踏边边道!”后应:“身子向里靠!”
急转弯时,前报:“路遇铁拐李!”后应:“脚稳心莫急!”
背运工在路上休息时,把杵子往背架子一撑,总要“嘿!”一声,借此将压在胸腔中的气猛然吐出,使全身得以轻松。走一两个时辰,遇见平坦处,就放下背架休息,名日:“撂梢”。“撂梢”时,喜欢在地上寻些树枝草茎,折成短棍,撑在岩石缝间,据说这样做了以后,再赶路就不容易脚疼。
背运工的忌讳有:清早起床时,不能叫出声来,否则认为会失脚。起床,不能说“起床”或“起来”,而说“松”,忌带“起”字。
有一首民谣,描述背运工的辛劳生活:
“背二哥”真辛苦,长年在外难落屋。
吃的“筒筒饭”,走的“阎王路”,
动步唱“路歌”,停脚搭“杵杵”,
背压弯,汗流枯,日头背进又背出。
陕西省城乡的工匠行业种类还很多。如纸扎匠、磨刀磨剪匠、
皮匠(钉鞋匠)、箍桶匠、白铁匠、
铜匠、银匠、钉碗匠、弹花匠、修伞匠、小炉匠(补锅匠)、竹篾匠、吆车夫等。他们之中,都各有自己的生产风俗。
工匠生产习俗中,有一些陋习。清末徐珂在《清稗类钞》中写道:“吾国之工艺,类有秘术。造纸处之工程,有相竹者,沤竹者,揭纸者,其法与其程度皆不肯质言。(烧瓷器)其用釉、造坯、画花,各有专行,而秘不示人。(制玻璃)其法极秘,仅传其子,即工匠亦必用其本邑人。凡商人欲订货者,先与金若干,彼即在山中制成,始送出,其制法不使他人得见。至用药料时,则帷其屋,虽工人亦不得见矣”。旧时,陕西省也有类似情况。小生产者的这种陋习,往往导致人亡艺绝的不幸局面,严重地阻碍了旧工艺的更新,妨碍了先进工艺技术的推广。
祖师爷
工匠们崇拜的祖师爷,是工匠所属行业的守护神之一种。旧时,工匠们都定期祭祀自己的祖师爷,忌讳别人当面贬损自己的祖师爷。
木匠、石匠、泥水匠,尊鲁班为祖师。鲁班,是春秋时鲁国的巧匠,姓公输,名般。由于“般”与“班”同音,人们一般称他为鲁班。相传他曾发明木作工具,创制攻城的云梯和磨面粉的石砣。后人由于敬重他,便把一些精巧的古建筑说成是他建的。例如,户县渭丰乡祁南村的济源堂,结构严谨,是中国小木作建筑中的精品,建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本来与鲁班无关。可是民间认为是鲁班修的,将其称为“公输堂”。陕西省的工匠中,流传着鲁班先师“显圣”传艺的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并对这些故事的真实性深信不疑。相传鲁班的小名叫“双”,所以泥水匠盖房安瓦时忌双行,借以避开先师的名讳。旧时,据说每逢是鲁班生日的农历五月初七,工匠们都要按工种分头举行“鲁班会”,隆重祭祀祖师,他们在写有“工部尚书公输子之神位”的木主前焚香跪拜,祈求祖师保佑自己四季平安。
2、铁匠、铜匠、银匠、小炉匠
铁匠、铜匠、银匠和小炉匠,都以太上老君为祖师。太上老君,指春秋时的哲学家老子。从三国、两晋开始,老子逐渐被道教徒神化,成了道教的主神太上老君。道教中的丹鼎派宣称,只要吃了仙丹,便会长生不死,甚至能成仙升天。由于这一派道士普遍从事炼制丹药的工作,他们编造出了老子炼丹的神话故事,并将老子定为炼丹者的始祖神。炼丹离不开火炉,铁匠等也离不开火炉。他们寻找祖师时,便选中了本来与自己不太相关的老子。
老子的生日是二月十五日。每逢老子的生日,工匠们都要分行业隆重祭祀。相传老子的小名叫“吹儿”,所以工匠们忌讳吹哨子,认为吹哨子是犯祖师名讳的。
3、纸坊
纸坊,奉东汉宦官蔡伦为祖师。蔡伦,字敬仲,桂阳(今湖南省$阳县)人,安帝时任中常侍,和帝时被封为龙亭侯。公元105年他采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作原料,制造出适用、价廉的纸张,史称“蔡侯纸”。后世认为,他是中国造纸术的发明者。
陕西省洋县城东10公里处的龙亭铺,是蔡伦的封地。蔡伦死后葬在这里,墓南30米处有为纪念他而建的祠堂。蔡伦造纸的地方,相传是该县的纸坊乡。旧时,洋县的造纸匠们,年年都要在三月十七日祭祀蔡伦墓,纪念这位伟大的发明家。凤翔县有一条纸坊街,过去家家户户都有造纸作坊。每逢三月十七日,他们都要聚集在一起举办“蔡伦会”。会上造纸匠们要在蔡伦塑像前摆上丰盛的供品,并虔诚地跪拜,祈求蔡伦保佑他们造出好纸来,同时也利用这一机会,互相交流造纸经验。相传蔡伦在白水造过纸,他使用过的水池至今尚存。白水县将他与文字的创始人仓颉、酒坊的祖师杜康、碗的发明者雷公并称为该县古代的四大圣人,在城南小华山建有“四圣祠”。
4、醋坊
醋坊的守护神,铜川是姜子牙,叫“醋汤神”。当地流传这样一个故事:姜子牙统帅周军推翻商朝后,奉天帝之命封神。可是,他只顾封别人,而忘了封自己。后来重要的神职已被别人占满,他不得已,当了醋汤神。咸阳、宝鸡一带,则为醋姑(读作“瓜”)婆,他是姜子牙的妻子,相传也是醋的发明者。醋坊祭祀醋神时,点三炷香、一支蜡、一张黄表。目的是把神请来,保佑醋味香甜。
5、酒坊
酒坊的祖师,是杜康。他就是夏朝时的国君少康,姒姓。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道:“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可是,陕西省民间的说法与此相异。白水县酒坊认为,杜康,字仲宁,周朝人,生于该县康家卫嘴村。该村有一眼清泉,相传杜康酿酒时用的就是它的水,所以叫“杜康泉”。如今,当地汲取该泉的水,按照据说是杜康遗留下来的配方酿成的酒,叫“杜康酒”。该酒芳香纯正,入口绵甜,醇厚柔和,回味悠长,是陕西省历史名酒之一种。村中建有杜康庙,庙内除杜康的塑像外,还有李白的诗《将进酒》之石刻。
武功县各酒坊,都在九月二十七日祭祀杜康。另外在酿酒过程中,每逢原料入瓮时和出酒时,工匠们还要跪拜祖师的神位。
6、染坊
染坊供奉“葛仙”或“梅、葛二仙”。梅,即梅福,西汉末年人,曾求学于长安,后任南昌尉。王莽篡位后,隐居不仕。班固在《汉书》中为他写了传记。葛,指葛洪,东晋炼丹家兼医学家,著有《抱朴子》、《神仙传》等书。后世传说此二人都得道成了仙。他们本来与染坊风马牛不相及,但民问留传着此二位仙翁保护染坊的神话故事。这样一来,他们便被染坊当成了自己的守护神。旧时,安康等地有“梅葛会”,由染坊从业人员参加。每年三月十六日,举行盛会祭祀二位大仙。
7、豆腐坊
豆腐坊以汉淮南国王
刘安为祖师。他是西汉时的诸侯国王,曾和很多名士著有《淮南子》。民间传说中认为,他是豆腐的发明者。
8、屠宰业
屠宰业以张飞为祖师。张飞,字翼德,三国时蜀汉大将。小说《三国演义》中说,他在和刘备、关羽一道起兵前,是屠夫。屠宰行予每年七月十三日祭祀张飞。如果只祭张飞一人,叫“张爷会”;要是同时也祭刘备、关羽,则叫“三义会”。
9、皮匠、鞋匠
皮匠和鞋匠以孙膑为祖师。他是战国时的军事家,在齐国任军师。相传齐国士兵本来都穿草鞋、木鞋,行军作战极为不便,孙膑下令改穿皮制及布制的鞋。因此,他被制革、制鞋行业奉为祖师。每年八月十八日集会祭祀,称作“孙祖会”,祈求护佑。鞋行唱行会戏时,禁止上演《五雷阵》。因为该戏有孙膑困于五雷阵的情节,演出此戏,会伤害鞋行人的感情。
10、缝纫业
缝纫业以传说中的黄帝为祖师。黄帝,姬姓,号轩辕氏,生活在原始社会末期,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如今在黄陵县桥山上,还有他的陵寝以及为纪念他而建的轩辕庙。上古时,人们不会缝制衣服,而将树叶、兽皮串在一起披在身上御寒。相传黄帝在位期间,中国有许多重要发明,其中之一是衣裳。这样一来,黄帝便成了缝纫铺的开山祖师。洛南县人民认为,黄帝的生日是九月二十五日,该县缝纫业在此日聚会,祭祀“轩辕老祖”。另外一些县,在九月十六日祭祀,各地聚会期间,人们身着盛装,借机交流服装花样,并设宴会餐。
11、剃头匠
各地剃头匠供奉的祖师不一样。陕南是罗祖真人、陈七子、林川五。相传罗祖得道于七月十三,此日便成为剃头匠祭祀祖师的日子。洛南县祭祀期间,神位两侧的对联,按惯例写为:“得道也者七月十三,灵山盛会万古流传。”剃头匠们在向神位顶礼焚香后,便在一起饮宴,必至尽欢方散。耀县等地的剃头匠,却以“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为祖师。吕洞宾号纯阳,他们称之为“纯阳老祖”。另外,相传轩辕黄帝发明了镜子、镊子,所以在有些地方他也成了剃头匠的祖师。
12、丝绸业
丝绸业以嫘祖为祖师。她是传说中的西陵氏的女儿,后来嫁给了轩辕黄帝,发明了养蚕制丝的方法。从北周起,她就被政府祀为“先蚕”,也就是蚕神。民间丝工也祭祀她。
13、陶瓷业
陶瓷业的祖师,有柏林、虞舜、老子、雷公等,人们称他们为“窑神”。
柏林,是铜川市黄堡镇的窑神之一。据黄堡窑神庙北宋《德应侯碑》记载,他是晋穆帝时的制瓷专家。穆帝永和年间,他来到黄堡后,发现这一带山川秀丽,草木茂密,便暂时居住下来。那时,黄堡虽已开始烧制瓷器,但因产品质量低劣,销路不畅,窑工们的生活因而十分贫困。柏林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制瓷技术,传给了黄堡的窑工,推动了这里制瓷业的发展。窑工们非常感谢柏林,为纪念这位制瓷大师,在黄堡修建了他的祠堂。将他和黄堡的山神德应侯,并列为当地的窑神。
虞舜、老子、雷公,是铜川市陈炉镇的窑神。虞舜,传说中的古帝,姓姚,名重华。相传他年轻时,曾制造过陶器。《
韩非子·难一》写道:“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明年而器牢。“另外,《史记·五帝本纪》也说,舜“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因此,他被尊为窑神。相传老子用火炉炼丹,瓷匠同样离不开火炉,便也把老子定为守护神。雷公,相传是碗的发明者。在陈炉镇的窑神庙里,虞舜居中;老子居左,司火;雷公居右,司器。
铜川还流传着一些关于窑神的生动有趣的民间故事,并由这些传说产生了特有的习俗。例如,传说雷公发明碗时,因找不到适用的原料到别的村偷过坩子土。于是,在瓷窑中形成了这样一种规矩:不准说“偷”和“贼”。如果发现有人来偷瓷器,不能在当场擒捉,而要等贼走出大门再追赶。否则,就被认为是在揭雷公的伤疤,是对雷公的不敬。相传虞舜的小名叫“兀”,所以在瓷窑里讳“兀”字,如不准说“兀答”(那儿),“兀不是”(那不是)等。陈炉镇的窑工担心窑神离开镇子,竞用粗大的铁链将三位窑神一一拴在神坛上。
14、盐工
盐工以管仲为祖师。他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
15、制笔匠
制笔匠以蒙恬为祖师。他是秦朝的大将,曾主持监修万里长城,相传毛笔是他发明的。其实在他之前,中国已使用毛笔。
16、厨师
厨师以易牙为祖师。他是春秋时期齐桓公的近臣,长于调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