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楚之(390~464年),字德秀,
河内郡温县(今
河南省温县)人。
北魏大臣,曹魏太常卿
司马馗八世孙,东晋益州刺史司马荣期之子。
人物生平
折服刺客
司马楚之年轻时有英武豪迈的气概,能谦恭地对待士人。与司马顺明、司马道恭等到处聚集党徒。等到
刘裕自立为皇帝,楚之谋求报复,聚集党众占据
长社,归附他的常常有一万多人。
刘裕很怕他,派刺客沐谦杀害楚之。楚之对待沐谦很厚重。沐谦夜间假装生病,知道楚之必定亲自来,打算趁机杀死他。楚之听说沐谦生病,果然亲自端着汤药去看望他。沐谦感激他的心意,于是从卧席底下取出匕首,把情况告诉他说:“将军为刘裕所顾忌和畏惧,希望不要轻率,而以保全为先。”楚之叹息说:“如果像你所说的那样,即使有所防范,恐怕也会有所失。”沐谦于是委身事奉他。他以诚心待人,得士人的心,都是这种事情。
王镇恶之弟
王康留守关中,及宋高祖刘裕北伐,
王镇恶为前锋,王康逃匿田舍。王镇恶次于
潼关,王康将家奔之,高祖板为彭城公
前将军行参军。镇恶被害,康逃藏得免,携家出洛阳,到彭城,归高祖。即以康为相国行参军。求还洛阳视母,寻值关、陕不守,康与长安徙民张旰丑、刘云等唱集义徒,得百许人,驱率邑郭侨户七百余家,共保
金墉城,为守战之备。时有一人邵平,率部曲及并州乞活一千余户屯城南,迎亡命司马文荣为主。又有亡命司马道恭自
东垣率三千人屯城西,亡命司马顺明五千人屯
陵云台。顺明遣刺杀文荣,平复推顺明为主。又有司马楚之屯
柏谷坞(几天奶偃师市
缑氏镇东),北魏野坂戍主黑弰公游骑在芒上,攻逼交至,康坚守六旬。
归降奚斤
北魏明元帝
泰常四年(418年)三月,山阳公
奚斤占领黄河以南的土地,司马楚之与司马顺明、司马道恭派使者请求投降。因而上表说:“长江淮水以北,听说朝廷的军队向南,无不拍手而舞,向往接受道德教化。但是受敌寇的威胁,无法前来。我顺应百姓的愿望,请求率领倾慕仁义的人作为国家的先锋。身份都是平民,没有号召力。如果给我以偏裨将领的名义,再以天子的声威相号召,则众人无不跟从。”于是明元帝授予楚之假
使持节、
征南将军、荆州刺史。奚斤平定黄河以南之后,把司马楚之所聚集的人口分别安置在
汝南、
南阳、
南顿、新蔡四郡,以充实豫州。
北魏太武帝初年,司马楚之打发妻子儿女往内地
邺城居住,不久被征召入朝。这时南边各镇的将领都上表说
刘义隆将要入侵,任命楚之为使持节、
安南大将军,封琅邪王,驻守
颍川以抵御他.他的
长史临邑子步还上表说:“司马楚之渡过黄河,百姓怀念旧德,义兵云集,汝水颖水以南,望见我们的气势就安宁和顺,诚心归顺。这诚然是陛下顺应天意民心,无上的道德广泛传布的结果啊。”太武帝很高兴,下诏书慰问勉励,赐予前后部
鼓吹仪仗队。
大破宋军
刘义隆的将领
到彦之沿黄河西上,在南岸陈兵防守,直达
潼关。到彦之等撤走,楚之在长社打败他的偏师。又与冠军将军
安颉攻
滑台,攻克滑台,捉拿义隆的将领
朱修之、李元德和东郡太守
申谟,俘虏一万多人。上疏说:“我奉命南伐,受任一方,但是智谋力量浅薄,忠诚的节操没有表现,所以日夜忧愁,忘记了吃饭睡觉。我多次派人到荆扬地区,到处陈述叙说,详细论述朝廷教化昌明的美好,无人不为蒙受皇上的德泽而心喜,仰头北望。但是义隆兄弟知道人情动摇,派我的仇人顺任
司州刺史,统辖淮水以北七郡,取代
垣苗戍守
悬瓠。从巩地、洛地、滑台溃败以来,义隆以他们的失败为耻,加重惩罚。到彦之被削去官位,如同士兵,姚纵夫在寿春被杀,
竺灵秀在彭城被斩首,王休元托病,
檀道济被放逐。所有心腹,都心怀疑虑。时至于今,真可谓是百姓怨恨、臣下猜疑。我听说消灭寇贼,一定乘战胜的威势;建立功勋,也要利用敌人内部离心离德的形势。陛下以无上的道德承受符命,使无上的道德在四海得到传颂,朝廷军队所向,没有不屈服的,还未归顺的仅义隆而已。现在朝廷的统治被远远传扬,远方仰慕德泽。所以应当扫荡东南,统一天下,使美好的风化,遍布于长江汉水地区。”太武帝因军队长时间劳顿,没有采纳。被以
散骑常侍的身份征回。
出征凉州
司马楚之跟从征讨凉州,因功被赐给奴隶一百户。
刘义隆派遣将领
裴方明、胡崇之侵犯
仇池。任命楚之为
假节,与淮阳公
皮豹子等统领关中各军从
散关西进,打退裴方明,俘获胡崇之。仇池平定而后返回。
太武帝讨伐
蠕蠕,诏令楚之与
济阴公卢中山等督促运输以接济大军。当时
镇北将军封沓逃入蠕蠕,劝说它攻打楚之等以断绝粮食运输。蠕蠕于是派探子进入楚之的军中,割下驴耳而去。有报告失去驴耳的,将领们无人能明察。楚之说:“一定是探贼割下它作为凭证,贼军将要到来。”当即指挥军士砍伐柳树修筑栅栏,浇水使它结冰,栅栏修好而贼军到来。冰层厚实而栅栏坚固,不能强攻,贼军于是四散离去。太武帝听说后嘉奖了他。
生荣死哀
不久,司马楚之出任
假节、
侍中、
镇西大将军、
开府仪同三司、云中镇大将、
朔州刺史,王爵照旧。在边境二十多年,以清廉俭朴闻名。
和平五年(464年),司马楚之逝世。当时七十五。
北魏文成帝怀念惋惜他,追赠他为都督梁益秦宁四州诸军事、征南大将军、领护西戎校尉、扬州刺史,谥号贞王,陪葬金陵。
主要成就
到彦之北伐撤退时,司马楚之率军在长社击破到彦之别部,又随
安颉攻克滑台。后又随
皮豹子救援仇池,击退刘宋将领裴方明。
亲属成员
人物争议
《
魏书·列传第二十五》记载:司马楚之,字德秀,晋宣帝弟太常馗之八世孙。父荣期,司马德宗以为梁益二州刺史,为其参军杨承祖所杀。楚之时年十七,送父丧还丹阳。值刘裕诛夷司马戚属,叔父宣期、兄贞之并为所杀。楚之乃亡匿诸沙门中济江。自历阳西入义阳、竟陵蛮中。及从祖荆州刺史休之为裕所败,乃亡于汝颍之间。
从中我们知道楚之的父亲是司马荣期,叔父是司马宣期,外加兄长司马贞之,并且说是
司马懿四弟的子孙,其他的族系关系一并没有交代,我们不禁要问司马楚之的祖父会是谁。于是根据《晋书》、《魏书》、《宋书》进行了辛苦的探佚,画出了“司马宗室的族系图”一大张,但是反复研读依然没有说明司马楚之的祖父的踪影,这时候我回到以上原文去反复斟酌,发现要弄明白楚之的祖父之谜,突破口在“从祖”二字。
通过翻阅《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辞海》,遗憾的是均没有收入“从祖”一词。只能另辟蹊径,遂根据《晋书·载记》:“加文武爵各一级,追崇曾祖
张轨为武王,祖
张寔为昭王,从祖
张茂为成王,父
张骏为文王,弟
张重华为明王。立妻辛氏为皇后。” 《晋书》:“惠帝失驭,寇盗蜂起,元海从祖故北部都尉、左贤王刘宣”,由此得知祖父的亲兄弟称为“从祖”。必须承认:这是《晋书》或《旧晋书》相关作者的观点。
司马楚之传在《
魏书》里面出现,《魏书》的
从祖含义是否有变化呢。
根据《魏书》:
李叔虎,渤海蓚人也。
从祖李金,世祖
神麚中(428—431),与
高允俱被征,位至征南
从事中郎。叔虎好学博闻,有识度,为乡闾所称。太和中(477-499),拜中书博士,与清河
崔光、河间
邢峦并相亲友。由此可见,
李叔虎与其
从祖李金出任时间相差至少46年以上,在生育正常情况下,就是相差两辈,又有《
魏书·列传第七下·景穆十二王》:高祖饯桢于华林都亭。诏曰:“
从祖南安,既之蕃任,将旷违千里,豫怀惘恋。然今者之集,虽曰分歧,实为曲宴,并可赋诗申意。射者可以观德,不能赋诗者,可听射也。当使武士弯弓,文人下笔。”高祖送桢于阶下,流涕而别。
拓跋晃——
南安王拓跋桢;拓跋晃——拓跋浚——
拓跋弘——高祖拓跋宏;拓跋桢与拓跋浚是兄弟,所以第二条的“
从祖”也是祖父的亲兄弟的意思。
综合两条史料证明《
魏书》的
从祖含义与《
晋书》一样。
有了《
魏书》
从祖的概念,就知道“从祖荆州刺史休之”与司马楚之的关系了,也就是说
司马休之的兄弟应该就是楚之的祖父,这样就得到其祖父与已知司马宗亲的关系了,即司马休之的兄弟就是楚之的祖父,由“司马
宗室的族系图”知道,司马休之有3个兄长,分别是
司马尚之、
司马恢之、
司马允之,暂且不讨论到底是哪一个。再由“司马宗室的族系图”知道荆州刺史
司马休之3个兄长小
司马馗六辈,由“
从祖”得出楚之小司马休之两辈,故楚之小司马馗八辈,也就证实了《
魏书》所说的“八世孙”,但是又发觉司马休之3兄长并不是司马馗的子孙(而是司马进的子孙),由此推理,楚之也不应该是司马馗的子孙,这又如何解释“馗之八世孙”呢?
从“司马
宗室的族系图”上看,我们突然意识到
司马休之3兄长血缘上虽然不是
司马馗的子孙,但是是否曾经过继给了司马馗呢?如果
司马尚之、
司马恢之、
司马允之其中一人过继给了司马馗或者他的子孙,那么就可以说成“馗之八世孙”了。
至于3人之中是否有人过继给
司马馗(馗的子孙),我们一一验证。首先看
司马尚之,查看《
晋书·列传第七-宗室·司马尚之传》得知司马尚之一直是谯王,袭的爵位是
司马逊的,所以司马尚之没有过继
司马馗及其子孙;其次看
司马恢之,显然也未曾过继,值得留意的是司马恢之的儿子
司马文深过继给了司马进的曾孙高阳王
司马毅,但不是过继给司马馗的子孙,这样司马恢之是司马楚之的祖父便也排除了。最后看
司马允之,查的司马允之袭的爵是其叔父司马愔的,爵位广晋伯不属于
司马馗及其子孙的爵位,也排除了。
经过这样层层分析,我们基本可以排除“荆州刺史休之”是楚之
从祖的可能性。这样一来楚之“
从祖荆州刺史休之”的记载不是无中生有了吗?可是进行逐字逐句的斟酌,以及反思“司马
宗室的族系图”绘制准确性地时候,发现了两个“
司马恢之”,于是才恍然大悟:原来楚之的“从祖荆州刺史休之”这句话并不是《
魏书》作者编造的谎言,问题是
司马休之不止3个兄长,还有一个假的、混淆的“兄弟”——“高密王司马恢之”——与司马休之的二哥正好同名,以至于
魏收把楚之祖父高密王司马恢之当做司马休之的兄弟,之后便有了司马休之是楚之从祖的说法,即“从祖荆州刺史休之”。
到这里,楚之祖父高密王
司马恢之,司马荣期父是高密王司马恢之的假设便产生了,至于说是不是,还需要第四次验证(应该是最后的验证了)。
如何验证?就要从楚之的出生时间谈起,根据《
魏书》该传后文得知,楚之出生于公元390年,那么从
司马馗开始到390年是否可能传到司马馗的“八世孙”呢?首先看下“司马宗室的族系图”已经得出结果,发现
司马懿的子孙就有八世孙司马安和司马修之,那么理论上司马懿的二弟司马馗也可能传到了八世孙司马楚之了。
根据已知的司马宗族的人物,得知司马懿生司马师时29周岁左右,生次子
司马昭时32周岁左右;司马昭生
司马炎25周岁左右;司马炎生司马衷23周岁左右;司马衷生次子
司马遹当时19岁左右;
司马觐生
司马睿20周左右;司马睿生司马绍22周岁左右,生第六子
司马昱44周岁左右。东晋后期,司马道子生
司马元显18周岁左右,而司马元显(382—402)于402年被
桓玄杀时,已有6子,可见也在18周岁左右生长子,甚至早于18周岁就生了儿子。由这些数据,我们可见预见,随着司马宗族当皇帝封王而生活变得优渥奢华,诞子的年纪越来越年轻;生长子和小儿子时的年龄差也比较大。
那么来分析
司马馗的子孙情况,儿子
司马权、孙子司马植、曾孙司马释都是长子;玄孙
司马纮、来孙
司马俊、昆孙
司马恢之都是次子;仍孙司马荣期未知排行(司马荣期弟司马宣期),但不是最小儿子;云孙(即八世孙)司马楚之也未知,楚之上有兄司马贞之,司马荣期于403.10逝世,楚之当时13周岁左右,故楚之可能是小儿子,作为司马馗八世孙390年出生而言,相对于其他宗族兄弟还是很早的。比如
司马懿的六世孙
司马元显出生时已经382年了,虽然比楚之大8岁,但是司马元显却比楚之大了整整两辈,也就是说年纪比司马元显小8岁的“小弟弟”却要叫司马元显“爷爷”;再看司马进的子孙,依据推理,司马进的六世孙司马文惠年纪应该和楚之相仿,估计楚之也要叫司马文惠“爷爷”,因为楚之是
司马馗八世孙。再看
司马馗的七世孙
司马道赐,据《
魏书》记载“文思与淮南公国璠、池阳子道赐不平,而伪亲之,引与饮宴。”比司马文惠小一辈的
司马道赐竟已经能和父辈的司马文惠在一起喝酒宴请了,也从侧面反映出至公元390年前后
司马馗相比其他兄弟的子孙后代多或者说司马馗一支枝繁叶茂。
根据同时期(
两晋十六国时期)司马氏各宗系的男性生育年龄和诞子状况(男女的生殖功能好坏)的分析,大致的列出包括
司马馗在内的九代人的出生时间,附加逝世时间:①
司马馗(拟定184-?),并拟29周岁时生长子
司马权→②
司马权(拟算得213-275),并拟27周岁生长子司马植→③
司马植(拟算得240-299),并拟22周岁生长子司马释→④
司马释(拟算得262—早于327),并拟26周岁生次子
司马纮→⑤
司马纮(拟算得288—342),并拟26周岁生次子
司马俊→⑥
司马俊(拟算得314—?),并拟26周岁生次子
司马恢之→⑦
司马恢之(拟算得340—晚于420),并拟24周岁生司马荣期→⑧司马荣期(拟算得364—403),并拟26周岁生次子司马楚之→⑨拟算得楚之生于390年,与“司马楚之(390—464)”的事实相吻合。自此,“楚之的祖父是高密王司马恢子”的猜想得以印证。司马恢子是楚之祖父的结论也与“司马楚之传”的记述暗暗相符。
我们回过头来梳理下脉络,楚之父亲司马荣期,叔父司马宣期,属于“期”字辈;兄长司马贞之与自己与以及
司马懿的八世孙司马修之同属于“之”字辈。反证之,如果
司马休之的兄长司马恢之是楚之的祖父,那么楚之父亲司马荣期和司马文仲、司马文深、
司马文思、司马文宝、司马文惠同一辈,但是不符合普遍呈现的“文”字辈,所以从字面上也驳斥了“司马休之的兄长
司马恢之是楚之的祖父”这一假设。
综合多重分析结果,基本上可以推断出这样的结论:司马楚之的祖父是高密王
司马恢之,而司马荣期的父亲正是长寿的高密王
司马恢之(420年“宋受禅”时还健在)。
史料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