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玉森(1880—1933),字荭渔,号中冷,江苏
镇江人。精研商卜文,字书亦以甲骨文为主,能诗词。著作有《枫园画友录》。叶玉森一生仕途坎坷,案牍劳形,通晓中西文化,涉猎学术多门,洞悉世情百态。其簿书馀暇,又潜心著述,既攻诗词文赋,谙熟外文翻译,亦善书画篆刻,尤考释甲骨文字,颇多创获;业绩丰赡,名盛当时。叶玉森虽宦海浮沉,却洁身自好,爱国爱乡,惜其身后,令名不显。
生平简介
叶玉森通晓中西文化,涉猎学术多门,洞悉世情百态。余暇,又潜心着述,既攻诗词文赋,谙熟外文翻译,亦善书画篆刻,尤考释甲骨文字,名盛当时。他长期活动在政界和金融界,研究方向多为甲骨文考释。
1880年生于镇江九如巷,一度居住在紧邻的德仁里。叶玉森少年时代在家乡学习诗文、经史、数学、音乐。天资颖异,深得师长喜爱。
1896年16岁时,他考取
秀才。1909年底—1911年,叶玉森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明治大学学习法律。
1913年叶玉森从日本学习法律后回国,在南京宁属师范学校(民国元年改为省立第四师范,次年与省立一中并为省立南京中学)做过短期教师。此后,在上海还兼过大学的课。担任镇江县立议会议员,后任苏州高等法院推事兼检察庭长。
1918年任滁县县知事,1920年调
颍上县知事,1923年秋任当涂县县知事,
1924年底去职,到
芜湖市政筹备处任秘书长。1925年,叶玉森购得甲骨1300片,开始甲骨研究。
1930年后为上海交通银行总管理处的秘书长,又兼
国立劳动大学、上海大学课务。
家庭背景
叶玉森祖先为满洲
旗人。据叶氏子孙介绍:其祖先“随顺治入关的始祖封镇国公,其子袭封建威将军。他们的一个后人调任
江宁将军、京口将军。”镇江古称京口,叶氏遂正式成为镇江人。顺治十一年(1655),清廷命
江宁将军移驻镇江,次年又命统率八旗官兵驻防京口,旋撤。十六年(1660),复命
都统刘之源挂印,统八旗官兵共甲二千副,并左右路水师驻扎镇江,这是正式设置
八旗驻防京口之始。
据说,叶玉森祖先在乾隆一次南巡到镇江时,太监索贿,因贿赂不足,被诬称舞剑有误,被开除出旗,发配到苏北莫家庄(原属东台,今属海安),改汉姓叶。其后几十年,又陆续回迁苏南,与
汉族同化。叶玉森的曾祖叶秉高,祖父叶廷梁,开始经商;父叶溱,号丹崖,原是店员,后成为小业主,“性慈善,有侠义风”,热心地方公益事业,《续丹徒县志》有小传(卷十四),是一位地方贤达。
叶家在繁华的西门大街(今镇江大西路)拥有一爿京货店,曾一度经营药材和茶叶,但好景不长,不善经营的兄弟把京货店搞垮,叶丹崖因受刺激得了
精神病,不久便撒手人寰。叶玉森家住九如巷,是西门大街一条寻常巷陌。叶丹崖去世后,母亲倪氏由叶玉森奉养,在巷内另一处独住。倪氏中风死后,叶玉森迁居到邻近的杨家门德仁里4号居住。
生活环境
九如巷(得名于《诗经·小雅·天保》“天保九如”的典故)一带,靠近古运河入江的京口闸,是镇江城外著名商业地段(镇江人称为“城外”),宋元以来就是锦绣江南的繁华之区。与九如巷垂直相交的西门大街(今大西路)成形于明代,两边商铺鳞次栉比,特别是镇江开埠以后,这里距离
火车站、轮船码头均较近,镇江规模较大的商行,差不多都集中于此。
这一带虽是商气十足的闹市,文化品位却不俗,方圆一两里内,就出了若干著名文化名人。“京江画派”的代表人物
张夕庵,出生在鱼巷一带;《马氏文通》的作者
马建忠,出生在天主街(今人民街);《铁云藏龟》的作者
刘鹗,虽常住
淮安城(今楚州),但祖居地在镇江上河边,房产在薛家巷,旁支后裔住在杨家门,和叶家近在咫尺;图书馆学大师、书法家柳诒徵寓所在薛家巷。这里商贸发达,人文荟萃,书店、学校等文化场所也较多,有文成堂书坊、申昌书画室。申昌书画室不仅订阅《申报》“按日分送不误”,而且专售申报、点石斋两年所印书画碑帖。此地的商贾思想开明,崇文尚教。1909年,胡建春、李雁湖、于小川、
柳诒徵等在宝塔路横街创办润商学校。毗邻润商学校还有一所县立第二高等小学。
出生
叶玉森于光绪六年四月五日(1880年5月13日)出生在
镇江。叶玉森出生与成长之地,可以说是位于文化名城中的一片文化高地,这里悠久繁茂的地域文化给了他许多滋养。
叶玉森,原字宝书,后改字杏衫、荇衫,后改字红于(见《己酉明经谱》。是否取杜牧“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之意?)、荭渔(“红于”的谐音)、镔虹,早年又号中泠亭长,笔名叶中泠。不过,当时的书籍报刊大都将“叶中泠”错作“叶中冷”。其室名五凤研斋、五凤楼(得名于作者收藏的“汉五凤二年砖砚”,该
砚台叶氏视作书斋长物。)、颐谖庐、水篊花馆、菭境山房、瓠盦、啸叶盦、梦颉庵、此一是非斋等。他的文字学着作常署“叶荭渔”之名。
报馆撰稿
叶玉森少年时代在家乡学习诗文、经史、
数学。他天资颖拔,深得师长喜爱。1896年16岁时,他与柳诒徵(字翼谋)、
赵声(字伯先)、吴庠(又名清庠,号眉孙)同科考取秀才。此时的镇江,因为开埠的影响,出现了畸形繁荣,洋楼林立,近代马路以及邮政、电讯、
自来水等公共事业,给镇江移植近代文明带来深刻影响,镇江的电报业、邮政业、轮船业、电气照明业出现都很早。叶玉森的家距离银山门的英租界也不远,他开始阅读报纸并以“叶中泠”的名字,为上海
报馆撰稿,名声渐着。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十一月初一(11月24日)在上海创刊的《消闲报》,为
《字林沪报》副刊,是中国最早的报纸文艺副刊,主笔是高太痴。该报支持康、梁
维新变法,倡导富国强民的政治主张,常采用诙谐的杂文形式嘲讽时弊和社会丑恶现象。他们定期联络文友,开展征文活动。当时还不足20岁的叶中泠,已和
潘飞声、
丘逢甲、周子炎、王惕庵、戚饭牛等进步文人成为该报的主要撰稿人。(见贾树枚主编:《上海新闻志》,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上海
《游戏报》创刊于同时,也是一份消闲性小报,主笔是李宝嘉,字伯元,别署南亭亭长,《官场现形记》的作者。此报开创新型的日报形式,有“晚清文艺小报巨擘”之称。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十一月十七日(12月19日)登载的一则《花好月圆人寿题赠征诗》评选揭晓消息,“丹徒叶君玉森,赠石印《东华续录》一部十六本”,列为“超等十名的第五名”。此举属于报纸开展的文艺性、商业性兼具的海上文社活动,说明“叶中泠”已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
音乐教师
九如巷西北侧,早在
1884年就出现一座福音堂,是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的教堂。不知是教会的介绍,抑或其他机缘,叶玉森竟到南京汇文女子书院(即1882年基督教美以美会沙德纳创办的“汇文女学”)谋得一教职。当时教会学校聘中国秀才任国文教员是常事,可叶玉森却在该校担任音乐教员(当时音乐课称唱歌课)。叶玉森创作了不少当时耳熟能详的“学堂乐歌”,如光绪三十二年(1906)出版的《小学唱歌初集》,其中有从不同角度表达中国人民迫切要求“富国强兵”、抵御列强欺凌的《十八省歌词》,其中
《江苏》歌词是:溯江苏龙盘虎踞,巍巍石头城。长江滚滚太湖阔,毓秀与钟灵。拜将台上旧风云。阁部坟前月,万古不灭有精神。英雄在天魂!”歌词弘杨民族大义,用词用典讲究,唱出了人民对祖国历史和山河的热爱。在当时传唱一时,对儿童少年的教育效果很好。还有呼吁妇女解放、提倡男女平等及反封建、体现民主精神的《妇人从军》。取的是日本
军歌《凯旋》(纳所弁次郎作曲)的曲调。“遣词亦宜雅俗,寓意均关讽劝。”(叶中泠:《女子新唱歌三集》例言,原书今藏
无锡市图书馆)
叶玉森对儿童音乐教育兴趣浓厚,主张“俚歌须浅显有味,既不悖乎心理,亦有契乎道德”,亲自把《猫咪咪》《摇篮》《地图》《手巾》等歌编为《女子新唱歌》。他还为汇文女校运动会翻译
美国歌曲《鸠迦进军》(《进军佐治亚》),“僭译其辞,并附音简谱,广为传诵”。其辞云:“嗟彼黑奴,洋洋入耳,忽作狂叫漪。相彼海鸟,呱呱啼来,为我前导漪。美哉甘薯,踊跃出土,犒吾同胞漪。快哉此时,吾飞渡鸠迦漪。”这是中国最早的几首
翻译歌曲之一。这段时期,叶玉森在音乐教育领域成果显着,编有《手风琴唱歌》(
商务印书馆初版,1906年12月),包括了手风琴坐演姿势图、手风琴图、手风琴各部释名、手风琴之优点、手风琴之制作及价值、演奏法等十二部分,并附练习曲、各国国歌、军歌。还有《小学唱歌教科书三集》(商务印书馆,1907年版),附“简谱略释,风琴十二调,黑白用键一览表,手风琴谱”。这些
教科书的相继出版,奠定了叶玉森在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史上的地位。
仗义执言
宣统元年(1909)
端午节前后,镇江发生了一件“天香楼”式的事件,住在
杨家巷的庄镜蓉的儿媳张氏被他逼奸致死,张氏家族向地方当局鸣冤未果。七月初(8月),正值暑假,
唐邦治、叶玉森两位以“学界中人”身份“邀集绅商各界至节孝祠(今镇江市旅游学校校址)为烈妇开追悼大会,“以维风化而志贞烈”。这件声讨封建邪恶的事件,在当时的镇江城内震动一时,显示了叶玉森敢于出头露面、仗义执言的精神。此事令叶玉森终身难以忘怀,有多首诗纪实或悼念之。唐邦治也是
秀才,当时也在
南京任教,与叶玉森关系契合,曾为叶玉森的《袖海集》取名。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谕令,废除
科举,称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科举制的废除与终结,也意味着传统仕进之路的断绝与社会制度的彻底变革。但谕令规定:“凡学堂出身的,比照科举办法,分别给予
举人、副举人、
拔贡、优贡等奖励。”“十年三科之内,各省优贡照旧举行,己酉科
拔贡亦照旧办埋。”这时,叶玉森等已考取江阴南菁学堂(已由“江苏全省高等学堂”改办“高等文科第一类学堂”),建成于光绪九年的南菁学堂是江苏著名学府。学堂每月朔、望增设“会讲”,由监督及教员集诸生于讲堂,开讲伦理、掌故,次及
科学和外文。镇江先后去南菁攻读的有陈善馀、
丁传靖和唐邦治。按规定“已入学堂者,照章不准应考,惟优贡之额过少,按省份之大小酌量增加,分别录取朝考后,用为京官知县等项”。因此,1909年己酉科,学堂肄业的叶玉森录为“
优贡”,当年江苏共取15名,丹徒一县有4名,其中还有吴清庠。
叶玉森获取优贡身份后,照例可获取功名。但当时清政府开始大量选派公费留学生到外国
留学,并给予归国留学生举人或进士的待遇,授予高级官职。这在当时的中国青年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有识青年纷纷前往外国留学。
留学日本
叶玉森决定自费留学日本,考察资本主义政治,探索强国富民的救国之路。当时出洋留学多往日本学习法政、警务、师范等,留洋也使叶玉森向新式知识分子转变。1909年底—1911年,叶玉森在日本
早稻田大学、明治大学学习法律,使他对当时的世界新思潮和西文文化有了进一步的接触和了解。一次参观日本
靖国神社,看到
甲午战争、庚子
八国联军侵华掠取的战利品,他写下一阕
《玉山枕》词:“骤雨新霁,海天色、和秋洗。屐声替瀑,竿丝响电,楼上斜阳婀娜,愁倚。枫初樱花眼中山,画不出、笑红啼翠。忆江乡、云树南郊,旧吟边、问秋声谁继?招魂神社凌霄起,扃哀史,笼悲气。锈枪插绿,残旗卷白,酸泪都珠,韵语难绮。越官薪胆未应忘,忍坐待、剑花雕废。且归来、诉与瑶琴,把愁肠、共哀弦重理。”
歌词表达了作者对日本军国主义者和满清的斥责。短暂的游学生涯丰富了叶玉森的见闻,也拓展了他的眼界,使他对清室的腐败看得更深。叶玉森在日本期间加入
同盟会,拥护
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政治主张。
由于老父中风、幼子阿麟(仅12岁)夭折,叶玉森接兄长家信从日本匆匆回国,回国后,叶玉森任南京宁属师范学校(民国元年改为省立第四师范,次年与省立一中并为省立南京中学)教师。在镇江,他还与
赵曾望、吴清庠、赵光荣等发起成立了地方文艺组织———海门吟社,他们发表了一组竹枝词,反映镇江西门(租界)一带警戒森严、奴役国人的实况。叶玉森的一首“江干杨柳千万枝,江干儿女双泪垂;江干烟景太萧瑟,只觉西风吹乱丝”,表达了反对、仇视帝国主义侵略的感情。后来他还编了一本《海门吟社初编》。
官吏生涯
民国肇始,以他的留学阅历和所学的法律知识背景, 加上他的同学
柳诒徵任镇江县立议会副议长兼镇江中学堂校长,叶玉森担任镇江县立议会议员,后任苏州高等法院推事兼检察庭长。对
孙中山建立的民国政府,他衷心拥护。
1912年在观摩孙大总统谒明孝陵礼后有感,赋诗曰:“大风歌罢天龙笑,明月飞来石马醒!”叶玉森在苏州任职期间,正值袁世凯篡夺政权,暗杀了宋教仁、
林述庆等。叶玉森坚决主张严惩暗杀凶手,因此被迫离职。
这时,叶玉森与柳亚子结识,加入进步文学团体“南社”,开始文艺创作。《南社文选》《南社诗集》收录叶玉森不少作品,南社主将之一
高旭还为叶玉森的《袖海集》题诗。
叶玉森先任安徽和县厘金局局长,在叶州、舒城等地任
税务官。在和县,他和诗画之友、绍兴人袁梦白住在一起。1916年,他将和袁的唱和集题咏汇集成《白鲽红鹣集》,传于世。这年7月他奉命到舒城勘察水灾,看到“毒蚊顽蚪,挟波臣为虐,吾民而鱼者,濒二千人。田庐十九荡然,稻草漂流,挂乔柯上”。南社社友多人因反对袁世凯而殉难,叶玉森心情非常苦闷。不久,柳亚子把他介绍给长江巡阅使兼安徽督军倪嗣冲,任文学秘书。倪离职后,叶玉森又委身接任督军的东海人马联甲,任秘书。文书生涯结束后,叶玉森1918年任滁县县知事,1920年调颍上县知事,1923年秋任当涂县县知事,
1924年底去职,到芜湖市政筹备处任秘书长。
文人本色
他在安徽做官,不离文人本色。在滁县追慕
欧阳修的“文章太守”的生活,不仅亲自编纂《滁县职官志》,还支持当地学者章心培等编纂《琅琊山志》,并“撮举纲要,指示途径”,亲自删削成书。据说他每次出巡,必携纸笔,随时摭取眼前景物,丰富诗囊,并筹资重修醉翁亭、丰乐亭。琅玡寺大雄宝殿楹联“大藏数千余卷,续藏数千余卷,一切本其稗败乎,若寻真经必从无字处;出水八万由旬,入水八万由旬,须弥山亦稊米耳,要知我佛还在虚空中”;念佛堂“据座然香,有如见佛;合目数息,便是修真”等,都是他的亲笔。他还为青阳县九华山低岭庵撰联:“借一蒲团,请我佛向低处说法;擎九莲瓣,问世人从那里寻根?”叶县长的文采风流至今在安徽留有口碑。
远离政坛
当时的皖北兵荒马乱,贫瘠落后,短暂官吏生涯,叶玉森并没有捞到什么钞票,完全为赡养家庭而为
军阀效劳。1929年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叶玉森的家乡镇江成为江苏省会,大有“气象一新”之味。因为叶玉森的学问才华,慕名来请他当
幕僚的政客很多,这时的叶玉森对政治再也没有兴趣了。他曾先后婉谢立法院长孙科之聘,以及江苏省长
顾祝同的任省政府秘书长的延邀,也拒绝过
杜月笙的任文学秘书的邀请。他对蒋介石搞的一套,十分反感。“九一八”事变后,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东北起烟尘,儿臣自有臣”,表达了对当局不抵抗政策的不满。他写给当涂县长
蒋彝(1909—1977)的两首律诗:“守令古循良,人如龚与黄。立功师太上,画笔现西方。卫国无龙象,侵关尽虎狼。家山好烟月,羞逐酒徒狂。”“乐事海天游,长风鼓大舟。书矛森北土,花草丽西洲。去国歌宜索,如渊学自求。余方若衣食,老作水天牛。”即表达了此种不满而又忧愤的心情。
甲骨研究
卸任后的叶玉森“归舟唯有石,入室且无麦”。他郁郁不得志,于是决定还是到少年时期闯荡过的上海。他初到沪滨,事过境迁,当年文友大都另攀高枝或去世。他先住在著名的一品香旅社(西藏路270号),这是旧上海最早的大型多层
旅馆,外地文人喜欢在这里聚会。他在上海举目无亲,约到同乡好友,也是南社同道吴清庠。吴比叶大两岁,和叶玉森、
丁传靖号称“铁瓮三子”(也说“丹徒三子”),曾为叶玉森的《中泠词选》写过序,还担任过北洋政府国务总理梁士诒的秘书,此时正任交通银行总行事务处长。两人会晤闲谈之后,吴知叶玉森颇有在上海久居的意向,欲谋“一枝之栖”,并卖字收取润笔费。吴对他说:“交通银行的秘书白中垒,是南社社友,于日前逝世,您愿承乏者,我当力为您介绍”,叶玉森于是替补白中垒为上海交通银行总管理处的秘书长。秘书长职位名气好听,其实还是高级职员,完成日常应用的俗务文字。
叶玉森在
安徽为官,两袖清风,家乡和安徽的一妻一妾,3个儿子以及弟妹的一人家生活,都由他负担补贴。叶家没有田产、房产和存款,他又不善家务,以致债台高筑,靠银行职员的收入难以维持开支,于是又兼国立劳动大学、上海大学课务,也开笔单,卖卖字画,贴补家用,还是捉襟见肘。后来则寄宿于近北车站闸北中华路、方浜路附近的交行职员宿舍。他因长期积劳成疾,得了
肺气肿,但仍然白天工作,“每于子夜深,揽卷一灯爇,……勒披眼欲昏,冥索脑乃热。”晚上在局促的书斋里做学术研究,往往到了夜里两三点钟。“嗟余困俗吏,簿书月牵掣”,他要追回淹留宦海的时光。
叶玉森对甲骨文的研究,始于在滁县知事任上。同乡
刘鹗不仅以文学着称,而且是个学识闳博的杂家,是他仰慕的前辈。1903年
《铁云藏龟》出版,轰动一时,成为震动文化界的大事。叶玉森写道:“惟地不爱宝,殷墟掘遗契。吾乡刘铁云,藏龟始表揭。”在当涂(古称“
姑孰”)为县知事时,“劫来姑孰曳墨绶,案头山积丛簿书。金石之乐不可得,时于枕角思虫鱼”。
1925年春,经柳诒徵、
王伯沆介绍,叶玉森购得刘鹗后妻郑安香出售的甲骨1300片(其中精品800片),于是他选拓240片,并附考释,写了《铁云藏龟拾遗附考释》。同年12月,又写成《殷契钩沉》二卷,刊于《学衡》第24期。柳诒徵为之写骈体文序曰:“吾友荭渔,夙耽苍雅,宦游多暇,迥究益深。”评价他用“经生家法,故能契学宗师”,称赞叶氏与
王国维、
罗振玉鼎足而三的契学大师。这里的“经生家法”,是指秀才出身的叶玉森具备扎实的经学功底。叶玉森有一部《左传评选》(未刊,现藏
镇江市图书馆),足见其晓谙经学。叶玉森在《殷契钩沉》中已引
《汗简》来考释甲骨文。1929年又写了《说契》及《研契枝谭》各一卷,刊于
《学衡》第31期,从而奠定了叶玉森在甲骨学界的地位和影响。他和当时的学者王襄、
罗振玉、董作宾、
郭沫若都有书信往来,王襄之子王翁如还保存有1923年王襄致叶玉森信稿5通,内容涉及很广,或谈论文字,或议论经史,乃至工作等。
丹徒县城(今镇江市区)虽是弹丸之地,但是于甲骨文研究却是一方重镇,英才迭出,着述如林。叶玉森的诗友中爱好金石碑版的不少。如
赵曾望(1847—1913),学问渊博,精于“小学”,擅书法,尤工篆刻。研究文字学的著名人士除了刘鹗外,还有好友柳诒徵,以及陈邦福、
陈邦怀兄弟。丹徒陈氏是《说文》世家,陈邦福(1892—1977,字墨迻)比叶玉森小12岁,精通《后汉书》,20出头就撰写年谱等学术着作,对金石甲骨十分钟爱,着有《殷墟薶契考》《殷契辨疑》《殷契说存》多种。叶玉森十分赏识他,曾把收藏的刘鹗遗拓送给他。
文章发表
叶玉森除了在《学衡》第24期发表《殷契钩沉》、31期发表《说契》和《研契枝谭》外,还在《学衡》上发表诗词,如第21期(1923年9月)、30期(1924年6月)、33期(1924年9月)。而叶玉森算不上“学衡派”人物,
吴宓主编《学衡》,主张“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其本人却对叶玉森辈研究甲骨、金石、版本学论着极不感兴趣,认为“直如糟粕”,占篇幅且排锌版“印工繁费”。吴讨厌发表此类文章,但是考虑面子等因素“勉为收入”,未料叶玉森3文发表后,来编辑部访求、邮购当期刊物的海内外读者络绎不绝,其中有法国伯希和等,还有人专门订购24期、31期,去“精上”存“糟粕”———将“学衡主将”胡先骕等人的佳作撕掉扔进字纸篓,重新装订收藏叶的论着。甚至当时有好事者把《学衡》这三篇文章专门放大石印单行本,卖几块银圆(一期《学衡》售价仅5角),居然赚了一笔。吴宓认为这是他主持《学衡》笔政“结果最痛心之一事”。《吴宓诗话》(
商务印书馆,2005)中述及的《打鱼词》,是叶1918年咏叹北洋总统
冯国璋其事的诗(仿吴伟业体)。
研究成果
叶玉森考释古文字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六种:(一)注重字形分析,特别是据偏旁考察释字;(二)注重从辞例文意考察释字;(三)注重与其他古文字的比较释字;(四)注重从甲骨文的初形溯义,通过理解古人造字意图进行释字;(五)注重从甲骨文本身的谐声系统出发,利用古音学知识释字;(六)注重分析甲骨文中的合文、析文、倒书释字。叶玉森的
甲骨文研究对后来人们系统提出古文字的考释方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身后事业
“一·二八”
淞沪战役爆发, 日军占据车站,大肆焚掠,叶玉森在晚上逃离寓所躲避。这时气候严寒,仓皇之间,没有来得及穿厚衣,乃至受寒而得病。一病10多天,竟然瘖不能语。吴清庠为他重新找了一处房子,且发电报叫叶玉森在安徽的小老婆坐船来服侍。医生检查后断为肺病,从此叶玉森日见消瘦,医药不见效。当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暂迁上海梵王渡小万柳堂,专任研究员、甲骨文专家
董作宾曾专门来拜访他,商量筹建“中国契学会”,谈笑甚欢,可叶玉森哪有精力奔走呢!叶玉森的原配夫人崔氏,也从镇江赶来照顾,卒无起色。
1933年3月的一天,叶玉森在贫病交迫中逝世,享年54岁。所有丧葬费用,由上海交通银行负担。留下二子———以粹、以文。他在临终前,面对可以料知的凄凉后事,对上大学的儿子叶以粹(字粟如)说:“你搞学术教育有希望,千万不要学我误入仕途,宦海沉浮,为北洋军阀工作,悔恨莫及。”
关于叶玉森的死另有一说:叶玉森50岁以后,生活困窘,家庭负担较重,一度托安徽大学校长
程演生(1888~1955,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外交部特派员)介绍,试图向中央研究院出售家藏甲骨未果。日本驻芜湖领事馆代理领事
藤村愿以巨金购买,叶玉森坚决拒绝。1932年“一·二八”
淞沪抗战爆发,叶玉森担心他的爱物毁于战火,因把所余甲骨1100片寄存当时住在租界内的吴庠之处。战事结束后他去取时,不料
吴竟说东西不知哪里去了!他又气又急,痛心疾首,以至得病去世。不久,即有人向上海某博物馆卖了一批甲骨。后又转售给在上海市立图书馆任职的
周连宽(1905—1998),现还收藏在上海博物馆。
另外,叶玉森去世前完成的最重要着作《殷墟书契前编集释》,经秦更年(扬州人,上海中南银行总银文书主任、总务课长)、吴静庵(镇江人,名定,吴庠之四弟)等人组成的“叶荭渔遗着整理同仁会”的帮助,于次年10月由上海大东书局石印面世。遗憾的是,叶玉森《殷墟书契后编集释》亦已脱稿,被仆人刘麻子把书稿偷卖到扬州书肆,至今不知下落。
叶玉森遗书数万卷,被他的小儿媳论斤卖给家乡镇江的省立图书馆。至今,
镇江市图书馆古籍部还收藏有叶氏的几十种着作手稿,是国内收藏叶玉森文献最多的机构。叶的《天衣集》被南京图书馆收藏。
叶玉森逝世后,
蒋彝写了一首《哭葓渔叶玉森文》,曰:“扬雄已死无奇字,杜牧当年有《罪言》。门外海涛三万里,秋风何处哭诗魂。”该诗非常切合当时国家离乱的现实和叶玉森凄凉的身份,对叶玉森的文学才华、学术成就评价很高,情真意切,感人肺腑。1934年11月9日大东书局石印本《殷墟书契前编集释》到了著名甲骨学家董作宾手中,董披览遗着,缅怀盛年早逝的故人,在扉页上题记:“葓渔于契文多创获,贡献功伟,余所夙佩,廿二年春,史言所(注: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迁沪,得与往还,相交日深,葓渔且有邀集同人创设契学会之议,余方联络故旧,从事组织,而是年秋(认为当为“春”)葓渔遽以瘵殁,会亦中辍。悲夫!今披览遗稿,犹不禁为之扼腕太息也。”可见,董作宾对叶玉森的死,是深表悲痛的。叶玉森的一些遗稿由他的同道陆续发表。1933年5月28日、29日上海
《晶报》连续发表他对郭沫若《卜辞通纂》“续有评骘”的文章。1939年
卫聚贤主持的《说文月刊》(实为叶玉森弟子
金祖同所编辑)第一期刊发叶玉森遗诗《梦颉庵咏事乐府》7首,以至于学术界有人以为此时叶玉森还在世。
多才多艺
叶玉森通音律、数学,在日本期间,曾经解析几何难题。现为
镇江市图书馆收藏的《筹尘》,为一册算稿,涉及
微积分、
代数、三角。
小说
黄岳万千年,高高有史前。大云自成海,众石并森天。抱鹤坐明月,呼龙出古烟。如来与松一,车幕四周圆。幽行入九华,庄肃地王家。石立能言鸟,林盘绝食蛇。因风布云叶,不雨坠天花。去荡青阳水,名嵒又日斜。南社社员、掌故作家
郑逸梅说他“诗词小说,无所不能,有《阿娜恨史》一种,尤为其杰作。”可惜这部《阿娜恨史》小说,无从觅见。但《南社小说集》(吴文濡编,上海:文明书局,1917)收录叶玉森的文言短篇小说《云》,值得一读。《云》的故事背景是
袁世凯称帝时期,主人公是个“妓而不妓”的勾栏女子巧云,她相貌艳丽,纤纤弱质,个性刚烈,出语蒙爽,或尖冷若针。“遇伧父则赐以白眼,不屑为狐媚态”。因此她常遭到一些政客狂徒的凌辱,但她绝不因体肤之被摧残而使心灵世界永坠污浊。袁世凯称帝的美梦,诚如作品所讽刺的那样:“筹安矣,改元矣。锡爵无数,颁勋无数,赐章无数。猗欤盛哉!皇帝之梦鼾鼾然矣!”《云》实际上是一篇政治小说,堪称南社小说中“棒喝社会,文字之最有力者”。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当时政治社会的丑恶,讽刺了那些蝇营狗苟的反动政客的卑鄙行径,赞美了压在社会下层的小人物。叶玉森从社会最下层人物中听到了正直的呼声,并加以描写,其讽刺尖锐入木三分。
叶玉森的短篇小说还有《皇帝借债》、《牛女怨》、《玉楼梦史》等,发表在民国初年的文学刊物上。上海通俗文学刊物
《礼拜六》第72期还请叶玉森题刊名。
诗词
南社作家多以诗名,叶玉森是诸体兼擅的。
台湾师范大学博士生林香伶曾对《南社丛刻》中发表的文、诗、词进行过统计,并列出排行榜,叶玉森发表各类作品总量排位为十二,发表词总量排第二(共发表188首词)。
唐圭璋选编的《爱国词选》收录叶词3首。如《百字令·过明孝陵》:“兴亡泡幻,六朝多半如是。即今石马僵风,荆驼浴雨,满目殷墟泪。十万松楸浑不见,衰草年年红死。银鹿啼来,玉龟飞尽,惨绝朝天。侍当时明月,可怜犹照哀史。”慨叹国家危亡。《贺新郎·吊史阁部》,结尾“十日扬州飞红雨,惨年年,化作梅花色。明月下,那堪折。”对以身殉国的
史可法寄以深切的哀思,表达了叶玉森强烈的反清思想感情,作者已经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立场来评价人物是非了。
叶玉森还有
《南乡子》词,唐圭璋评点“上片雄豪,下片凄婉,艺术风格直追北宋”。1914年,庞树柏曾仿钮玉樵的七律,改作《桃源忆故人》,将“雨丝风片烟波画船”8字嵌于每句首:“雨蒙蒙里春无影,丝柳也如入病。风剪罗衣还冷,片梦先花醒。烟鬟隐约青难认,波漾趜尘催瞑,画取旧时芳景,船载江南恨。”叶玉森等一批社友纷纷“仿效继声,成为词坛佳话”。叶作的文字是“雨丸飞猎天山下,丝控桃花骢马。风劲角弓鸣也,片片荒云罅。烟迷列堠边笳哑,波卷龙沙如赭。画戟玉关双亚,船漏酣千斝。”主旨是“刺西疆不靖,边备废驰,戍军窳败醉猎召亡”,足见作者“语短心长,非杞人之言”。1915年2月4日,他与陈匪石、
吴梅、
徐珂、王蕴章等在上海组织春音词社,推尊词人
朱祖谋(号强村)为词长。
叶玉森还写了一些描绘异域风情、寰宇风云的诗作。如《太平洋归舟中作》七律二首,有“放眼都穷惟大气,低头忽见有奔雷”;“有泪合流红海去,似愁都涌白山来”一类气韵沉雄的警句。叶称“洞庭三万六千顷,直是太平洋一杯”,则是放眼世界的真实感受。此外,他曾作《温则宫词》《印度古宫词》多首,以奇特的想象和瑰丽的辞藻写英国女皇维多利亚的寝室和古印度的宫闱生活,为其他诗人难以构思和无从着笔的。叶玉森并不是埋首故纸堆的腐儒,他反映现实的作品好诗也很多,清新隽永。如《石店子》“人家一两不成村,流水涓涓直到门。林边白头妪,夕阳扶竹数鸡豚。”形象生动,充满了田园气味。
叶玉森在镇江留存的诗词墨迹不少,出名的有《西门竹枝词》。他对镇江南郊尤为钟爱,在
日本留学、安徽为官的余暇,还念念不忘“江乡云树南郊”、“南郊旧游”。他在南社期间,曾邀集社友
奚侗、
陈匪石在镇江中泠泉联句,收入《南社诗选》,传为佳话。
丁传靖的名着《沧桑艳》,卷首有叶玉森的题词。喜爱他描写家乡大西路龙江巷口龙江茶社的《龙江早茶》,云:“龙江楼上早茶香,牛鼎嵯峨客满堂。我亦清晨趋末座,饱尝异味说天方。红炉旋贴芝麻饼,绿碗微温椒桂浆。只有坡仙愁到此,不容刚鬣入禅房。”用幽默生动的笔法写出人气旺盛的镇江茶社多为清真素茶馆的特点,点出火面、烧饼的镇江特色早餐。
叶玉森在日本留学时,他收购多文种
《圣经》的译本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的《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集3》收有他的3首译诗,选自1913年《华侨杂志》第2期。难得的是,译者风骚、乐府各体兼备,如英国解莱(雪莱)《云之自质》(即《云》),六节79行,用骚体翻译;滕鼐孙(邓尼生)《战死者之蠕与孤》,用
乐府诗翻译,有“
三吏三别”之遗风。还有龙斐罗(朗费罗)的《矢与歌》,用汉魏乐府体译。这些备见诗人才情的作品,在当时颇有影响。
书法、绘画
楹联是独特的文学形式,叶玉森对此也十分爱好,《花间楹帖》是他专门收集楹联的着作。他爱好集字联,集
《乙瑛碑》字成联50副、集《书谱》95副。1916年晋碑《张朗碑》在洛阳出土,这在当时金石书法界引起轰动,叶玉森购置拓本,还集字成联:“百子纵横成战国,七贤玄穆肇清流”。集字联通顺自然,不见凑泊痕迹,颇能收到意外之趣。
叶玉森研究甲骨文,颇有心得,他致力于甲骨文的书法创作,“以毛笔为刀笔”,结体和章法上,叶氏的甲骨文书法工致、精巧,字体处处对称,字与字排列均匀整齐,就像一幅图案。《近代名贤翰墨续编》一辑收录他赠春兰秋菊馆主人的九言甲骨文联:“鸡一鸣,登天门,观日出;龙四伏,呼海若,御风行”。他的《天衣集》用
甲骨文集字成联100副,并有楷书对照。叶氏的书法篆刻成就虽不能说开宗立派,但也是成绩卓着。他自幼对汉隶、魏碑钻研很深。他收集
金文饰文及象形文字,着有《金文补空锦文说》、《金器象形文为三代图画说》,他对金文、甲骨文多有考释,朝夕摹写,对古文字的形体与笔法谙熟于心。特别是以毛笔作刀笔,“寓刚于柔,与董作宾甲骨文书法刚劲相映成趣,其线条极精致细腻,颇有书卷气息,是一种更为成熟的得殷代甲骨书者的笔意而少刀意新的甲骨文书体的创造与借鉴,较罗、董更趋谙熟与圆融。”
他最多的单幅集甲骨文诗近百字。有鉴赏家认为较之以
金文、小篆笔法入甲骨文的罗、董来说,叶氏之甲骨文则更显书法的特点,
董作宾看后赞曰:“以笔为刀,叹为观止”。当然,也有评者认为:叶氏书法,注重结合、大小整齐,其饰意有过,失之自然。他的篆书和甲骨,对柳诒徵影响很大,不拘于字形,从用笔到结体随情意而行,生动婉转,富有意趣。著名补白大王
郑逸梅说:“海内擅甲骨文者,
罗振玉外,当推丹徒叶荭渔。”
叶玉森
治印也极有工力,嗜秦汉之法,细白文多仿切玉印,识者认为其作“与古人多合”。1932年,辑成《颐谖庐水浒姓氏印谱》3册。孙洵《民国篆刻艺术》(
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指出,叶玉森还是“在印坛上用甲骨文刻章开先河者之一”,其代表作是为周庆云治《周梦坡六十后之印记》。实际上,叶玉森自用的印章大都为自刻。
1939年,
丁仁等汇集的《丁丑劫馀印存》,上起明文徵明、
文彭父子,下及叶玉森、高迥273家文人篆刻家印作1900余方。
叶玉森能画,
1922年出版的《镇江指南》有“
书家”、“画家叶洪渔”,接洽地都是镇江“德仁里”。1930年“江苏书画展览会”在镇江商会新会场举行,叶玉森还以镇江书画家名义参展。可惜他的丹青妙笔传世稀少,据传曾作《中泠填词图》以寄意。
叶玉森的手迹,在镇江
金山寺留存《雪浪石铭》。
雪浪石是一块高广尺余的石块,正面有波浪纹,传为
苏轼的遗物。原在河北定州,清末抛弃在南京某废园,后为江苏省商会主席、南社社员于小川购藏。小川去世后由其家属赠送金山寺收藏,上面的四言篆铭,是叶玉森1915年初冬应于氏之邀写的。其铭云:“似雪非雪,不波而波。自然成文,川上风过。坚而能方,小可谕大。苏髯米颠,或揖或拜。”署款“乙卯十月中泠亭长并书”。字体是小篆,略呈碑意,弥足珍贵。此石现藏金山
慈寿塔旁“四宝室”,登塔游人,鲜有知之者。
主要著作
1、《殷契钩沉》叶玉森撰 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北平富晋书社玻璃版影印本 2、《说契》叶玉森撰 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北平富晋书社影印本
3、《研契枝谭》叶玉森撰 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北平富晋书社影印本
4、《殷墟书契前编集释》(卷一至四)叶玉森撰 民国二十三年(一九三四)上海大东书局影印本
5、《殷墟书契前编集释》(卷五至八)叶玉森撰 民国二十三年(一九三四)上海大东书局影印本
6、《铁云藏龟拾遗》叶玉森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