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海葵
2012年第11号强台风
强台风海葵(英语:Severe Typhoon Haikui,国际编号:1211,联合台风警报中心:12W)为2012年太平洋台风季第11个被命名的风暴。“海葵”一名由中国提供,含义即海葵,是一种形状如花朵的海洋动物,用以更替2005年在中国造成严重灾害而遭到退役的“龙王”。本次为“海葵”一名首次使用。
命名由来
为避免台风名称的混乱,1997年11月25日~12月1日,有关国家和地区在中国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简称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上决定规范台风的命名,其中,西北太平洋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其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一个命名表,然后按照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该命名表共140个名字,由WMO所属的亚太地区的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
2005年第19号超强台风“龙王”登陆并严重影响其名称来源国中国,对台湾、福建等多省造成严重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大陆受其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至少74.78亿元,近百人因灾死亡(主词条:台风龙王),因此在同年11月14至19日于越南河内举行的台风委员会第38次届会上,中国提请将“龙王”除名,最终获得通过,“龙王”由此成为中国内地提供的10个名字中首个遭到退役的名称。
“龙王”退役后,中国气象局于2006年3月23日启动“我给台风起名字”活动征集“龙王”的替补名,征得“哪吒”“海葵”“水仙”“麒麟”“梧桐”5个备选台风名称提交给台风委员会,最终选定由“海葵”(一种形状如花朵,颜色艳丽,移动缓慢且长寿的海洋无脊椎动物)一名正式更替“龙王”。本次为“海葵”一名首次使用。
本次台风“海葵”以高强度登陆中国华东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并在深入内陆后一度停滞回旋,给中国内地造成超过370亿元的严重经济损失,亦使其成为2012年给中国造成经济损失最重的台风,但中国事后并未对其提出除名请求,因而此名在之后仍得以继续使用。但此名最终于2023年第三次使用时再次对中国造成严重灾害(主词条:台风海葵),重蹈“龙王”覆辙而在2024年台风委员会第56次届会上被台风委员会除名。
发展过程
2012年7月下旬开始,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出现纵横数千公里的大型热带辐合带(ITCZ),第9号台风“苏拉”、第10号台风“达维”相继生成。
7月31日,第9号台风“苏拉”部分云系并入其东侧的庞大季风槽中,随后,一系统在庞大的季风槽内独立发展,很快成为一个热带扰动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其扰动编号99W。
8月1日,视其所处环境优良,发展比较迅速,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中央气象台亦于当日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当日深夜,该系统已形成一个明显的低层环流中心(LLCC),并持续向北偏西方向移动。
8月2日2时许,日本气象厅对其发出烈风警报(GW),同日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亦对其发出热带气旋形成警报(TCFA)。当日,该系统对流持续爆发,中、高层环流中心亦开始形成,并不断与低层环流中心重合,整个系统呈现更明显的热带气旋雏形,并开始转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
8月3日2时许,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亦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并给予其正式编号12W。当日8时许,视其发展状况良好,日本气象厅率先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给予其国际编号1211,并将其命名为“海葵”,中央气象台亦于此时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当日20时许,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亦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
由于脱离季风槽独立发展,缺少西南季风水汽支持,初生的“海葵”环流小巧而孤立,且此时“海葵”北侧的副热带高压处于西伸加强期,令“海葵”的初期引导气流非常明确,因此“海葵”形成初期一直以30km以上的时速快速向西偏北方向移动。此外,由于系统移速过快,使得西南季风无法有效和系统结合,加上生成的纬度偏高以及南侧大量季风槽产生的较大的流出垂直风切变干扰,“海葵”一直处在“孤立无援”的状态,云系孤立而孱弱,因此从生成起,其强度一直起色不大,直到8月5日系统移动到琉球群岛以东洋面的时候,其所处形势才稍有改变。
8月5日下午开始,原本一直引导“海葵”的副热带高压系统出现了减弱的迹象,“海葵”移速开始放缓,使其稍得以发展。当日15时许,“海葵”掠过日本鹿儿岛县冲永良部岛沿海,并于17时前后进入东海东部海面。当日17时许,中央气象台将其升格为强热带风暴。当日21时许,日本气象厅亦将其升格为强热带风暴。当晚,原本完整的副热带高压突然崩裂成两块:一块横插在其北侧,一块则横亘在其东侧。由于该变数的产生,“海葵”的引导气流瞬间变得不明朗起来,移速放缓得更加明显。
8月6日凌晨,由于引导气流不明确,“海葵”一直在原地回旋打转,但此现象并未一直持续。当日白天,横亘在系统东侧的高压出现了明显的减弱趋势,相反,横亘在系统北侧的高压占了上风,“海葵”在北侧高压的南侧偏东引导气流的影响下,路径开始明朗起来,以10~15km/h的速度向偏西方向移动。同时,位于系统南侧的巨大季风槽消散,导致流出垂直风切变变小,且此时西南暖湿气流开始补充进来,“海葵”开始显著增强。当日17时许,中央气象台将其升格为台风。当日20时许,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一级台风。当日21时05分许,香港天文台亦将其升格为台风。并且,在强度加强的同时,其环流也在不断扩大,中心密集云区(CDO)和眼墙也在“渐入佳境”地构建。当晚,“海葵”即形成一个直径100~200公里的巨大风眼。
8月7日白天,随着“海葵”强度不断加强,环流不断扩大,对北侧高压的挤压变大,整个副热带高压被挤压变形,导致引导气流的偏北分量增大,“海葵”开始由偏西方向转向西北方向移动。当日下午,在“海葵”上方,一条辐散急流开始形成,与此同时,西南季风也在源源不断地进入它的体内,给予其能量支持,更令其“变本加厉”。当日14时36分许,中央气象台将其升格为强台风,17时将其风速进一步提升至48m/s,为初报数据峰值。当日20时50分许,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台风。当日21时45分许,香港天文台亦将其升格为强台风。当日20时云图显示,其环流巨大,结构对称,核心云区密集,眼区清晰可见,云顶亮温极值最低,接近-74℃,均表明其在近海出现急剧增强。与此同时,“海葵”外围云系开始上岸,浙江沿海多地开始出现强烈风雨天气。当日23时前后,“海葵”达到强度巅峰,东矶岛观测到十分钟平均风速超过46.9m/s、瞬间风速56m/s的实测数据。稍后,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
8月8日凌晨3时20分许,“海葵”被中央气象台认定以强台风级别(14级,42m/s,965hPa)在浙江省象山县鹤浦镇沿海登陆,成为自1956年台风温黛以来登陆宁波的最强台风。当日4时13分许,中央气象台将其降格为台风,随后其中心移入三门湾,8时许由宁波市宁海县越溪乡沿海再次进入陆地。登陆后,由于受地形影响,“海葵”风眼被填塞,但整体环流结构仍较为完整。当日11时许,其中心抵达浙江省绍兴市。当日16时许,中央气象台将其降格为强热带风暴,此时其中心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境内。当日20时许,其中心由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移入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境内。当日21时许,中央气象台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当晚,原来稳定的高压再次分裂,形成鞍形气压场,同时受到西侧环流向南气流以及东侧环流向北气流的共同作用,相互抵消之后导致引导气流较弱,“海葵”移速又开始减慢。
8月9日凌晨,“海葵”进入皖南山区。由于引导气流持续偏弱,“海葵”在安徽境内一度停滞回旋,但主体结构仍保持完好,中央气象台认定其强度一直维持在热带风暴级别。当日5时许,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热带低压。当日12时许,中央气象台将其降格为热带低压。当日20时许,香港天文台亦将其降格为热带低压。当日23时许,中央气象台对其停止编号。
8月10日凌晨,由于在内陆滞留时间过久,“海葵”主体云系开始崩溃瓦解。当日3时05分许,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低压,之后认定其已逐渐消散,但其低压中心结构依然较为清晰,残余云系亦未立即消失,而是解离成两部分(北侧倒槽云系并入西风带,南侧云系南下移入江西),并与冷空气结合,给江苏、江西等多地带来强降雨。
8月11日下午,“海葵”残余云系彻底消散。
在事后发布的最佳路径中,中国气象局将“海葵”的巅峰强度由15级(48m/s)下调至14级(45m/s),中心最低气压由945hPa上调至960hPa,并将把其升格为强台风与认定其达到巅峰的时间统一调整至8月7日20时,还将把其降格为热带低压的时间调整至8月9日20时;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把其升格为热带风暴的时间调整至8月4日14时,并将把其降格为热带风暴的时间调整至8月8日5时。
台风特点
台风接踵而至,防御难度大
2012年9号“苏拉”和10号“达维”双台风登陆影响尚未完全结束,11号“海葵”又生成并直奔中国,这种7天内连续3个台风相继登陆中国的情况还是有记录以来的首次,进一步加大了防台风工作的难度。
前期路径稳定,后期变数多
“海葵”生成后,前期路径稳定,以每小时30公里的移动速度向华东沿海靠近。其强度、路径、登陆地点存在不少变数,后期与北方冷空气结合,对淮河流域造成较大影响。
鼎盛期正面登陆,中心风力强
“海葵”在鼎盛期正面登陆,登陆风力达13~14级,是2012年以来登陆中国风力最强的台风之一,带来了强风、暴雨、狂潮、巨浪以及次生灾害,风暴潮及增水对长江口、杭州湾的影响较大。
影响范围广,防御战线长
“海葵”登陆后,强风及强降雨过程影响浙江、上海、江苏、江西、福建、安徽、湖南、湖北、广东、山东等省份,涉及太湖、淮河、长江等流域,南北、东西跨度大,范围广。
降雨过程长,暴雨强度大
“海葵”登陆中国大陆后,在华东地区滞留的时间较长,浙江、江苏、上海等地部分地区降雨历时长达3~4天,累计降雨量达200毫米以上,局部地区400~500毫米,沿海部分地区过程雨量达500~700毫米。
雨区重叠,危害程度重
“海葵”影响区域仍为华东地区,与“苏拉”和“达维”造成强降雨的地区和范围重叠的区域大,超警河流多,水库纳洪能力差,进一步加重了已遭受台风严重影响地区的洪涝灾情。
“海葵”无论是影响程度还是登陆时间,都与2004年重创浙江的“云娜”相仿(“云娜”曾造成浙江179人死亡,9人失踪,仅在浙江省就造成了181.28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登陆时间更是在8月初(截至2012年,近十多年来,重创浙江的“云娜”“桑美”都是在8月份登陆的。人们的记忆中,8月初登陆的台风历来是浙江的噩梦)。此外,“海葵”还是自2007年以来连续五年未正面抗台的浙江乃至长三角地区所要面临的一场大考,也是自2007年“韦帕”之后中国气象局为此再启动重大气象灾害一级应急响应的台风。
另外,“海葵”与1988年8月登陆象山的8807号台风惊人相似,都是在近海快速发展的台风,过程风力、全市面雨量等方面都破了纪录。
在预报台风“海葵”登陆前后强度的过程中,中国气象局在初报数据中评定“海葵”巅峰为二分钟平均风速48m/s的强台风,而美、日两国气象机构各按照一分钟平均风速、十分钟平均风速对“海葵”巅峰风速进行评价,换算成二分钟平均风速且与中国气象局同单位后均只有33m/s上下,相当于中国气象局评级下的台风级别下限,远远小于中国气象局给出的巅峰风速,使得中、美、日三国机构对其巅峰定强的差异巨大。
对此,中国气象局在事后在对“海葵”进行登陆前后强度变化的观测分析中,运用登陆点附近的风场变化情况、登陆前后的云图和雷达回波分析、区域自动站强阵风和平均风速的实测数据,以及从不同海拔高度的角度观测所得到的实测数据等具体资料,说明了中国气象局给予“海葵”强台风级别的巅峰定强,相对于美、日两国给予其相当于中国气象局评级下的台风级别下限的巅峰定强是较为合理的。
预报预警
中国
中央气象台2012年8月5日18时发布台风蓝色预警信号;8月6日6时发布台风黄色预警信号,18时发布台风橙色预警信号暴雨蓝色预警信号;8月7日18时发布台风红色预警信号暴雨黄色预警信号;8月8日6时继续发布台风红色预警信号,10时发布暴雨橙色预警信号,18时发布渍涝风险气象警报:预计8月8日20时至8月9日20时,江苏西南部、浙江西北部及安徽中南部等地的发生渍涝的风险等级高,其中,江苏西南部、浙江西北部及安徽东南部的部分地区发生渍涝的风险等级很高,极易发生城市内涝和农田渍害。
中国气象局2012年8月6日9时启动重大气象灾害三级应急响应;8月7日8时30分将重大气象灾害三级应急响应提升为二级,18时00分提升重大气象灾害(台风)二级应急响应为一级应急响应,这是中国气象局2007年来再度启动重大气象灾害一级应急响应;8月8日18时与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警报:预计8月8日20时至8月9日20时,浙江西部、安徽中南部、江苏西南部、江西东北部的部分地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其中浙江西北部、安徽南部的局部地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很大。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2012年8月6日启动防汛防台风三级应急响应;8月7日13时将防汛防台风三级应急响应提升至二级。
国家海洋预报台2012年8月5日8时发布海浪黄色警报;8月6日8时发布风暴潮蓝色警报,14时将风暴潮警报提升为黄色,并于当日继续发布海浪二级橙色警报;8月7日8时将海浪预警级别升级为最高级别红色,同时将风暴潮预警级别升级为橙色,22时发布风暴潮红色警报。
农业部2012年8月6日下发紧急通知,要求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省市农业部门和东海区渔政局等单位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
国家减灾委、民政部2012年8月8日针对台风“海葵”给浙江、上海两省(市)造成的损失,紧急启动国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8月9日14时针对安徽省暴雨洪涝灾情紧急启动国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
此外,为应对“海葵”,2012年8月6日起,风云二号F卫星每六分钟提供一次台风监测信息,为做好台风监测预报服务提供帮助。
浙江省气象台2012年8月7日14时变更台风红色预警信号,为近3年来首次发布台风红色预警信号。
浙江省气象局2012年8月7日16时启动台风气象业务服务一级应急响应命令。
浙江省防汛抗旱指挥部2012年8月6日连拉两级应急响应,从防台风四级应急响应提高到二级,8月7日8时将防台风应急响应提高到一级。
浙江海事局2012年8月6日紧急启动二级防台警报。
浙江省应急管理厅办公室统一协调下,2012年8月7日16时起,电信、移动、联通及时面向台州、宁波、舟山等9个市手机用户全网发布“海葵”台风预警短信。7日20时,台州市在全市范围内鸣放防台风警报,提醒全市人民加强防御。
浙江省民政厅紧急启动三级救灾应急响应。
杭州市气象台2012年8月7日8时发布台风橙色预警信号,19时44分将台风橙色预警信号变更为最高级别的台风红色预警信号,这也是杭州市有史以来首次发出最高级别的台风预警信号。
杭州市防汛指挥部2012年8月7日20时将防台风应急响应由二级提升为一级。
杭州萧山国际机场2012年8月7日启动防台红色预警。
宁波市气象台2012年8月7日7时17分将台风黄色预警信号升级为台风红色预警信号。
上海中心气象台2012年8月8日11时30分变更台风红色预警信号。这是自2007年上海市发布新版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以来,首次拉响台风红色预警信号。
上海海洋气象台2012年8月7日17时将台风“海葵”的预警等级升级为红色,上海处于“海葵”200公里的十级风圈半径内,受其影响,7日夜到8日,上海沿海地区的最大风力将达12级以上。
上海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启动防汛防台风二级应急响应。
江苏省气象台2012年8月7日15时09分变更台风黄色预警信号;8月10日9时45分变更暴雨红色预警信号
江苏省气象局2012年8月6日17时启动重大气象灾害三级应急响应,要求江苏省气象局应急办、减灾处、观测处、预报处、省气象台、气候中心、信息中心、探测中心、服务中心、科研所、后勤服务中心以及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等市、县气象局立即进入三级应急响应状态;8月7日下午将气象灾害三级应急响应提升为二级应急响应。
太湖防总启动防汛防台风二级应急响应。
安徽省人民防空办公室2012年8月7日22时将防台风防汛应急预案三级响应提升至二级,合肥、安庆、铜陵、芜湖、滁州、六安、宣城、池州、黄山、马鞍山10个市将防台风防汛应急预案响应级别由三级提升至二级。
安徽省减灾救灾委、省民政厅于2012年8月9日上午启动安徽省三级救灾应急响应。
宣城市2012年8月9日将防台风防汛应急预案响应级别由二级紧急提升至一级。
安徽省电力部门启动电网二级应急响应。
江西省气象台2012年8月9~10日先后发布暴雨蓝色、黄色、橙色预警信号共6次,通过新闻媒体向公众发布“海葵”影响3次。各县市气象台站发布67次暴雨预警信号。在省级广播电台、电视台滚动插播台风预警信息200多次,发送手机预警短信500万人次。
江西省气象局2012年8月9日17时30分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四级应急响应,同时将与国土部门联合发布的气象-地质灾害预警由黄色上升到橙色。
江西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2012年8月6日12时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9日13时将防汛应急响应级别由四级提升至三级。
庐山气象局2012年8月9日7时发布暴雨橙色预警信号,18时30分将暴雨预警级别升至最高红色。
庐山防汛抗旱指挥部于2012年8月9日8时启动防汛应急四级响应,18时上升至三级响应。
景德镇市气象局在2012年8月8日和9日,连续两天向全体市民发布暴雨预报手机短信。在9日10时35分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信号,随后的18小时内,暴雨预警“连升三级”,从黄色预警到橙色预警,直至最高等级的暴雨红色预警信号。8月10日上午联合当地国土部门发布了二级地质灾害预警。
鹰潭市气象局2012年8月9日17时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四级气象应急响应,并开始发布暴雨蓝色、雷电黄色预警信号。8月10日9时,将暴雨预警信号等级由蓝色提升至黄色,并与国土资源局联合发布地质灾害三级(黄色)预警。台风影响期间,鹰潭气象部门声讯系统被拨打1.5万次,预警信号发布4万余人次,通过“12121”信息平台、鹰潭市气象网、鹰潭农经网、移动预警平台等渠道发布的天气预报和预警信号都赶在“海葵”来临之前“飞”到了千家万户,并对各类应急事件提供了精细化的气象保障服务,赢得了相关部门的好评。
长江防总启动防汛防台风二级应急响应。
福建省专家2012年8月4日会商研判认为,“海葵”将以每小时25~30公里的速度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加强,可能达强台风等级。预计“海葵”5日夜里到6日进入东海,6日夜里到7日靠近华东沿海,并可能在福建省省北部到浙江中部沿海登陆。
受其影响,闽东渔场、闽外渔场和钓鱼岛附近渔场2012年8月5日夜里至6日风力7级、阵风8~9级;7日风力8~9级、阵风10~11级。6日福建省北部沿海风力6~7级、阵风8级;7日崇武以北沿海风力6~7级、阵风8~9级。7日,宁德、福州和南平三市部分有大雨到暴雨。预计5日中午起,福建省闽东渔场东部将出现4~6米巨到狂浪,闽外渔场将出现5~8米的巨到狂浪。
台湾“中央气象局”2012年8月6日11时30分针对台湾北部海面发布海上台风警报,表示6日为轻度台风的“海葵”虽然向西进行,但有可能偏南,对台湾北部海面构成威胁。
菲律宾
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2012年8月6日晚发布暴雨红色警报,7日上午再度发布暴雨红色警报。
台风影响
中国
据民政部、国家减灾办2012年8月10日8时初步统计,受台风“海葵”影响,浙江、上海、江苏、安徽4省(直辖市)6人死亡,217.3万人紧急转移。其中,浙江省700.1万人受灾,154.6万人紧急转移,5100余间房屋倒塌,1.5万间不同程度受损;上海市36.1万人受灾,2人死亡,31.1万人紧急转移,50余间房屋倒塌,700余间不同程度受损;江苏省66.2万人受灾,1人死亡,12.1万人紧急转移,近600间房屋倒塌,2400余间不同程度受损;安徽省216.6万人受灾,3人死亡,19万人紧急转移,2400余间房屋倒塌,2.2万间不同程度受损。
中国保监会2012年8月13日表示,据初步统计,截至当日,沪、浙、苏、皖、甬等受灾地区共接到报案45681起,其中车险报案16920起,估损金额8706万元;接到企财险、工程险报案13005件,估损金额约8.3亿元;接到农业保险报案8774件,估损金额约4.6亿元。
据事后统计,台风“海葵”共造成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和江西五省(市)1350万人受灾,6人死亡,765.1千公顷农作物受灾,2.0万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375.9亿元。
受强台风“海葵”影响,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持续遭遇特大暴雨袭击,并伴有10级以上大风,街区有些树木被连根拔起,一片狼藉。为此,浙江省气象台于2012年8月7日14时将台风橙色预警信号升级为最高等级红色。
“海葵”2012年8月7日下午加强为强台风,截至当时,浙江省沿海已经风大雨急,全省有78个乡镇雨量超50毫米,7个乡镇超过100毫米。截至当日21时,全省安全转移危险地带人员1073662人;浙江省各地已在进行水库和河网的预泄预排工作。
受“海葵”外围风圈影响,截至2012年8月7日,宁波、台州、绍兴等地已出现强降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共取消航班71架次,南航取消相关航班共约120班,机场已启动防台红色预警,最后一趟航班将在8日零点30分出发。8日中午12点前无出港航班。
截至2012年8月10日,“海葵”影响期间,宁波市内陆地区普遍出现10级至12级大风,沿海12级至14级大风;10级大风持续42小时,12级以上已经持续27小时,象山石浦镇实测极大风速50.9m/s,舟山海上浮标站测得最大实测波高12.7米。2012年8月8日~2012年8月10日,宁波市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
截至2012年8月8日14时,宁波全市平均雨量230毫米,其中宁海301.3毫米,象山283.3毫米,有117个乡镇超过100毫米,66个乡镇超过200毫米,32个乡镇超过300毫米,13个乡镇超过400毫米,最大为宁海胡陈540毫米。6小时最大雨量象山新桥214毫米,12小时最大雨量宁海胡陈366毫米,24小时最大雨量宁海深圳镇418毫米。市内主要河流,姚江流域降水260毫米,水量2.62亿立方米,奉化江及甬江干流流域267毫米,水量7.01亿立方米,甬江流域221毫米,水量9.63亿立方米,降水导致河网水位迅速上涨,泄洪压力巨大。
气象部门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8月,历史上有6个台风登陆宁波。其中“海葵”是1956年12号台风“八一大台风”(主词条:台风温黛)后,在宁波市登陆时强度最强的台风。
强台风“海葵”登陆浙江,对上海影响较大,市防汛指挥部前天启动人员撤离任务,要求在2012年8月7日21时之前,紧急撤离超过20万人员。据上海市防汛指挥部统计,截至当日21时,全市一线海塘外作业施工和工地临房、危棚简屋内等人员的撤离转移工作顺利结束,共转移撤离37.4万人,另有6327艘船只进港避风。
从2012年8月8日晚至11日17时,“海葵”在安徽中南部“回旋”3天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初步统计直接经济损失达32.8亿元。
自台风“海葵”2012年8月8日晚由浙入皖以来,在安徽中南部滞留长达3天,形成大到暴雨并伴有大风。据安徽省民政部门初步统计,截至11日17时,“海葵”已造成安徽10个市62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300.5万人,因灾死亡3人,紧急转移安置21.5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9.7万公顷,倒塌房屋4473间,严重损坏房屋12924间,一般损坏房屋16015间,直接经济损失32.8亿元。
截至2012年8月11日,安徽各级政府已投入救灾资金2022.6万元,向15.7万名受灾群众提供方便食品2.4万箱、饮用水1.7万箱、大米及面粉619吨、棉衣被9103件(床),及价值166万元的其他必备物资,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2012年8月7日8时至9日7时,宣城市全面受到11号台风正面冲击,普降大暴雨,全市平均雨量152毫米,超过100毫米以上强降水站点有222个,超过200毫米41个,超过300毫米2个,最大雨量绩溪和阳343毫米;24小时最大雨量为291毫米,突破近30年宣城市日雨量的极值。截至9日8时,水阳江全线超警戒水位,局部超保证水位。全市69座中小水库水位超汛限,18座水库溢洪。初步统计,全市受灾人口69.9万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9.2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65.1万亩,倒塌房屋1139间,直接经济损失6.2亿元。
2012年第11号台风“海葵”8月9日在安徽境内回旋少动,9日12时减弱为热带低压,23时停止编号。截至10日上午,热带低压仍维持在安徽省境内。
受“海葵”外围云系影响,江苏中西部及东北部地区出现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2012年8月9日5时~10日5时,有10县市144个乡镇雨量在50毫米以上,其中有12个乡镇在100毫米以上,连云港台南盐场达230.3毫米。淮河以南地区出现5~7级大风。
2012年8月10日晨,淮北北部强降水还在持续,10日5时~8时,连云港市区、灌云、沭阳、邳州等地有30个乡镇雨量在50毫米以上,其中有11个乡镇超过100毫米,连云港海州新坝多达213.0毫米,7时~8时灌云气象站1小时雨量达124.3毫米。
截至到2012年8月8日17时,长江口、海上、湖上作业船只共召回船只18567艘,转移人员18.05万人,其中长江口、海上、湖上作业人员5.60万人,海堤外滩涂种养殖人员、居住在危房中的居民、施工工棚及山丘区人员转移12.45万人,停工工地3944处。
截至2012年8月8日17时,江苏沿江苏南地区普降大到暴雨,面平均降雨量35.7毫米,降雨量超过50毫米的雨量站有9个,分别为无锡112.5毫米、溧阳112.5毫米、吴江84.3毫米、常熟79.5毫米、太仓61.6毫米、常州59.5毫米、宜兴54.2毫米、昆山51.4毫米、苏州50.7毫米。大运河无锡站、苏州站水位分别为3.91米、3.65米,分别超警戒水位0.32米、0.15米。太湖地区其它站点未超警戒水位。
受强台风“海葵”的直面影响,从2012年8月8日早上起,大风大雨就开始在苏州城内肆虐。截止到上午10时,24小时雨量苏州50.5毫米。铁路方面计划12点前沪杭高铁及动车将停运。
据苏州市气象台2012年8月8日9时的最新数据显示,台风“海葵”中心位于浙江省宁海境内,距苏州东南方向225km,正以15km/h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苏州8日普遍出现中雨、局部大雨情况,全天7~9级水面阵风和10级大风,最大风力出现在太仓浏家港和太湖小雷山(均为24.6m/s,10级)。
铁路苏州站表示,为保证旅客安全,继2012年8月8日东南沿海铁路各次列车停运后,8日12点前沪杭间各次高速及普通动车组列车也将停运,萧甬线旅客列车运行方案也被调整。
为防范台风引发的强降雨,省防指提前预降太湖和里下河地区河湖水位,加大太浦闸、梅梁湖泵站、大渲河泵站出湖流量;调度里下河地区江都、高港站停止引江,为可能出现的台风强降雨腾出调蓄空间。
2012年8月8日起,为保证安全,南昌铁路局将停售福州、厦门、龙岩车站始发经由杭深线运行的46列动车组车票。
2012年8月8日晚至11日14时,受“海葵”减弱后的低压环流影响,鹰潭地区遭受暴雨袭击,造成了2012年最大范围的强降水天气。全市过程平均雨量225.2毫米,有25个区域站雨量超200毫米,以贵溪市周坊镇343.5毫米为最大。24小时降水量超过截至当时的历年同期极值。
受强台风“海葵”带来的强降雨影响,江西境内大量雨水往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汇集,鄱阳湖水位全面超过警戒线。江西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做好鄱阳湖区防汛工作。
“海葵”给江西带来了持续强降雨过程,降雨让江河水位抬升,河水大部分汇入鄱阳湖,导致湖泊水位全面超过警戒线。截至2012年8月12日上午10点,鄱阳湖星子站、波阳站、梅港站分别超警戒水位0.57、0.51和0.03米。其中昌江位于景德镇乐平市的虎山站超过警戒水位1.27米。
台风带来的强降雨导致南昌、九江、上饶、抚州、鹰潭、景德镇等6个市共763190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68.5千公顷,截至2012年8月12日已紧急转移13.36万人,直接经济损失已达11.4亿元。此外,鄱阳湖畔的鄱阳县一段圩堤出现长40~50米滑坡险情,另一段出现2处泡泉,截至当日均已被控制。
面对2012年8月12日仍在上涨的鄱阳湖水位以及不断加大的防汛压力,江西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向鄱阳湖区周边的南昌、九江、上饶三个设区市下发了《关于做好鄱阳湖区防汛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切实做好各项防御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堤防的巡查,及时转移危险区群众。
台风“海葵”影响河南期间,河南嵩山、信阳地区出现最大风力6~8级,阵风8~10级。降水方面,截至2012年8月11日,河南东部地区总降水量10~50毫米,河南信阳地区总降水量50~100毫米。
台风“海葵”影响湖北期间,湖北金沙出现最大风力6~8级,阵风8~10级。降水方面,截至2012年8月11日,湖北东部部分总降水量10~50毫米,黄冈和咸宁两地区总降水量50~100毫米。
2012年8月4日下午,福建省召集防汛、气象、水利、海洋等部门会商,分析第11号热带风暴发展趋势,研究并提出防御对策。要求各地要加强值班监测,密切关注热带风暴动向,及时会商研判,适时发布预警;沿海各地特别是泉州、莆田,要及时组织在东经121.5度以东的闽东闽外渔场作业的渔船,于8月5日12时前撤离到东经121.5度以西的海域。
据事后统计,台风“海葵”影响福建期间,福建东北局部出现最大风力6~8级,阵风9~10级。降水方面,截至2012年8月11日,福建大部总降水量10~50毫米,福建东北部和西北部总降水量50~100毫米,11日当天福建光泽仍有暴雨出现。
台风“海葵”在中国东南沿海登陆后逐渐减弱,但仍给山东部分地区带来强降雨。
受“海葵”外围影响,从2012年8月9日开始截至次日14时,威海、烟台、青岛、临沂、日照、潍坊五市降中到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平均降雨量都在22毫米以上。昌邑、郯城等7个县平均降雨量超过50毫米,即墨市李家周疃雨量站达到178毫米。日照近海海域还刮起7级大风,10日11时开始,岚山港区、石臼港区陆续采取了单向通航交通管制措施。此外,山东泰山出现最大风力6~8级,阵风9~10级。
截至2012年8月11日,海南东北部,广东南部,广西东南部,湖南东部总降水量10~50毫米。广东惠来和湛江地区总降水量50~100毫米。
菲律宾
尽管台风“海葵”在其生命史上从未靠近过菲律宾,但其激发的西南季风使菲律宾首都大马尼拉及周边地区从2012年8月6日开始出现史无前例的剧烈雨势,持续降雨引发严重洪涝灾情,令几日前刚遭遇过台风“苏拉”袭击的菲律宾北部雪上加霜。
菲律宾国家减灾委员会2012年8月7日发布公告说,台风“海葵”导致西南季风对菲律宾的影响增强,连续强降雨造成首都大马尼拉地区及其周边省份多地洪水泛滥,全国受灾人数逾80万,另有25万多人被疏散。公告说,暂时没有人员伤亡的报告。但据当地媒体报道,大雨导致大马尼拉地区奎松市和布拉干省12人死亡。
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2012年8月7日当天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12年8月6日8时至7日8时24小时内,大马尼拉地区平均降雨量高达323.4毫米,多条河流逼近或超过警戒水位。由于持续大雨引发洪涝灾害,菲律宾首都大马尼拉及周边9个省市7日相继宣布进入“灾难状态”。自6日晚菲气象局亮起暴雨红色警报以来,持续达48小时以上的雨势毫无停歇的迹象,菲政府已紧急宣布马尼拉和邻近9省政府机构和私营公司一并停止上班,学校、银行、法院等统统关门。
截至2012年8月7日23时统计,受灾人口已达到123万,其中78.4万人已得到政府部门救助,约24.2万人撤离家园栖身于疏散中心。持续大雨和洪涝灾害已引发多起人员伤亡事故。菲国家减灾管理委员会称,截至7日23时,确认有11人死亡、4人受伤,并已要求各地继续报告人员伤亡情况。有菲律宾媒体汇总各地灾情报道,称至少已有16人遇难。
2012年8月7日夜至8日凌晨,首都大马尼拉地区仍持续降雨,并伴有电闪雷鸣。菲气象局8日3时称,雨势有所减弱,把此前发布大雨红色预警调低为绿色预警。8日上午,首都大马尼拉地区天气逐渐好转,一度出现放晴迹象。菲总统府当天上午要求政府机关和私营企业恢复上班,加速推动救灾和重建工作。菲律宾证交所在休市一天之后,8日恢复交易。不过,最高法院下令首都大马尼拉各级法院8日继续停止开庭,首都大马尼拉及周边受灾省市的学校继续停课。
菲律宾国家减灾管理委员会2012年8月9日发布的公告说,马尼拉及周边9省份连日强降雨引发的洪灾已造成19人死亡,近200万人被迫从危险地带疏散。在遇难者中,9人在泥石流中被掩埋,8人死于溺水,两人触电身亡。受灾人口涉及30个市195万多人,其中近30万居住在低洼地带的居民被迫转移到488个避难中心。
因2012年8月9日上午降雨量明显减少,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在中午时分宣布终止此前发布的黄色降雨警告。9日下午,马尼拉终于放晴,大部分地区的积水在慢慢退去。
当周,马尼拉80%的地区遭受洪水,一些地方水深达2米。2天内的降雨量抵得上正常年份整个8月的总降水量。据统计,此次大马尼拉地区遭遇的暴雨是2009年以来截至当时最严重的一次。2009年9月,台风凯萨娜导致马尼拉地区24小时降雨量超过450毫米,80%的城区遭水淹,全城超过460人丧生。
中国气象局2012年12月新闻发布会上的数据显示,此次暴雨已导致菲律宾至少85人丧生。
日本
台风“海葵”2012年8月5日中午开始袭击冲绳县,直袭那霸市。
当地时间2012年8月5日11时,台风“海葵”已经挺进到那霸市东北130公里的海上,正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最大瞬间风速为每秒35米。
日本气象厅说,2012年8月5日下午,冲绳地区将遭遇每秒30米的暴风袭击;同时,将有每小时50毫米以上的暴雨出现。预计到6日上午9时为止,冲绳县的降雨量将会达到200毫米,九州岛岛南部地区的降雨量为140毫米。
台风穿越冲绳县后,继续向西北挺进。受其影响,冲绳县航班全部停飞,或造成3万多名乘客滞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3 09:31
目录
概述
命名由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