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台风起名字”是
中国气象局面向公众开展的台风名称征集活动,旨在当有由中国提供的台风名称被联合国
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
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决议除名后征求新名称以填补名次空缺,并做好台风命名工作、向全社会普及防台知识,提高公众对于台风的认知和预防能力。
活动背景
命名惯例
为避免台风名称的混乱,1997年11月25日~12月1日,有关国家和地区在中国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简称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上决定规范台风的命名,其中,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其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一个命名表,然后按照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该命名表共140个名字,由WMO所属的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中国香港、日本、老挝、中国澳门、马来西亚等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其中中国大陆提供的10个初始名称分别是——龙王(已除名)、悟空、玉兔(已除名)、海燕(已除名)、风神、海神、杜鹃、电母、海马(已除名)和海棠;提供的替补名则包括——海葵(替代龙王,已除名)、白鹿(替代海燕)、木兰(替代海马)、银杏(替代玉兔)。
西太平洋台风的名称很少有灾难的意义,委员会规定选择名称的原则是:文雅,有和平之意,不能为各国带来麻烦、不涉及商业命名,因此各国选择的多以自然美景、动物植物来为台风命名,因此有了中国传说中的神奇形象孙悟空、美丽的玉兔,密克罗尼西亚传说中的风神“艾云尼”,柬埔寨的树木“科罗旺”、马来西亚的水果“浪卡”以及泰国的绿宝石“莫拉克”等。同时,为避免一名多译造成的不必要的混乱,中国气象局、香港天文台、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经过协商确定统一的中文译名,中国台湾地区气象部门也参与中文名称的协商,但最终确定的中文译名仍然可能与内港澳三地有所不同。
一般情况下,台风命名表是稳定不变的,但当某个台风造成了特别重大的灾害或人员伤亡而声名狼藉,成为公众知名的台风后,为了防止它与其它的台风同名,台风委员会成员可申请将其使用的名称从命名表中删除,也就是将这个名称永远命名给这次热带气旋,其他热带气旋不再使用这一名称,这一过程即台风的“名称退役”或“除名”。当某个台风的名称被从命名表中删除后,台风委员会将根据相关成员的提议,对热带气旋名称进行增补。当有中国提供的台风名称因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而被台风委员会除名时,中国气象局便会开展“我给台风起名字”活动以面向公众征求新名称以填补名次空缺,同时积极推广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升公众对台风的认知和预防能力。
除名背景
2005年10月2日,超强台风“龙王”吹袭中国福建、浙江、江西等多省,造成78.18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和147人伤亡。为此,中国于2005年11月14~19日在越南召开的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ESCAP)/世界气象组织(WMO)下属的台风委员会第38次届会中申请将“龙王”移出台风名册、永不续用,并获得通过,并被要求于台风委员会第39次届会提供新名称以取代之。
自此,“龙王”成为了首个由中国提供的遭到退役的名称。且中国作为“龙王”的名称来源国却因受其吹袭灾害而提出将这一由本国提供的名称除名,是为2000年新台风命名表投用以来继2002年“查特安”、2003年“伊布都”后第三个,即因对名称来源国及其代管责任区造成严重灾害而被名称来源国本国提出除名的名称,也是第一个由中国提供且因在中国造成严重灾害而被中国亲自提出除名的台风名称。
2013年11月,超强台风“海燕”登陆菲律宾,给当地造成约6300人死亡、1062人失踪、28688人受伤的极端重大人员伤亡与954.83亿比索的极端重大经济损失。经菲律宾申请,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第46次届会根据相关规定,决定通过将“海燕”从台风委员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表中删除,并要求中国提交新的台风名字以补空缺。
2016年10月19日,超强台风“海马”登陆吕宋卡加延省,而后进入南海后登陆中国广东。“海马”的登陆使得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在2013年台风“海燕”过后增设五号风暴信号以来,首次发出最高风暴信号,且成为台风“海燕”以来首个在菲律宾评级下达到十分钟平均风速120海里/小时的超强台风,造成菲律宾23人死亡与约161.26亿比索的重大经济损失。在2017年召开的第49届台风委员会年度会议上,鉴于“海马”为菲律宾造成的巨大损失,菲律宾申请国际台风委员会决定对“海马”进行除名,并要求原提供该名字的中国提交新的台风名字以补空缺。
2018年10月24日晚,超强台风“玉兔”袭击美属
北马里亚纳群岛天宁岛全岛和最大岛屿
塞班岛的大部分地区,据当地气象机构报告,“玉兔”在北马里亚纳群岛登陆时,中心最强平均风速达到280公里/小时,成为2018年最强台风,也是该群岛中主要岛屿塞班岛和天宁岛有历史记录以来经历的最强台风,给北马里亚纳群岛和菲律宾留下满目疮痍。经美国申请,台风委员会第52次会议决定对“玉兔”进行除名,并提请中国提交新的台风名字以补空缺。
2023年9月初,强台风“海葵”以与前身2005年超强台风“龙王”相似路径吹袭中国台湾、福建、广东等多省,而后其残余环流更是深入内陆,在华南地区持续造成长时间影响。受其影响,闽粤港等多地出现破纪录极端暴雨,其中福州的降水更是打破前身“龙王”于2005年创下的记录。截至2023年9月12日,本体及其残涡导致中国15人死亡。据事后统计,“海葵”共造成中国闽赣粤三省直接因灾死亡6人,直接经济损失166.6亿元,入选中国
2023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与
2023年国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
最终,“海葵”此名重蹈其前任名称“龙王”覆辙,同样经名称来源国中国申请,于2024年台风委员会第56次届会被正式通过除名,成为了继“查特安”“伊布都”“龙王”“莫拉菲”后第五个因对名称来源国及其代管责任区造成严重灾害而被其名称来源国本国提出除名的名称与首个由中国提供的遭到退役的替补名。这也是中国继“龙王”后第二次因灾对本国提供的名称亲自进行除名申请。
活动进程
台风“龙王”替补名征名活动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2006年3月23日至4月30日的征名阶段,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台风名字。4月30日评审专家组对征集到的台风名字进行初选。
第二阶段为2006年5月1日到5月31日的投票阶段,由公众对初选后的台风名字进行3轮投票。5月31日将产生最终入围的5个台风名字。公众可通过短信、网络和热线电话的方式参与。中国气象局及全国各级气象部门所有网站、中国政府门户网、央视国际网络等都将参与这次台风征名活动。给台风命名的要求是:两个或三个简体中文字;容易发音;没有不好的意思;不是商业机构的名字。
中国气象局2014年10月4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启动“我给台风起名字”征名活动征集台风“海燕”替补名,活动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10月4日至10月10日,公众对30个备选名字进行投票;
第二阶段为10月10日至10月20日,中国气象局组织专家从票数前10个台风名字中筛选出3个备选名字,并确定备选名字的解读内容;
第三阶段为10月20日至10月31日,揭晓投票结果和获奖公众名单。
台风“海马”替补名征名活动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2017年9月13日至18日在新浪微博平台上进行抽奖转发,选出台风命名候选人3名。这也是中央气象台首次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台风命名活动,并且第一次明确将台风命名权归属给公众个人。
第二阶段由每位候选人各提交3个,共计9个台风名称。提交内容将包含台风中文名、英文名、意义以及命名理由。这9个名字交给由中国气象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台风预报专家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主任钱传海、媒体代表等组成的台风命名评选小组评选出最优的3个台风名字。
第三阶段在新浪微博上对专家组选出的3个名字进行公布,公布的台风名同时提交给亚太经社会台风委员会。最终选定的台风名于2018年2月召开的台风委员会第50届会议上公布。中央气象台将给最终选定名字的公众颁发台风命名证书。
台风“玉兔”替补名征名活动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抽奖活动阶段,公众在新浪微博平台上进行抽奖转发,随机选出台风命名候选人12名。这是中央气象台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台风命名活动,将台风命名权归属给公众个人。该活动阶段,中央气象台将联合广东天气,共同开展多平台联合直播,向公众普及台风科普知识。
第二阶段为台风候选名提交阶段。每位候选人需各提交1个,共计12个台风名称。提交内容将包含台风中文名、英文名(拼音)、意义等。提交的12个名字将报送给由中国气象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台风预报专家、媒体代表等组成的台风命名评选小组,通过专家评审选出最优的3个台风名字。
第三阶段为台风命名公布阶段。经由专家评审过的3个名字会第一时间向公众公布,并由中国气象局提交给台风委员会。最终选定的台风名将于台风委员会年度会议上公布。中央气象台将给最终选定名字的公众颁发台风命名专属证书。
活动成果
名称更替
特殊成果
“海马”至“木兰”的名称更替为中央气象台首次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给台风命名活动,并将台风命名权归属给了个人。“木兰”一名是由参与该活动的网友顾彤提交的,他也成为了中国以个人名义为台风起名字的第一人。
活动文化
在台风“海马”的替补名征集阶段,当时网络上流行火热的“
皮皮虾”一名一度受到广大网友喜爱,在一场网络大V举行的投票中支持率一度高达49%,但同样因其网络流行文化的不可持续性与严肃性而受到质疑,并最终落选。
台风“木兰”的名称提交者顾彤认为,给台风命名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皮皮虾”过于局限,不够大众,影响力只限于热衷上网的网友,剩下的群体可能并不知道这个名字的“典故”。顾彤先生的疑问在于,“皮皮虾”到底能红多久,是否能在时间的洗刷中历久弥新。网络流行文化虽然有可取之处,但它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