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里国
南亚次大陆西南部的古代王国
古里国,又作“古里佛”,是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南部的一个古代王国,曾为马拉巴尔地区的一部分,其境在今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科泽科德(Kozhikode)一带,为古代印度洋海上的交通要塞。这个出现于公元十三世纪的古国频频出现 在中国古籍之中,宋时称作南毗国(Namburi),元时称作“古里佛”,明时称作“古里”,而在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的游记中称作卡里卡特(Kalicut),有时也作公鸡堡垒(Cock Fort)。
历史简介
古里国又称卡利卡特扎莫林(Zamorin)是一个后哲罗王朝分离而出的邦国,由印度教教徒奈尔阶级建立的的世袭王室。扎莫林(西方语言为Zamorin,来源于马拉雅拉姆语Samuthri Raja,意思是统治大海和山川的人)因最初是由王室本部埃尔纳德邦国(Ernad)从波拉德邦国(Polanad)夺取卡利卡特(Calicut)建立起的国家,所以扎莫林和明朝关系密切,允许明朝在其境内建立古里官厂。在郑和时代东南亚南亚诸国之间有很多矛盾冲突,明朝通过华夷秩序和自身实力进行调停,颇有一定效果。科泽科扎莫林后被英属东印度公司吞并。该王国中世纪时统治著马拉巴尔海岸(今印度喀拉拉邦)。卡利卡特扎莫林从12世纪至18世纪统治长达近600年,将首都设在印度南部重要的贸易城市科泽科德。
历史沿革
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在桑伽姆(Sangam)时期,古里还是以泰米尔语Kallikkottai为名称的港口,阿拉伯和中国商人在该地长期从事香料贸易,使其逐渐开始繁荣起来。
公元9世纪,古里国成为第二朱罗王朝(Chera)的一部分。
公元1122年,古里国分裂为诸多独立地区,当时称作Nadus,其中包括Ernad和Polanad,最初时古里国一直为Polanad之王Porlarthris所统治。
公元13世纪,古里国成为Polanad与Ernad的争夺焦点,Ernad之王Udaiyavar通过四十八年斗争,得到了古里国这个出海口,并在Velapuram建立城堡,Ernad占领科泽科德后,Udaiyavar的势力得到了增强,世称Swami Nambiyathiri Thirumulpad,后改称Samuri,欧洲人则称为“扎莫林”。
公元1368年至1403年,中国明朝多次派遣使者访问古里国。
公元1405年、1407年和1409年,古里国国王派遣使至中国朝贡,贡献宝石、金腰带、珊瑚珠、胡椒、木香等。
公元1405年至1433年,郑和率领商船队七次下西洋,首次下西洋便于1405年冬到达古里,郑和船队带来去瓷器和丝绸,古里国国王派大头目带领二头目、算手、中介人和明朝官员面对面议价,击掌定价,书写合约,平等交易,郑和船队还把古里国作为补充淡水和食物补给地和西进基地。
公元1407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到达古里国,古里国国王接受明成祖朱棣诏封古里王的敕书和诰命银印,各头目接受升赏品级冠服,郑和还在古里立石碑亭纪念。
公元1433年农历4月,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途中,就在古里国去世。
公元1498年5月,瓦斯科·达·伽马带领一个葡萄牙贸易代表团在卡里卡特北部十八公里处的Kappad登陆,卡里卡特统治者和达·伽马在就阿拉伯的贸易路线谈判时,起了剧烈的冲突,扎莫林派出了舰队,迫使达·伽马让步,并留下了几位葡萄牙水手,做为日后贸易联络人。
公元1502年2月12日,达·伽马率领二十艘军舰从葡萄牙出发,准备巩固新开的航线,不久达·伽马抵达卡里卡特时,并征服了古里,同时掠夺大量贵重商品。
公元1524年12月24日,达·伽马在当地过逝,公元1539年才被运回葡萄牙,重葬在维第格拉。
公元1528至1538年,古里国的统治者在同葡萄牙人争夺香料贸易主导权的战争中连续两次战败,葡萄牙人在科泽科德修筑堡垒。
公元1571年,当地国王破坏了葡萄牙人的堡垒。
公元1588年,葡萄牙人再次赢得了战争,重获在科泽科德驻扎的权利。
公元1613年,一位耶稣教传教士曾看见郑和于古里所立石碑,并予以记载。
公元17世纪的初期,荷兰人也开始在科泽科德发展贸易,古里国联合荷兰人在公元1663至1664年取得了对葡萄牙人的最后的胜利,从而摆脱了葡萄牙人的控制。
公元1664年,英国人在科泽科德开设商业据点,公元1698年法国人也开了一个。
公元1766年,古里国最后一代统治者在自己的宫殿内自杀。
公元1792年,英国人赶走了迈索尔的统治者,从此开始直接统治科泽科德。
公元1947年,印度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科泽科德成为马德拉斯的成员。
公元1956年,印度政府划分行政区,科泽科德归属喀拉拉邦
史籍记载
《明史》
古里,西洋大国。西滨大海,南距柯枝国,北距狼奴儿国,东七百里距坎巴国。自柯枝舟行三日可至,自锡兰山十日可至,诸蕃要会也。
永乐元年命中官尹庆奉诏抚谕其国,赉以彩币。其酋沙米的喜遣使从庆入朝,贡方物。三年达南京,封为国王,赐印诰及文绮诸物,遂比年入贡。郑和亦数使其国。十三年偕柯枝、南渤利甘巴里满剌加诸国入贡。十四年又偕爪哇、满剌加、占城、锡兰山、木骨都束溜山、南渤利、不剌哇、阿丹、苏门答剌、麻木、剌撒、忽鲁谟斯、柯枝、南巫里沙里湾泥彭亨诸国入贡。是时,诸蕃使臣充斥于廷,以古里大国,序其使者于首。十七年偕满剌加十七国来贡。十九年又偕忽鲁谟斯等国入贡。二十一年复偕忽鲁谟斯等国,遣使千二百人入贡。时帝方出塞,敕皇太子曰:“天时向寒,贡使即令礼官宴劳,给赐遣还。其以土物来市者,官酬其直。”宣德八年,其王比里麻遣使偕苏门答剌等国使臣入贡。其使入留都下,正统元年乃命附爪哇贡舟西还。自是不复至。
其国,山多地瘠,有谷无麦。俗甚淳,行者让道,道不拾遗。人分五等,如柯枝,其敬浮屠、凿井灌佛亦如之。每旦,王及臣民取牛粪调水涂壁及地,又煅为灰抹额及股,谓为敬佛。国中半崇回教,建礼拜寺数十处。七日一礼,男女斋沐谢事。午时拜天于寺,未时乃散。王老不传子而传甥,无甥则传弟,无弟则传于国之有德者。国事皆决于二将领,以回回人为之。刑无鞭笞,轻者断手足,重者罚金珠,尤重者夷族没产。鞫狱不承,则置其手指沸汤中,三日不烂即免罪。免罪者,将领导以鼓乐,送还家,亲戚致贺。
富家多植椰子树至数千。其嫩者浆可饮,亦可酿酒,老者可作油、糖,亦可作饭。干可构屋,叶可代瓦,壳可制杯,穰可索綯,煅为灰可镶金。其他蔬果、畜产,多类中国。所贡物有宝石、珊瑚珠、琉璃瓶、琉璃枕、宝铁刀、拂郎双刃刀、金系腰、阿思模达涂儿气、龙涎香苏合油、花毡单、伯兰布、苾布之属。柯枝,或言即古盘盘国。宋、梁、隋、唐皆入贡。自小葛兰西北行,顺风一日夜可至。
永乐元年,遣中官尹庆赍诏抚谕其国,赐以销金帐幔、织金文绮、彩帛及华盖。六年复命郑和使其国。九年,王可亦里遣使入贡。十年,郑和再使其国,连二岁入贡。其使者请赐印诰,封其国中之山。帝遣郑和赍印赐其王,因撰碑文,命勒石山上。其词曰:王化与天地流通,凡覆载之内、举纳于甄陶者,体造化之仁也。盖天下无二理,生民无二心,忧戚喜乐之同情,安逸饱暖之同欲,奚有间于遐迩哉。任君民之寄者,当尽子民之道。《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肇域彼四海”。《书》云“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朕君临天下,抚治华夷,一视同仁,无间彼此。推古圣帝明王之道,以合乎天地之心。远邦异域,咸使各得其所,闻风向化者,争恐后也。
《岛夷志略》
古里佛,当巨海之要冲,去僧加剌密迩,亦西洋诸马头也。山横而田瘠,宜种麦。每岁藉乌爹米至。行者让路,道不拾遗,俗稍近古。其法至坦谨,盗一牛,酋以牛头为准,失主仍以犯人家产籍没而戮之。官场居深山中,海濵为市,以通贸易。地产胡椒,亚于下里,人间居有仓廪贮之。每播荷三百七十五斤,税收十分之二,以下次加张叶皮、桑布、蔷薇水波罗蜜、孩儿茶。其珊瑚、真珠、乳香诸等货,皆由甘理、佛朗来也。去货与小具喃国同。畜好马,自西极来,故以舶载至此国,每疋互易,动金钱千百,或至四十千为率,否则番人议其国空乏也。
《瀛涯胜览》
即西洋大国。从柯枝国港口开船,往西北行,三日方到。其国边海,山之东有五七百里,远通坎巴夷国;西临大海;南连柯枝国界;北边相接狠奴儿地面。西洋大国正此地也。永乐五年,朝廷命正使太监郑和等赍诏敕赐其国王诰命银印给赐,升赏各头目品级冠带,统领大宝船到彼,起建碑庭,立石云:「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皡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国王系南昆人,崇信佛敎,尊敬象牛。国人内有五等:回回人、南昆人、哲地人、革令人、木瓜人。其国王国人皆不食牛肉,大头目是回回人,皆不食猪肉。先是王与回回人誓定,尔不食牛,我不食猪,互相禁忌,至 今尚然。王以铜铸佛像,名乃纳儿,起造佛殿,以铜铸瓦而盖佛座。傍掘井,每日侵晨,王至汲水浴佛,拜讫,令人收取黄牛净粪,用水调於铜盆如糊,遍擦殿内地面墙壁。且命头目幷富家,每早亦涂擦牛混粪。又将牛粪烧成白灰,研细,用好布为小袋盛灰,常带在身,每日侵晨洗面毕,取牛粪灰调水,搽涂其额,幷两股间各三次,为敬佛敬牛之诚。传云:昔有一圣人名某些立敎化,人人知其是真天人,皆钦从,以後圣人同往他所,令其弟名撒没嚟掌管敎人,其弟心起矫妄,铸一金犊,曰:「此是圣主,凡叩之则有灵验。」敎人听命,崇敬其金牛,曰:「常粪金,人得金」,心爱而忘天道,皆以牛为真主。後某些圣人回还,见众人被弟撒没嚟惑坏圣道,遂废其牛,而欲罪其弟,其弟骑一大象遁去。後人思之,悬望其还,且如月初,则言月中必至。及至月中,又言月尽必至。至 今望之不绝。南昆人敬象牛,由此故也。
王有大头目二人,掌管国事,俱是回回人,国中大半皆奉回回敎门。礼拜寺有二三十处,七日一次行礼拜。至日,举家斋浴,诸事不干,巳午时,大小男子到寺礼拜,至未时方散回家,才做买卖,干理家事。人甚诚信,状貌济楚标致。其二大头目受中国朝廷升赏,若宝船到彼,全凭二人主为买卖,王差头目幷哲地未讷几计书算于官府牙人来会,领船大人议择某日打价,至日,先将带去锦绮等物,逐一议价已定,随写合同价数,彼此收执。其头目哲地卽与内官大人众手相拿。其牙人则言某月某日於众手中拍一掌已定,或贵或贱,再不悔改。然後哲地富户才将宝石珍珠跚瑚等物来看议价,非一日能定,快则一月,缓则二三月,若价钱较议已定,如买一主珍珠等物,该价若干,是原经手颈目未讷几计算,该还紵丝等物若干,照原打手之货交还,毫釐无改,彼之算法无算盘,只以两手、两脚幷二十指计算,毫釐无差,甚异于常。
王以六成金铸钱行使,名吧南,每个径面官寸三分八釐,面底有纹,重官秤一分。又以银为钱,名搭儿,每个约重三釐,零用此钱。衡法每番秤一钱,该官秤八分,每番秤一两,计十六钱,该官秤一两二钱八分。番秤二十两为一斤,该官秤一斤九两六钱。其番秤名番剌失,秤之权钉定於衡末,称准则活动於衡中,提起平为定盘,星称物则移准向前,随物轻重而进退之。止可秤十斤,该官秤十六斤,秤香货之类,二百斤番秤为一播荷,该官秤三百二十斤,若称胡椒,二百五十斤为一播荷,该官秤四百斤。凡称一应巨细货物,多用天平对较。其量法,官铸铜为升行使,番名党戛黎,每升该官升一升六合。
西洋布本国名撦黎布,出於邻境坎巴夷等处。每疋阔四尺五寸,长二丈五尺,卖彼处金钱八个或十个。国人亦将蚕丝练染各色,织间道花手巾,阔四五尺,长一丈二三尺,每条卖金钱一百个。胡椒山乡住人置园多种。到十月间,椒熟采摘晒乾而卖,自有收椒大户来收,上官库收贮。若有买者,官与发买,见数计算税钱纳官。每胡椒一播荷,卖金钱二百个,其哲地多收买下各色宝石珍珠,幷做下跚硼珠等物,各处番船到彼,国王亦差头目幷写字人等眼同而卖,就取税钱纳官。
富家多种椰子树,或一千株或二千三千株,为产业。其椰子有十般使用:嫩者有浆甚甜,奸契,可酿酒;老者椰肉打油,做糖做饭吃;外包之穰,打索,造船;椰壳为碗,为杯,又好烧打箱金银细巧生活;树好造屋,叶好盖屋。蔬菜有芥菜、生姜、萝卜胡荽、葱、蒜、葫芦、茄子、菜瓜、东瓜四时皆有。又有一等小瓜,如指大,长二寸许,如靑瓜之味,其葱紫皮,如蒜,大头小叶,称斤而卖。波罗蜜、芭蕉子广有卖者。木别子树高十余丈,结子如绿柿样,内包其子三四十个,熟则自落。其蝙蝠如鹰之大,都在此树上倒挂而歇。米红白皆有。麦大小俱无。其面皆从别处贩来卖。鸡鸭广有,无鹅。羊脚高灰色,如驴驹子之样。水牛不甚大。黄牛有三四百斤者,人不食其肉,止食其乳酪,人无酥油不吃饭。其牛养至老死卽埋之。各色海鱼其价极贱。山中鹿兔亦有卖者。人家多养孔雀,其他禽鸟则有乌鸦苍鹰鹭鸶、燕子,其余别样大小禽鸟,则并无有。
国人亦会弹唱,以葫芦壳为乐器,红铜丝为弦,唱番歌相和而弹,音韵堪听。民俗婚丧之礼,锁俚人、回回人各依自家本等体例不同。其王位不传於子而传於外甥。传甥止论女腹所生为嫡族。其王若无姊妹,传之於弟。若无弟,逊与有德之人。世代相仍如此。王法无鞭笞之刑,罪轻者截手断足,重则罚金诛戮。甚则抄没灭族。人有犯法者,拘之到官,卽伏其罪,若事情或有冤枉不伏者,则於王前或大头目 前置一铁锅,盛油四五斤,煎滚,先以树叶投试爆弹有声,遂令其人以右手二指煠於油内片时,待焦方起,用布包裹封记,监留在官,二三日後聚众开封视之,若手烂溃,其事不枉,卽加以刑,若手如旧不损,则释之,头目人等以鼓乐礼送此人回家,诸亲邻友馈礼相贺,饮酒作乐以相庆,此事最为奇异。
使回之日,其国王欲进贡,用好赤金五十两,令番匠抽如发细金丝,结绾成片,以各色宝石大珍珠厢成宝带一条,差头目乃邦进奉中国。
经济文化
经济发展
古里国人分五等:回回、南毗、哲地、革令、木瓜;国人多数信回教,国王南毗人,信佛教,掌管国事的大头目信回教。
古里国以其在马拉巴尔海岸上的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当时世界上重要的海上贸易中心,其王扎莫林将古里国辟为一个自由港,任何船只都可以在古里国停泊,补充淡水和食物。这一举措使古里国成为马拉巴尔海岸最富庶的国家,胡椒和生姜是当时古里国主要的出口货物。穆斯林占据着这个国家的统治地位,通过给予马拉巴尔海岸的阿拉伯人特殊照顾,确保了古里国在海上贸易的优势地位。
郑和碑亭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其目的地是古里国,郑和船队第一次下西洋到达最远的地方便是印度半岛西端古里国。古里国沙米国王盛情款待远方来客。郑和船队受到古里国人热情招待.当郑和船队的海船靠近古里国海岸时,海船上鼓声、锣声、钟声、号角一齐发响,震耳欲聋的声响越过海洋,跨过礁石。海岸边上的古里国人看到了一片接一片的帆船迅速向岸边移动。古里国人已看清了面前的宝船,每艘宝船有几幢屋大,这些船首画着蛇眼的大船黑压压一片,像一座海上城市.
郑和为了答谢古里国国王沙里地,安排筵宴,款待沙里地。席间,郑和的副手王景弘向沙里地国王提出,为纪念这次远航,在古里国盖一座碑亭,以留作纪念。 沙里地国王欣然同意。这样,郑和船队的官兵就动手盖造碑亭。经过船队官兵的努力,没有多久,在古里国盖造好了一座中国风格的碑亭,石碑上刻有碑文。《瀛涯胜览》中记述了在古里国建碑亭及碑文内容:“永乐五年,朝廷命正使太监郑和等,统领大 宝船到彼,起建碑亭,立石云: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 同风,刻石于兹,永乐万世。”
对外关系
古里与中国
元朝时,著名航海家汪大渊曾到访古里国,并在其所著《岛夷志略》进行有专篇纪述。
明永乐三年(1405)、明永乐五年(1407)、明永乐七年(1409),古里国国王遣使至中国朝贡,贡献宝石、金腰带、珊瑚珠、胡椒、木香等;其中的金腰带是国王令匠人用五十两黄金抽细丝编成片,镶嵌多色宝石、珍珠造成的一条宝带
明永乐三年(1405)冬,郑和首次下西洋到达古里,郑和船队带来瓷器和丝绸,古里国国王派掌管国家事务的大头目带领二头目、算手、中介人和明朝官员面对面议价,进行平等交易,击掌定价,书写两份合约,各收一份,此后无论货物价格升降,双方都信守合同无悔,古里国以六成金币“法南”和银币“答儿”支付货款,随后古里国的富商带来宝石、珍珠珊瑚等货物来议价,为期一到三个月。
明永乐五年(1407),郑和第二次下西洋到达古里国,古里国国王接受了明成祖朱棣诏封古里王的敕书和诰命银印,各头目接受升赏品级冠服;郑和还在古里立石碑亭纪念:“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同时据史料记载郑下西洋队伍中还有两名古里国人沙班和沙孝祖,二人都是原南京锦衣卫副千户
明宣德八年(1433)农历4月,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途中,在古里国去世。
古里与西方
明弘治十一年(1498)5月,瓦斯科·达·伽马带领葡萄牙贸易代表团于卡里卡特北部18公里处的Kappad登陆,当地的统治者和达·伽马谈判从阿拉伯过来的贸易路线时,起了剧烈的冲突,扎莫林派出了一支由八十艘战船和一千五百人组成的舰队,最后达·伽马让步,以一封模拟两可的海路权信件为协谈条件,并拒绝留下他船上的物品做为抵押。达·伽马在卡里卡特留下了几位葡萄牙水手,做为三班故里日后贸易的联络人,但是这些葡萄牙籍联络人后来都被谋杀了。
明弘治十五年(1502)2月12日,达·伽马率领二十艘军舰再度从葡萄牙出发,准备用葡萄牙的军事力量来巩固新开的航线。当达·伽马抵达卡里卡特时,他的船队已扩编到二十九艘,很快征服了该地,并掠夺了大量的贵重商品。
明嘉靖三年(1524),达·伽马在印度已有“武力至上的问题调停者”的称呼,他派遣了更多军舰到东非西印度,年底的12月24日达·伽马在当地过逝,被火化后埋在印度柯钦的圣法兰西斯教堂,至1539年才被运回葡萄牙,重葬在维第格拉。
嘉靖七至十七年(1528~1538),葡萄牙人在科泽科德修筑了堡垒。
明嘉靖十九年(1540),葡萄牙人对香料贸易的独占权得到最后承认,
明隆庆五年(1571),当地国王破坏了葡萄牙人的堡垒。
明万历十六年(1588),葡萄牙人再次赢得了战争,重新获得了在科泽科德驻扎的权利。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葡萄牙人和国王的军队一起镇压了当地海军将领Kunjali的叛乱。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耶稣教传教士Godiho de Eredia曾看见郑和在古里所立的石碑,并予以记载。
清康熙二至三年(1663~1664),古里国联合荷兰人在取得了对葡萄牙人的最后的胜利,从而摆脱了葡萄牙人的控制。
清康熙三年(1664),英国人在科泽科德开设了一个商业据点。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法国人在科泽科德开设了一个商业据点。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印度迈索尔的穆斯林统治者海德尔·阿里率领军队攻占并破坏了科泽科德.
参考资料
在印度,寻找郑和时代.三联生活周刊.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8 13:51
目录
概述
历史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