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分
九江郡地立
淮南国,又分淮南国地立
豫章郡,汉高祖六年(前201),令天下郡邑皆筑城,
灌婴筑宜春城,始立
宜春县元光六年(前129),
汉武帝立
宜春侯国,属豫章郡,封
长沙定王刘发之子刘成为宜春侯。刘成于宜春城中筑五台,其中的
宜春台尚存。元鼎五年(前112),刘成免,宜春侯国除,复立宜春县,仍属豫章郡。王莽代汉,改宜春县为修晓县,属九江郡。
隋开皇九年(
589年)新渝入吴平县。开皇十一年(
591年),废
安成郡,吴平县并入
宜春县,于宜春县置
袁州,因
袁山而名,而袁山又以隐居于此的高士袁京而名。大业初年(605)改袁州为
宜春郡,领宜春、萍乡、新渝三县。
唐
武德五年(
622年),改
宜春郡为袁州领宜春、萍乡、新渝三县。同年新渝撤县,分新渝东北部置
始平县,县西南地域为西吴州。
武德七年始平、西吴州俱废,复置新渝县,属袁州。贞观元年分天下为十道,袁州属
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
733年)宜春郡属
江南西道,
宜春县均为治。唐天宝元年(
742年),改州为郡,新渝县名因传写之误将渝改为喻,以后相承作喻,属宜春郡。
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为州。唐末属
杨吴。杨吴顺义元年(
921年),始置
万载县,属袁州,
南唐保大十年(952年)改属
筠州。
960年赵匡胤篡后周改国号“宋”,袁州仍属南唐,辖宜春、萍乡、新喻。975年宋灭南唐,袁州属宋,
万载县由筠州划入袁州。雍熙元年(984年)
分宜春县神龙、招贤、丰乐、化全、儒林、彰善、挺秀、文标、旌儒、清教10乡置
分宜县,仍属袁州。
淳化三年(992),割新喻县入临江军。此后九百余年,袁州一直管辖宜春、萍乡、分宜、万载四县。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立袁州
安抚司,
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
袁州府为袁州路,设
总管府立
录事司。
至元十九年(1282年),袁州路隶属
江西行省。
元贞元年(1295年)升
萍乡县为萍乡州属袁州路。(注:新喻县在元贞元年升为新喻州,属临江路。明洪武二年(1369)改州复县,隶属
临江府。)
明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以袁州路为
袁州府,除
录事司,
宜春县仍为治地。洪武二年(1369年),萍乡由州改为县,袁州府领宜春、
分宜、萍乡、万载四县。(注:新喻县仍沿旧制)。
民国3年(1914年),全省分四道(豫章、赣南、浔阳、庐陵),裁
袁州府,宜春、萍乡、
分宜、万载四县属
庐陵道。民国15年(1926年),宜春、萍乡、分宜、万载四县直属于省。民国20年夏,宜春、萍乡、分宜、万载三县属第二
行政督察区,萍乡县属第八行政区;民国21年宜春、分宜、万载四县属第八行政区;民国24年宜春、萍乡、分宜、万载四县改属第二行政区。
1949年7月设袁州分区驻地
宜春县。1952年9月,
袁州专区并入南昌专区,隶属南昌专员公署。1957年新喻改名
新余。1958年12月20日,南昌专员公署迁宜春县城,1959年元旦,更名为宜春专员公署,1970年改宜春地区,萍乡划出升省辖市。1983年7月,恢复新余市,
分宜县划入。1979年10月8日,划出宜春县部分地域设立
宜春市,与宜春县同属宜春地区。1985年3月29日,撤宜春县,划入宜春市。2000年8月,撤宜春地区,设立宜春市(地级),原县级宜春市改为
袁州区。1949年划入上高、奉新、宜丰等县。宜春市辖袁州区和奉新、万载、上高、宜丰、靖安、
铜鼓6县,代管
丰城、樟树、
高安3市,
宜春市人民政府设在袁州区。
1979年10月8日,划出宜春县部分地域设立宜春市,与宜春县同属宜春地区。1985年3月29日,撤宜春县,划入宜春市。2000年8月,撤宜春地区,设立宜春市(地级),原县级宜春市改为袁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