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台山又称
伏羲画卦台,位于
天水市麦积区渭南镇西,是
中华人文始祖伏羲观天法地、演绎八卦、教化众生之地,因此而得名。其山突兀而起,状如倒扣之瓢,山顶为平台,海拔1363米,
相对高度170米。北麓
渭水环绕,河岸北正对九龙山,山下有
龙马洞,渭水中有分姓石(又称
分心石、龙石);南倚白鹿山,中呈峰腰,东临
三阳川盆地,三阳川在南北两山环抱中,
渭河呈“S”形,由西向东穿过,如同一个真实的太极原图。
民国36年(1947年)7月,
考古学家裴文中沿渭河在三阳川考古,首次发现卦台山为史前
人类活动的遗址。20世纪80年代国家
文物普查时发现,卦台山古文化堆积
层厚达0.2-0.5米,断崖上暴露有灰层、灰坑、白灰居住面、灰渣等遗迹,
出土文物有石器、陶器、
骨器等50余件。经鉴定,距今均在5000年以上。
2002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华夏纽带”工程组委会秘书处项目实施部派出的“甘肃考察组”在选址“华夏祭祖基地”时,对卦台山进行考察后提交的
考察报告中指出: “考察中,在卦台山的伏羲庙遗址及祭祀
坑内发现了自先秦以来历代先民祭祀中华远祖的祭祀品,以及象征中华远祖的祭祀崇拜物——国内最大、历史最悠久且保存最完整的
石祖(石制男性生殖器,此文物的年代距今约5000~6000年),这是
中华民族父权时代的标志物。以这一新的发现为线索,考察组对整个卦台山进行全面勘探并寻访周边村庄的花甲老人,整理了完整的考古资料和
口碑资料。在对整个卦台山现场勘探时,发现城址
东北角约500米处遍布灰层陶片、石器、砖瓦、骨骸以及柱础、
白膏泥等建筑遗迹,地面陶片以
史前时期为主。考察组的特邀著名考古专家说,做了几十年的考古工作,大大小小经历了无数的
考古挖掘,还很少见到文化堆积如此密集、上下年代如此完整的考古现场。通过梳理口碑资料、现场勘探,认为卦台山一带很可能在8000年前就是先民祭祀的场所。
卦台山原建
伏羲庙,有戏楼、
牌楼、午门、钟楼、鼓楼、大殿、
朝房及其它房舍。书匾有“先天下觉”、“则古称先”、“与天地准”,惜毁无存。现山上幸存一通额篆“
秦州成纪县伏羲庙记”碑,是宋人遗物。还有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2月20日始事,闰6月28日竣工,
巡按御史方公责成
巩昌、
临洮二府建伏羲庙的石碑一通。拱首条碑,长1.3米,宽0.7米,厚0.20米。还保存卦台山“伏羲64卦28宿全图”木雕
印版,正面
阳刻八卦图形及文字,八卦图直径0.64米,背面阳刻“伏羲陆拾肆卦贰拾捌宿全图”12字。
先天殿为卦台山伏羲庙主体建筑,建于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清代顺治、光绪年间等多次重修。进入先天殿,屋架结构严谨,殿面阔三间,殿之正面及东西两侧列廊柱九根,上雕蟠龙,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仍栩栩如生,令人啧啧称奇。正中为庄严高大的伏羲像,右置龙马雕像,藻井绘河图洛书图案,寓意伏羲氏得河图洛书受启发而画八卦并推演为六十四卦。大殿将建筑叙事、装饰图案和伏羲的功绩密切结合,既庄重肃穆、美观大方,又颂扬了伏羲氏的功绩。
卦台山伏羲庙历史上累经重修,留存不少古代
碑刻,知名者有元人普奕《伏羲画卦台记》、明人康海《秦州画卦台新建伏羲庙记》、白世贞《增修太昊庙记》等。
其山之东、沃野万顷、陇渭萦回,山水相映,碧波浩瀚。山之西、北、南,群山环绕,若揖若拜,有“九龙朝八卦”之称。其山西北角
渭河北岸的于家峡旁山脚30米处,有天然岩穴
龙马洞,深9米,宽4米。洞后壁正中开一小龛,左右开二
耳洞,其右耳洞
向上延伸出崖面为天窗。洞左侧一半圆形坑,俗谓喂
马槽。洞内原塑有
女娲像,传说数千年前女娲居此洞
卦台山伏羲庙与天水市区
伏羲庙遥相呼应、双祠并峙,卦台山附近有女娲洞遗迹等,这些都是天水伏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公祭伏羲大典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作为天水著名风景名胜和“羲皇故里”历史见证的卦台山伏羲庙也频频“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