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系列学校是
张伯苓和
严修创办的一系列旨在促进中国近代
教育发展的学校。学校以“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为校训和“
南开人”的治学精神。并以“容止格言”为学生的
仪容举止规范。先后为中国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其中
周恩来(先后在
天津南开中学、
南开大学学习)、
温家宝(天津南开中学学习)后来都成为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务院总理。
南开学校
南开学校源自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严修(字范孙)开办的
严氏家馆。1904年,严氏家馆和
王氏家馆合并,成立“私立中学堂”,校舍仍在严宅。是年冬,校名改为“私立敬业中学堂”。1905年,又改为“私立第一中学堂”。1906年,津绅
郑菊如将天津西南水闸旁十余亩空地捐助学校。这片空地位于天津城西南的开洼地带,有“
南开洼”之称。1907年秋,学校由严宅迁入新校舍,校名因所在地名之故,改称“私立南开中学堂”。这也是南开系列学校均以“南开”为校名的由来。
自1898年至1917年,中国近代教育先驱严修、张伯苓在天津改革旧式教育,推进新学,创办了
严氏家馆、女馆(设保姆科和幼稚园)、
南开小学、南开中学、南开女中、
南开大学等,形成了南开系列学校。
由于声誉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南开中学于1915年开设大专班,到1917年学生已满千人,这种规模的中学当时在全国相当少见。为了满足学生升学的要求,张伯苓和严修考察过美国的大学教育以后,决定在南开中学的基础上创办一所私立大学。1919年,在中学南端空地上修建大学教室,当年秋季落成。9月5日、6日,举行大学新生入学考试,25日正式上课。中国第一所正规的私立大学就此诞生。
后来张伯苓在距南开不远的八里台购买土地700余亩,开始筹建大学校园。1923年南开大学迁入八里台校园以后,开始步入正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一年,张伯苓还创办了南开女子中学,1928年又增设小学部,到1932年南开各系列学校的学生总数达到3000人左右。
1928年,南开学校已经成为一所包括综合性大学、中学、女中、小学的四部系列学府,为中国第一套完整的私立教育体系。
南开系列学校包括:
南开大学、
天津市南开中学、天津
海河教育园南开学校、天津市
南开中学滨海生态城学校、
天津市第二南开学校(原南开女中)、
南开大学滨海学院、
重庆南开中学、
重庆南开(融侨)中学校、
南开大学附属中学、
南开大学附属小学、
南开翔宇学校、原
南开小学(1937年被日军炸毁,后来停办;1992年5月9日,
南开区政府采纳区政协提案将马场道小学更名为南开小学)、自贡
蜀光中学、
青岛莱西南开学校等。目前,这些学校有一部分仍然存在,而且在一定范围内仍然是教育界里知名的学校,只是他们之间的
从属关系已经淡化了,但这些学校都视
张伯苓为第一任校长,用着统一的校歌、校训、类似的
校徽以及其他类似的识别,他们的学生有着共同的名字——“
南开人”。
百年南开
2004年10月17日,南开系列学校即将迎来百年华诞,南开大学也将庆祝85周年诞辰。
20世纪初叶的中国,风雨飘摇,内忧外患。1904年,爱国教育家
严修、
张伯苓在天津共同创办“私立中学堂”,就是南开学校的前身。此后,南开历经坎坷,栉风沐雨,不断前进,如今已发展为包括大、中、小学不同层次的系列学校,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南开学校初创时仅有73名学生,而今,南开学子遍布大江南北和海外各地。一百年,从南开走出大批优秀的
人民公仆和高素质的建设者,走出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经济学家、科学家、艺术家和文学大师,走出一批功盖千秋的革命英烈。开国总理
周恩来是南开的骄傲,他一往情深地说,“感谢母校对我的教育”,“我是爱南开的”。
一百年,中国所有“南开”品牌的学校均被公认为一流名校,“得入南开,便可放心”,这在中国近现代
教育史上不同凡响,世人赞为“南开现象”。
“
南开精神一直鼓舞着我在工作和生活的道路上不断前进”,1960年毕业于
天津南开中学的
温家宝总理如是说。
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秋日的
南开园,翔宇楼前,
马蹄湖畔,三友路上,沉蕴大气、笃实好学的气韵扑面而来。
南开学校是以救国、强国为目标而建的。
张伯苓原为清朝
北洋海军的见习军官,亲眼目睹
甲午海战惨败后
威海卫“国旗三易”的悲愤一幕:“先下日旗,后升国旗;隔一日,改悬英旗”,刻骨铭心,深感自强之道在于兴学,造就新人才,遂弃武从教,先在
严修家馆讲授新学。1904年10月,严修与张伯苓创办新式私立中学堂,1907年迁往天津城南开洼,称为“
南开中学堂”。1919年9月,严修、张伯苓本着“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办学宗旨创立的民办南开大学开学,录取新生周恩来等96人。之后,又在天津创办南开女子中学(今
天津市第二南开学校)、
南开小学,张伯苓均任校长。正如曾任南开大学秘书长的
黄钰生所说:南开是不服气的中国人为争这口气而办的。严、张二人不服气的精神,成了南开的特点。
爱国主义与民族情怀,孕育、构筑了南开校园文化。先后就读于南开中学、大学的周恩来立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激励一代代南开人。南开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德育熏陶,视“德育为万事之本”,把传承爱国精神,培养爱国情操作为育人的首要原则,“何以为人?则第一当知爱国”。当年每逢
袁世凯屈辱签订“
二十一条”的“五七国耻日”,南开都举行纪念会,师生共唱“国耻歌”,食堂集体吃素。张伯苓每周三下午在全校集会“训话”,以富有感染力的演说,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1937年7月,南开学校作为华北抗日救亡运动的重镇,惨遭日寇野蛮轰炸,毁损的大学校园被日军强行占领8年,女中和小学被夷为平地,中学校舍一度被
日本侵略者关押抗日志士。
燕京大学前校务长
司徒雷登说,“日军的暴行说明他们承认南开校园里有旺盛的爱国主义。”在
爱国主义精神的召唤下,一批批南开学子奔赴抗战的前线;在“反饥饿、反内战”、迎接解放曙光的
学生运动中南开人前仆后继;在新中国建设热潮中一支支青年先锋队里,都有南开人的名字。
“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作为南开校训,它凝练了南开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品质,意指既有公德,又有能力,德才兼备,与时俱进,每日每月都有新的变化。按照张伯苓的本意,是要“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与服务社会之能力”。“惟‘公’故能化私、化散,爱护团体,有为公牺牲之精神”。“公能”校训作为
南开教育的核心理念,一种人文底蕴、学脉渊源,积淀成为贯穿百年历史、赋予学校长久创造力的
精神力量,启迪陶冶了成千上万南开人。爱国爱群、化私为公体现了南开精神之魂。
今天,天津南开中学实施
德育教育,首先是在树立大德育观的指导下,抓住一条主线,构建两支队伍,锻造三个熔炉。即“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处处都有德育工作”。突出“以周总理为楷模,树立正确的
人生观”作为教育主线。加强班主任队伍和
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重视
班集体建设,形成良好的
班风。办好青年党校、少年
团校、
家长学校,每年都有优秀的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
南开的德育教育善于从细微处着眼、具体处入手。几代南开人都铭记张伯苓校长专门在校门的一侧设立的整容镜。镜子上刻着严修书写的“容止格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南开学子独特的气质与风度,就这样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养成。
如今,南开的新教师、新学生一入校即接受入门教育,解读校史、校训,背诵“容止格言”,逢大型集会必高唱校歌:“
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
培养能力 服务中国
“有爱国之心,兼有爱国之力,然后始可实现救国之宏愿”——强调‘公’与‘能’的
有机结合,重实际,忌空谈,爱国精神体现在扎扎实实的行动,是南开的办学传统,也是我们的特色。”南开大学现任校长
侯自新说。南开培养学生“知中国,服务中国”的能力。
教育宗旨不可仿造,当依据国情而定。1928年,南开大学制定发展方案,针对当时中国大学教育大半照搬外国,“概皆洋货”的偏颇,明确表明“目前之要务即‘土货化’”,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
中国历史、
中国社会为学术背景,以解决中国问题为
教育目标。
上世纪20年代后期,南开中学和大学都设立了一门“社会视察”课。大、中学学生调查了天津各种
机关单位100多个,足迹遍布工商、文教、新闻、司法、军政各界乃至
贫民区,全面接触社会,这种“活的教育”为南开所独创,它改变学生平日除书本知识外,不了解社会真实情况的缺点,培养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求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这一
教育理念、方法仍在完善沿用。
在新的世纪,南开大学紧紧依靠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引导、激励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把主要的科研
力量集中到为
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上,参与天津经济建设的
重大工程,攻克迫切需要解决的科技难关。同时,发挥
人才库和
智囊团的作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APEC研究中心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
追踪研究中国参与APEC活动问题,连续7年为我国参加APEC领导人会议和双部
长级会议提供了220多份咨询研究报告。
国际商学院李维安教授带领课题组推出的国内第一个
上市公司治理
评价指标体系,被誉为“南开
治理指数”。
南开所提倡的“能”,包括的内容很丰富,如智能、体能、才能乃至创新及心理
应变能力。
南开的教育一向以教学严谨认真著称,强调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不论是中学或大学,都是由最好的教师开
基础课。许多位中国近现代的学术名师执教于南开讲坛,他们将全部心血倾注到学生身上,把所有的时间花在南开校园。
陈省身、
申泮文院士等还出现在大学本科生的讲台。1929年南开中学专门建了一座实验楼,所有学生都亲自动手做实验。重视
实验操作,从中学到大学,学生受到严格的动手训练。
“3点半,操场见”是南开学生的
口头禅,文化课后都要到操场去,跑、跳、打球,生龙活虎,百年蔚为风气。南开重视体育,期望学生个个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精神。南开大学学生
女排连续11届获得全国大学生比赛冠军,又夺得世界
大运会冠军。学生
国际象棋队在第七届世界大学生国际象棋比赛中囊括男女个人暨团体三项冠军。
张伯苓亲自编、导、演话剧,
曹禺从南开学校的舞台走上艺术大师之路,南开学生话剧团成为中国北方话剧的摇篮,历久不衰。不久前,南开大学学生
合唱团获得国际奥林匹克合唱比赛三项金奖。南开各校开展丰富多彩的
课外活动,组织各种学生社团、
学术研究会、讲演会,出版校内刊物,训练学生组织能力、
服务精神和
团队意识。以大自然为教室,以全社会为课本,充实学生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形成独具南开特色的
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南开难开 越难越开
“南开教育时常鼓励学生要实干、苦干。这个‘干’字,几乎成了南开语汇中最常用的字。以干为手段,达到训练学生获得各种‘能’”,南开大学校史专家梁吉生教授介绍。
愈挫愈奋,自强不息。1937年,惨淡经营的天津南开系列学校毁于日寇的炮火,张伯苓说:“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南开中学的一些教师和部分学生辗转赴渝,加入张伯苓于1936年创办的南渝中学。1938年,南渝中学更名为
重庆南开中学,践行“公能”校训,“读书不忘抗战,抗战不忘读书,”为祖国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西南山城,沙坪岁月,是南开百年史上的华彩篇章。抗战期间,张伯苓接办
自贡蜀光中学,将南开学校的
办学模式、思想嫁接过来,
蜀光中学享有“钟灵毓秀蜀之光”的称誉,南开教育成为一个大家族。1937年8月,南开大学师生跋涉南迁,10月与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组成
长沙临时大学,不久继迁
昆明,1938年4月更名为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三校师生以“刚毅坚卓”的精神,生活越艰苦,读书越勤奋,在铁皮屋顶教室、简陋的茅草房培养了一大批兴业之才、治国之士、学术大师,预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创造了世界教育史的一个奇迹。
由私塾而中学继而大学,由全盛而重创,又复兴。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再一次严重毁损南开大学
校园建筑,但学校再次凭借南开精神站了起来。师生好像当年的西南联大,在地震棚中学习,教学科研工作从未中断。20世纪末,面对
高等教育竞争加剧的挑战,南开大学坚持“求精求强注重特色”的
发展战略,保持适度的
办学规模,师生员工戮力同心,跻身国家“
211工程”和“
985工程”
重点建设的大学行列。当年张伯苓振臂高呼,“南开,难开,越难,越开!干!”一部南开校史,就是一部拼搏奋斗史。
务实苦干成为南开成功的重要基础,成为南开精神的重要品质。无论条件如何恶劣,形势多么严峻,一般人看来不可能、近乎无希望,南开人则在自强中苦干,形成了脚踏实地、厚积薄发的学风,铸就了质朴无华、诚信笃实的品格。
与时俱进 日新月异
南开具有
开放意识,应时求新的
价值观念和与时俱进的自觉追求。”日新月异“的校训,既体现在南开办学、治学的宏观思路上,也体现在南开传道、育人的具体要求上。新中国的南开学校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各校在
党的领导下实行民主改革,开始了各自独立办学的进程,指导思想、
教育方针、运行体制、实力规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革命的、科学的、朝气蓬勃的精神传承下来,播洒在南开人的心间。
改革开放以来,南开系列学校以宏观的视野,把自身的发展放到中外教育的坐标中去定位。创新不离继承,继承又为创新。
天津南开中学1994年实施“整体高素养教育”,学校有了新的跨越——使学生有强烈的
社会责任感、健全的身躯及心理品质,科学、人文素养兼备,智商、情商皆高,
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两翼齐飞。近10年,天津南开中学高中毕业生99%进入
重点大学,一批学生获奥林匹克竞赛自然科学奖,但他们不是用死读书、猜考题取得。相反,德育活动一以贯之。“学校具有浓厚的爱国、乐群、敬业的公德价值观氛围,
科学教育与
人文教育的融合,引领学生成为符合国家、民族、社会根本利益的人,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回归学校的价值。”现任校长
康岫岩说。
南开学校是求实的,也是常新的。重庆南开中学校长
宋璞强调:“为造就21世纪
国家需要的高素质、高层次、创新型拔尖人才打好整体素质基础”,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并重”。学校不是把学生当成读书的机器,更不追求世俗的功利,而是以学生的人格培养、
全面发展、身心健康为教育宗旨,尊重学生个性特长。重庆成为直辖市以来7年间,重庆南开中学273名同学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拥有实力超群、数量众多的优秀学生群体,为社会所认可。
南开大学在全国高校中较早开始教育教学改革,提出“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基础、拓宽专业、
严格管理、保证质量”的教学指导思想。学校在
办学体制上
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与
天津大学各自独立办学,相互紧密合作,与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兴建
泰达学院、与
深圳市
共建金融工程学院,在人才培养上通过设立创新科研基金和实行“
弹性学制”来鼓励学生参与
科技创新。春华秋实,一大批
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化学学院本科生张磊、易龙分别获得第七、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张磊连续在国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和收录的论文达12篇,全部被
SCI收录。APEC上海会议期间,计算机系学生郑辉应邀与
比尔·盖茨同台演讲,充分展示了南开学子的学识和水平。
南开大学以“人所少有,我所专长;人尚未及,我能先登”的胆识与魄力,创立了诸多社会急需的
应用学科。譬如在新时期率先设立金融、旅游等新兴人文社会学科和
生物化学等自然科学学科,率先开办了社会学研究班,培养出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社会学专业人才。进入“211工程”后,加快
学科建设,形成了以18个
国家重点学科为支撑,
基础学科、应用学科、
新兴学科、
交叉学科和
边缘学科等门类齐全、布局合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开放创新的
学科体系。
在著名数学大师
陈省身先生的带动下,南开大学数学学科长足发展。依靠雄厚的科研实力,数学学院
科学计算研究所与
IBM公司合作设计开发了实测
计算能力达每秒3.231万亿次的”
南开之星“超级
计算机集群,
运算速度位列
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第四十二名。
南开大学站在科技创新的前沿,突出特色、突出优势、突出一流,形成了一批具有领先水平的原创性成果。数学学院年轻的教授
张伟平因在阿蒂亚-辛格
指标理论方面的成就,被国际数学界誉为“该领域的领袖”;
龙以明教授在
哈密顿系统领域的研究成果被誉为“该领域过去15年来的里程碑”。物理学院
许京军教授首次发现并建立的“超离子光折变机制”被国外专家评价为“固体
离子导体光折变效应的里程碑性工作”。信息学院
李庆诚教授领衔研发的具有3项
自主知识产权的
电子书成为世界上第一台阅读不耗电电子书。生命科学学院
陈瑞阳教授率领的科研小组历经25年努力攻关,编写出了一部被誉为“传世巨著”的“中国植物字典”——世界上第一部植物
基因组染色体图谱。
南开大学党委书记
薛进文说:“世间从来都不缺乏天才,但是惟有甘坐冷板凳、肯下苦功夫,最终才能占领科学的制高点。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南开的
基础理论研究正在显示厚积薄发的优势。”
南开建校后的一个世纪,始终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卓然的智慧,筚路蓝缕,铸就了南开教育的人文魂魄——南开精神。对百年南开历程的回眸与纪念,绝不仅是华灯流彩的庆典,更有对她成功经验的总结和发掘,对她精神特质的传承与弘扬。先哲的风范,前辈的心血,意蕴绵长的南开精神凝聚在百年时空之中,照耀着一代又一代的南开人奋力前行!
南开永远年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