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
分界线,传统意义上南北方分界线,一月份0度
等温线, 800mm等降水量线,水田与旱地分布分界线,水稻与小麦种植分界线, 亚热带与
暖温带的分界线,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
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
亚热带季风气候与
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界线
秦岭—
淮河一线,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此线南北,无论是
自然条件、
农业生产方式,还是地理风貌以及人民的
生活习俗,都有不同。
从气候特点看
秦淮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河湖冬季结冰,每当冬季来临,北风呼啸,大部分的树会落叶,不落叶的
树叶多呈针状,叫做
针叶树。由于
北方地区年降水量较少,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所以河流的水量不大,水位变化大,只有夏季才形成汛期,时间也比较短,河流的
含沙量较大。而在秦淮以南地区则正好相反,冬季不结冰,树木不落叶,一年四季常绿。河流的水量较大,水位变化不大,汛期时间长,河水含沙量较小。
农业及风俗
从
农业生产及人们生活习俗来看,秦淮南北的差异就更明显。北方耕地为旱地,主要作物为小麦和
杂粮,一年两熟或两年
三熟;南方则主要是水田,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和甘蔗、茶叶等亚热带
经济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人们平常所说的“北麦南稻,南船
北马”是这种差异的真实写照。
秦岭—淮河一线经过甘、陕、豫、皖、苏等省,是中国中东部地区一条
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南北在气候、河流、植被、土壤、农业生产等方面,都有
显著差异。
南方注重建设
河网排蓄洪水,进行水土保持,暴雨不会淹,一百天不下雨不会干旱的旱涝保收农业,所以农业单位产量高,工农业生产都能够得到保障,经济能够可持续发展。
历史意义
以水土保持为目的的水利建设是
中华民族的传统,自古就有
尧舜禹治水的传说,
宋金战争以后,
南宋与
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南宋保持着传统,金国推行了改革,改旱涝保收农田为连片的旱地,以马代船,这次改革导致
农业生产靠天吃饭,不稳定,是南富北穷的转折点。
由于没有注重水土保持,没有给水留出空间,所以容易发生
洪涝灾害、水土流失和干旱和土地
荒漠化,致使农业
平均产量低,供水困难,经济不能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
经济中心从北方转向南方的转折点。中原地区的农业不再富饶。
地理意义
秦岭
在中国中部横亘着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
秦岭。它就象一堵“
挡风墙”阻止冬季冷空气南下,拦截夏季
东南季风的北上。
自古以来,因秦岭所处的特殊
地理环境,以及因此而带来的
秦岭南北气候变化,
人文景观、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不同,被称为中国南北的分界线。习惯上称秦岭以南为中国南方,秦岭以北为中国北方。但秦岭正式的名称是自汉代才有的。
广义的秦岭是横亘于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西起
甘肃省临潭县北部的白石山,以迭山与
昆仑山脉分界。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在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分为三支,
北支为
崤山,余脉沿黄河南岸向东延伸,通称
邙山;中支为熊耳山;南支为伏牛山。山脉南部一小部分由陕西延伸至
湖北省郧县。
秦岭山脉全长1600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面积广大,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狭义的秦岭是秦岭山脉中段,位于
陕西省中部的一部分。在汉代即有“秦岭”之名,又因位于
关中以南,故名“南山”。
淮河
秦岭东边的淮河是中国的一条大河,全长1000公里,淮河两岸的地形、河流及
水文特征都有明显的不同。
淮河位于
长江和
黄河之间,发源于
河南省
南阳市
桐柏县西部的
桐柏山主峰
太白顶西北侧河谷,流入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湖,后又扩建淮河入海道最终引入黄海。
淡水资源方面,
淮河流域年平均
地表水资源为621亿m3,浅层
地下水资源为374亿m3,扣除两者相互补给的重复部分,
水资源总量为854亿m3,人均占有量为450m3。水电资源方面,淮河流域全流域水能
蕴藏量151万kW,可开发的
装机约90万kW,浇溉方面已开发近30万kW。流域内
有效灌溉面积779.5万h㎡,实灌面积655.1万h㎡。其中
淠史杭灌区设计灌溉面积68.4万h㎡。航运方面,全流域
通航里程从50年代的1.2万km增加到了2万km,包括
京杭运河苏北段的扩建、改建。
界线标志
近年来,
秦岭—淮河一线的城市为发展旅游业,提高城市知名度,纷纷筹划建设中国南北方分
界线标志,例如
江苏省
淮安市的
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
在2008年9月28日上午,
国家测绘局测绘成果管理与应用司司长李永雄在召开的测绘局
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记者关于江苏有地方在建南北分界线的纪念碑问题时,表示该纪念碑建造要按
法定程序报批,并经审核批准。
李永雄说,国家测绘局十分关注这个事情,并已经和当地测绘主管部门进行了沟通。关于南北分界线的问题在教科书上是有一个说法“它是一个带状”,那么以后建标志到底建在哪个地方,怎么确定它,有待研究。
李永雄认为,作为南北分界线本身来讲,它是一个带状的,即使将来有一个具体数据的话确定它也要依据一定的科学性,标志具体建在哪个地方经过科学认定后还要经过法定程序报批。国家测绘局已经责成当地有关主管部门去了解情况。
2009年4月17日,矗立于江苏
淮安市区
古淮河上的
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的真容已全面显现。 标志物为一个微缩地球,位于红桥中间位置,也是河道
中心线位置。球体分为南北
两半球,北侧为渐变
冷色调,南侧为渐变
暖色调,寓意地球上的南北气候特征。
2009年9月9日,淮安设立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项目,获得国家测绘局的批准,国测成字[2009]16号文,同意
淮安市人民政府在淮安市区设立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
自然分界
近一两年,
淮河沿岸城市纷纷“争建”南北分界
标志物。的确,淮河、
秦岭一线历来是我国公认的南北方自然分界。可是,真的有一条“线”划分了中国南北方吗。
我国南北自然分界线,实际上首先是气候分界线。就热量带说是北方暖温带和南方亚热带的分界;在水分区划中则是北方干旱、半
湿润气候和南方湿润气候的分界;在雨旱季节类型区划中则是北方
春旱、夏雨气候和南方春雨、梅雨及
伏旱气候的分界。
然而,这个过渡和变化是通过相当宽的一个带来完成的。在淮河两岸,相隔一二十公里甚至更宽,并看不出气候、农业、
自然景观等方面有什么变化。实际上,由于
淮河地区主要是平原地区,南北冷暖气流畅通无阻,确实也不可能产生一条截然分明的南北分界线来。以“橘逾淮而北为枳”为例,由于我国
东部地区冬季中南下
冷空气强,常常带来
柑橘致命低温,因此现今即使淮河以南的
长江两岸,除了局部有利区域外,一般也没有种植柑橘的
经济价值。
我国南北分界带的西段
秦岭,冬季阻挡了北方冷空气,因而在岭北为典型暖温带情况下使岭南成为典型亚热带(能生长同纬度淮河两岸不能生长的柑橘等亚热带指标植物)。但是,秦岭分界也并非一条线。因为秦岭南坡约千米海拔以下才是亚热带,而秦岭山脉两坡千米
等高线间的宽度,也就是分界带的宽度也大约有90-110公里。而且,在历史上南北分界带是随气候变化而南北移动的。如果全球持续变暖,亚热带北界将来甚至有可能要北推到
黄河的中、下游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