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南京大学下设二级学院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Nanj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Life Sciences)是南京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
历史沿革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起源于1914年成立的金陵大学农科和1921年创立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生物系。
1934年,中央大学医学院创立。
1952年,南京大学生物系、医学院部分系所与金陵大学生物系合并为南京大学生物学系。
1955年6月,南京大学心理系并入生物系,在生物系下设生理学教研组。
1957年,南京大学生物学系开设生物化学专业,并获批招生工作。
1980年,植物学、生物化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1984年,南京大学生物系生态学专业成立。
1985年11月,南京大学生物化学系成立。
1987年,南京大学生物系与中科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开始联合培养本科生。
1988年,南京大学生物化学专业、植物学专业入选国家重点学科。
1992年3月,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立。
1994年6月,南京大学生物学系更名为南京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同年,新增生物制药专业。
2000年5月,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成立。
2007年,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一级学科生物学获评国家重点学科。
2015年,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立生态学系。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23年5月学院官网显示, 学院下设5个系 ,有3个本科专业 。
系:生物系、生化系、生态系、生理系、生物技术与药学系
本科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
师资力量
据2023年5月学院官网显示,现有教授(研究员)53人,副教授47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孔令东孙书存徐强等一共11人
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曾科籍晓云等一共4人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郭文洁吴兴新、洪治等一共7人
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徐强、戈惠明董磊、孔令东、戚金亮、孙书存、沈萍萍杨四海殷武朱景宁赵权等一共19人
江苏省特聘教授:兰文智
学科建设
据2023年5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
一级学科博士点:生物学、生态学、药学
二级学科硕士点: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态学、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化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生物与医药
据2025年5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拥有1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江苏省重点学科、1个学科入选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生物学
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生物学
江苏省重点学科:生态学、药学
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生态学
学院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免疫学、农业科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生物学和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环境与生态学等7.5个学科ESI排名全球前1%。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生物学被评为A,生态学被评为A-。
教学建设
据2023年5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该有生物科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2.0、强基计划、教育部I类特色专业和江苏省特色专业;拥有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平台;有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
国家级人才培养平台:生物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精品课程:生物化学、代谢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实验等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生物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结构生物化学、营养与健康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生物化学
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生物化学等
据2023年5月学院官网显示,近五年学生团队获得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5金2银1铜,并获得3项最佳提名;中国“互联网+”大赛、“创青春”大赛、“挑战杯”赛事中获得国家金奖5项,铜奖2项。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据2023年5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拥有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1个校级科研平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
国家级科研平台: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
省部级科研平台:模式动物与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蛋白质与多肽新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小核糖核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校级科研平台:南京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植物分子代谢与进化等
研究成果
据2023年5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自201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与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共同申报);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3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江苏省教育教学与研究成果奖(高校自然科学研究类)二等奖1项 。
合作交流
据2023年5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与美国、加拿大、英国、瑞典、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的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借助学院“郑集论坛”和“蝌蚪沙龙”两个学术交流平台,邀请中国国内外学者讲座、交流。
文化传统
院徽
1.框架:院标以校标为框架,保留了校标的盾形轮廓和金陵辟邪(貔貅),寓意生命科学学院是南京大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主体:徽标主体为深蓝色,代表生科院平和、沉稳、端庄的整体气质。
3.中心:中心位置为篆体“生命”二字,代表生命科学学院,同时采用“阴阳”字体,使画面更生动、富有层次感。
4.“生”字:“生”字采用了篆体阳字同时有雪松的具像,延续了南大校徽的设计,寓意生科院与南大一样,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刚毅的品格。
5.顶端:“生”字顶端的半圆轮廓与雪松的枝叶则构成了“光芒四射的太阳”,寓意生科院在南大的总体办学思想引领下,不断进取。
6.“命”字:“命”字则采用了篆体阴字同时有“根系”的具像,象征生科院根植于南大的沃土,昭示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扎实稳健的治学理想。
院训
“公忠信勤久”五字取自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创始人,中国近现代生物学奠基人,著名生物学教育先驱秉志院士对于科学精神内涵之全面概括:
科学精神一曰公。即科学非为私产,其理乃人人所得而求、人人所得而知。故研究科学之人需将成果公之于众,倘科学家皆不肯大公无私,则科学永无发达之希望。
科学精神二曰忠。即科学家需对所从事之工作具最忠挚之态度。科学之真理,非以忠诚之精神努力进求而不可得。研究科学者若稍存虚伪之心必不免失败、若于本门缺乏忠实之态度则必至毫无所成。
科学精神三曰信。即科学以求真理为唯一目的。是即是,非即非,不能稍有虚饰之词。对于各种学理、事实需反复推求,得是乃止,毫不容参加意气,尤不容作伪矫强,自欺欺人。
科学精神四曰勤。即研究科学之人必勤苦努力,勤勉所学,朝于此、夕于此,穷年不倦。孜孜勤苦,方成伟业。
科学精神五曰久。即从事研究需终身不懈。无论处何等环境、遭如何困难,仍锲而不舍,不容稍懈。
科学之精神,不独科研工作者,而是人人皆所宜有,这也是秉志先生及历代生科人为人治学、立德树人之根本守则和精神写照。
以“公忠信勤久”五字为院训,旨在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既反映传统,又面向未来。此五字精准定义了科学及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百年传承之精神内核;概括了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办学传统和办学理念;兼具了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发展特色和学科个性。具有言简意赅,琅琅上口,易于传记的特点,且端庄大气,寓意深刻,富于哲理。
文化活动
据2022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举行了允逸杯”生物化学歌曲大赛、“明德守信,安全校园”创意标语征集大赛、“诺唯赞杯”羽毛球师生友谊赛等活动。
现任领导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学院简介.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历史沿革1.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历史沿革2.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3 18:3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